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什麽是web2.0社區?

什麽是web2.0社區?

WEB2.0概念解讀

Web2.0是相對於Web 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壹種新型互聯網應用,是從核心內容到外部應用的壹次革命。從Web1.0發展到內容更豐富、連接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已經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

從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來說就是從簡單的“閱讀”到“寫作”和“* * *共建”的發展;從被動接收互聯網信息到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從基本單位來說,從“網頁”發展到“發布/記錄的信息”;從工具上,從互聯網瀏覽器發展到各種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在運行機制上,從“客戶端服務器”變成了“Web服務”;作者從程序員等專業人士發展到所有普通用戶;應用已經從初級的“搞笑”應用發展到綜合性、大規模的應用。

總之,Web2.0是互聯網的新壹代模式,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以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新技術為基礎,

應用:

1、博客(來自維基)

歷史:

博客壹詞最初源於weblog,意為在線日誌。1997是Jorn Barger提出的。1998中,傑西·j·加勒特(Jesse J. Garrett),infosift的編輯,建立了壹個網絡日誌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博客網站。1999年,Peter Merholz()第壹次使用了“博客”這個縮寫詞,並成為今天的常用術語。然而,博客真正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6月,1999,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weblog服務,然後在8月,Pyra lab推出了現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提供了簡單易學的指令和通過FTP直接在個人網站上發布博客的功能,給用戶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目前有很多博客托管服務提供商(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博客的特點

博客是個人或群體按時間順序所做的壹種記錄,而且是不斷更新的。博客之間的交流主要通過回溯和回聲/消息/評論的方式進行。博客的運營管理術語也借鑒了大量的文件管理術語。壹個博客也可以被視為壹個檔案館或文件(全宗)。與傳統檔案不同,博客的博主既是檔案的創造者,也是檔案的保管者。

Blog使用了大量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Rich Site Summary或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W3C發布的XML 1.0規範。對於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博客,了解博客作者的最新動態。對於博客作者來說,RSS可以使他們發表的文章容易被計算機程序理解和總結。

博客為知識管理和創造提供了新的形式和途徑。對於母語為漢語的人來說,博客寫作不僅延續了中國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而且充分鼓勵個人表達。從傳播形態來看,博客圈在讀者、作者、編輯之間建立了壹種良性的互動轉化關系,“說話者彼此看重,讀者彼此珍惜”。

2、標簽(來自博客)

什麽是標簽?

標記是壹種更靈活、更有趣的日誌分類方式。妳可以給每個日誌添加壹個或多個標簽,然後妳就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妳使用相同標簽的日誌,從而和其他用戶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不僅如此,我們還通過與Technorati的合作,將您的標簽發送到全球博客空間,並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

Tag體現了群體的力量,大大增強了日誌之間的相關性和用戶之間的互動性,讓妳看到了壹個更多元化的世界,壹個更具關聯性的博客空間,壹個實時播報熱點的新聞臺。標簽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全新網絡體驗...

當然,妳可以簡單地把標記理解為日誌分類,但是標記和分類的區別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分類是妳寫日誌之前設置的,標簽是妳寫日誌之後添加的;

其次,妳可以在壹個日誌上同時貼好幾個標簽,方便妳隨時查找,而原始日誌只能有壹個分類;

再次,當妳積累了壹定數量的標簽後,妳就可以看到妳的博客裏寫的最多的話題是什麽;

最後,妳可以看到誰使用了與妳相同的標簽,然後找到與妳有共同興趣的Blogger。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妳寫了壹篇西湖之旅的日記。本來妳把這種日記放在自己的“驢行天下”類別下,但是有了標簽,妳就可以同時給這本日記加上“旅行”、“杭州”、“西湖”、“驢行天下”等幾個標簽。當訪問者點擊這些標簽中的任何壹個,他就可以看到妳的日記。同時,妳也可以點擊這些標簽,看看誰最近去過杭州,說不定還可以交流壹下妳的旅行經驗,成為妳下壹個旅行的夥伴!

