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蛋殼是怎樣形成的?

蛋殼是怎樣形成的?

探討蛋形成與蛋殼品質的問題

壹、前 言

雞蛋含有孕育成壹個小生命的完整營養,因此壹直被認為是最富營養價值的食物。由於畜牧科技的進步,大規模的雞蛋生產,使得雞蛋成為目前提供人類營養最便宜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商業用蛋雞幾乎可以說是生產此營養產品的機器,由於高效率的生產,隨之而來的即是品質的問題。如果供給適當的飼料營養,蛋雞可以維持相當壹致的雞蛋營養成分;但是蛋殼品質卻是受到相當多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是壹直困擾蛋雞業者的重要問題。有關蛋殼品質的研究還是壹直在進行中,本文擬就雞蛋的形成、蛋殼的構造與影響蛋殼品質的因素加以探討,希望能夠對蛋雞生產者及飼料制造業者有所助益。

二、雞蛋的形成

家禽生殖道只有左側卵巢及左側輸卵管具有功用,右卵巢及右輸卵管在胚胎時期存在,但是到成年後即退化而喪失功能。

檢查未性成熟的雌雞卵巢,至少可用肉眼觀察到2,000個以上的未發育卵泡,如果用顯微鏡觀察,則至少有12,000個以上。但是在壹般家禽的壹生,只有少數卵泡(約200~300個)達到成熟而排卵,在野生禽類則更少。

雞蛋的構告主要分為蛋殼、蛋殼膜、蛋白及蛋黃,其組成及百分比如表1所示。

表壹 雞 蛋 的 組 成 分

Albumenlayers

Yolk

Outer

Middle

Inner

Chalaziferous

Shell

Weight (g)

Water (%)

Solids (%)

18.7

48.7

51.3

7.6

88.8

11.2

18.9

87.6

12.4

5.5

86.4

13.6

0.9

84.3

15.7

6.2

1.6

98.4

Yolk

Albumen

Shell

Proteins (%)

Carbohydrates (%)

Fats (%)

Minerals (%)

16.6

1.0

32.6

1.1

10.6

0.9

Trace

0.6

3.3

0.03

95.10

* From Romanoff and Romanoff (1949).

蛋黃即為成熟的卵泡,由卵巢排出後,進入輸卵管喇叭部(Infundibulum),隨即經過蛋白分泌部(magnum),在此處蛋白部分形成;再進入峽部(Isthmus),在此處形成內、外蛋殼膜;之後,進入子宮(或稱蛋殼腺部,Uterus),在此處蛋殼形成;如果是棕殼蛋,則最後再形成色素堆積上去(產蛋前5小時)。完成蛋的構造後,才經由泄殖孔(Cloaca)排出。卵在生殖道各部位停留的時間及完成蛋的部分,如表2所示。

表二 蛋 雞 生 殖 道 各 部 位 的 功 用 及 卵 停 留 時 間

部位 長 度

停 留 時 間

功 用

卵巢

喇叭部

蛋白分泌部

峽部

蛋殼腺部

陰道

泄殖孔

9公分

33公分

10公分

10公分

18分

2小時54分

1小時14分

20小時46分

很 短

很 短

卵成熟及排卵

接收卵巢排出的卵

形成蛋白

蛋殼模形成

形成蛋殼

通過

通過、下蛋

三、蛋殼的構造

構成蛋殼主要有兩部分,壹是由蛋白質纖維所構成的基質,然後才在這蛋白質基質上堆積鈣質的結晶物,大約是以1:50的比例形成,最後才在蛋殼上覆上壹層蛋白質的外膜,稱為表層膜(Cuticle),具有保護蛋被微生物汙染的作用。此基質可再區分為乳頭狀基質層(mammillary layer),與海綿狀基質層(pallisade layer),乳頭狀基質內接蛋殼膜。蛋殼上鈣質的堆積起自於乳頭狀基質的核心,逐次形成圓錐狀,其上端則緊密連接海綿基質層,鈣質在海綿基質上有方向性的向蛋殼表面形成鈣結晶而堆積。因此,基質會直接影響蛋殼的品質,而此基質主要是由蛋白質及黏多醣類所形成。

