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黃石的風俗節日

黃石的風俗節日

壹、臺江施洞苗族龍舟簡介

清水江象壹條綠色的綢帶,婉延盤繞地流過貴州省東南部的都勻、麻江、凱裏、黃平、臺江施洞等十個縣,向東流去,匯入湖南省的沅水。該江低水位時寬約136米,高水位時約160米;6月至 7月流速為3.18米/秒。夏季水深3至5米。清水江和它的支流經過的地方主要是山地,水道中礁石、險灘極多。沿江兩岸村寨星羅棋布,聚居著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清水江裏終年都有木船、機帆船往來其上。而劃龍船則是沿河臺江、施秉兩縣交界地區六七十個苗家村寨***同舉行的節日活動。它上起臺江縣南哨對岸的施秉縣平寨,下截井洞塘對江的施秉縣廖洞、臺江的五河和小江河兩岸。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來自臺江、凱裏、黃平、施秉、鎮遠、三穗、劍河等地近三四萬各族人民穿著節日盛裝,喜氣洋洋地雲集在清水江邊——臺江縣施洞口,盡情地歡度為期四天的盛大節日——獨木龍舟節。

每當佳節來臨,各村寨的苗族人民為了更好地度過這壹良辰佳節,在插秧上岸後,都利用薅秧尚未進行的農閑時節,掃房開鋪、包粽粑,置酒菜,準備接待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而與此同時,海內外遊客都紛紛趕來觀光。1958年,民主德國曾專門組織拍攝了紀錄片。1962年,清水江上曾出現過二十八只龍舟。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程來此拍攝了清水江龍舟的記錄片。八十年代後,清水江龍舟已達三十五只之多。據統計,近八年來僅在龍舟節期間就接待了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及香港地區的觀光者萬余人次,清水江畔的苗族龍舟節內容豐富。民族風情濃烈,在當地是任何壹個節日也比不上的。為當地民族節日之最。

二、臺江施洞苗族龍舟的起源

苗族人民的龍舟節歷史悠久。但因為歷史記錄較少,故很難考證其真正的起源《鎮遠州誌》說“清江苗人於五二十五日作龍舟戲,形制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並合而成(兩樹應為三樹——筆者)。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皆站立劃槳,險極。是日男女極其粉飾”。又同治年間徐家幹《苗疆聞見錄》,民國年間任臺江縣縣長的王嗣鴻《臺江邊胞生活概況》(《邊鋒月刊》二卷壹期,1948年1月)中都有關於清水江龍舟節的記錄。但這些記錄或浮光掠影,或表象雜陳,或根據壹家之言,或望文生義。且有些描述,當屬歪曲與獵奇,不足信。

關於清水江苗族龍舟節的起源;有壹段神話般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著位老人,名叫保公。壹天,他帶著獨生子九保下河打魚。突然陰雲遮天,狂風大作,江河巨浪拍天,從深潭中躍出壹條惡龍,壹下子將其子拖進了龍洞裏。老人驚恐萬分,立即潛下水去救兒子。可是為時已晚,惡龍早已將小孩咬死,拿來當枕頭,正酣然入睡呢。老人憤怒已極,決心為兒子報仇。他遊回岸上,拿著火鐮、火草,再次潛入龍洞,放火把龍燒死了。但是燒洞的煙霧卻彌漫了整個清水江的上空。接著,大雨滂沱,壹連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雞不見亮啄米,牛不見亮吃草,人不見亮幹活、大家什麽事也幹不成,很是發愁。當時,有壹個婦女帶著孩子摸黑到江邊洗衣,孩子將捶衣棒在水面上劃來劃去嘻戲,嘴裏不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誰知他這麽壹喊,天上頓時雲消霧散,東方升起了萬道霞光,壹輪鮮紅的太陽冉冉升起,大家都高興得歡呼雀躍起來。

