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公休文言文儀

公休文言文儀

1. 公休儀,魯博士也

公儀休,是魯國的博士。由於才學優異做了魯國國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則行事,絲毫不改變規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為官者不許和百姓爭奪利益,做大官的不許占小便宜。

有位客人給國相公儀休送魚上門,他不肯收納。客人說:“聽說您極愛吃魚才送魚來,為什麽不接受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很愛吃魚,才不能接受啊。現在我做國相,自己還買得起魚吃;如果因為今天收下妳的魚而被免官,今後誰還肯給我送魚?所以我決不能收下。”

公儀休吃了蔬菜感覺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園中的冬葵菜都拔下來扔掉。他看見自家織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門,還燒毀了織機。他說:“難道要讓農民和織婦無處賣掉他們生產的貨物嗎?”

2. 魯博士公休儀公儀休者,魯博士也

小題1:受大者∕不得取小

小題1:(1)愛好 (2)給予、贈送

小題1:今天收下妳的魚而被免官,今後誰還肯給我送魚?所以我決不能收下。

小題1:奉法循理、廉法無私、為民著想。

小題1:(1)要清白做人,堂正做官; (2)不要因眼前利益而影響前途。

小題1:本題考查句子的朗讀停頓。劃分句子的朗讀停頓壹般堅持結構與意思原則即可。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註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即可。

小題1:本題是壹道感悟題。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全方面的談啟示即可。

3.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Gongyi Xiu, the prime minister of Lu,

likes to eat fish. People were rushing to buy fish to please him, but he firmly

refused. His disciples asked him why. Gongyi said, if you received fish, you

will have to do as they asked and inevitably break the law. Once removed, can I

still get fish? Refusing fish can avert removal, so that get fish in the long

period.

4. 是儀古文翻譯..急~

是儀,字子心,北海營陵縣人。本來姓氏,最初在縣裏為屬吏,後到郡中任官。郡相孔融嘲笑他,妳“氏”字似“民”而無上,可以改為“是”,他於是改姓“是”。後來又依附劉繇,在江南躲避戰亂。劉繇失敗以後,是儀又遷徙到會稽。

孫權主持東吳大政之後,優待文人,征召是儀。見面後予以親信任用,專門負責機密事務,拜官為騎都尉。

呂蒙企圖偷襲關羽,孫權向是儀咨詢,是儀很贊同呂蒙的主張,勸孫權予以采納。隨同大軍征討關羽,拜為忠義校尉。是儀面陳孫權謝恩。孫權對他說:“我雖然不是趙簡子,愛卿怎麽不自己委屈些做周舍呢?”平定荊州之後,東吳定都武昌,拜是儀為裨將軍,後又封為都亭侯,任守侍中。孫權欲授給他兵權,是儀認為自己不是帶兵的人才,堅決推辭,拒不接受黃武年間,派是儀到皖城劉邵那裏,設計引誘曹休前來。曹休來到後,遭到慘敗,是儀因功遷升為偏將軍,回朝負責尚書事務,對外總領評定官員們的成績,兼任辭訟之事,還受命教各位公子書學。

東吳向東遷都之後,太子孫登留下鎮守武昌,孫權命是儀輔佐太子。太子對他非常敬重有事都先征詢他的意見,然後再去施行。進封為都鄉侯。後來隨從太子回到建業,又被拜為侍中、中執法,評定各官、負責辭訟依然如舊。典校郎呂壹誣告前江夏太守刁嘉誹謗國家政策,孫權大怒,將刁嘉逮捕入獄,徹底追查審問。當時與刁嘉壹起在座的人都懼怕呂壹,同聲說刁嘉曾有過此事,只有是儀說沒聽到過。當時追究深查,詰問數日,詔令愈來愈嚴厲,群臣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是儀回答說:“如今刀鋸已壓在臣的脖子上,臣下怎敢為刁嘉隱瞞自取滅亡,成為對君王不忠之鬼!但是知與不知當有始未。”他據實回答,毫不改口。孫權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處罰。

