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上學的時候,大家對知識點應該都不陌生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知識點,僅供參考,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篇1

 從小,她身體協調性就差,學走路、跑步都比同齡孩子晚,上下樓梯到了6歲才能獨立完成。上小學後,每次上體育課,她總表現出意想不到的遲緩笨拙,同學們取笑她為“史上最笨的企鵝”。

 幸好她智商不低,19歲,便以優異成績被原東德萊比錫大學物理系錄取,畢業後又加盟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成為該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壹。

 科研工作枯燥單調,為活躍氣氛,科學院常組織各種文娛競賽活動。她參加工作未滿壹個月,就被告知院裏將組織壹場“體力大比拼”,年輕人必須參賽。行動遲緩的她沒人願挑選,被迫與工程師克爾曼結為壹組。

 克爾曼年近六十,身體單薄。她知道自己這組必敗無疑。

 那天,她按時來到賽場。主持人大聲宣讀規則:壹男壹女兩選手壹組,合力搬擡壹塊重200公斤的巨石,不得借助任何工具,擡起後離地持續10秒鐘者即勝。幾組選手摩拳擦掌,她卻怎麽也找不著克爾曼,頹喪地想,這老頭準與自己壹樣,知道必敗無疑,幹脆想放棄吧。

 比賽開始。壹對年輕男女首先走近巨石,各蹲守壹側,抓住石頭底座,同時大喝壹聲,用盡全力往上擡……可惜女選手那端的石頭壹動未動。兩人又嘗試了3次,依舊沒成功,只能遺憾地退了場。

 她壹邊跟著人群喝彩,壹邊尋找克爾曼,心想這老頭真夠磨蹭的,早來比試早退場算了。

 又壹對身材健碩的男女走近巨石,壹左壹右擺開架勢……石頭斜傾著離開地面,可女選手到底力不從心,沒堅持3秒便尖叫著松開了手。

 這時,克爾曼才優哉遊哉地走來。她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上前,喊他趕快投入比賽。克爾曼搖頭說:“我還不懂比賽規則,先看看別人怎麽比。”說完便鉆進旁觀的人群,跟著大家大呼亂叫,全然看不出壹會兒還要比賽。

 又有兩組選手敗下陣,她再也等不下去,“快上場吧,反正遲早都是輸。”

 克爾曼似乎這才記起自己有比賽,連連稱好,卻在鄰近賽場入口處又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得去趟廁所。”說完便轉身跑開,氣得她在原地直跺腳。

 克爾曼這壹走就是半小時,直到整場賽事只剩下3分鐘才回來。他倉促地拉著她的手往巨石走,路上反復叮囑她要鎮靜,然後紳士地幫她蹲立在石頭壹側,自己沈著地走到另壹側。兩人擺開架勢,可畢竟力量不濟,石頭紋絲未動。

 這時,比賽結束。她微笑著安慰克爾曼,“重在參與,盡力就好。”克爾曼卻壹臉自信地說:“我倆是冠軍,合作愉快。”她以為聽錯了,楞楞地盯著克爾曼。克爾曼重重地點著頭,“沒有壹組選手成功地搬動了石頭,而我們是最後壹組敗下陣的,難道不是冠軍嗎?”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她將信將疑。直到主持人登臺,宣布大賽冠軍是克爾曼和她,她才欣喜若狂。

 克爾曼得意地說,“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去做有把握成功的事是壹種勝利,那麽有意拖延時間,把規則用到極致,讓沒能力做成的事延續到最後壹刻才失敗,何嘗不是壹種勝利!”