不久,江面上飄起壹條花花綠綠,身子有四五丈長,鬥那麽粗,閉著眼不動彈的怪物。大家跑去壹看,原來是被燒死的惡龍。膽大的人割塊肉燒著吃,還怪鮮美的。這麽壹傳開,誰都想嘗嘗。便紛至沓來搶龍肉。擁著擠著,把整條龍都搶完了。勝秉寨發現得最早,分得龍頭;平寨分得龍頸,塘龍寨分得龍身,榕山寨分得龍腰,施洞口的人去得晚了點,只分得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僅僅分了點腸子。因此,現在楊家寨龍舟染成深綠色的(傳說龍的腸子呈深綠色),稱青龍。 當人們把龍肉分走後,是夜,惡龍便給大家托夢說:“我傷了老人的獨生子,自己也賠了壹條命,但願妳們老少行好、用杉樹依照我的身軀,在清水江上劃幾天,讓我象活著壹樣,我便興雲作雨,讓妳們五谷豐登。人們聽了,信以為真,就照惡龍所說,先制條小舟來劃,果然靈驗,降了喜雨.大家更高興了,紛紛做起龍舟來劃。最初大家商定;按照分龍肉的先後順序來劃。如勝秉分到龍頭、排在農歷五月初五;平寨分得龍頸,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時正值割麥、插秧的農忙季節,為了不誤家時,痛痛快快過節,於是各寨又來協商,改在農歷五月二十四日到二十七日分期分地舉行競渡。據說改變日期的次年,就遇到了幹旱,大家認為這是改變日期造成的,於是又商議恢復農歷五月五日在勝秉、平兆兩寨劃壹天作為龍舟節的開始。在平兆舉行的儀式,下遊賓洞寨的龍舟壹定要參加,並且由他們先期到達,施洞的後到,大家劃壹劃,表示壹下意思就散走,次日仍然下地幹活.到二十四日以後再舉行正式的活動,盡情歡樂幾天。經商議平寨為農歷五月廿四,塘龍廿五,榕山廿六,施洞廿七,定在上述四個地點集中。這壹規定,相沿成習,直到今日。

世界上許多民族節日,來源於古代人類與自然鬥爭。有的因戰勝自然而定為節日。有的因屈服和敬畏自然而定為節日。根據前述故事,清水江畔的苗族龍舟節,屬後壹原因。即在漁獵時代,苗族先民可能與毒蛇巨蟒搏鬥,將後者殺死,適逢烏雲驟起,傾盆大雨,洪水泛濫成災,由於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威懾於大自然的力量,以為蟒蛇顯靈,造禍於人,借以報復。因為人們敬畏蛇蟒,進而企圖恢復其原形,讓其再生,祈求對人的寬恕。清水江苗族獨木龍舟節即源此壹端。

不管怎樣,傳說已經成了遙遠的過去。隨著時代生活的發展,如今的龍舟節,已經變成具有團結族眾,聯系友誼,方便青年男女相互愛戀的新內容了。龍舟節又是壹項包羅萬象的綜合性文化。也是壹個包含自然、社會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素質、經濟、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文化。壹種文化的產生,往往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地中海沿岸產生了航海貿易的文化,古代中國大河流域產生的則是農業文化。龍舟文化的產生也是這樣,在美麗寬闊的清水江及小江河山區自然環境裏,形成了壹個龍舟文化圈。他們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

三、現代臺江施洞苗族龍舟節的壹般情況

(壹)規模

第壹,劃龍舟的村寨,壹般壹寨壹只龍舟,兩百戶以上的多是兩只或三只。放龍舟的房子形長廓,稱“龍舟棚”。棚為壹排七間八柱式木結構,上有瓦面屋頂,依山而建。全長約25.6米,寬2.7米,高為3.24米。經過實地測量十三個寨子的“龍舟棚”,長短高矮幾乎相等。

(二)推選鼓主

第二,推選鼓主:以壹個寨或壹個氏族為單位,第屆(即每年)推選壹個鼓主。苗語稱為“嘎紐”,即鼓主之意,俗稱為“鼓頭”。“紐”是鼓的意思,本來,劃龍舟時龍舟應該是主要的,鼓是次要的。但不以龍舟來稱呼當年的主辦者,而以鼓來作稱呼,這可能是劃龍舟和“祖鼓祭”(也稱“鼓社祭”,系苗族人壹種以鼓為主要祭品、祭樂的祭祖儀式)有關。或者它起源於“祖鼓祭”主持者兼辦,因而才沿用“鼓主”這名稱。