蜀漢丞相諸葛亮去世,孫權留心西部事務,派是儀出使蜀漢,重申固守盟約,雙方和好是儀奉命出使,很合孫權之意,後拜為尚書仆射。

南王和魯王初封,是儀以本職兼領魯王王傅。是儀認為二王地位太高,很不好。於是上疏說:“臣認為魯王天生具有高貴的品德,文武兼備,當今妥善的辦法是,應當派他鎮守四方作為國家的屏障。宣揚他的美德,廣泛顯耀其威望,這是國家良好的制度,全國人民的期望只是臣下言辭粗俗,不能完全表達出這些意思。我認為對二王的地位應有所降低,以端正上下的等級秩序,申明教化的根本。”接連上書三四次。作為王傅,他忠心耿耿,動輒規諫勸止對上勤勉,對他人恭敬。

他不治自家產業,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剛夠自家居住。他有位鄰居蓋起大宅院,孫權外出時看見了,便問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誰,左右隨從回答說:“大概是是儀的家。”孫權說:“是儀很儉樸,肯定不是。”壹詢問,果然是別人的房子。是儀就是這樣被孫權所了解信任。

他從 *** 華貴的衣服,不吃講究的飯菜,能夠忍受清貧,家中沒有儲蓄。孫權聽說後,親到他的家中,來看看他們吃的飯菜,並親口嘗過,非常感嘆,當即增加他的俸祿和賞賜,擴大他的田地、宅邸。是儀多次推辭,對這樣的恩寵深感不安。

是儀經常向孫權提出建議,從不談論他人的短處。孫權常責備是儀不談論時事,是非不明,是儀回答說:“聖明的君主在上,臣下盡忠職守,唯恐不能稱職,實在不敢以臣下愚陋的言論,幹擾聖上的視聽。”

他為國家服務數十年,未曾有過過錯。呂壹普遍告發將相大臣,有些人,壹個人便有三四項過錯,唯獨沒告發過是儀。孫權感嘆說:“假使人們都像是儀壹樣,還用得著法令科條嗎?”

及至病危,留下遺囑要用素棺,以平時所穿的衣服下葬,務必要減省節約。八十壹歲時去世。

5. 文言文 是儀傳

(《史記張儀列傳》: 張儀是魏國人。起初曾經和蘇秦壹起侍奉鬼谷先生,學習謀略,蘇秦自己認為比不上張儀。

張儀學習完了之後,在諸侯間進行遊說。曾經跟隨楚國的相國赴宴,後來楚國的相國丟失玉璧,門下的人猜疑是張儀,說:“張儀貧窮沒有德行,壹定是這人偷盜相公的玉璧。”壹起抓住張儀,打了幾百下,張儀不承認,放了他。他的妻子說: “唉!妳要是不讀書遊說,怎麽受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說:“舌頭在。”張儀說:“夠了。”

蘇秦勸說趙王之後而得到相互約定結成和從的盟約,然而擔心秦攻打諸候,破壞了盟約之後失敗,想想沒有可以讓秦重用的人了,於是派人悄悄知會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交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麽不前往拜訪,來謀求達到您的願望呢?”張儀因此到趙國去,向上要求拜見蘇秦。蘇秦於是告誡門下人不為他通報,又使他不能離開,這樣過了好幾天。後來接見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機幾次責備他說:“憑借您的才能,竟然讓自己困窘羞辱到這樣地步。我實在不能說話而使妳得到富貴,您不值得接納。”拒絕他並離開了。張儀來,自己認為是蘇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氣,想到諸侯沒有可以侍奉的,惟獨秦能使趙為難,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蘇秦後來告訴他的舍人說:“張儀是天下賢士,我大概不如他。現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國權柄,只有張儀可以。然而貧窮,沒有機會進入。我擔心他喜歡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見他羞辱他,來激發他的意誌。您替我暗地裏提供金錢給他。”於是對趙王說,拿出金錢車馬,派人悄悄跟隨張儀,和他同住壹起,稍微接近他,給他車馬金錢,他想要用的就給他,而不告訴他。張儀於是能夠拜見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為客卿,和他商量討伐諸侯。

蘇秦的舍人於是告辭離開。張儀說:“依靠您才能夠顯達,剛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麽要離開呢?”舍人說:“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攻打趙破壞從約,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夠掌握秦的權柄,所以觸怒您,派我暗地裏提供給您金錢,都是蘇先生的計謀。現在您已經被重用,請允許我回去報告。”張儀說:“哎呀,這些計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比不上蘇先生英明啊!我又剛剛被重用,怎麽可能圖謀趙國呢?替我向蘇先生致意,蘇先生在的時候,張儀怎麽敢說話。況且蘇先生在,張儀怎麽敢奢談攻趙呢?”張儀做了秦的相國之後,發布文告告訴楚的相國說:“當初我跟從妳赴宴,我沒有偷盜妳的玉璧,妳打我。妳好好守著妳的國家,我就要偷走妳的城!”

