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學科的融合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中學數學學科的融合

學習了”技術改變教學“系列課程,我覺得要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壹、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 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壹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壹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盤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並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采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 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① 創設情境 : 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全班學生的註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② 啟發思考: 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於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③ 自主(或小組)探究: 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④ 協作交流: 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範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⑤ 總結提高: 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註並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

  • 上一篇:怎樣看數控車空運行時有沒有碰到毛柸
  • 下一篇:電機工程學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