“鼓頭”是由其***有壹只龍舟的住戶家裏主人輪流擔任的。每年龍舟節剛過,“ 鼓頭”殺豬請寨子上的人吃酒的時候,大家都要決定來年“鼓頭”的人選。新“鼓頭”推選出來之後前壹任“鼓頭”便要將鼓和龍頭送到他家裏。有的寨子上住著壹個大姓的,就由其大姓中分房輪流擔任,輪到某房,即由該房按還在世的長輩輪流擔。如老壹輩人放棄,才由壹輩來輪流承擔。輪到的時候。壹般不願放棄,因為寨子裏家戶不少,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輪到壹次,壹生中輪到兩次的算是幸運了。也有終身沒有輪到的。值得註意的是“祖鼓祭”的主持人也是如此產生的。當“鼓頭’是極為榮耀的事。當“鼓頭”的條件是從各方面決定的,諸如系壹方壹地的頭面人物,或者親戚朋友眾多,自己的家底厚或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至於兒子多的人,也有可能當選,因為親友多。而最容易當選的,為姑娘多並且多已出嫁的人家(這也許是舅權習俗在節日中的壹種反映)。因當了龍舟“鼓頭”之後,這只龍舟每到壹地親友們來送禮物,這便可以炫耀壹下“鼓頭”的人緣關系,可以獲得好名譽,可以擡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對兒女的婚姻前程也有禪益。再則,接受大批禮物,如果處理得當,還會使家中更加富裕。故當“鼓頭”時除了考慮自己的家底,更須考慮親友的多寡,二者缺壹不可。如輪流到家境較差的人家,他不願放棄時,家族也樂意在經濟和飲食上給予幫助。因感親友太少,收禮不多,有失體面而不願承擔的,就不勉強,而另舉他人。

當上“鼓頭”的人會置備糖果點心,外出通知三親六戚,新老朋友,叫做“透風”。言外之意,即明年我家當“鼓頭’了,希望得到妳們的幫助,以便讓我把龍船劃得體體面面的。受禮者(沒有外出通知習俗的村子的親友,通過其它渠道得知明年自己有親戚當了“鼓頭”的),也開始作隔年送禮的準備。屆時,親友們都將備辦的禮物直接送到江邊上等待、稱“接龍”。送的禮物主要是家畜或家禽,其次是鞭炮和壹條長約壹丈的紅綢緞。女婿的禮物最少是壹條豬,而女婿的直系親或房族,禮物也不能少於壹只羊,壹般的要送鵝或鴨。過去,苗寨中當權人物當“鼓頭”時,他的親友也有以牛、馬作為禮物贈送的。

送禮的儀程是這樣的,龍舟劃進了寨子口,先要放三銃。岸上的送禮人看到是自己的親友船來了,便迅速將禮物擡送到河灘邊,待龍舟在岸邊停穩,送禮人手中的壹串鞭炮即炸響,然後在龍頭的角上系上紅緞,接著斟上壹杯酒先敬“鼓頭”又依次向所有龍舟上的人敬上壹杯,然後才把禮物送到龍舟上面去。

“鼓頭”這壹天可以得到很多禮物,但開支也是很大的,除了招待所有參加劃船的人三餐飯食酒菜外,在劃船結束後,他還得殺豬備酒。招待寨子上的人與客人。當親友回去時,送的禮物是豬羊,則回贈雞鴨。如果送來的禮物是雞、鴨就不必回贈了。禮尚往來。以後輪到送禮的親友當“鼓頭”,必須按原來他送來的禮物加倍送去。

從前,壹個村寨上有專壹的田土、山林、稻谷或金錢作為龍舟節的基金來源,稱之為“眾田”,“眾山”或“眾谷”。田和山林以每年的收益作龍舟節的費用。後來這壹方法逐漸消失。

當今的“鼓頭”不再是用輪流方法產生的,而改用推選的方法選出“鼓頭”。

(三)龍舟的制造

第三、砍樹制龍舟的時間是龍年十月的未日。去時,由寨子上備糯米飯少許,壹只活公鴨,壹只公雞,壹砣刀頭肉,壹尺青布,壹綹絲線,壹束麻,壹壺酒和香、錢紙以作祭“樹神”用。在選中的杉樹下,先將青布、絲線纏在樹幹上,將酒、飯置於樹下泥土上,然後焚香,燒錢紙,再將鴨血放出,淋在樹幹上請“山神”、“樹神”受獻。然後由壹知古規古禮,並“富貴雙全”(兒孫滿堂的)的老人向樹祈禱:“吉杉啊!請允許我們全氏族將妳砍伐去做龍舟、願妳庇護老少吉安,子孫昌盛。”祭禮畢,即由壹名事先已選好了的“有福之人”(是青年,要父母雙全,是中年,要兒女俱在,忌續弦)動手先砍第壹斧。然後大家才把樹伐倒。樹要倒向東方(因為傳說苗族人系溯江西進來此定居,故有懷念祖先意思)才算吉利。(砍伐龍頭用的水柳木時也用這種儀式。)然後,把這根樹運到寨子邊上進行制作,木頭進寨子的時候,全寨老少要備酒、肉、彩絲線來迎接龍船木,並為砍樹者洗塵。

龍船木運行途中,沿途的親友都要以酒迎接龍木,並贈送鴨、鵝等,並備壹壺酒,壹匹長約壹米的紅緞帶系在龍船木上,賓主互相唱祝賀的歌,氣氛十分熱烈。回到寨裏,全寨人都會跑來歡迎,並高聲喊:“龍來了!”

