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新化縣第五中學的科舉時代課士之所

新化縣第五中學的科舉時代課士之所

學校創建於公元1784年(清?乾隆甲辰)。其前身文昌課社,為科舉時代課士之所,辦學歷史可溯至明宏治、嘉靖年間。宏治甲子(1504)年,鄒大學中舉,倡辦私塾義學,大開讀書應試之風,後太仆寺少卿鄒廷望,解組歸裏,於宅南創辦三鄉社學,“邑中子弟鹹從之遊,自此人才輩出,登賢書者絡繹不絕”。

清朝乾隆壬午(公元1762)年,邑庠生鄒世溢、陳律言、袁載常三人,參加鄉試後返裏,駐舟湘邑,登岸遊覽,見那裏有壹課會,返鄉後即與地方賢達商議,決心創辦壹個文昌課社,“樂而從者62人”。歲時會文講學,輪流課士,首任主事是後任宿松知縣鄒傑(字冠英,號萬子,清?乾隆戊子舉人)此可謂學校之始。

乾隆甲辰(公元1784)年,地方賢達鄒世沂(字潔廷,號龍泉)、彭西川、鄒景奎等,為“防閑易疏”,求固定之所,邀集同仁,捐集資材,在此龍潭灣依山傍水之處,創建 瀾書院。鄒世沂“雖時年七十有三,力已衰邁”,仍“壹切竹木磚瓦,不惜親勞”。歷時三載,於乾隆丙午(公元1786)年秋告成。

書院正面為閣,高三丈,可登高遠望,閣額書“洄瀾”,閣顛奉祀文昌帝君,以宰斯文,故俗稱“文昌閣”。閣下遍置座號,壹仿貢院考棚規制。內豎正堂,四扇三間,茶廚廁圈俱備。正堂內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聖像,故此堂又稱大成殿。學子每日進院,先到大成殿拜孔子,然後入室受課。從此,文昌課社有了固定之所。科舉時代,先後有鄒廷望、鄒曉舟令、鄒春笙、鄒祖賢等四人進士及第,舉人、太學生不計其數,成就了這壹時代的輝煌。

首任主事鄒傑公元1768年中舉後任桂陽縣教諭,安徽黟縣知縣,調繁昌,再調宿松知縣,均以循良著稱。其為政雖無赫赫聲,而所至崇學校、革陋規、擊豪強,撫孤弱,雪冤獄,皆有名跡。他任宿松知縣時,為縣衙公署自撰楹聯雲:“受壹文枉法錢,幽有鬼神明有憲;做半點虧心事,遠在兒孫近在身。”他壹生清貧,奉公守法。死後無錢安葬。葬後被盜,身首異處。

歷經百余年,至光緒戊子(公元1888)年,太學生鄒思古、甘肅後補同知曾季常、雲南中甸同知鄒德淹、選用訓導鄒陸希等看到書院,上雨旁風,棟楹梁桷圮壞,為求壹勞永逸,相與倡議,捐資重建,更為磚制,壹洗樸陋,煥然改觀,即今存古閣狀貌。***費“三千六百余金,始議捐修,百眾踴躍,然富連阡陌,粟紅貫朽,不足壹錢者”也不乏其人。

清季,政府明令興洋學,楊蔭垣、鄒玉臺兩先生,改書院設鄉校,稱為“文昌閣學堂”。受維新思想影響,學校除開設古文、唐詩、宋詞等課程外,還學習歐美,增設了歷史、地理、自然、美術、文體等課程。教員除那些德高望重的老秀才、舉人教古文外,其余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有的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會員,曾與孫中山、陳天華、黃興、宋教仁、譚人鳳、蔡鍔、鄒漢勛、鄒代鈞等交往。他們知識淵博、思想進步,上課很受學生歡迎。學校還常請譚人鳳(鴨田人,離洋溪不遠,今屬隆回縣 )來校講學,宣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非常振奮人心,學生鄒天山、鄒毓奇等參加了辛亥革命,成為骨幹分子。而稍後的鄒今輝,畢業以後進入黃埔軍校,1926年任葉挺獨立團營長,在汀泗橋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負傷,於1929年7月8日因傷勢過重,久病不愈,為國捐軀。後國民政府追認他為團長,授中校軍銜。

民國初年,知縣鄒德淹(字小範)從雲南辭官返故裏,與同仁會商,擴建校舍,並著手籌集資金,準備材料。但因局勢變幻,兵禍蔓延,匪盜四起,人心恐慌,未動工而材料星散。學堂也於民國六年(1917年)停頓。

