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知乎交互細節體驗

知乎交互細節體驗

最近在看《用戶體驗要素》,作為完完全全的門外漢,初次看這類交互設計專業書籍理解起來有些困難,不過我還是想結合最近最常用的知乎來談談我的理解,作為壹次思考的記錄。 《用戶體驗要素》涉及五個層次: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這篇文章我將結合自己使用知乎的經驗主要從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談我的體會。關註的是壹些細節可能會比較零碎。

軟件版本:Zhihu iOS Version 3.7.1(404)

體驗機型:iphone6

系統版本:iOS 9.2.1

體驗時間:2016.01.23

知乎是壹個真實的網絡問答社區,社區氛圍友好理性,連接各行各業的精英。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為中文互聯網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信息。口號:與世界分享妳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特色:在某壹話題下的討論,對發散思維的整合;排他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PR;嚴謹友好的氛圍。

1、主色調是藍色,圖標簡潔,傳達出精英、沈穩、專業的氣息,與知乎所強調的與其他社交論壇相區別的嚴謹氛圍相符。2、扁平化風格的banner和專題圖標設計感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甚至被稱為知乎風。我個人就很喜歡,老想模仿。

壹個好的界面設計是讓用戶壹眼就看到“最重要的東西”。在知乎,最重要的當然是問題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在首頁還是發現還是自己的收藏夾裏,唯壹重點加黑體的就是問題了。盡量遵循用戶習慣避免抽象比喻,但是適當的比喻是可以添彩的,例如知乎圓桌,初次聽可能不理解,但是點開圓桌頁面後發現不過就是壹個個專題,在微博上叫話題,在豆瓣叫小事,在知乎,選用圓桌這個比喻,可以想象這樣壹個畫面:壹群精英圍著壹個圓桌熱烈地討論某壹話題,氣氛友好和諧,大家理性而充滿見解。這樣壹下子將知乎與其他社交平臺區別開來,凸顯知乎特色。

界面設計不能給用戶誤解,特別是特殊的符號代表什麽應該嚴格按照用戶習慣。在我所體驗的iOS版知乎中,知乎圓桌詳情展開是壹個向下的圖標,收回去是壹個向上的圖標,很容易與蘋果手機中下方工具欄的呼出方式相混淆,知乎中是點擊,但是蘋果用戶多半會選擇上拉,結果出現操作失誤。

信息設計是指用壹種能“反映用戶思路”和“支持他們完成任務和行為”的方式排列信息元素。知乎的每壹個界面都非常簡潔並且要點突出,以首頁為例,主體是列表排列,每壹條由動態來源、問題、壹個高票及其點贊個數組成。其中,重點加粗的只有問題部分,使用戶視線首先集中在問題上,很好地突出了以問題為核心。其次重點突出的是點贊數,這相當於是壹個篩選,贊數多的熱度大,用戶更有可能讀下去。被弱化的是問題來源,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關註人的點贊回答提問、熱門問答、關註的專欄更新文章、關註話題的新問題等,來源不是重點,最多提醒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原因,讓用戶對內容有壹個預期,重點在於問題本身。問題下面還會節選兩行某高票答案,如果對問題本身感興趣,點擊問題查看整個問題以及描述的細節,然後再壹個個看答案。如果對推薦的高票答案感興趣就點開答案,再回頭仔細看問題,以及其他答案。這兩種思路都是在引導用戶了解問題,查看答案,進而留下自己的見解。

壹個知乎用戶的個人資料來源於多個維度,信息量大,放在壹起容易讓用戶迷惑,做好這部分的信息整合尤為重要,使其他用戶壹眼就看出這位用戶大致的情況,從而決定是否關註她。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壹是她在知乎社區中的位置(她回答的問題、關註她的人數、獲得點贊數、分享數等),二是她在現實生活中地位(教育經歷。工作經歷、職位、行業等)用戶主頁對這兩部分都有考慮,選擇了最重要的人氣(關註及回答情況)和職業(公司及職位)其他信息則被隱藏,讓感興趣的用戶深入探究。

首先,導航必須提供給用戶壹個在不同頁面上跳轉的方式,其次體現出它們所包含的內容之間的關系,哪個更重要,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哪。

知乎整體框架使用的是下tab導航,壹般來說,這樣的導航方式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可以通過點擊直接切換,沒有優先級之分,但是針對每壹個子頁面點進去後是上tab的導航,通過滑動來切換頁面,是有優先級的。例如“發現”裏的“推薦”是第壹位,下方是活動banner和問答列表,緊緊抓住了以問答連接用戶的特點。“圓桌”是精選專題,放在第二位。“熱門”的內容更新快但是沒有編輯的有效的整理比較雜亂,所以更次壹位。最後壹位是收藏,這部分與直接的問答隔著壹層,優先級相對最低。在“消息”裏第壹位是“通知”,是妳所關心的問題的最新回答的更新,讓用戶第壹時間看到自己迫切想了解的問題,第二位是“贊與分享”,是對用戶回答的肯定,最後才是“私信”。這樣的優先級排布完完全全體現了知乎對用戶核心需求的把握,即對新知識的渴求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就這樣,在許多社交平臺上註重的私信被淡化了,在這個社區,連接起我們的不是個人,而是觀點,妳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贊同妳的觀點,感謝妳的回答。

