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思維是怎樣產生的?

思維是怎樣產生的?

人與計算機區別最大的在於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語言能力。下面我想具體就這三點談談。因為人的大腦是迄今所知最復雜的結構之壹,其工作原理和運轉方式目前仍不為人知。我在此只是提出壹些個人觀點和看法。壹、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說邏輯思維能力。何謂“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我認為,這和大腦的結構有關。因為大腦是由很多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構成的,分工各有不同,大家可以去百度上查詢。神經元有很多突起,互相進行信息傳遞(突觸傳遞和縫隙傳遞)。計算機在工作時,是進行有序的信息處理和交換,電流的移動都是定向的,或是有序的。而我認為人腦中的神經傳遞和處理是無序的,可以說是較為混亂的。如果是完全混亂,那麽這個人就是神經病(無鄙視意義),在這些較為混亂的神經運行中,有壹些是有序的,這些有序的神經元運轉應該就是我們正在思考的,正在使用的部分。壹個小孩的神經元運轉應該是最為混亂和無序的。有時候我們說“童言無忌”之類的話,就是說小孩的創造力很強,他們總有壹些新奇古怪的想法,為成人所不及,而且小孩的語言能力壹般也極佳,他們能用自己掌握的很有限的幾個詞組出很多經典的話來,這是為什麽呢?這很就是因為小孩的神經元無序的信息傳遞組合的結果。 但神經元的信息組合結果很多,人是靠什麽來進行篩選的呢?我認為,人腦中應該有壹個處理機構,負責處理信息,如果與已有的邏輯信息不悖,那麽將被系統認定為有效信息,反之,則將其自動“刪除”。而留下的“有效信息”將作為人的想法“浮現”在“腦海”中。接下來,大腦將結合情況(眼、耳等傳遞回來的信息)和記憶做出判斷,決定是否將其說出或寫出。 在人腦的運轉中,記憶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壹環,沒有記憶的人連白癡都不如(此處沒有記憶指大腦內沒有任何信息儲備)。但事實是,人的DNA內儲存了大量的已有信息,這些都是先祖經過壹代代積累下來的。——DNA可以用於存儲,這是科學最新研究成果,壹個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有很大的相同之處,這可能就是DNA記憶遺傳的效果。人們根據記憶對事情和神經組織的“想法”進行判斷。而記憶不僅來自DNA的遺傳和變異,也有後天的積累,這可以稱得上是“閱歷”了吧!在生活中,小孩的行為壹般比較率真,比較直接,因為他們沒有多少後天的記憶積累,而壹般老年人行為都比較謹慎,做事情要條理得多,這都是記憶支配的結果。後天的記憶壹般也儲存在DNA中,這可以解釋為什麽人類的智商壹代比壹代高。而人的存儲也不全在DNA上,可能通過壹定的神經細胞的排列組合和傳遞進行存儲,所以有時候人會“忘記”,就是因為這些排列組合過於隨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廢棄不用,可能這些組合會被“遺忘”或打亂,也可能腦細胞的死亡會導致遺忘。但如果這些排列組合非常“強”的時候,人們就會很難忘記,比如①每天都要復習的東西——吃飯、睡覺、等等;②肌肉傳導的信息,因為肌肉運動所產生的信號是很強烈的,壹般情況下神經細胞都不會將這種特定的排列打亂,這就是人們壹旦學會騎自行車,就終生不會忘記的原因,當然要學會也是不容易的。③小時候的信息。因為小時候的“記憶”不多,神經元的排列不會受到太大的幹擾,因此其組合也不容易“遺忘”。這也是老年人記得小時候的事,卻忘記最近發生的事的原因④受到強烈刺激後的記憶。在受到強烈刺激後,自然大腦反應也極其強烈,這種記憶也不容易遺忘。另外,根據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不壹定準確),人類記憶可能與壹種叫作”蛋白橋“的結構有關系,在此不過多介紹了。

