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求1875-1930年間安徽的歷史人物

求1875-1930年間安徽的歷史人物

劉銘傳

劉銘傳,字省三,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生於安徽合肥縣(今肥西縣)酉鄉大潛山下的壹個世代務農的家庭。鹹豐初年,江淮壹帶赤地千裏,匪禍叢生,鄉裏土豪以保衛地方為名濫派費用,威逼淩辱寡居的劉母。18歲的劉銘傳怒不可遏,遂刃豪揭竿,並在其家附近安營紮寨,保衛閭裏。

1861年,李鴻章回合肥為曾國藩募兵。時已為“都司”的劉銘傳投奔李鴻章,參加其編練的淮軍,從安慶順江南下。以後,劉銘傳因參與鎮壓太平軍。撚軍有功,累升至直隸提督。1873年因故辭職回鄉居鬧,住在劉老圩。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奉旨進京,呈《海防十事》,被授予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他密抵臺灣後,積極布防、備戰,合肥民間傳,他曾以數百只夜壺做成蓮花燈,放漂海上,假“戰船百艘”之勢,擊退侵略軍,導演了壹場流傳至今的“劉六麻子(劉的綽號)保臺灣”的壯舉。中法臺灣之戰,歷八個月之久,以中方勝利告終。1885年10月12日(光緒十壹年九月初五),清政府宣布臺灣正式建省,劉銘傳被任命為臺灣省的第壹任巡撫(省長)。

劉銘傳在抵臺周年時,上專折指出:“臺灣為東南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壹有釁端,輒欲攘為根據。今大局雖雲粗定,而前車可鑒,後患方殷。壹切設防、練兵、撫番、清賦諸大端,均須次第籌辦。’他於臺灣巡撫任上六年,積極實行“新政”辦洋務,做了許多好事。可以歸納為:

壹、整軍備戰,創辦軍工企業劉銘傳聘用洋教習,以新式操典訓練軍隊,重在提高戰鬥力。還在基隆護尾(今淡水)澎湖等地構築了多座“鐵水泥”結構的炮臺,配置了新式後膛炮,在港灣內暗埋沈雷、碰雷以待敵。他創辦了機器局、軍械所、火藥局、水雷營。這些,極大地提高了臺灣的防禦能力。

二、“通商惠工”,以商戰來求富隨著局勢的相對安定,臺灣迅速辦起了近代工業和商業貿易。劉銘傳先後倡辦了煤務局、煤油局、伐木局、蠶桑局、鹽務總局、通商總局、招商局(設在新加坡,專門洽談僑資“引進”)、撫墾總局,以及樟腦官營等。還重劃行政區,加強市政建設。他的‘育戰”做法的核心,是“求富”。

三、修築鐵路,發展近代交通劉銘傳親自督陣,任命臺胞林維源為總辦(後由他人接任)修築的基隆至新竹鐵路,全線近100千米,耗銀129萬余兩,為我國自籌資金、享有主權的第壹條鐵路。當大清郵票還在海關總稅務司外國人控制下時,臺灣郵政總局已獨立發行郵票了。臺北壹福州、臺灣安平壹澎湖媽宮港海底電報線以及島上幾條陸線的敷(架)設成功,極大地便利了臺灣與大陸和臺灣島內的通訊聯系。

四、清賦理財,廣泛羅織人才劉銘傳決意在經濟上達到“以臺之財,供臺之用”,減輕大陸負擔。他清理田賦,整頓稅收,引進外資,廣開財源。他還進山“撫番”,安定民心,並單獨為中部山區的少數民族山民辦了學校。他不計較湘、淮系,不論臺人大陸人,任人唯賢,實事求是,難能可貴。

劉銘傳在臺灣實行的壹系列改革,不可避免地遭到清廷內頑固派的反對,也受到臺灣島上壹些人的忌恨。1891年(光緒十七年),他被迫辭官還鄉。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劉銘傳在內憂外患中,積郁沈屙,於1896年1月12日淩晨辭世。《臺灣通史》的作者連橫稱贊曰:“臺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久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劉銘傳在抵抗法國侵略、臺灣建省和建省後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他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先軀,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人物,受到海峽兩岸人民長久的懷念。如今,臺灣島上還有許多劉銘傳的紀念設施。

清初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清代小說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清代戲劇家、徽劇領袖程長庚,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著名學者胡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經濟方面,主要有清代經濟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 唯壹的中國人王茂蔭等

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創始人李鴻章,中國***產黨和新文化運動創始人之壹的陳獨秀

  • 上一篇:大學生周報範文工作
  • 下一篇: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怎麽看待孩子從小學編程這件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