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這個年齡段體重減輕,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這個年齡段體重減輕,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小柯”是壹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京大學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發而成,旨在幫助科學家以中文方式快速獲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論文發布的最新科研進展。

《英國醫學雜誌》

● 成年期體重變化與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關系

華中科技大學潘安教授課題組分析了成年期體重變化與全因和特定因素死亡率的關系。2019年10月16日,《英國醫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壹成果。

這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分析了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1988-1994和1999-2014年間的數據,***有36051名參與者,他們的年齡均超過40歲,測量基線體重與身高,並回憶25歲和10年前的體重。

平均隨訪12.3年後,***有10500人死亡。與保持正常體重的參與者比,從青年至中年開始變胖的參與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臟病死亡率分別高出22%和49%,風險比為1.22和1.49,而從青年至中年由胖變不胖的參與者與死亡風險不相關。

從中年至老年時期由胖變不胖的參與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臟病因素死亡的風險增加,風險比分別為1.30和1.48,而從中年至老年變胖的參與者與死亡風險不相關。

在整個成年期均肥胖的參與者始終與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關:從青年至中年的風險比為1.72,從青年至老年的風險比為1.61,從中年至老年的風險比為1.20。

最大超重與成年期死亡率之間弱相關或零相關。不同體重變化的模式與癌癥死亡率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總之,成年期壹直肥胖、青年至中年體重增加、中年至晚年體重減輕均與死亡率增加有關。若整個成年期保持正常體重,特別是青年期就防止體重增加,對於預防老年早死很重要。

相關論文信息:

● 研究發現極早產嬰兒產後再轉院預後較差

近日,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Chris Gale及其課題組研究了極早產兒在非三級醫院分娩和出生後,早期轉院與死亡率和嚴重腦損傷的關系。這壹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6日在線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

研究組分析了英國國家新生兒研究數據庫中2008年至2015年間的人口數據,***有17577名小於28周的極早產嬰兒出生,按出生醫院和出生後48小時內轉院分組:向上轉院組2158例,由非三級轉至三級醫院;非三級護理組2668例,在非三級醫院出生且未轉院;對照組10866例,在三級醫院出生且未轉院;水平轉院組305例,在三級醫院之間互轉。對這些嬰兒進行傾向性評分匹配,以消除壹般資料的差異影響。

與對照組相比,向上轉院組嬰兒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嚴重腦損傷的幾率顯著增加,無嚴重腦損傷的存活率顯著降低。非三級護理組嬰兒死亡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但嚴重腦損傷或無嚴重腦損傷的存活率相差不大。

與向上轉院組相比,非三級護理組的嬰兒出院前的死亡率相差不大,但嚴重腦損傷的發生率顯著降低,無嚴重腦損傷的存活率顯著增加。水平轉院組和對照組的預後無顯著差異。

總之,極早產嬰兒在非三級醫院分娩和48小時內轉院與在三級醫院分娩相比預後較差。研究組建議提供圍產期服務,盡量使極早產嬰兒在三級醫院分娩,而不是產後再轉院。

相關論文信息: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兒童他汀類藥物治療的20年隨訪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John J.P. Kastelein課題組,近日公布了他們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兒童服用他汀類藥物20年隨訪的結果。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特點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嚴重升高和過早發生心血管疾病。兒童服用他汀類藥物的短期療效良好,但關於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變化的長期隨訪卻很少。

研究組對他汀類藥物治療的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隨訪研究。***有214名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和他們的95名健康兄弟姐妹接受了隨訪。

這些患者均參加過之前關於普伐他汀治療2年的效果和安全性的安慰劑對照試驗。所有參與者均填寫調查問卷,提供血樣,並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隨訪結果表明,患者的平均LDL水平從237.3 mg/dL降至160.7 mg/dL,下降了32%;37名患者達到了治療目標,即LDL水平低於100 mg/dL。

在整個隨訪期間,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平均進展為0.0056 mm,而健康兄弟姐妹為0.0057 mm。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39歲時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原因所致死亡的累積發生率分別為1%和0%,均顯著低於其同樣患病的父母。