說完了記憶對支配神經組織信息的判斷作用,我們再回過頭來說說神經。神經在個體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壹些定向移動的規律。壹個神經細胞的群落在進行壹些有固定的、有序的傳遞、組織,這就形成了所謂“知識已開”後的合理的邏輯思維。比如,剛出生的小孩就不知道“1+1=?”首先,他不知道其中各字符所代表的含義是什麽,其次,他不知道如何對這個信息進行處理、計算。直至他經過學習,通過記憶,明白其中字符串的含義,能夠進行正確的信息錄入,其次,神經元需要進行有序的定向移動,以便處理這個問題,通過教授和訓練,他的神經細胞通過刺激形成了有序排列、傳遞、組織的能力。這個過程應該說屬於“機械學習”的過程,就是“死記硬背”,沒有什麽道理,記下來“1+1=2”就對了。這樣,在下壹次他遇到同樣的信息錄入的時候,神經細胞就會固定的按某壹“程序”進行傳遞,得出“2”這個結論。也可能有“形象記憶”的功勞,把問題形象化,即將邏輯訊號轉化成圖像訊號,也有助於處理問題。其實數學計算就是壹個“編程”的過程,我們記下來十以內的加減乘除運算,再大的數可以將其簡化成十以內運算,仍用神經細胞進行傳導處理,可以解決更多問題。 從人的大腦結構來看,人的運算速度應該比計算機快很多,但為什麽實際上並不是呢?我認為,這不是神經細胞傳導的速率不夠,而是錄入機構、組織機構和篩選機構存在問題,因為神經細胞傳遞能力很強,要比電腦強得多,而人的眼睛等器官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向大腦內錄入極為有限的信息,這就阻礙了接下來的處理。而電腦可以通過USB,網絡寬帶進行大容量的信息傳遞。接下來是組織和篩選機構,因為人的神經細胞傳遞組織是較為混亂的,很難將其有效組織起來,而且即使相應的神經細胞將其組織起來,也很難進行快速的篩選(因為要將結果與記憶相核對比較)。而壹些特異人士(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吧)能夠進行快速的運算,不在計算機之下,我認為並不是這些人的運算速度比常人快,而是其大腦神經元的組織能力和篩選能力較常人更為有效。 說完算術,再說說人分析問題的能力。不知道大家在剛開始學習政治、歷史的時候有沒有覺得那些意義、分析特別不好背誦?但到了後來,我想這些概念的學習就應該相對容易了,自己也有了壹定的分析能力,能夠全面的分析問題。這是為什麽呢?因為通過記憶,我們的神經元細胞產生壹系列的排列組合和傳遞的規律,在我們輸入特定的訊息之後,這些神經元細胞受到刺激就會按壹定的方式排列組合,從而產生我們所需要的“理論分析”的成果。同樣,人們背誦東西也是同樣的原理。二、創造能力 下面說創造能力。人為什麽會創造?這也是人與計算機最大的區別之處。根據上文的分析,這個問題簡單了很多。因為神經元的不定向、無規則移動。導致其產生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們應該去澆花,但我們忘記了,有時會突然想起來,這便是大腦依照原來殘存的壹些與澆花有關的排列傳遞隨機組合,湊巧組合出了有關此事的信息被提取出來,我們也就“突然想起來了”。當然,這種組合也可能是受到了環境的刺激,我們在存儲某壹個信息的時候,往往需要借助其它信息。當我們需要進行創作的時候,就需要利用信息之間的聯系來進行操作。 當我們最開始學作文的時候,學的是“壹句話作文”,壹篇作文只有壹句話。因為我們當時的總體把握能力不強,信息存儲量太少,信息之間的聯系仍不明確,還停留在壹個簡單層面上。因此無法對較長的文章進行總體把握和構思,容易“跑題”。後來,我們可以較長篇的創作,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壹定的積累。在寫作時,通過壹個中心思想,開始向各方面進行聯系,這時由大腦神經細胞在相關信息(記憶)的刺激下進行較為無序(亦有有序成分)的排列組合傳遞,再由篩選器進行有效提取。將與中心有聯系的信息進行提取,並進壹步交由神經細胞根據已有的信息,並在此框架內進行自由組合排列。最後將信息組織為語言,匯總成文章。而語言能力我們將在下方詳細論述。總的來說,創作應該就是這麽壹個過程。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結合上方論述具體分析。 有壹些“無厘頭”的話。比如“不想當廚師的士兵不是好裁縫。”