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怎麽寫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聞稿

怎麽寫小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聞稿

妳結合自己當地的教育發展去修改

教育均衡的威海實踐

——全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紀實

本報記者王玲 通訊員 程斌 房瑋

在威海,“教育均衡”不是壹句簡單的口號,而是超前實踐的真實寫照——從人人都有學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再到人人都能上好學的優質均衡,我市壹直在求解教育均衡的道路上執著探索。

以教育均衡促教育公平,威海教育人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在縮小城鄉、校際間資源差異,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保證困難群體受教育權等實踐中,創造出區域教育高位均衡的“威海模式”,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樹起了新標桿。

2009年11月,我市被授予“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稱號;2010年1月,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場會在我市召開,推廣我市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不久前,我市“推進市域內義務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項目納入第壹批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範圍。

理念引領,率先推行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發展是最大的發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讓每壹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平等教育,是全市上下的***識和行動。

早在1997年,在全市率先實現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後,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教育發展是最大的發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的理念,把促進教育均衡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途徑提上日程。

在這壹理念指導下,市委、市政府把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壹體規劃、研究、部署和落實,先後召開以“發展農村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學前教育”等為主題的教育工作會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推進措施落實,為教育均衡發展打開壹幅嶄新的畫卷。

“端平壹碗水”辦教育,加強農村教育投入是關鍵。為此,我市教育投入堅持向農村學校傾斜,帶來農村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經區泊於中學就是其壹。

嶄新的教學樓、平坦的塑膠操場、寬敞的多功能餐廳,孩子們的笑臉如花綻放。走進泊於中學,記者難以相信這是壹所農村學校。

據了解,近三年來,我市財政性教育投入占教育總投入的比重提高了10個百分點,新增投入大都投向了農村,同時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義務教育階段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農村小學、初中分別達到507元、815元,高於省定上限標準。

為提升農村學校管理和辦學條件,2007年,四大富有民生情懷的工程———規範化學校創建、“食暖行”、教學儀器更新、信息化建設進入人們的視野,溫暖著人們的心靈。

“以前,孩子打點飯回到教室都涼了,吃點熱乎飯都難。現在的食堂壹下子變得這麽好,吃得也不錯,俺打心眼裏感激政府辦了壹件好事。”環翠區溫泉小學學生家長王麗妹對記者說。

據介紹,溫泉小學未投入使用前,1400多名孩子分布在原來的溫泉小學和江家寨小學兩所學校,當時學校食堂都在低矮的平房且沒有學生就餐用地,學生只能將飯帶回教室吃,有的學生甚至站在食堂外吃。而現在的學校食堂,可容納1000多名孩子同時就餐。

在威海教育人看來,實施教育均衡戰略不僅僅體現在硬件建設上,還要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更加關註困難群眾平等受教育權。基於此,我市健全了助學保障體系。市、縣兩級教育部門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加大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力度。免除了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家庭貧困學生課本費,補助生活費、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本費等費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全部由公辦學校接收,並免除雜費、借讀費,劃撥生均公用經費。

數字彰顯成效,目前,我市農村學校平均每個鎮保留1.8所小學、1.3所初中,學校的規模效應、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到2009年底,全市農村中小學已全部創建為市級以上規範化學校;農村學生中午就餐、冬季取暖和上學交通問題得到解決;教學儀器更新完成規劃目標的90%;“校校通”建成率達到100%,“班班通”達到76%。

創新機制,科學配置城鄉教育資源

威海教育人認為,教育均衡,不僅僅是受教育機會的均等,更要讓農村孩子享受到與城市孩子壹樣的優質教育,這種教育從起點、過程,直到最後的結果。因此,科學調配師資則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

為激勵教師從城市向農村、從優質校向薄弱校合理流動,我市推出了業務交流、送課下鄉、請課進城、城鄉教師拜師會、城鄉手拉手、校長競爭上崗等壹系列創新之舉。

自2002年起,環翠區區直14所學校分別與1到3所農村學校“牽手”,拉開了城鄉教師交流的序幕。同時,環翠區還實行了農村校長競爭上崗制度,從區直學校選拔優秀人才到農村去。