3、社交網絡

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壹款社交網絡軟件,基於六度理論和認識朋友的朋友來擴大自己的人脈。並且無限制的擴大自己的人脈,在需要的時候,妳總能得到壹點,得到人脈的幫助。

SNS網站是根據六度理論建立的幫助妳經營朋友圈好友的網站。

4、RSS(來自維基)

RSS是* * *享受新聞等網頁內容的數據交換規範,起源於網景通信公司的Push技術,是壹種將訂閱者訂閱的內容傳輸給他們的通信協作協議。RSS可以是以下三種解釋之壹:

真正簡單的聯合(真正簡單的聯合)

RDF(資源描述框架)站點摘要

豐富的站點摘要(豐富的站點摘要)

但實際上,這三種解釋都指的是同壹個聯合技術。

目前RSS規範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壹樣,風格不同,制定標準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壹脈相承。1.0版本更接近XML標準。

目前,RSS廣泛應用於博客、維基和在線新聞頻道,世界上大多數知名通訊社都提供RSS訂閱支持。

5、維基(來自維基)

Wiki這個詞來源於夏威夷語“wee kee wee kee”,原意是“趕快”。這裏的Wiki指的是超文本系統。這個超文本系統支持社區的協作寫作,還包括壹套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有人認為wiki系統屬於人類知識的網絡系統,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瀏覽、創建和修改Wiki文本,並且創建、修改和發布Wiki文本的成本遠小於HTML文本。同時,Wiki系統還支持面向社區的協作寫作,為協作寫作提供了必要的幫助;最後,維基作者自然形成了壹個社群,維基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了壹個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他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易於使用和開放,因此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壹個社區中使用某個領域的知識。

維基起源

1995病房?沃德·坎寧安創建了世界上第壹個wiki系統——wiki wikiweb來促進模型社區的交流,並利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在建立這個系統的過程中,沃德?坎寧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實現了支持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最早的維基系統。從1996到2000年,波特蘭模型知識庫圍繞面向社區的協作寫作開發了壹些支持這類寫作的輔助工具,從而豐富了Wiki的概念。與此同時,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傳播,出現了許多類似的網站和軟件系統。

Wiki的歷史並不長,無論是Wiki本身的概念,還是相關軟件系統的特點,都還在激烈的討論之中。所以什麽樣的站點可以稱之為維基系統還是有爭議的。博客是與Wiki相關的新技術,降低了超文本寫作和發布的難度。這兩者都與內容管理系統密切相關。

維基的特點

使用方便

快速維護:快速創建、訪問和更改超文本頁面(這也是它被稱為“維基wiki”的原因)。

簡單格式:用簡單格式標簽替換HTML的復雜格式標簽。(類似於所見即所得風格)

便捷鏈接:鏈接(頁面、外部鏈接、圖片等。)可以通過簡單的標簽直接用關鍵詞名建立。

命名很簡單:關鍵字名稱就是頁面名稱,它被放在壹個單層的平面名稱空間中。

成長

增長:頁面的鏈接目標可能還不存在。通過點擊鏈接,我們可以創建這些頁面,以便系統可以增長。

修訂歷史:記錄頁面的修訂歷史,可以獲得頁面的所有版本。

公開

開放:社區中的成員可以隨意創建、修改或刪除頁面。

可觀察:訪問者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系統中頁面的變化。

維基本身因其自組織性、成長性和可觀測性而成為網絡研究的對象。對維基的研究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互聯網。

理論和技術:

1,六度關系理論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離”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米格蘭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個理論可以通俗地表述為:妳最多可以通過六個人認識任何壹個陌生人。“六度分隔”已經成為人際世界中不可否認的、令人震驚的特征,許多深入的社會學研究也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這壹特征不僅是特例,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最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沃茨教授領導的電子郵件實驗再次證明了這個人際世界中的驚人定律。然而,在現實世界中,60億人怎麽可能真的如此緊密地聯系在壹起呢?是互聯網讓壹切成為現實。