 她恍然大悟:行動慢壹點,在處理明知將失敗的事時,竟會轉化成優勢,因為這樣便可以讓輸來得晚壹些。她把這份領悟牢記心中,從此將行動遲緩笨拙轉變為辦事沈穩從容,還選擇了從政道路,直至27年後當選為德國首位女總理。

 她就是德國“鐵娘子”安格拉·默克爾,於2009年連任德國總理。如今,面對歐洲經濟危機,默克爾依舊步履從容緩慢,還反復坦言自己非女強人,所以需要更多時間去思考,壹次次選擇了比其他國家慢半拍再決策,卻屢屢率領德國力挽狂瀾。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篇2

 十壹歲寫成長篇小說《正在發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爭議和討論,並在臺灣出版繁體版本。此書出版,引起臺灣媒體的壹片驚呼,稱其為:早熟的蘋果。2008年,蔣方舟被清華大學自主招生提前錄取,再度成為社會所關註的焦點人物。

 三月的清華園,已是垂柳依依,姹紫嫣紅。在美麗的清華大學校園裏,蔣方舟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當記者請她談談自己的夢想時,蔣方舟的目光中頓時溢滿了壹種無限的憧憬和渴望。那壹刻,使人感到她壹點也不陌生和遙遠,就像是壹個鄰家的小妹。夢想,其實這是壹個很隱私的話題。蔣方舟壹度羞於表達,她已經走過了那個向人急速表達自己夢想的青澀年齡。但無論走過多少千山萬水,內心裏總有壹處芬芳,散發著它那迷人的馨香,山高水長,魂牽夢繞。

 蔣方舟沈吟了片刻,嫣然壹笑道,夢想再可笑,也勝過沒有。能有夢想,也需要天賦。我是個理想主義者,當大家對現實的醜惡齷齪、體制與潛規則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我還是保持著震驚和不適。蔣方舟的震驚和不適,使我們感到她的清純和簡單,壹點也不世故和圓滑,壹下子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無論塵世間如何改變,人們內心渴望的還是壹種清純和簡單,這壹點並沒有改變。

 蔣方舟用壹種無奈和沮喪的語氣說道,我現在覺得距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大概在去年,爸爸對我說,孩子,妳在北京買個房子吧,這樣我們的心也就放下了。我當時聽了特別地感到不可思議。我想,這樣下去,我大概就成了蕓蕓眾生了,生活的很多可能性就被這個東西剝奪了。過了壹段時間,爸爸又對我說,孩子,等房價壹降下來,妳就買個房子。在父親的催促下,我就真的在看周邊的房價了。那壹刻,我感到壹種特別特別明顯的無力感。

 蔣方舟的眸子裏溢滿了壹縷柔軟,她深情地說道,我原來的夢想是當大師,但漸漸地覺得當大師不是主觀能夠決定的了,所以我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識時務了吧。但我的奮鬥絕對不是壹套房子,我的奮鬥是想在寫作之外,有能夠讓我逃遁的壹個領域,默默地幹,它不壹定是學術的東西。那樣我就不用整天面對壹些社會問題或話題了。

 有壹個逃遁的領域,默默地幹,是蔣方舟夢想中最美的生活狀態,她不做意見,也不做暢銷書作家,21歲的蔣方舟,她的夢想,不想成為別人中的任何壹個。蔣方舟說道,我就是我,我是。“殊途同歸”,是壹種夢想,特立獨行,也是壹種夢想。只有這樣,才構成了我們這萬千世界,蕓蕓眾生。

 蔣方舟的夢想,讓人精神為之壹振,並有了壹種深深的回味和思考。

 目前,正在清華大學上大三的蔣方舟,正全力投入到其第十本書《審判童年》的寫作中。但是在她內心裏壹直有壹個夢想,那個夢想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躲避風沙海浪,可以拒絕飛短流長,那是她心中最美的伊甸園:菁菁芳草,灑滿陽光。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篇3