壹個普通大小蛋的蛋殼大約含有5.5克的碳酸鈣,其中鈣的含量約為2.2克。蛋殼的礦物質元素成分,主要為鈣(98.2%),其次有磷(0.9%,以磷酸鹽形式存在)及鎂(0.9%)。磷酸鹽及鎂主要存在蛋殼的外層部位,因此有人認為增加鎂的成分可以提高蛋殼的硬度。除了鈣、磷、鎂之外,尚有少量的鈉、鉀、鋅、錳、鐵、銅等元素。

蛋殼表面有很多的小孔(氣孔),每個蛋大約有7,000~17,000個氣孔,從蛋殼表層膜直通蛋殼膜。同時,這些氣孔並不是平均分配在蛋殼表面,通常在蛋的鈍端分布較密,尖端則最疏,在氣孔通道內則充滿了蛋白纖維。蛋殼表面的表層膜,為蛋白質構成不溶於水的保護膜,其厚度為10~30μ。

蛋殼與蛋白之間尚有內、外層蛋殼膜,主要是由角質蛋白及少量的碳水化合物所構成,含有多量的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胱胺酸(Cystine)及羥離胺酸(Hydrox- ylysine)。

當卵進入子宮蛋殼腺部的時候,鈣結晶的堆積已經開始進行。蛋在此部位停留大約20個小時,起初5小時,碳酸鈣堆積的速率逐漸上升至300mg/hr.,然後維持此速率直到下蛋前2小時。我們可以觀察到蛋殼腺細胞對於鈣的運送,碳酸根離子的升高及有機基質的形成,但是對於這些物質如何***同來形成蛋殼的機構,則尚未了解。

壹只年產250個蛋的蛋雞,它以蛋殼形式所放出的鈣量,大約是它本身體內鈣量的20倍,因此家禽對鈣的運送及代謝速率很高,常被用來做鈣代謝的研究。同時引發了三個重要的問題:

(1)如此大量的鈣如何運送通過蛋殼腺的黏膜層?

(2)蛋殼鈣的來源如何?

(3)是否有特殊的機構協助如此快速的鈣代謝速率。

鈣運送通過蛋殼腺黏膜層,是壹種有鈣結合蛋白質(Calcium Binding Protein)參與作用的主動運輸,因此可以將血中鈣離子不斷的向高濃度的蛋殼腺運送,來形成蛋殼所需的碳酸鈣。但是蛋雞血中鈣的總量也不過20~30mg,當蛋殼形成時鈣移動的速率為100~150mg/hr,因此血中的鈣將會在短短的8到18分鐘就被耗盡;此時必須靠腸道不斷的吸收鈣或由骨中釋出鈣來補充。此時飼料中鈣源的供應就會影響蛋殼的形成。如果蛋雞飼料含3.56%以上的鈣時,則蛋殼形成所需的鈣,大概可以直接由腸道吸收飼料中的鈣來供應。若是飼料含鈣為1.95%時,則大約有30~40%的蛋殼所需鈣,必須由骨骼釋出鈣來供應。在不含鈣的飼糧中,則必須完全仰賴骨骼來供給鈣。但是這種鈣來源供應的關系,也隨每日的時間而改變;因為大部分蛋殼形成的時間都在夜間,此時消化道中鈣的量正逐漸降低,因此在淩晨階段,骨中鈣就成為蛋殼形成的重要鈣的來源。

新蛋雞在開始產蛋前10天,鈣及磷酸鹽滯留的量會迅速的增加,此時骨骼重量增加20%,證明存積了大量的鈣、磷在骨中。而此種作用主要是受到內泌素(雌性素及雄性素)的影響,使腸道中鈣結合蛋白質的量上升,促進鈣的吸收,在沒有蛋殼形成的時候,大約只有40%飼料中的鈣被吸收;但是在蛋殼形成階段,則吸收率上升到72%。

至於骨骼重量增加,主要是蛋雞形成壹種新的形式的骨,通常只有在長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中可以發現,因此稱為髓骨(Medullary bone)。在這些骨髓腔中有發達的血管系統,大量的血液流過,可以在蛋殼形成時迅速的釋出鈣;同時,可以在事後,迅速的補充,髓骨的形成,主要也是受到雌性素及雄性素***同作用的結果。

