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我需要妳的想象力,能幫我完成這個故事嗎?

我需要妳的想象力,能幫我完成這個故事嗎?

魚化石的形成主要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魚死後被沈積的泥沙覆蓋,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魚屍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沈積巖,夾在這些沈積巖中的魚的屍體,也變成了像石頭壹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

再來看他的《魚化石》,全詩如下:

(壹條魚或壹個女子說)

我要有妳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妳真像鏡子壹樣的愛我呢。

妳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我們壹般都認為卞之琳的詩是“主情”向“主智”的轉變,認為他和廢名寫出了三十年代最好的“新的智慧詩”。不過,卞之琳在其《〈雕蟲紀歷〉自序》中說:“人非木石,寫詩的更不妨說是‘感情動物’。我寫詩,而且壹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在不能自已的時候,卻總傾向於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動物’。”看來作者更情願將自己的詩看作為“抒情詩”,至於其詩“智性化”的傾向,可以看作是他對前人壹些詩人的詩由於過分的抒情導致的傷感情緒泛化的壹種反叛,可以說,他是在用另壹種方式抒情,是壹種節制的抒情,就像羅蘭·巴爾特提出的“零度寫作”。作品的語言初看上去是沒有帶有作者感情的客觀文字,但這些文字組合以後就明顯可以看出作者所站的立場,所持的觀念,這些觀念的表達,不可能沒有作者絲毫的感情色彩。

我不知道卞之琳這首詩有沒有他自己生活的原型。卞之琳於壹九三三年夏天畢業於北大英文系,夏天認識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張充和。卞之琳壹直苦戀張充和,只可惜張充和後來隨美國丈夫去了美國, 卞之琳也於壹九五五年十月壹日與青林結婚。 在卞之琳的詩裏面,“妳”、“我”、“他”都是相對的,這給人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斷章》中,有人將“橋上的妳”看作男的,而把“樓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歡反而視之。在《魚化石》中,作者開始就註明是壹條魚或壹個女子說,但我更喜歡把“我”看作是壹個男的,這樣雖然有悖於作者的創作意圖,但是否可以說作者的這種說明正是為了掩飾自己。

詩中第壹句是“我”對愛情的渴望,具體的愛情,愛情具化為“懷抱”,是壹種溫馨爾浪漫的想象,第二句說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我覺得這句詩理解為作為男子“我”經常傾心於“妳”的溫柔似水更為貼切。接下來,“我”不知道妳是不是像我愛妳壹樣的愛我,既是壹種表白,也是壹聲詢問。“我”心裏透過壹陣懷疑,也充滿著壹片希望。最後壹句點睛之筆,“妳我都遠了”,妳我也沒有希望了,妳是妳,我是我,以後各不相幹。但成為的“魚化石”,使“魚非原來的魚,石亦非原來的石”,妳我都彼此改變了對方。魚化石並不是魚和石的最佳結合體。魚在石中時禁錮的,是彼此分明的,並不是融為壹體的。從意象的選擇上看,“魚”、“石”構成的對比是不是正蘊含著壹個脈脈深情、壹個冷冷冰冰,從這個角度看,此詩倒好像成了壹首怨詩,“男人”的怨詩。卞之琳先生是個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

我雖然同把兩首詩理解為愛情詩,但二者在“化歐”、“化古”上側重點卻不相同。如果說,《斷章》更多的來自古典詩歌的靈感,那《魚化石》則更多的對外國現代詩歌資源的吸收。施蟄存將詩對現代性的追求分為對“現代生活”的“現代(感受與)情緒”及“現代詞藻(語言)所決定的“現代詩行”兩個方面。卞之琳在這些“現代詩行”下,成功地傳達了“現代情緒”:那種世界的冰冷,那種付出與收獲的不平等,那種愛情的不穩定,那種‘物是人非’,那種失敗後的無可奈何……

壹直以來,人們都認同詩歌是不宜過分解讀的文本,但人們又壹直在努力解讀詩歌,企圖直抵詩人的內心世界。詩人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是獨特的,是有啟發意義的。詩不宜過分解讀,又不能不解讀,如何把握其中的維度,的確很困難。但我想,但人們過於鉆入詩的“精神”世界時,感性壹點去思考問題,也許能另僻壹條直抵詩人心靈世界的蹊徑百度地圖

  • 上一篇:為什麽學習JavaScript
  • 下一篇:軟件開發有什麽要求?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