總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從兒童期開始進行他汀類藥物治療可減緩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進展,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相關論文信息:

《細胞—代謝》

● 酮癥可改善多囊腎病

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Thomas Weimbs課題組取得壹項新進展,他們發現了酮癥能夠改善多囊腎病中腎囊腫的生長。2019年10月17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壹成果。

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物攝入量的輕微減少會減慢小鼠模型中PKD的進展,但尚不清楚其影響是僅由於卡路裏減少還是飲食的其他方面所致。

研究人員發現該益處是由於酮癥的誘導。在PKD大鼠模型中,限時進食且無熱量減少,可強烈抑制受影響腎臟中的mTOR信號傳導、增殖和纖維化。生酮飲食具有相似的作用,並導致腎囊性負擔的消退。

大鼠、小鼠和貓的PKD模型的急性禁食可導致囊腫體積迅速減少,而大鼠口服β-羥基丁酸酮則可強烈抑制PKD進程。

這些結果表明,PKD中的囊細胞在代謝上缺乏彈性,可以通過飲食幹預或補充BHB加以利用,這提示了治療PKD的新途徑。

相關論文信息:

《癌細胞》

● ATRX基因突變神經母細胞瘤亞型對EZH2抑制劑敏感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Emily Bernstein研究團隊發現,ATRX基因框內融合突變的神經母細胞瘤對EZH2的抑制敏感,這是通過調節神經元特征基因來實現的。相關論文於2019年10月17日在線發表在《癌細胞》雜誌上。

研究人員發現ATRX閱讀框內融合蛋白從富含H3K9me3的染色質重新分布到活躍基因的啟動子,並將REST基因鑒定為ATRX IFF目標,其激活促進了神經元分化基因的沈默。

研究人員進壹步表明,由於神經生成基因的抑制,ATRX IFF細胞顯示出對EZH2抑制劑的敏感性。

因此,研究人員證明了ATRX結構的改變不是功能喪失,並提出了EZH2抑制劑作為ATRX IFF神經母細胞瘤的潛在療法。

據介紹,ATRX基因改變在青少年和年輕人的神經母細胞瘤中頻繁發生。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ATRX的N末端大片段缺失,可產生無關鍵染色質相互作用域的IFF蛋白,同時保留SWI/SNF樣解旋酶區域。

相關論文信息:

《細胞—幹細胞》

● 研究揭示驅動神經誘導的調控元件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Nir Yosef和舊金山分校的Nadav Ahituv等研究人員合作鑒定並表征了驅動神經誘導的調控元件。這壹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2019年10月17日的《細胞—幹細胞》。

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的神經誘導作為範例,研究人員通過使用RNA測序、染色質免疫沈澱測序以及轉座酶可及性染色質測序測試了在早期神經分化過程中的七個時間點。

研究人員發現,DNA可及性的變化先於H3K27ac,隨後是基因表達的變化。通過使用大規模平行報道基因分析在所有七個時間點測試2464個候選調控序列的活性,研究人員顯示這些序列中的許多序列具有與各自細胞內源基因表達和染色質變化相關的時間活躍模式。

研究人員結合所有基因組和MPRA數據的優先排序方法進壹步確定了驅動神經命運的關鍵轉錄因子。

這些結果提供了基因和調控元件的綜合資源,即這些基因和調控元件可以在分化過程中協調神經誘導並闡明時序框架。

據了解,表觀基因調控和譜系特異性基因表達***同作用以驅動細胞分化,但這些過程之間的時序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相關論文信息:

《細胞》:Volume 179 Issue 3

● 體細胞重編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吳軍和索爾克生物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研究團隊合作,從小鼠胚胎或成年細胞誘導產生了囊胚樣結構。 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出版的《細胞》雜誌上。