蛋谷的形成除了鈣以外,大約有60%是碳酸根離子(CO3=),有關於碳酸根離子對蛋殼形成及蛋殼品質的影響,過去壹直都被忽略,直到1960年代以後才有人開始研究,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事實上,碳酸根離子的平衡,牽涉到雞體內H2O,CO2,H2CO3,HCO3-,CO3=,H+,OH-等的濃度平衡,任壹物質的濃度改變,都會影響其他物質的平衡。

形成蛋殼所需的碳酸鈣,主要是由蛋殼腺釋出碳酸氫根(HCO3-)來與鈣作用,而不是釋出CO3=或CO2。試驗證實HCO3-的來源,是蛋殼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經蛋殼腺黏膜的碳酸酐鶤(Carbonic Anhydrase)作用,將CO2+H2O→H++HCO3-而產生。因此,如果抑制碳酸酐鶤的作用,將會降低蛋殼厚度。

蛋殼腺放出HCO3-的同時,亦產生H+,此酸根離子必須被移走。蛋殼鈣化進行時,蛋殼腺黏膜的pH值有降低的現象,靜脈血的pH從7.53(蛋入蛋殼腺)降至7.41(17小時以後);而血清中重碳酸鹽(CO3=)從31.5降至20.7meq/liter。此為造成代謝性酸中毒的情形,動物可以經由增加呼吸速率及尿中酸排出而加以克服,產蛋雞此兩種效用可同時存在;呼吸速率從產蛋前的每分鐘7.2次增加至蛋殼形成時的11.8次。腎功能則增加排出尿中氨、磷酸鹽及酸度上升。髓骨釋出鈣,同時使磷酸鹽排出增加;磷酸根亦可做為H+的接受者,PO4-3+H+→HPO4-2 (or H2PO4-)因此,血中的酸-堿平衡,影響蛋殼的形成。當飼料中添加NH4Cl,HCl,(NH4)2SO4或H2SO4時,造成過酸癥,會使蛋殼厚度降低;另外,當處在高溫環境時,會由於過度呼吸,造成過堿癥,或急性血碳酸過多癥(hypercapnia),亦會降低蛋殼厚度。試圖經由調整體內酸-堿平衡,來改進蛋殼厚度,至目前尚未有顯著成果。曾經有試驗顯示將雞長時間處在高二氧化碳(2~5%CO2)的環境,造成慢性高血碳酸,結果可以增加蛋殼厚度,至於在飼料中添加碳酸氫鈉(NaHCO3),對於蛋殼的影響,則尚未獲至定論。

五、蛋殼構造如何影響蛋殼強度

(壹)蛋殼膜

堅強的蛋殼膜可以強化蛋殼,防止蛋殼從蛋的內部向外產生裂紋。但是如果蛋殼裂紋從外向內發生時,則蛋殼膜的強度無甚作用。

(二)蛋 殼

壹般均認為蛋殼有機基質與鈣結晶顆粒,會影響蛋殼強度。蛋殼內部的鈣結晶點數目多少,結晶柱的大小,以及黏合的情形,都會影響蛋殼的強度。

(三)粗糙的蛋表面

我們都知道粗糙的蛋比表面平滑的蛋容易破損。不正常的鈣堆積中止,表層膜(cuticle)受損,或不完整,表面鈣化凸起等,均會造成蛋殼脆弱,而易破損。棕殼蛋通常要比同厚度的白殼蛋,有較強的蛋殼,最主要是因為棕殼蛋的表層膜約為白殼蛋的2倍厚。

(四)蛋形與蛋大小

大蛋較小蛋容易破裂;較呈圓形的蛋,通常蛋殼較強。因此在分級包裝時,有時會考慮蛋形系數(以蛋橫寬除以蛋兩端長,再乘以100),以系數介於72至78之間為較好;高於80或低於70時,蛋殼破損率,顯著增加。

六、如何改善蛋殼品質

影響蛋殼品質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的蛋殼本身的結構之外,雞本身的品種、雞齡、飼料、鈣源、鈣顆粒大小、季節、溫度及疾病等,都會影響蛋殼的品質。因此要獲得良好品質的蛋殼,必須逐壹的檢討各種原因,來加以改進,才能達成目標。

(壹)品 種

可以經由育種的方法來得到生產較厚蛋殼品系的蛋雞,但是相對的卻會降低產蛋率,美國方面偏向以蛋殼百分比為選拔基礎,顯示有較好的結果。此外,亦可以蛋殼粗糙度、破裂率及蛋形等較易測量的指標做為選拔。但是由於蛋殼結構的測量困難,因此尚無法做為選拔的依據。

