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給出了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實例。

給出了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實例。

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本文對數據庫技術、海量存儲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和信息網絡技術進行了計算

闡述了新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和進展。

關鍵詞計算機技術植物保護應用研究

1計算機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初步應用

世界上第壹臺計算機(ENIAC)1946誕生後,短短50多年的時間,它的應用從單純的數變成了單純的數。

價值計算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植物保護研究中,計算機最初的應用是數值計算和數學積分。

米。最初在60年代開發的數理統計軟件主要是用BASIC語言編寫的,其數據包含在處理程序中。

中等。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程序和數據分離的統計軟件,如NCSS、SAS、SPSS、BMDP等。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外開始研究系統論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奧德姆在系統論的基礎上建立了系統生態學,瓦特和莫姆首先應用系統分析研究了昆蟲種群問題。Huffaker在1972-1978主持了《協同害蟲管理計劃》,特別強調系統方法的應用,並在《害蟲防治新技術》壹書中總結了應用系統方法研究各種病蟲害的成果[3。克拉克等人在1967中提出了生命系統的概念。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利用系統方法和計算機技術,成功開發了非洲棉鈴蟲、果樹紅葉蠟等害蟲的優化控制模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美國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計劃(1972-1973)成功地引入了系統科學和模型方法作為研究昆蟲種群及其管理的基礎,在有害生物預測、管理和防治效果評價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也註意到了這壹研究領域的重要性。人們在昆蟲種群增長模型、生命表、種群分布格局、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系等領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將系統方法和計算機技術應用於果樹、小麥、水稻、草地等作物的病蟲害綜合防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計算機新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

2.1數據庫技術數據庫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存儲、分類、查詢和傳輸提供了保障。

證書。1993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圖書館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農業數據庫,存儲了300萬份農業文獻。該數據庫由來自130多個國家的資料組成,包括各種農業學科的書籍、雜誌、專著、著作、論文、專利、計算機軟件、視聽產品和技術報告。國際植物檢疫數據庫(Smith,I,M)和VIDEDB的植物病毒分類鑒定數據庫(GibbsA,et al)等壹批最新的大容量數據庫管理軟件在196年2月的國際植物保護生物信息技術會議上進行了系統展示。

在國內,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出版了《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光盤版),由1998的90多張光盤組成。從5種農業光盤中收集的16 603篇文獻中,有3 393篇植物保護方面的文章和293種出版物。真菌標本管理系統[u(昆蟲標本數據庫管理系統,常見楊樹天牛分類管理系統(CPL TMS)}]7等壹批數據庫管理軟件相繼開發並投入使用。這些軟件具有錄人、修改、查詢、統計、打印等壹系列基本功能,部分還具有輔助識別和決策的功能。

2.2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是指人和計算機使用圖形、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

各種媒體以各種方式進行信息交換的技術具有集成、控制和交互的特點。多媒體的主要技術有超文本技術、光盤技術和數據壓縮技術。解壓縮技術、觸摸屏技術等。

在國外,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植物保護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涵蓋了植物保護的各個方面。

方面。1996 12在英國坎特伯雷肯特大學舉行的植物保護生物信息技術國際會議上,

斯科特博士在題為《支撐植物病理學的信息技術正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發生變化》的報告中,用壹臺筆記本電腦演示了大量已經商業化或即將商業化的植保軟件,表明在植物病理學領域利用信息技術的研究已經提上日程。通過數據庫、分類學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多媒體等技術來管理和展示大量有關植物病理學和植物保護的文獻和研究數據,表明植物保護的決策問題已經擴展到地理的宏觀尺度和分子生物學的微觀尺度,需要通過植物病害流行病學模擬預測模型、植物病害診斷輔助系統、植物病害管理專家系統和風險分析等技術來解決。植物病理學和植保工作者的教育、培訓和宣傳的先進解決方案也可以通過新的傳播媒體和網絡(遠程教育、互聯網、Internet)、WWW、電子出版物等技術獲得。共有33個講座、計算機系統演示和操作練習。壹些相關論文的選題如下:

Sweetmore a(等人);用於微生物表征的自動識別工具(Mc-

卡德爾和羅爾貝克);鱗翅目昆蟲的顏色分析鑒定:用於真菌診斷的圖像采集、分析和存檔技術(Lane c . r .);計算機圖形識別系統BIKEY:作為DIALD-BIS生物百科全書光盤的壹部分(hobanov A .等人);診斷和管理疾病和害蟲的多媒體工具(東北。);昆蟲聲音的自動分析是通過信號處理技術和專家系統實現的。

多媒體技術在我國植物保護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北京市蔬菜生產管理和植物保護輔助決策系統BJCABBAGIS軟件和中國農業大學IPMLST實驗室開發的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圖形信息和識別咨詢系統llVFORMIS軟件,利用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超媒體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獲得好評。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農業部植物檢疫實驗室壹直在評估和研究有害生物的檢疫重要性,並建立了與檢疫有關的有害生物數據庫系統,包括信息標準化技術的研究和代碼系統的建立。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研究,開發了適合中國國情的PRA分析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並參與了PRA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該所還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19]完成了矮腥黑穗病冬穗的自動識別研究。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利用計算機聲音分析軟件對蝗蟲的聲音進行分析,作為高原蝗蟲分類的依據。

將多媒體技術與通信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人工智能、農業專家系統、知識庫和推理機相結合,可以開發出更好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目前,水稻主要病蟲害、小麥主要病蟲害和柑橘病毒病專家系統已應用於農業生產,並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3信息與信息網絡技術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Infobahn)作為標誌。

NI1計劃,各國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計劃,並在這個項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國的校園網連接了大學和研究機構,在美國初步實現了信息共享和計算機輔助教學。美國最大的公共數據網絡INTERNET現已成為全球計算機互聯網,有超過100個國家和超過5億()萬用戶與之相連。依托信息網絡技術,農業信息資源、病蟲害跨境遠程觀測、信息數據實時反饋、病蟲害預警和遠程防控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中國,壹系列“金工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計算機網絡的大發展。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包括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網(CHINADDN)、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綜合業務數據網(PSTN)和金橋網。利用上述通信網絡開發的信息網絡包括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科技信息網(CSTNET)、中國經濟信息網(CEINE'I ')等ISP公司(互聯網代理)。

植物保護領域的信息網絡已經初步建立。為了加快害蟲信息的傳遞,實現系統內的信息共享,

為提高病蟲害預測預報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將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預測預報。

通過專業技術的有機結合,開發了PEST7VET全國計算機網絡傳輸與管理系統。目前已與全國大部分省級植保站和部分區域站開通,大大提高了有害生物信息的傳遞速度和信息利用率,初步實現了有害生物災害的遠程觀測、遠程信息反饋、遠程控制、預警和預報系統信息資源共享。

3中國植保信息技術發展前景

在我國植保信息化技術中,微機平臺上的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多媒體、超媒體和專家系統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與國際組織和壹些發達國家相比,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機技術和植保數據庫的能力、質量和應用水平還有壹定差距。因此,隨著我國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應不斷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設施建設,把發展信息產業作為壹項戰略規劃來實施。信息時代,我國植保工作者面臨著挑戰和機遇。

  • 上一篇:如何評價油管老高與小茉(原kuaizero老高頻道)?
  • 下一篇:數控機床主要的學習方法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