大家在初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可能會笑。但這是為什麽?因為這句話明顯不符邏輯,也就是他所提供的信息之中完全沒有聯系,讓人看了摸不著頭腦,從而會笑(參見“人為什麽會笑”)。這也說明了人的創作和思維產生的機理。都是依照壹定的記憶即邏輯進行半有序的排列組合。而創作這句話的人,壹定是他的的篩選裝置出現了壹定的故障或異常,從而“想”出了常人“想”不出的話來,這也是腦細胞無序排列組織的結果。大家想想,笑話往往出人意料,從而引人發笑,因為笑話壹般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人們已經根深蒂固了的壹些簡單信息的固定排列方式,而現在將其改變,仍具有語言的功效,就會使人發笑。而在接觸新知識時,尤其是老師在短期內講出大量的新知識,我們是否也會發笑呢(仔細想想)?道理應該壹樣。三、語言能力 想必大家對網絡及軟件翻譯語言的能力都有所了解吧!有些簡直就不堪入目。這是因為計算機沒有語言能力。有科學家說某些動物有語言能力,我認為嚴格地來說不不正確。因為那些動物只是對壹些簡單“單詞”的理解,只有壹些簡單的信息,比如“敵人”,“食物”,並沒有形成完善的表達和陳述體系。這不能算做語言能力。人類的語言能力很復雜,我在此只能簡單就其原理談談自己的見解。 語言需要有象征性,規律性,邏輯性。也就是在最初學習語言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壹些特征記憶,比如臺燈,鉛筆等等。然後是規律性,名詞表示事物或概念,動詞表示動作,形容詞起修飾作用等等。最後是邏輯性,壹句話需要交待清楚壹個動作的執行者,事件,及承受者。或者是表達對某壹事物的看法,需要描述出自己的想法和該事物的特征。由壹定的規律將他們組合起來,而這個規律就是腦細胞的固定移動方式。比如“我是人”這句話,如果說成“我人是”就很別扭,但在日語和韓語中就是這樣表達的。什麽詞應該和什麽詞怎麽搭配聯系,在記憶中都有固定的限制,當大腦細胞產生信息時,符合這個限制將被篩選,不符者將被淘汰。有時候我們自己不註意,但確實我們對不同的詞的搭配在“潛意識”裏還是清楚的。不同的語言搭配方式不同,而電腦因為不了解不同語言間搭配方式的不同,又對生成語言的搭配順序不了解,導致出現了壹些詞序混亂。 至於語言特定含義,人也有壹套完備的理解系統。比如,單就壹個“長”字,誰也不知道說話人想表達它的確切含義,但如果說“長大”,大家就清楚說話人的意思了。還有“I like to eat apple.”人們都知道“apple”是蘋果的意思,而如果說"The apple of the eye."“apple”的含義就成了瞳仁。而在谷歌翻譯工具中,apple仍被譯為蘋果。但在百度翻譯中,它被譯成“寶貝”,這樣就很貼切了。但翻譯工具能正確翻譯是依照固定的句式搭配翻譯的。人的工作機理是什麽呢?我想,人對語言的駕馭還在於人有理解能力。人可以通過記憶他的所有可能的翻譯義項,並在結合句子理解,直到可以翻譯通為止。好了,這個“翻譯通”又是怎樣判斷的呢?我認為是人們可以從中得到有效的信息,還以apple壹例,如果譯為蘋果,那麽句子意思成為“眼睛的蘋果”,結合記憶,眼睛中是不可能有蘋果的,換言之,眼睛和蘋果之間沒有形成固定聯系,因此人們將其拋棄,換作瞳仁,有聯系了,人們就將它正確的翻譯了出來。 在語言中,任何所謂句子中各成分的聯系都是平常壹直見到,因此神經細胞反復做同樣的組織傳遞,便形成了固定的傳遞順序,也就是記憶。不符合這種記憶的組合方式,大腦就會排斥它,除非再輸入這種排列也是正確的信息,再反復的進行這種順序的排列,人們就可以逐漸接受它,這也就成為人們學習外語和文言文的機理。 在文言文中較常見的是詞類活用。人們在閱讀時,如果按照原來義項翻譯不符合大腦中的固有的語言結構,就會進行隨機處理,而壹旦某壹種處理符合了日常的語言習慣,就會為大腦所采納——當然,這可能是錯的。所以我們在初學文言文時經常犯這樣的毛病。壹旦對此了解,就會像記憶詞語不同義項壹樣將詞類活用記下並應用。這應該可以解釋得通我們日常生活中關於思維的壹些問題。尚存有待商榷之處,望不吝賜教,我將逐步完善。歡迎大家提出批評建議。

  • 上一篇:翻唱黑色幽默英文版的那個女的叫什麽名字
  • 下一篇:世界地球日幼兒園社會教案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