本著“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經區提出打破城鄉教育管理體制二元制,實行學校建設統壹投入、教育經費統壹撥付、教師待遇統壹標準、教職員工統壹管理和師資力量統壹調配的“五統壹”工程,將城鄉學校納入全區統壹管理。

在加強城鄉師資交流、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的同時,各級教育部門都認識到,均衡城鄉教育,不能只是城區學校壹味地向農村學校“輸血”,更重要的是要幫助這些學校“造血”,並能回饋城區學校,實現***贏,達到更高層次上的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為此,乳山市城鄉學校之間以課題或以學科教學為節點,以強帶弱,強強聯合,定期組織相關聯動活動,將全市中小學形成了壹個更廣意義上的大學校、大教研組,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從而進壹步均衡了校際之間、鎮域之間、城鄉之間的教師隊伍素質。

在環翠區,實驗中學與威海八中、威海十三中兩所農村學校結成了學區。各個學科中心教研組把每周三定為學區活動日,每月舉辦壹次教育沙龍活動,每位骨幹教師分別帶1—3名教師,並簽訂“結對協議書”,大大提高了農村教師的教學水平。

“我們學校地處山區,英語教師多是初中教師轉任,對小學英語教育並不熟悉。通過互換交流,我們的教師實地學到小學英語的先進教法,英語教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諸往鎮初中校長於軍深有感觸地說,城鄉教師的科學調配,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為實現城鄉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突出特色,構建優質均衡教育體系

在前不久全市“實踐與創新”主題活動現場會上,文登市張家產中學的學生的創新成果尤為引人註目,學生獲得的實用新型發明專利達34項,個個都充滿了創意智慧,其中兩項獲得第三屆全國“宋慶齡兒童發明獎”。

“‘實踐與創新’課題激發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為農村孩子搭建了思想騰飛的平臺。”張家產中學校長叢茂滋壹語破題。他說,在歷屆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和威海市少年科技節上,學校已近60人次獲獎,有4名學生被聘為威海市少年科學院院士,1人當選副院長。

近年來,我市從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著手,提出了“體育大課間”“學生良好習慣培養”“實踐與創新”、“高中有效教學”、“初中構建生命化課堂”、“小學小班化教學”六大課題,積極探索“壹校壹品牌、壹校壹特色”的辦學思路,努力在均衡中凸顯個性和內涵。

對環翠國際中學的學生來說,寫作不再是讓他們感到頭疼的事。與以往老師先做指導,然後把他們封閉在課堂裏寫作不同,現在,上寫作課時,老師常常帶他們走出課堂,引導他們觀察事物、體驗生活。這種體驗式寫作讓他們不再感覺無話可說,文字也靈動鮮活起來。

作為全市特色教育的先行區和示範區,環翠區率先提出以“學科素質教育”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走特色化內涵發展之路,鼓勵學校按照“優勢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品牌學校”的路徑,加快創新與發展。

初中語文的“大語文·主體性”教學模式、小學數學的生活化課堂教學、初中音樂“音樂·美術·文學”整合教學等模式各具學科特色;塔山中學的研究性學習、城裏中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南山小學的大英語立體教學等異彩紛呈……這些特色實踐猶如壹顆顆閃亮的星星,成為全市多元競美、百花齊放教育格局中的代表。

更值得壹提的是,在全市教學改革如火如荼進行時,各學校始終把因人施教作為教學改革的落腳點和出發點,特別是把貧困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等教育工作擺在了重要位置。

經區西苑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在校生的60%以上。結合自身特點,學校確定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諧融入教育”的目標,通過“我為父母驕傲”、“我為家鄉自豪”等活動,廣泛開展自信心、責任心、自尊心的“三心”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責任心、自尊心,讓每個孩子都成才。

與西苑學校壹樣,全市28所城區學校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了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讓他們與威海本地孩子壹樣享受教育陽光。目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已占到市區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總數的26.6%。

均衡體現公平,更彰顯特色。威海教育已是百花齊放、春色滿園。

  • 上一篇:如何利用AI制作矢量圖
  • 下一篇:天津市第壹商業學校怎麽樣 好不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