延至民國十三(1924年)年,教育界前輩羅元鯤、羅教鐸、鄒謙、鄒任方等自省城返鄉,***議復校,經大家商議,壹致同意“正名為‘新化縣第六區敦信高級小學校’”。延請了羅元鯤,羅湘遒、袁吉六(以上三人在壹師教書時,為毛澤東同誌老師)、鄒曼之、楊冠陸、劉立人等壹大批學者名流任教。高水平的教師,培養出高水平的學生,成就了這壹時期的輝煌。民國十五(1926年)年,新化舉行全縣小學生畢業統考,敦信高小的學生曩括了全縣前十名。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縣政府特授予“敦信之光”扁額,予以表彰。新化大同鎮,為了趕上敦信,將高小的學制由兩年改為三年,也沒能趕上敦信高小。在此時期,許多敦信畢業生在大革命時期,投筆從戎,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如鄒新助、鄒子雄畢業後先後考入黃埔軍校,鄒今拔、鄒今撰、鄒今托兄妹,畢業後先後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後來擔任了重要的領導職務。

袁心湖(原名鄒高清,字定才)1927年進入敦信高小學習,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考入北洋工學院,1937年工學院被炸。袁組織抗日救國軍南下,後得知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北,急赴西安,輾轉入延安,改名袁心湖,受黨的派遣,打入綏遠傅作義部隊,任綏遠省政府宣訓科科長。1949年西安解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聯絡處長。1953年,調中央直屬機關,1955年赴開羅,任中華人民***和國駐埃及、敘利亞大使館參贊,後調任巴基斯坦總領事,多次受到周總理接見。1968年回國後任解放軍總參謀部情報局壹局局長,國家安全部副部長。現已離休。1984年元月22日視察母校,賦《重返母校次韻劉校長七絕》:“五旬戎馬北京城,重來母校倍精神。莘莘學子千千萬,為國為民***心音”。

民國十八(1929年)年夏,曾贊鵬首倡並捐光洋十塊,在閣右前方土臺上修築涼亭,壹月而成,以天橋通之。成為師生的休閑勝地。

九月,始議於閣左擴建校舍,但沒有資金,大家說:“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事在人為”。顧慮什麽呢?於是大家壹起動手,分頭募捐,。鄒高稟、蕭微理、鄒伯棠,羅惠如等又向旅省旅鄂同鄉募款。但四方多難,時局不穩,年歲歉收,時作時輟,歷時五載,始告其成,***費銀洋四千三百余。鄒氏武昌亞新地學社認捐五百銀元。新舍兩層六間,寬敞明亮,可容300人上課。學校除校本部外,還有學田162畝。所有基金、田業、鋪房、錢幣均刻碑刊載於墻。學校邁進了壹個極其輝煌的時期,洋溪也成了著名的文化之鄉。先後執長該校者為楊蔭垣、鄒寅仲、蕭覺民、劉立人、羅德芳、鄒石民、蕭微理、羅乙燃、劉立人、鄒高潭,而以劉先生最久,曾兩度任校長,全鄉英彥,皆出其門。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下學年,鄒高潭接任校長。鄒高潭,字福修,號紹衍,洋溪冷水巷人,生於1893年,畢業於湖南高等實業學堂(湖南大學前身)。鄒先生博學多才,寫得壹手乾南園好字,在書法、美術、音樂諸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抗戰初期,自編自導歷史歌劇《木蘭從軍》,極大地鼓舞了民眾的抗戰熱情,贏得了社會民眾的廣泛贊頌,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贊嘆不已。鄒先生以育才為已任。以教育為樂事,以學校為樂園。因時施教,抗戰時期向學生發出“今天上學堂,明日上戰場”的號召。鼓勵學生奔赴抗日前線。林業部原辦公室主任鄒旭圃、清華大學教授謝玲、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鄒定儀、湖南大學教授鄒隆清、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鄒蕤賓,還有鄒高懿、鄒新第、曾華質、曾繁珞、曾文質、曾惠質、鄒魯等,都曾在其門下刻苦求學,打下堅實基礎,後各有專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鄒高潭先生任校長直至他生命的最後壹息。1941年,他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在辰溪兵工廠被日本飛機炸死,鄒先生悲痛積憤,於1942年病逝。

鄒高潭逝世後,羅德芳先生接任校長。羅德芳生於1890年,官名人燾,縣立中學肄業,湖南第壹專科教員養成所最優等畢業。羅先生教國文、歷史、自然、衛生,字寫得很好,平時為地方人寫對聯、號招牌,也行醫,為人看病,還合八字,看吉日,會雕刻。先生為人正直,本分老實,村裏有什麽糾紛,總願意找他調處。對學校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深受師生愛戴,鄉民敬重。

羅先生任校長期間,正值抗日戰爭中後期。學校組織童子軍,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統壹著裝,穿黃衣服,佩戴肩章、領章、帽徽,紮腰帶,腰帶上綴仁、智、義、勇。每人壹根童軍棍作武器。設有團部,有團長,下設中隊、小隊,按軍隊的要求,每天派人在校門口與團部門口站崗放哨,進行軍事訓練,搞野營拉練,遠至橫陽。到街頭、村院進行抗日宣傳,演街頭戲,用油畫宣傳抗日。童子軍中的鄒樹美等後來參加了抗日,在洞口戰場上英勇頑強,與敵人血戰三天三夜,打斷了手臂仍不下火線。

百年老校,艱難中崛起

  • 上一篇:編程是如何讓人往前跳的?
  • 下一篇:我看到的愛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