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50、60歲“準老年人”發揮余熱咋這麽難

50、60歲“準老年人”發揮余熱咋這麽難

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第壹集,講的就是剛退休的老人不願賦閑在家,希望發揮余熱的故事。呈現在影視作品中,這是溫馨又幽默的情節。然而,現實中面臨同樣問題的老人,卻往往感到郁悶和無助。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總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308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6.7%,比去年增加了886萬。隨著中國步入老齡社會,養老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近年來,政府下大力氣改善“老有所養”的狀況,但對“老有所為”卻著墨不多。社會上還有這樣壹批老年人或者說“準老年人”——他們五六十歲,有的是技術工人,有的屬高知群體,即將或剛剛退休,壹些人經驗豐富、技術高超、身體尚可,還想為社會做點什麽,卻遇到諸多問題。他們的心態如何?為什麽退休後想再找事做不容易?用好這部分寶貴的人力資源,未來還應做哪些方面的改善?

“下午太陽”的煩惱

我國老人半數以上屬“低齡”,有人仍具備工作的條件和意願

“我覺得自己還不老呢,怎麽也能算下午的太陽。”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張愛華曾在央企做財務工作,55歲正式退休。剛退下來那幾天,張愛華覺得每天買菜遛彎比上班輕松不少。但漸漸地,她開始心情抑郁,“父母身體硬朗,不需要我每天看護;孩子還沒結婚,不存在照顧下壹代的問題,我在家也是閑著。早晨出門看到匆匆趕路的上班族,心裏還挺失落的。這壹退休,真的就老了、不適合再工作了嗎?”

“別說已經退休的,我還沒退呢,就開始有危機感了。”張愛華的鄰居方蘭也加入了討論,“我在壹所高中當體育老師,按規定明年退休。本來對工作不算特別熱愛,但即將離開職場時,反而舍不得,還想再幹幾年。”

這並非個例。隨著中國人口結構日趨老齡化,越來越多的人到了退休年齡。他們有的50多歲,有的60歲出頭,既有專業技工等藍領,也不乏高級知識分子等白領。那麽,退休是不是開始變老的分水嶺?

根據全國老齡辦2016年發布的“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我國老年人口的年齡結構相對年輕,2015年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占總數的56.1%,70—79歲的中齡老年人口占30%,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僅占13.9%。

低齡老人又被稱為“準老年人”。考慮到現代人類的平均壽命,五六十歲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老”。“以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因為在古代的生活條件下,70歲的老人非常稀有。但隨著科技、醫療水平的進步,我國居民平均壽命增長了很多。以上海為例,如今男性平均壽命接近80歲,女性則超過80歲,古稀老人並不罕見。”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認為,總體來看,我國居民不足55歲的平均退休年齡不算高,有人感覺自己“還沒老就退了”屬於正常現象。

對很多工作崗位而言,五六十歲的員工正處於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融合的黃金期,“賦閑”實在可惜。“經驗對於教師、醫生等職業很重要,就連機器人都很難取代需要經驗積累的復雜勞動。有些工作並不是越年輕做得越好。比如說,四五十歲的護士比年輕護士更令人放心。”於海表示。

對正在“變老”的社會來說,合理開發老人再就業市場,能彌補人口紅利消退導致的勞動力短缺。於海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優質人力資源。很多從業者年齡漸長但經驗老到,工作質量不降反升,他們不僅不會拖後腿,反而可以是新動能。

從老人自身角度出發,如果有意願繼續工作,那麽“退休不退崗”能讓生活更充實、更有歸屬感。張愛華之所以郁悶,就是因為無法再實現社會價值,產生了身份認同危機。同時,老人退休後工資變少,再工作可以增加壹點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發揮“余熱”為啥這麽難

政策支撐不足,缺乏專業機構,社會仍存偏見

為更好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我國已開始逐步實施壹系列政策。然而,退了休想找份差事並不容易。“各種報紙、網站上的招聘信息五花八門,基本是年輕人的天下。老年大學都是興趣班,沒啥職業培訓。我又不是醫生之類的‘技術流’,很難找到對口工作。”退休前在事業單位做文職工作的李斌無奈地說:“對於再找活兒幹,我真是有勁沒處使。老伴兒和孩子不理解,都嫌我瞎折騰。”

方蘭在即將退休的當口也遇到了類似的困難,“語文、數學等高考必考科目的老師,不愁找不到民辦學校、教輔機構。我認識的幾位大學教授和外企高管,退休後也在各自的領域照樣活躍。反而是我這樣專業技能有限的難找下家。好不容易有幾個機構拋出橄欖枝了,看著又不靠譜,怕上當受騙。”