從單壹的幹細胞類型出發,到潛能擴展多能幹細胞,研究人員建立了3D分化系統,該系統能夠通過譜系分離和自組織的方式生成囊胚樣結構。

EPS- blastoids在形態和細胞類型劃分方面都類似於囊胚,並且在體外模擬了胚胎著床前和著床後早期發育過程中關鍵的形態發生事件。轉移後,壹些EPS囊胚進行了著床,引起子宮內膜蛻膜化,並在子宮內產生了盡管雜亂但有生命的組織。

單細胞RNA測序分析顯示EPS囊胚包含所有三個囊胚細胞類型,且它們的轉錄水平與正常的囊胚很類似。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可以通過細胞重編程從成年細胞中產生EPS囊胚。

EPS囊胚為研究早期胚胎發生提供了獨特的平臺,並為通過使用培養的細胞創造可行的合成胚胎鋪平了道路。

據了解,從胚胎到8細胞階段的單個小鼠卵裂球可以產生整個囊胚。實驗室培養的細胞是否保留相似的細胞全能性仍然未知。

相關論文信息:

《科學》

● 研究發現發育中小腦初級祖區的時空擴展

美國西雅圖兒童研究所Kathleen J. Millen團隊研究發現發育中的人類小腦初級祖區的時空擴展。這壹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他們提出了從受孕後30天到出生後9個月的人類小腦的組織學和分子分析。人與小鼠之間的發育方式差異包括腦室和菱形唇初級祖細胞區域的時空擴展,以包括含有基底祖細胞的腦室下區域。

通過小腦發育,人的菱形唇比在小鼠中持續存在更長的時間,並經歷形態變化以在後小葉中形成祖細胞集合,這在其他生物體中甚至在非人類靈長類獼猴中都沒有看到。

人菱形唇的發育受阻與小腦後小腦蚓體發育不全和丹迪-沃克畸形有關。 這些特定物種的神經祖細胞的存在完善了我們對人類小腦發育障礙的認識。

相關論文信息:

● 研究發現適應性古人類基因

美國華盛頓大學Evan E. Eichler課題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發現拷貝數變異的適應性古老基因滲入和先前未知的人類基因。該研究於2019年10月18日發表於《科學》。

研究人員發現分層的CNV與美拉尼西亞人的正選擇特征顯著相關,並為分別來自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的16p11.2和8p21.3染色體上的大量CNV的適應性滲入提供了證據。

使用長讀序列數據,研究人員重建了這些多態性的結構和復雜的進化歷史,並表明這兩種基因均編碼大多數人群中不存在的正選擇基因。

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起源於古人類並滲入現代人類的大量CNV在當地人口適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代表了尚未充分研究的大規模遺傳變異的來源。

據介紹,CNV比單核苷酸變異承受更大的選擇壓力,但尚未系統研究其在古老基因滲入和適應中的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

《科學》:Volume 366 Issue 6463

● 科學家揭示海洋和陸生群體的生物多樣性變化

德國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中心Shane A. Blowes、美國丹尼森大學Sarah R. Supp和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Maria Dornelas等研究人員合作取得壹項新成果。他們的研究揭示了海洋和陸生群體中生物多樣性的變化。2019年10月18日出版的《科學》發表了這項成果。

研究人員使用239個研究中的50000多個生物多樣性時間序列,研究了物種豐富度和組成變化的空間變化,並發現了生物多樣性變化的明顯地理變化。快速的成分變化是普遍的,並且海洋生物群落超過總體趨勢,而陸地生物群落落後於總體趨勢。

盡管在壹些海洋研究中發現群體的豐富度每年平均增加和減少的趨勢高達20%,但其平均富集度並沒有改變。在局部範圍上,廣泛的成分重組通常與豐富度變化脫鉤,而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變化最強烈且變化最大。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物多樣性。全球範圍內下降的預測與地方範圍內高度變化的趨勢形成對比,表明生物多樣性變化可能是具有空間結構的。

相關論文信息:

合作事宜:.cn

投稿事宜:.cn

王者之心2點擊試玩

  • 上一篇:“小柯”論文速遞
  • 下一篇:夢見餵小象喝水的預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