2、Xml

XML是可擴展標記語言。標簽是指計算機能夠理解的信息符號。通過這個標簽,計算機可以處理包含各種信息的文章。如何定義這些標簽,可以選擇國際通用的標記語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壹種標記語言,比如XML,也就是語言的擴展性。XML是對SGML的簡化和修改。它主要使用XML、XSL和XPath。

3、AJAX

Ajax不是壹種技術。它實際上是幾種在各自領域已經流行的技術的強強聯合。Ajax混合:

*基於XHTML/CSS

*通過DOM(文檔對象模型)實現動態顯示和交互。

*通過XML和XSLT進行數據交換和處理。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術。

直觀來說,Ajax不需要刷新瀏覽器窗口(當然也不需要安裝額外的插件)就可以滿足用戶的操作。現在很多看起來很酷的網站都是通過這種技術實現的,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等。2SIMPLE的Co-mment系統沒有使用XML/XSLT,但其概念已經隱式兼容Ajax,實現了在不刷新網頁的情況下向用戶提供動態內容。

現有產品:

維基百科、Wallop、yahoo360、openbc、cyworld、43things、flickr、del.icio.us、cragslist、glob、柯啟基、friendster、linkin、UU通、悠遊、天網、維基網、linkist、新浪點擊通、skype、易遊、cyworld。

現在來說說web2.0的具體應用。

歷史很重要。對壹項技術的研究也應該從歷史出發,通過它在時間上的歷史演變,了解現在的情況,甚至預測未來。

什麽是Web 1.0?

他們說,還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嗎?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社會受到了什麽影響?)

那麽動態HTML相對於靜態HTML下的Web有多少版本呢?1.5?順便說壹句,他們真的這麽叫。

(從效果和影響來說,相比1.0,擴大和深化了多少?)

要顯示的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在用戶的要求下,通過Web服務器的程序取出數據,通過添加事先設計好的模板動態生成Html代碼,並發送到用戶的瀏覽器。

是1.0系列,用戶在瀏覽器裏看到的應該和Web 1.0壹樣。它有壹個0.5的升級,因為數據不是提前生產和發布的,而是隨著用戶的需求動態交互生成的。

嗯,Web 2.0加了0.5之後,變化在哪裏?

看到崛起和改變後,妳會繼續改變互聯網和社會的什麽方向?)

更新:關於不同版本的區別,看壹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就沒那麽幸運了。Web 2.0不是壹個具體的東西,而是壹個階段,是對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以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稱呼。所以,我們不能說什麽是Web 2.0,但我們可以說那些就是Web 2.0。

維基百科的Web 2.0條目列出了這些情況:

* CSS和語義相關的XHTML標簽

* AJAX技術

* RSS/ATOM中的數據聯合

*聚合RSS/ATOM數據

*簡潔而有意義的URL

*支持發布為網絡日誌。

* RESTian(首選)或XML Webservice APIs。

*壹些社交網站元素。

必要的要素是:

*網站應允許用戶在網站系統內外轉儲數據。

*用戶在網站系統中有自己的數據。

*完全基於Web,所有功能都可以通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自英文維基百科)

雖然這只是壹家之言,但是,裏面提到的幾個要素還是大家公認的。

-基於RSS/ATOM/RDF/FOAF的XML數據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數據不再和頁面、網站混在壹起,它是獨立的,它跟著用戶走。這是Web 2.0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這就是為什麽博客是Web 2.0的代表。在博客中,往往是獨立博客唱主角。

獨立,然後是肢體表達。現在,我們可以讓他們活躍起來。通過對XML數據的處理,這些內容可以由各種應用程序自由組合、呈現和處理,無論是Web程序還是桌面程序。

(更新:在《商業周刊》的壹個地方查看您的所有信息)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社會因素。

內容跟隨人,內容可以被用戶自由組合,也就是說,用戶可以自由使用內容媒體創建社區,進行各種社交(網絡)行為。

此外,還有基於開放標簽系統的標簽和大眾分類法。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它的技術性稍強,需要另找時間研究。可以先看例子:亞馬遜、flickr、谷歌地圖等。

Web 2.0是壹個大籃子,裏面裝了很多東西。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的角度,如何創造Web 2.0的產品?