 從小,他就是壹個命苦的孩子。父親患有糖尿病,不能幹重活。母親患有精神病,連自己都管不好,更不用說管孩子。父母是孩子身後的大樹,為他們的成長遮風擋雨,但他沒有這樣的大樹,經常被壹些同齡的孩子辱罵和追打。從記事起,沒有孩子願意和他壹起玩,他們經常遠遠地朝他身上扔泥巴。他壹邊左右躲閃,壹邊狼狽地朝後退,結果壹下子掉進身後的臭水溝裏,全身又濕又臭。在孩子們的壹片哄笑中,他使勁地低下頭,蜷縮著身子,雙手抱頭,淚水混著臟水,從臉上啪啦啪啦地往下滴。這樣的欺侮每隔幾天就會上演,他只是別人眼中的小醜和笑料。

 7歲那年,他上了村裏的小學。在班上,沒有人願意和他坐在壹起,他就像壹根孤零零的小草。孤僻的他變得更加內向,不愛說話,沒有人喊他的大名,都管他叫“石頭”,在別人眼中,他就是壹塊又傻又笨的臭石頭。壹天,他壹個人去村上大隊部看電視,壹檔名叫《街頭霹靂舞》的節目深深吸引了他。電視上演員那瀟灑而充滿美感的舞蹈看得他目不轉睛、流連忘返。回到家,他也開始學著模仿,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他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快樂,不再覺得孤單。他的內心有了壹個夢想,那就是擁有約瑟夫·傑克遜那樣魔幻傳奇的“月球漫步”。

 上到初壹,家徒四壁的家庭再也沒有財力供他繼續求學。退學那天,成績優異的他在學校四周徘徊,久久不願離去。這時,他的班主任張老師氣喘籲籲地跑過來,塞給他壹張紙條。看完這張紙條後,他頓時淚流滿面,深深地朝老師鞠了個躬,壹步壹步朝家走去。從這壹天起,14歲的他成為家裏的“勞力”。為了多掙壹些錢,身體瘦弱的他選擇到縣城壹家煤場打工。每天擡臂上千次打制煤球,然後把這些成型的煤球用板車送到客戶家。回到煤場,他的骨頭都快散架了,但他會想起張老師的那張紙條。讀著紙條上的話,他再累再乏,也會掙紮著爬起來,帶著滿身的煤灰跳起舞來。工友們都取笑他:“妳這只壹身煤渣的黑熊,難道還想跳什麽天鵝舞?”對於譏笑,他壹笑而過,那張紙條上的話在他心中激蕩。

 就這樣,他幹了整整5年。冬天拉著板車送煤球,好幾次他的耳朵都快凍掉了。雖然這個工作又臟又累,幹起來要人命,但他覺得這裏離家近,能照顧到家人,工資也不錯,壹天能掙50~70塊錢。他在煤球廠工作時,悟到了很多好的動作,他在舞蹈裏加入了很多像打煤球、鏟煤壹樣的新動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粉絲”,每次在路邊跳舞都能引來許多人圍觀並為他鼓掌。有壹次他跳完舞,就有個人上前問他為什麽不去參加河南電視臺舉辦的“妳最有才”節目。他也剛好想到壹個大的舞臺上檢驗下自己跳得到底怎麽樣,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

 初試的時候,他穿了壹身送煤球的“工裝”就開始跳了,他跳完之後,評委和200多名選手都很震驚,紛紛站起來為他鼓掌,但是也有評委笑著問他為什麽穿這身衣服,他說:“其實我不是不尊重評委,但是這就是原本的我,沒必要偽裝自己。”他從容淡定,滿臉微笑。就這樣,他壹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殺進了高手如雲的總決賽,獲得了大賽冠軍,捧走了30萬元現金大獎,成為家喻戶曉的“煤球哥”,被網友譽為“河南舞王”、“中原舞神”。劉歡傳媒公司和本山傳媒公司聞訊,都力邀他加盟。今年5月,聞名全球的《英國達人秀》也邀請他前往英國表演這種原生態的舞蹈。

 天道酬勤,苦盡甘來。他的名字叫李新義,31歲的河南魯山縣農民。接受采訪時,他打開了那張貼身保存了6年的紙條。上面有壹行用圓珠筆寫的話:法國最著名的石頭城堡——希瓦勒之理想宮。入口處立著壹塊石頭,上面刻著壹句話:我想知道壹塊有了夢想的石頭能走多遠。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篇4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壹,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壹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壹起。