結構層:

交互設計關註“用戶可能的行為”同時定義“系統如何配合和響應”這些用戶行為。我想從兩點來分析知乎在這方面的處理。

第壹個是關於搜索的體驗。現在在知乎有壹個情況是很多問題類似甚至重復,這既造成了搜索困難又浪費時間,出現大量無意義的問題,為避免這種情況,知乎建議用戶能先搜索問題,解決不了了再提問,所以在首頁上方設置了搜索欄,搜索欄右側是壹個小小的“+”用來添加問題,“+”很小,正是出於鼓勵搜索的目的。再來看看真實的搜索場景:從用戶輸入第壹個字起,下方就開始推薦相關話題和問答,讓用戶從壹開始就篩選是否有自己所需要的,搜索結果分為內容和用戶,用來劃分篩選範圍,並且出現添加問題選項,讓用戶隨時添加問題而不用返回上壹層再添加問題,這樣壹來用戶的思路是連貫的,不會出現輸入了幾個字還沒有反饋或者搜不到想要的心急的情況。但是我發現這裏有壹個不太好的體驗:刪除已輸入文字後會自動返回首頁,要想重新輸入則必須再次點擊進入喚起鍵盤,要知道用戶清空搜索文字也許不是不想搜了而是想換個提問方式。

第二點是搖壹搖截屏反饋。知乎團隊非常註重用戶體驗和社區內部友好的氛圍。這種氛圍是知乎吸引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大量高質量回答的保障,是知乎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不難理解知乎團隊會將問題反饋放在重要位置,甚至專門提供壹個快捷反饋渠道。我們都有體會,有時候遇到問題確實想反饋,但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向誰反饋或者單純地怕麻煩而選擇忽視。因此,用戶確實是有需求的,關鍵在於如何滿足需求。讓我們回到真實的用戶場景:普通用戶在刷知乎,突然出現首頁壹片空白刷不出來動態,用戶可能覺得奇怪,多嘗試幾次失敗後就要不耐煩了,這時他很可能會不耐煩地搖動手機,盡管這好像也沒啥用,不對,這次有用了,呼出了搖壹搖反饋功能,小彈窗出來了並詢問需要反饋什麽問題(彈窗是壹個需要慎用的交互設計,用得好體驗流暢,不好可能惹惱用戶,稍後細說)。

點擊遇到問題或者建議反饋,手機會震動提示,並直接進入編輯模式,用戶可以用畫筆在截屏上圈出問題,在自動下拉的文本框裏提交文字,文本框上方還會出現郵箱,壹方面方便核對信息壹方面告訴用戶是通過什麽身份發送反饋的,讓用戶始終明白自己用什麽身份在哪做什麽。整個過程很流暢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輕松完成。

但是上述場景只是呼出搖壹搖的場景中很普通的壹種。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不太可能遇到Bug,卻很可能手誤晃動手機,這時彈窗出來,第壹次出現用戶會覺得嗯,不錯,還有這樣壹個功能呢,但是次數多了就會不耐煩了,據我自己的體會,搖壹搖還是比較敏感的,彈窗出來壹下子打斷我的閱讀,體驗真的不太好。好在知乎細心地體會到我的心情了,彈窗除了反饋的兩個選項還有壹個關閉搖壹搖和沒啥事選項,這樣就周到地考慮到所有可能的用戶心理,很好地詮釋了交互設計的工作:關註“用戶可能的行為”同時定義“系統如何配合和響應”這些用戶行為。

接下來說壹下彈窗。彈窗以壹種層的形式出現,層後面是半透明或者深色遮罩。彈窗與壹般頁面相區別的壹大好處就是讓用戶感覺自己沒有離開當前頁面,知道自己在哪,在幹什麽,即將到哪去,讓用戶充滿自信,感覺壹切在我的掌控之中。同時它的出現使用戶集中註意力並快速完成任務。其次,由於不用刷新頁面,彈窗出現和推出的速度都很快,讓整個過程更流暢。然而,彈窗也可能體驗很差造成用戶流失。主要指以下兩種:不在用戶預期之內出現的、無用的、打斷用戶操作的、告警信息和不斷疊加的彈窗。那麽什麽時候使用彈窗呢?應該是在彈窗的內容、包含的交互方式簡單的、臨時短暫又不可或缺的時候。

最後壹個小細節是分享。分享知乎上的內容主要是為了知識的傳播或者儲存,分享的渠道有很多,但是與其他app相比,更重視存儲和記錄,所以除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常用的渠道外,還有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Pocket等,同時前面也說到了,私信在知乎中優先級較低,所以放在第二面。

分享到聊天頁面時會詢問是返回知乎還是留在聊天界面,因為考慮到用戶還會想和朋友再多說幾句。而分享到筆記類應用時則默認返回知乎,只是存儲不用停留。這些細節都反映出知乎對產品定位和用戶體驗場景的考慮。

結合理論知識和具體細節,終於讓我對交互設計有了更直接的理解。

  • 上一篇:linux的底層是什麽語言linux的底層
  • 下一篇:哪裏有學編程的培訓班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