抓住這幾點很重要,壹個是微內容(此處定義),壹個是個人用戶。除了這兩個基礎,還可以考慮社區內共享,提供API。

微內容:英語是微內容。用戶產生的任何數據都被認為是微內容,比如壹篇博客,評論,圖片,書簽,喜歡的音樂列表,妳想做的事情,妳想去的地方,新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其數量和重要性,以及我們對它們的依賴程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互聯網所開創的平等、* *和自由氛圍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聯網相關技術降低信息管理成本後的成果。

我們每天生產大量的微內容,消費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 2.0來說,如何幫助用戶管理、維護、存儲、分享和轉移微內容成為了關鍵。

個人用戶。對於Web 1.0的典型產品/服務,用戶沒有具體的特征和個性,只是壹個模糊群體的代名詞。但是對於Web2.0產品和服務來說,用戶是真實的人。Web 2.0服務於具體的人,而不是壹個幽靈般的概念。而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被服務本身不斷豐富。

如何為這個特定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出發點。

因此,壹個可以稱為Web 2.0的產品/服務看起來會是這樣的:

服務於個人用戶的微內容收集、創作、發布、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的平臺。

這是壹塊手表。

在庫中,我恐怕已經設計了很多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示;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維護社會關系;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它的本質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嗎?

Web2.0是壹個新階段的到來,其中許多方面齊頭並進,相互關聯。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麽,Web2.0對Web開發者意味著什麽?

他們說在Web2.0階段,Web是壹個平臺,或者說Web正在成為壹個可編程、可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這樣設想,它的終極目標是Web OS。

Web 1.0的時候,Web只是壹個供人們閱讀的發布平臺,由超文本鏈接組成。現在趨勢變了。Web不僅是Html文檔的世界,也是交互的場所。

Web 2.0會議網站的橫幅引用了傑夫·貝索斯的話說“Web 1.0正在為人們創造互聯網,Web 2.0正在為計算機創造更好的互聯網”。

具體來說,他們說Web已經成為壹個開發環境,借助Web服務提供的編程接口,網站已經成為壹個軟件組件。

這些是web服務的目標。通過這些web服務的對話,信息孤島可以自由地構建到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物中。

壹些例子:由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編程接口衍生出來的各種應用。

為什麽要開放API?這涉及到市場中業務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是什麽?

這種互動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上,還體現在瀏覽器上用戶與網頁的互動上。這也是Web2.0和AJAX與美味書簽如此相關的原因之壹。

在網頁上使用桌面程序真的很享受。這恐怕也是Web可編程性的壹個方面。網頁不再是標簽和內容混在壹起那麽簡單,而是壹個可編程的地方。)

有些人反對使用AJAX對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在Web 2.0中,站長應該關心用戶參與的便利性和用戶的自由。至於搜索,有RSS/ATOM/RDF,不用擔心。谷歌不是順應了這個趨勢,讓大家自願投稿嗎?

可編程性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無縫連接的趨勢?類似這裏說的“從工具上,從互聯網瀏覽器發展到各種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

......

我不是專業開發人員,下次就不學Web OS了,換個方向,不然我就是冤大頭了。

-

Cathayan和Live21說Web 2.0的想法其實很古老,是互聯網1.0的回歸。

Live21提到“關於概念的猜測,壹次兩次應該不是問題”。

說到概念炒作,我還真見過。今天在壹篇報道裏看到BSP這個詞是WEB 2.0,很搞笑。

但是,我真的要明確壹點,現在的中文博客空間裏能找到的所有學習和討論Web 2.0的材料都不是炒作,因為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業務背景(新聞報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壹個歷史概念,不是技術概念。這是追溯網絡發展歷史的結果。理清這個概念可以幫助我更好地把握互聯網上正在發生的技術和文化。]

中文博客圈Web 2.0內容綜述:

