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教學內容,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有機整合。這種做法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合到數學課程中,在內容上“把算法融入到數學課程的各個相關部分”,這就使得信息技術實質性地成為數學課程教與學的必要工具,掌握信息技術已成為學好或教好數學課程的必要條件。教師利用電腦對圖形、數字、動畫乃至聲音、背景等教學需要進行綜合處理,使得易於理解和掌握,使學生能利用計算機提取資料、交互反饋、進行自學,讓數學中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方向。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是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信息技術,如何恰當地把它與學科教學整合在壹起,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從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示。

壹、信息技術具有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並能夠突出要點,有助於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在講“平移和旋轉”這節課時,本文作者設計了這樣的壹個問題: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除了在遊樂場裏出現過,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與旋轉的現象。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感受,聯系生活實際,判斷下面的畫面哪些是平移運動、哪些是旋轉運動?屏幕出現幾種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直梯升降、風車轉動……)錄像中播放情景都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有汽車的行進,溜溜球在旋轉,風車在轉動,推拉窗的移動,電梯的移動等。這些情景都是學生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了,可能平時他們並沒有在意這些現象,更不會想到這些現象能和我們今天的數學知識聯系起來,通過這段影像的播放便加深了他們對這兩種運動方式的認識。接著教師提問“誰還能來說壹說妳在生活中曾見到過哪些平移與旋轉的現象?由於有了前面屏幕上展示的平移或旋轉的實際錄像,學生們說出了很多生活中出現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現象。

二、信息技術具有圖文並茂性,能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註意力和興趣

例如在教學《垂徑定理》這壹節時,課本中對垂徑定理的證明學生根本不理解,於是我制作了壹個FLASH動畫,按課本中的證明過程進行動畫演示以後,很多學生就能嘗試著進行證明,與課本中的證明過程幾乎差不多。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快速繪圖、動畫、視頻、發聲等功能,可以快速模擬某些發明、發現的過程,使傳統教學難以實現的“發現法”教學可能經常實施。例如在教學《位似》這壹節時,我用幾何畫板制作壹個課件,畫出兩個位似圖形,在我的引導下,利用軟件的測量功能讓學生很快就將對應邊、對應角、對應頂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間的關系等自己找出來了,再通過調整任壹頂點或位似中心的位置觀察圖形的變化,學生對這壹內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因為這壹節不比其他章節,其圖形不是想畫就能隨便畫出壹個來,要花費壹定的時間,常規模式的教學效果是壹定好不起來的。

三、 信息技術具有動態性,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有利於反映概念及過程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拋物線》壹課時,學生對拋物線的認知就是壹條光滑的曲線,但我們利用多媒體播放火箭隊和湖人隊的壹場比賽,展示出籃球運動員姚明投籃時籃球的運動軌跡,學生就會對拋物線有更直觀的認識。由於用電腦演示,手段新穎,學生的註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效果明顯。

四、 信息技術具有交互性,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學習更為主動,並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大家知道,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壹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即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式學習環境中學生則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可以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如果教學軟件編得更好,連教學模式也可以選擇,。例如,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是平面幾何中的壹個重要知識點,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知識點的延伸,同時又是學習平行線截線段成比例的基礎。正確理解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是教學關鍵,學會尺規等分已知線段也是本節的重點。教材中直接給出定理內容及證明方法,如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解,機械的步驟和靜止的圖形給學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覺,並且只能向學生展示知識的結論,不便於揭示問題探索的過程。這樣使學生對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學生知識的認知結構中出現斷層,不利於能力的培養。為了使學生參與問題的探索過程,正確理解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結合這節教材的具體內容,我利用《幾何畫板》制作了課件,利用課件的測算、動畫、隱藏等功能,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探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電腦上親自去度量線段的長,計算線段的比,然後驗證線段的比是否相等,這樣做,教學中發現了“定理”。另外,通過平行移動圖中線段的位置,學生很容易“發現”該定理的兩個推論,即它的兩個變示圖形。這樣的教學方法設計,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探索觀察的實驗意識,從壹般到特殊,從形象到抽象,學生經過這樣壹番試驗、觀察、猜想、證實之後,再引導學生給出證明,這樣較難講清的問題,就在學生的試驗中解決了。

五、信息技術具有補充性,能通過多媒體實驗實現了對普通實驗的擴充,並通過對真實情景的再現和模擬,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

譬如,在上中位線性質時,可用《幾何畫板》設計如下課件讓學生實驗.畫壹個可以任意調節的四邊形ABCD,順次連接四邊形的中點得到壹個內接四邊形EFGH。實驗:(1)任意拖動四邊形ABCD,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麽圖形(平行四邊形);(2)當四邊形ABCD為矩形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麽圖形(菱形);(3)當四邊形ABCD為菱形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麽圖形(矩形);(4) 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相等,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麽圖形(菱形);

(5)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互相垂直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麽圖形(長方形);(6)調節四邊形ABCD使其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時,觀察內接四邊形是什麽圖形(正方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上述實驗,大膽猜想並加以證明,最後得出結論。應用《幾何畫板》的動態展示,便能把壹個難以講清楚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了.

六、信息技術具有大容量性,能節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當教師的都有這樣的經歷:為節省上課板書時間,課前準備了大量紙條,把板書內容逐條寫上;為增加課堂練習量,把各式習題都抄在小黑板上。其弊端是給教師加大了工作量,若遇到天氣不好坐在後排的學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響教學效果。如“數據與圖表復習課”中有關統計表、統計圖設計的題目,可以利用多媒體的信息量大。使學生信息量不足,接受起來比較困難。CAI介入課堂教學較好的解決了這壹難題。由於多媒體技術“動”性強,因而傳遞信息量大、速度快,再加上交互性強,使高密度、大容量的訓練和信息交流成為可能。這樣,教師可以精心組織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優化了教師的教,也優化了學生的學。姚明投籃時籃球的運動軌跡,學生就會對拋物線有更直觀的認識。由於用電腦演示,手段新穎,學生的註意力集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學效果明顯。

 

 

總之,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輔助學生認知的功能要勝過以往的任何技術手段。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起到了“動壹子而全盤皆活”的作用,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最佳效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減輕學習負擔,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符合現代化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需要。客觀合理的將多媒體信息技術用於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法,才是現代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積極轉變的觀念。

  • 上一篇:2018 MAKER PARTY小孩創造,動手創作讓創意變可能
  • 下一篇:激光機切割機使用教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