6. 文言文《以人為鏡》原文及翻譯

[原文]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藥餌,相望於道。

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壹品羽儀,非亡者之誌。”

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

上自制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壹鏡矣!” [譯文]鄭文貞公魏徵臥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藥餌,送藥的人往來不絕。

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裏留宿,壹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壹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樸,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壹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

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

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壹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

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壹面絕好的鏡子。”。

7. 《法儀》文言文翻譯

原文 子墨子曰: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

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2)。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雖不能中,放依以從事(3),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

[1]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4),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為父母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當皆法其學,奚若?天下之為學者眾,而仁者寡。

若皆法其學,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為法。

當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為君者眾,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

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聖王法之。

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

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

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

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羊(5),豢犬豬,潔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

此不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茍兼而有食之,夫奚說以不欲人之相愛相利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曰:殺不辜者,得不祥焉。

夫奚說人為其相殺而天與禍乎?是以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

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為天子,天下諸侯,皆賓事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

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

故為不善以得禍者,桀紂幽厲是也。愛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湯文武是也。

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註釋 (1)法儀即法度、準則之意。墨子認為,天子、諸侯治理天下、國家必須以天為法,以天意為歸。

而所謂天意,實即就是墨家學派所主張的兼愛兼利原則。篇中以古代聖王和暴君為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指出“愛人利人”即可得福,“惡人賊人”必然招禍。

(2)縣:即“懸”的本字。(3)放:通“仿”。

(4)辯:通“辨”。(5)■:同“芻”。

翻譯 墨子說:天底下辦事的人,不能沒有法則;沒有法則而能把事情做好,是從來沒有的事。即使士人作了將相,他也必須有法度。

即使從事於各種行業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們用矩劃成方形,用圓規劃圓形,用繩墨劃成直線,用懸錘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

不論是巧匠還是壹般工匠,都要以這五者為法則。巧匠能切合五者的標準,壹般工匠雖做不到這樣水平,但仿效五者去做,還是要勝過自身的能力。

所以工匠們制造物件時,都有法則可循。現在大的如治天下,其次如治大國,卻沒有法則,這是不如工匠們能明 辨事理。

那麽,用什麽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才行呢?假若以自己的父母為法則何如?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父母為法則,這實為效法不仁。

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假若以自己從學的師長為法何如?天下做師長的很多,但仁愛的少。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師長為法則,這實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

假若以自己的國君為法則何如?天下做國君的很多,但仁愛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國君為法則,這實為效法不仁。

效法不仁,這自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父母、師長和國君三者,都不可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

那麽用什麽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才行呢?最好是以天為法則。天的運行廣大無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遠不衰,所以聖王以它為法則。

既然以天為法則,行動作事就必須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應停止。

那麽天希望什麽不希望什麽呢?天肯定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怎麽知道天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呢?這是因為天對人是全愛和全利的緣故。

怎麽知道天對人是全愛和全利呢?因為人類都為天所有,天全部供給他們吃的。現在天下不論大國小國,都是天的國家。

人不論長幼貴賤,都是天的臣民。因此人無不餵牛羊、養豬狗,潔凈地準備好酒食祭品,用來誠敬事天。

這難道不是全部地擁有和供給人食物?天既然全部地擁有和供給人食物,為何能說天不要人相愛相利呢?所以說:“愛人利人的人,天必定給他降福;相互厭惡和殘害人的人,天必定給他降禍。所以說:殺害無辜的人,會得到不祥後果。

為何說人若相互殘殺,天就降禍於他呢?這是因為知道天希望人相愛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厭惡和殘害。” 以前的聖王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對天下百姓全都愛護,帶領他們崇敬上天,侍奉鬼神。

他們給人帶來的利益多,所以天降福給他們,使他們立為天子。天下的諸侯,都恭敬地服事他們。

暴虐的君王桀、紂、周幽王、。

  • 上一篇:編程課有考試嗎?
  • 下一篇:介紹妳所使用的linuxlinux下的shell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