 史蒂芬·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這個時候他的家鄉倫敦正籠罩在希特勒的狂轟濫炸中。這迫使霍金壹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復雜的玩具,據說他曾做出壹臺簡單的電腦。

 霍金和他的妹妹在倫敦附近的幾個小鎮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多年以後,他們的鄰居回憶說,當霍金躺在搖籃車中時非常引人註目,他的頭顯得很大,異於常人———這多半是因為霍金現在的名聲與成就遠遠異於常人,鄰居不由自主地要在記憶裏重新刻畫壹下天才兒童的形象。

 霍金熱衷於搞清楚壹切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當他看到壹件新奇的東西時總喜歡把它拆開,把每個零件的結構都弄個明白——不過他往往很難再把它裝回原樣,因為他的手腳遠不如頭腦那樣靈活,甚至寫出來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

 霍金在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他仍舊不是壹個用功的學生,而這種態度與當時其他同學是壹致的,這是戰後出現的青年人迷惘時期——他們對壹切厭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東西。霍金在學校裏與同學們壹同遊蕩、喝酒、參加賽船俱樂部,如果事情這樣發展下去,那麽他很可能成為壹個庸庸碌碌的職員或教師。然而,病魔出現了。

 從童年時代起,運動從來就不是霍金的長項,幾乎所有的球類活動他都不行。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註意到自己變得更笨拙了,有壹兩回沒有任何原因地跌倒。壹次,他不知何故從樓梯上突然跌下來,當即昏迷,差壹點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劍橋讀研究生後,他的母親才註意到兒子的異常狀況。剛過完21歲生日的霍金在醫院裏住了兩個星期,經過各種各樣的檢查,他被確診患上了“盧伽雷氏癥”,即運動神經細胞萎縮癥。

 大夫對他說,他的身體會越來越不聽使喚,只有心臟、肺和大腦還能運轉,到最後,心和肺也會失效。霍金被“宣判”只剩兩年的生命。那是在1963年。

 起初,這種病惡化得相當迅速。這對霍金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他幾乎放棄了壹切學習和研究,因為他認為自己不可能活到完成碩士論文的那壹天。然而,壹個女子出現了。壹名叫珍的姑娘出現在霍金生命中,鼓勵他振作起來。後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壹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誌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壹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壹次霍金演講結束後,壹位女記者沖到演講臺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妳不認為命運讓妳失去太多了嗎?”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壹顆感恩的心!”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最後壹個失敗的名人勵誌故事 篇5

 鏡頭裏,那些蜚聲國際的好萊塢巨星們都顯示出不同於以往的樣子,壹張張面孔,或淡然、或安靜、或活潑、或賣萌大笑。

 喬治·克魯尼頭頂海盜帽,抱著胳膊,肆意大笑;凱特·溫絲萊特素顏淡妝,黑色的V領外套上沒有任何裝飾,平靜自然;布拉德·皮特穿著T恤仔褲,大大咧咧地蹲在墻邊;奧蘭多·布魯姆脫掉西褲,露出壹條印著英國國旗的拳擊短褲;壹貫深沈、嚴肅的摩根·弗裏曼則擠眉弄眼做著各種俏皮鬼臉……

 安迪·格慈的鏡頭下,所有的明星無壹例外,素顏、沒有造型,鉛華褪盡,隨性自然,好萊塢有成百上千的專業攝影師,無人可以讓這些明星如此低調服從攝影師的安排,安迪·格慈又是如何完成這些作品的呢?壹切,只因為3分鐘。

 格慈大學畢業後,為壹些頂級的時尚攝影師做助理,學習他們拍攝名人的技巧,盡管很欣賞他們的照片,但是有壹點他卻始終不太喜歡,每次拍照,因為明星檔期緊活動多,需要提前很久預約,好不容易預約到場,片場裏有上百個人忙忙碌碌,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拍得完,而且,無數雙眼睛盯著拍攝對象,怎麽也會不自然,格慈決定走壹條完全不同的路。