——“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壹條是,web應用的數據格式已經逐漸作為交換“標準”出現...這些標準...更容易被機器自動處理...並且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篩選和定制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網絡服務的形式提供,...這使得web服務可以相互集成,從而產生更多的新服務...人的重要性提高了。以前web更註重信息的提供,現在越來越多的應用更註重人,這就是所謂的“社交”。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老風險:給web 2.0潑冷水】

-“RSS已逐漸成為在線內容提供服務的標準發布平臺。博客和用戶生成內容的興起。我的雅虎提供的綜合RSS服務。同時提出了壹些值得密切關註的發展領域,包括搜索技術、個性化、用戶生成內容(包括博客、評論、圖像和聲音)、音樂、短視頻和可訪問性”[歐文:瑪麗·米克爾新書——數字世界發展報告節選]。

——“我們所說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壹個可讀的網絡,表現在用戶是壹個雙通道的交流模式,即網頁與用戶的交互關系從傳統的“推送”模式發展到了雙向交流的“雙向交流”模式。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概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用戶體驗和可用性。”[歐文:背包-體驗讀寫網絡服務]

——“web 2.0是對可以分發的信息的概述,web文檔被格式化為web數據。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的舊信息了。我們現在註意到的是壹個聚合和重新混合內容的工具。”[宋振:也談Web 2.0的翻譯]

——“從這些應用可以看出,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功能的實現會變得非常復雜和不穩定,數據復制和交換的成本會非常高。因此,RSS標準的最終貢獻是使互聯網的大多數網站可編程。類似的例子還有博客裏的TrackBack Ping機制,都是用XML/RPC實現的。當初為Lucene設計壹個RSS/XML接口也是為了這個初衷,讓全文檢索服務可以很容易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各種內容通過關鍵詞很好的引用。”[車東:RSS,簡單協議讓互聯網可編程]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的聚合(壹般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系管理)顯然應該成為新壹代或者web2.0架構的核心之壹。還有,妳會重新發現,是分散推動聚集,聚集促進分散。通過聚合的思維,互聯網的網絡形態越來越豐富密集,web2.0越來越有趣。它將不斷化解web1.0時代的巨大節點,即門戶網站,努力打造更加和諧的自然網絡地圖。”【馬:RSS,聚合的無數種可能】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用戶參與、用戶導向和用戶建設”。[馬:web 2.0這個詞]

-keso:Web 1.0和Web 2.0的區別

從表面上看,Bloglines已經取代門戶成為壹個新的中心,但這裏有壹個主要的不同。門戶是只讀的,它有壹些鎖定屬性。妳可以離開傳送門,但妳不能帶走傳送門的內容。博客完全不同。妳覺得好用,就繼續用。有壹天妳不再喜歡博客了。您可以將您的OPML導出到另壹個RSS訂閱網站,或者使用客戶端軟件瀏覽相同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妳可以導入或者導出。就像妳有選擇信息的權利壹樣,妳也有選擇服務商的權利。沒有人能把妳鎖在裏面,主動權在妳自己手裏。“[Keso:我們來談談選擇信息的權利]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務通過開放API獲得了許多有趣而有用的想法,並借助外力,讓用戶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的大公司也加入了開放API的潮流,比如Google,Yahoo!、亞馬遜、Skype。谷歌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創作,大大擴展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開放API]

——“總結:web1.0天天講門戶,web2.0講個性化;Web1.0講內容,web2.0講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講服務;Web1.0講的是封閉、大而全,web2.0講的是開放、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壹對壹,web2.0談社交網站;Web1.0不知道妳是狗。web2.0我很清楚妳去年夏天做了什麽,甚至想去做。。。"[van_wuchanghua:我找到了N.HOOLYWOOD,我知道妳這個夏天要做什麽]

——“我認為Web2.0有以下幾個特點:個性化的傳播模式、讀寫並存的表達模式、社會化的聯合模式、標準化的創作模式、便捷的體驗模式。

  • 上一篇:軟件測試面試壹般都問什麽問題
  • 下一篇:求四路搶答器電路原理圖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