為啥退休人員“有心有力”再工作,卻摸不著門兒?專家分析,這是制度、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所致。

制度上,政策支撐和保障不足。現有的改善養老機構、開辦老年大學等政策措施,更多著眼於老年人的“養”,而非“用”。於海舉例,日本壹流大學經常為退休人員專門開設課程。相比之下,我國的老年大學更像社區組織,課程內容也以書法、繪畫、音樂等為主,幾乎與就業市場脫節,老人們無法將興趣與就業機會結合起來。

管理上,缺乏規範的中介機構和嚴格的監管。中國傳媒大學公***管理系講師郭海英認為,除了專業知識要求高的職業以外,市場不乏適合老人工作的普通崗位,但老人本身獲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如果沒有機構針對退休人群特點搭建便捷的平臺,就會出現供需雙方互相找不到的雙向障礙。有些企業為勞動力短缺造成的“無人可用”而苦惱,卻沒想到或沒辦法開發退休人群這壹“自家後院的寶藏”,無形中浪費了資源。此外,監管不力、魚龍混雜的就業市場很難取信於人,也不利於老人維護勞動權利。

文化上,傳統觀念和社會輿論可能對老人造成心理壓力。於海指出,國內的部分就業文化對老人不算友好。例如,不少國外航班的乘務員年齡偏大,但國內航空公司大多還是雇傭“空姐”“空少”,存在年齡歧視。輿論方面,日本老人退休後再就業的現象非常普遍,無論是當大巴司機還是售票員,人們都習以為常。相比之下,國內對這壹現象的包容度有待提高。有時親人的不理解,朋友、鄰裏的猜測,也可能讓老人對退休後再去工作望而卻步。

退休亦有所為,鼓勵實現多重人生價值

暢通對接渠道,完善市場機制,尊重個人選擇

老人面臨退休危機,但“危”中有“機”。未來,應該如何幫助更多有意願、有能力的退休人員延長職業生涯?

國家政策要更加細化。專家表示,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比我們早,相應的政策調整已經到位,值得我們借鑒。過幾年我國面臨的“準老年人”就業問題將更嚴峻,應當提前做好準備,調整目前不利於退休人員再工作的政策,鼓勵壹些行業吸納有技能的退休人員。同時完善規章制度,消除部分行業的年齡歧視。制定政策時也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實行彈性、靈活的再就業制度。此外,要在市場化調節基礎上做好勞動保障,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補充完善,對老人每天或每周的工作時間進行限制。

市場機制要更加完善。應建立規範的退休人員再就業平臺,系統開展職業培訓、社會招聘、勞動保障等工作,並實施嚴格監管。郭海英認為,中介機構要實現雙向對接,壹方面讓企業了解退休人員的優勢,如人力成本低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但同時經驗更豐富;另壹方面也告訴有意願的退休人員怎麽找到有需求、可信賴的正規企業,以及如何適應企業要求等。

大眾心態要更加包容。“我們都會老去,總有壹天也將面臨退休,希望大家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身邊想繼續工作的老人。是否再工作只是個人選擇,應該尊重。此外,退休人員再工作會導致年輕人就業機會減少的看法是片面的。很多時候,老年人和年輕人從事的工作是互補關系,而非對立關系。”郭海英表示。

實際上,百姓社區可以在“老有所用”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退休是人生的重要節點。退了休比以前有更多的時間,又不知該怎麽打發,容易陷入焦慮。社區應該幫助他們找到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方式,例如開設培訓班、定期舉行講座等。讓醫療、護理等工作進社區,形成多極覆蓋的服務網絡。”於海說。

“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持續上升,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和康復護理。其實,老年人的年齡層次、身體狀況千差萬別,有助老意願的老年人數量也很可觀。2015年,有45.6%的老人經常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總規模突破壹億人,高達72.9%的老年人願意幫助社區有困難的老人。專家建議,壹些經過培訓就能上崗、強度不大的護理、服務類工作,可以鼓勵老人來做,實現“以老助老”,既能減輕照護負擔,又能提供就業機會。

“十三五”時期,我國仍處於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機遇期。有關政策強調“要讓國民有保障有尊嚴地步入老年”,而社會價值的實現正是保障和尊嚴的壹部分。“老有所養”,養的應該是質量;“老有所樂”,樂的可以是興趣,也可以是工作。當妳老了,還能“老有所為”,無論是什麽時候的“太陽”,只要願意,就能繼續發光發熱。

  • 上一篇:世界上飛得最遠的紙飛機怎麽折視頻教學
  • 下一篇:如何學好編程數學英語作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