(二)疾 病

許多家禽疾病,如:新城雞瘟(ND)、傳染性支氣管炎(IB)、慢性呼吸道疾病(CRD)及產蛋下降癥候群(Egg-drop Syndrome)等,都會降低蛋殼的品質,同時影響蛋殼結構及厚度。因此,消毒、防疫及管理就很重要;接種疫苗並不會造成對蛋殼品質的不良影響

(三)飼 料

比起其他動物,蛋雞對於鈣的需要量特別高;在形成壹個蛋的大約25小時過程,有20個小時的時間是用來形成蛋殼,其中有10~15小時為密集的鈣堆積,每15分鐘就大約有25毫克的鈣堆積在蛋殼上;如此的鈣量約相當於在蛋雞血液中全部的遊離鈣存在量,因此,不斷的供給鈣來源,做為形成蛋殼及補充血鈣,對於維持蛋殼品質是很重要的。蛋雞對鈣的需要量,依其體形與產蛋量而不同,壹只蛋雞平均體重以1.8公斤計,每天生50~60克的蛋,大約需要4克鈣。其次,鈣源的形式,以蚵殼粉或顆粒狀鈣源較佳,在下午時間供給蛋雞任食等方法,均可提高蛋殼品質。

飼糧中含磷或膽堿量過高,均會降低蛋殼品質。鈉、鉀則有助於蛋殼品質;曾經有人認為添加Na2CO3,K2CO3或NaHCO3,KHCO3可以提高蛋殼品質,這可能是由於調整血液中酸堿平衡的結果。至於磷的需要量,必須註意有效磷的含量(蛋雞幾乎無法利用植酸磷),及雞體重、產蛋率與飼糧中鈣的量; 對於正常蛋雞(1.8公斤體重),每天產蛋50~60克,每天有0.3克有效磷,即已足夠。

另外,維生素D對於鈣化有很大的作用,蛋雞飼糧若缺乏維生素D,會生薄殼蛋。過量的添加脂肪(超過12%時),可能會與鈣結合,而降低鈣的利用,影響蛋殼品質,使蛋殼厚度及蛋殼重均降低。飼糧中添加8%油脂,比添加4%者,顯著的降低蛋殼重。

(四)環 境

當溫度超過30~32℃(恒溫或變溫),而濕度又高時,顯著的增加蛋殼破損率。可能是由於蛋殼構造受影響,而使蛋殼厚度因之降低。突然改變溫度,每小時上升2.2℃,比緩慢的上升溫度,更顯著的降低蛋殼品質。

若延長每天時間24小時為26或28小時,可以改進蛋殼品質。在高溫季節時,使用每天28小時的方式,則壹星期由原來的7天減為6天,可以使蛋重及蛋殼品質獲得改善,但是產蛋數稍微降低。亦有人使用間歇點燈(2小時光照,4小時黑暗,每天4循環)的方式,也可以改進蛋重及蛋殼品質,但是產蛋數降低。

(五)換 羽

通常蛋雞在換羽後,可以改善蛋殼品質、蛋殼厚度增加、粗糙度降低;因此換羽的手段經常使用在當雞齡增加而破蛋數增加的情況。通常換羽時間延長時(6~8周),較短時間換羽(1~3周),對改善蛋殼品質有較大的效果。

七、結 論

隨著畜牧生產企業化,消費水準的提高,以及農村勞力的不足,雞蛋的生產將實施更多的自動化及洗選蛋分級包裝的處理方式。自動化的收蛋輸送系統以及洗選蛋的處理,都將使蛋殼品質的問題,面臨更嚴重的考驗。此外,臺灣夏季高溫對蛋雞生產亦是很大的緊迫,如何來克服環境,改善蛋殼品質,也是很大的挑戰。

因此,了解蛋殼的形式與蛋殼的構造,以及探討影響蛋殼品質的壹些問題,將使我們能夠更深入的,更有信心的從事提高蛋殼品質的研究,希望能夠為本省的雞蛋生產提供更大的助益,也造福消費者。

(資料來源:77年度氰胺公司春季飼料技術研討專題)

  • 上一篇:對臨界區的訪問應該遵循什麽準則?
  • 下一篇:CEMC是什麽考試?在哪裏考?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