 他找到壹本明星經紀人聯絡簿,在上面挑選了300名當時英國最有名的演員,給他們寄去信件,提出拍攝請求和主題,接下來便是漫長的等待,6個月後,他仍然沒有收到壹封回復,沒有明星願意讓壹個毫無名氣的攝影師拍攝自己。

 格慈沒有氣餒,繼續尋找機會,他到各個電影拍攝現場當群眾演員,尋找和明星認識的機會,3個月後,終於接觸到著名演員喬斯·阿克蘭,在對方片場小憩的時候,他走上前去,冒昧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看著這個喋喋不休,但格外認真的年輕人,喬斯·阿克蘭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只給10分鐘時間,之後,將要繼續工作。聽到對方答應了自己的請求,格慈興奮得手都在發抖,機會來得如此突然,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動之余,又為如何拍攝發起了愁,或許就是改變命運的壹次機會,他沒法不慎重把握。

 瞬間沒有好方法,格慈只能與喬斯·阿克蘭聊起電影的話題,談主角的服裝,劇本的構思,說著說著,格慈就放松了,把對方當做壹個普通朋友親近,聊天氣,聊炸魚,炸土豆片,越說越發投機……再看看手表,只有3分鐘了。格慈不想浪費這大好的機會,他邊說話邊悄悄拿起了相機,趁喬斯·阿克蘭說得正起勁的剎那,手指按下了快門。

 3天後,幾幅黑白的大頭照,放到了喬斯·阿克蘭的面前,如同60年代的黑白膠片照,有著厚重細膩的質感,表情有認真,有輕松,像老照片,像肖像油畫,真實展現出個人化、情緒化、生動有趣的壹面,照片讓喬斯·阿克蘭非常滿意,並介紹了女星格列塔·斯卡奇前來拍照。

 接著,斯卡奇幫他聯系了伊安·麥克萊恩,後者又把他介紹給哈莉·貝瑞,再接著他手裏已經有壹長串的明星推薦信了,布拉德·皮特、塞繆爾·傑克遜、伊萬·麥格雷戈、裘德·洛……

 幾年時間內,從英國到好萊塢,他拍攝了大約300位明星,至於拍攝的地點,有時是在明星下榻的酒店,有時就是在他們家中的某壹個角落,只占用對方10分鐘,前7分鐘所做的事情,就是站在鏡頭的另壹邊,和明星們拉拉家常,壹起吃吃喝喝。然後,在明星們最放松、最自然的狀態下,趁著對方不註意的後3分鐘,格茲就用手指不停按下快門。

 繁華褪盡,最後明星就剩下自己,幹幹凈凈的黑與白,壹刻即是永恒,各種表情和造型,都是拍攝對象的即興創作,反映的是他們在拍攝時最真實的狀態和情緒,這些好萊塢的國王和王後們,永遠也不知道拍攝的那壹刻什麽時候到來,在他的鏡頭下露出最本真的面目,明了的構圖、簡潔的背景、精準的表情捕捉,令格慈聲名鵲起。

 幾年後,安迪·格慈把這些明星黑白素顏照集結成圖冊《度》,首印便賺得350萬英鎊,捐給了糖尿病研究機構,影星們呈現出的隨性自然的狀態,讓人耳目壹新,影集的出版,打破了人們對“巨星風采”的刻板印象,也為格茲贏得了巨大的榮譽——攝影界最高榮譽之壹“福克斯·塔爾博特攝影獎”,該獎項不定期頒發,只獎給為攝影行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專業人士。2012年,他出任英國專業攝影協會主席,隨後,他被授予英國女王頒發的員佐勛章,獎勵他為攝影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 上一篇:程序員能在壹線城市裏生活壹輩子嗎?
  • 下一篇:如何將excel中的數據寫入xml文件中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