龍船木的賣價起碼高出普通木料的壹倍,特別是做母船的樹,要價更高。有的主人甚至提出要用壹頭水牛去兌換。

雕龍頭用的水柳木比較好找。選中以後如果樹主人不願意賣,就“偷”。主人發現了也不責罵,但“偷”樹人壹定要在樹下放壹籃糯米飯,壹只公雞,壹壺米酒。

龍船木運回寨裏,擇吉日動工制造。龍舟與龍頭的制造要同時進行。開工前,用白雞燒香燒紙祭名曰“嘎哈”的保護神,求他保佑龍舟造得順利成功。之後,木匠師傅(若他家有未滿月的產婦則不能參加)才動手。壹般先由師傅“發墨”,即劃好各部位的尺寸與標記。然後所有的男子能刨的刨,能鑿的鑿,不能刨鑿的則做零碎活,總之,各盡所能。待船初具規模之後,再由木匠師傅加工修整、龍舟做好之後還要試劃。制作龍舟壹律是義務勞動。只有雕匠師傅才可以得到壹籃糯米飯,壹只紅公雞,壹壺酒的酬謝。

龍舟造好之後,要祭祀和慶祝壹番。由全寨每戶視其家境情況湊錢物進行,全寨老少於龍船棚內歡宴,並擊鼓跳舞唱歌,興盡始散。

(四)龍舟的形制與裝飾

第四、形制與裝飾。龍船船體壹律用杉樹。中為主船,苗語稱“合迷”,意為“母船”。兩側各壹小船,苗語稱”嘎呆”,意為“子船”。均由三根粗大、完整的樹挖成槽形的獨木舟並排捆紮而成。母船粗大,挖成六個艙。每船長約1.8至5米不等。母船船長至21、24米間。寬約0.7米。其前部接龍頭處,繞翹離水面0.9米高。中間的四艙是供裝載節日期間沿岸親友所贈家畜、家禽的,和當日撓手中餐食品。

兩側兩只子船較小,長度壹般在15米左右,寬約0.5米,為撓手站立用撓的地方。龍頭木選用水柳樹(苗家稱“動加機”),質輕且韌,宜於雕刻。選材長3至4米,直徑約0.3米,具體大小視龍舟船身而定,龍頭上雕有角、耳、鼻、眼、腮、胡須。龍頸的下部要掏成空洞,再以小木板封洞口(據說若不掏空,龍船將與水中的龍相鬥。實則掏空後可減輕船頭的重量,有利競渡)。頸背刻龍鱗,施以金,紅、黃、綠,白各種顏色,並嵌以小玻璃片。猶如真龍在閃光。龍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須發飄,可謂栩栩如生。最具有特色的是,龍頭兩邊還要安上壹對彎彎的大牛角。左右兩只角上向前方的壹面還要分別寫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五)龍舟儀式與禁忌

第五、儀式與禁忌:節日期間,“鼓主”家每天要蒸上壹甑糯米飯,備好米酒、肉、鴨等菜肴給龍舟上的人吃。凡在龍舟上吃飯的人都用手抓飯吃。不用筷子,以懷念遠祖先民的生活。煮飯與烹肉的人必須由老年或中年的“有福氣”的男人擔任。蒸飯時,甑口不能加蓋,煮肉,雞、鴨時不許在鍋中翻動,飯蒸熟後,把鵝、魚、肉放在甑口,搬上龍舟供橈手食用。飯甑擡走後,留下的鍋具都不許搬動,直到龍舟返回村寨後才能動手。最為禁忌的是婦女不得上龍舟,其次婦女生孩子,坐月子,則全家壹律不許觸摸龍船,否則會“發生不測之事”。 龍舟的開劃儀式既嚴肅又莊重。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即推舟下水。二十三日方用蔑條將母子船捆紮在壹起,然後將龍頭安放母船上。二十四日舉行開劃儀式時,“鼓頭”要準備壹只白公雞、壹壺酒。在河灘邊置壹方桌,立龍神之位於其上。沿桌腳則綁壹根剔枝去葉並剝去樹皮的五倍子樹棍,上留壹杈,綁雨傘壹把,系紅布壹段,剪白紙壹串(象征稿素。雨傘則是象征人類的保護神被人類始神“姜央”放火燒房子,使他衣服燒著了,保護神只好打把傘遮羞的意思),芭茅草壹把(芭茅細長,形如刀,取避邪之意。此草敬神之後隨船帶走,插在尾小孔中,待到龍舟集結地,再由艄公將它分給壹個人壹根,然後統壹動作拋入江中)。桌上擺壹升米,三碗酒、刀頭肉。焚香敬酒後祈禱唱:“我手裏拿只白公雞,壹罐米酒象蜜糖。這山叫壹聲,那山喊壹喊,請妳們龍神、地神、山神齊下山,同心協力保龍船平安清吉,無往不勝,賜給大家添子孫,多象魚兒千千萬。”等。 請眾神之後,才殺白公雞,將血滴在五倍子棍上,又扯下幾皮翅膀毛粘在五倍子樹棍的小權上;將雞煮熟,盛在太碗中,又燒香化錢用酒滴在地上,向神靈獻熟食。接著鑼鼓頓響,將龍舟在寨子附近的水面劃上壹圈才離去,前往比賽地點。近代有些寨子在開劃前不興祭祀,只在江邊臨上龍舟壹刻,由掌艄者大喊三聲:“兄弟們!劃龍船去喲!”眾人則齊聲應和“啊!”如此三聲,便啟程。祭祀的東西在龍舟從比賽場地回來之前不得挪動。

(六)舟上人員職責

舟上人員計有“鼓頭”壹人,鑼手壹人,撐篙壹人,理事壹人,艄公壹人,他門分別站或坐在母船上,每只子船則站十六名撓手。

“鼓頭”身著夏布長衫,外套特制鑲黑邊的紅色或青色的絨背心,戴壹副墨鏡,頭上戴特制的寬邊麥草帽,手提壹面直徑約壹盡兩面蒙著鼓皮的鼓坐在船的最前面,背靠龍船頭,面向橈手。按“咚咚咚咚”的節拍擊鼓。比賽時他負責發號施令,猛烈擊鼓,催促橈手奮勇向前沖刺。 鑼手:坐在離鼓頭1.5米的地方。鑼的直徑約壹米;掛在壹根鑼竿上,竿頭雕了壹只小龍頭。鑼繩即掛在龍口中。由壹男扮女裝的十歲男孩擔任。行舟時應著鼓點節奏敲打。全成為:“咚咚咚咚多!”的聲響。他身佩銀項圍和精美的銀飾,頭戴銀風冠,衣著十分華麗,這個小兒是由“鼓頭”家族中選出來的。由這壹老壹少掌鼓擊鑼,有人說這象征著保公與九保父子倆。但此說不盡合理,九保是男孩,何以打扮成女孩?這可能基於苗族身居水鄉,早年有男女***同泛舟的習慣,後來因江上風浪太大,舟速太快,婦女體弱不支,出現落水慘死之事,及改為男子劃舟,婦女不再上舟。男扮女裝的小兒即象征不忘古時風俗。 撐篙:苗語稱“紐富”,由“鼓頭”請來力氣好、識水性的人擔當。

管帳:每到壹地,親友送上禮物時便作記錄,便於“鼓頭”將來還禮。

撓手:每只子船十六人,每艙四人。站著,不坐,比賽時略取弓箭步兀立。他們壹律穿紫青色土布對襟短衫和陰丹士林布褲子。忌卷褲腳(意為正在求雨還卷褲腳,有怕雨之嫌,於求雨不利)。腰紮壹條寬約壹寸的織花釘上銀泡泡的腰帶。頭上則戴精巧繡邊的“馬尾鬥笠”。帽沿插著三片如同鳳冠的銀片。從前劃龍舟時,每人都身披蓑衣,頭戴紙糊的鬥笠,以示祀雨,橈手的橈片長約2米,寬10厘米,手持瑞為園柱狀,下水端為扁擔形,最下端呈弧狀尖形。

艄公,苗語稱“達帶”,要識水性,善於應變。他以手中的長橈片充舵槳。壹面掌船方向,壹面發出調節橈手用橈節律號令。因此清水江的龍舟上,鑼鼓只起助威、喧染氣氛的作用,而齊橈的重任則落在艄公的身上。

節日期間,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動還屬少男少女們的“遊方”,即談情說愛。而集市上的貿易也伴隨進行。

龍舟賽快要結束時,龍舟滿載著禮品緩緩而去,岸上的人們則和船上的親友揮手告別。這時,龍舟上的橈手們則放開情懷,向人們唱著節日即將過,讓我們來年再相會的歌:苗嶺山青青,沐浴著陽光。清江流水,翻騰著金浪;龍舟佳節啊,過得真暢快。禾苗點頭笑,翠柳把手招,龍舟節過後,應該把心收,種田得豐收,年年都歡笑。

  • 上一篇:如何成為壹名遊戲編輯
  • 下一篇:零基礎能學大數據嗎?大數據分析好不好學?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