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如何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

如何寫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研究方法

提供壹個開題報告範文的例子,僅供參考,希望對妳的開題報告寫作有所幫助。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學什麽?-如何確定研究課題?

壹切科學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就是課題;教學就是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和成就就是成長。

教育研究課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A.實踐來源——教育中客觀或潛在的現實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外部(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的矛盾。

b .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揭示的問題和理論體系中的空白與矛盾(例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壹文的過程)。

2.如何論證研究課題?

既然選擇了壹門學科,就要全面了解這門學科的所有情況。了解本課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包括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本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讓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如何論證壹個課題?壹個課題的論證主要是闡明以下幾個問題:

A.要研究的問題的性質和類型是什麽?

B.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什麽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理論上有哪些突破的預期?)

C.對所要研究的問題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研究方向是什麽?

D.對所研究問題的條件進行分析。

E.研究的策略和步驟是什麽?

F.研究的結果及其表現形式是什麽?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

(1)觀察法(2)調查法(3)測驗法(4)行動研究法(5)文獻法(6)經驗總結法(7)案例研究法(8)案例研究法。

⑼實驗法(在壹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經常使用兩種以上的方法)。

3.1觀察法:為了認識真理,可以發現壹個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步,其中壹步是觀察研究的設計,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進行壹般的調查和初步的觀察。

這壹步的目的不是收集材料,而是掌握基本情況,以便正確規劃整個觀察過程。比如要觀察壹個老師的教學工作,要提前去學校了解老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相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和老師、校領導談話,查閱壹些相關資料,比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聽課等。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什麽問題,需要什麽材料和條件,再作出明確規定。如果這個規定不明確,觀察就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的中心不要有幾個,範圍也不要太廣。所有的觀測都應該圍繞壹個中心進行。如果非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分組觀察,互相配合。

確定觀察的對象

首先,確定要觀察的整體範圍;

二是確定要觀察的案例對象;

三是確定具體要觀察的項目。

比如我們要在業余時間學習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的業務和文化學習,那麽總體觀察就是工作壹兩年的新教師。在這個總體範圍內,我們會決定觀察哪些小學,觀察哪些教研組的哪些老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後,再確定要觀察的時間、地點和具體觀察項目。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中心、範圍,以及要了解什麽問題、收集什麽資料外,還要安排好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的持續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

計劃和準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壹般包括兩種:

壹是獲取觀測數據的手段;壹是保存觀測數據的手段。

獲取觀察數據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也需要壹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電腦終端設備,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到兩個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和提高觀察的準確性。

人腦是保存數據的天然器官。而這種與觀察主體相聯系的保存方式,缺乏準確性和持久性,無法實現數據的客觀化。因此,人們首先使用文字、圖形等符號,然後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以永久的方式準確、全面地記錄觀察過程中瞬間發生的事、事、情,以供反復觀察和分析數據。

不管是哪種手段,都要在觀測開始前做好準備,觀測中使用的儀器功能也要提前檢查,確保使用過程中沒有障礙。對於觀測者來說,需要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知道在觀測中要做什麽。壹臺攝像機不足以詳細全面地拍攝壹堂課。觀察者要準備好幾個相機,提前做好分工。即使是觀測記錄,也要提前做好設計。將必須記錄的事項按壹定格式打印在記錄紙上,也可以約定壹些記錄符號,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寫詞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如表5-1所示。在下表中,根據研究需要,研究者列出了他認為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行為。不過估計列表不會很全,所以留了壹些空間給觀察員必要時使用。科研人員如果要請別人幫忙觀察,壹定要提前講清楚每個項目的具體含義和遇到突發情況的處理方法,並要求他們熟悉每個項目的位置。保險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做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者熟悉表格內容;如果發現表格中的缺陷,可以在正式觀察前進行調整。

指定壹致性的標準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便於對各種現象進行測量和評價,便於用數量來表示所觀察到的現象,並使觀察結果能夠被檢查、比較、統計和綜合,需要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中可能涉及的各種因素,並為每個因素設定壹個統壹的標準。我們每壹次觀察或觀察同壹現象,不同的觀察者都應該堅持壹個統壹的標準來衡量它。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研究項目往往涉及不同的標準。比如有的涉及單元問題,比如如何衡量學生成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定義問題,比如如何認定為違紀;有些涉及到計算方法,比如如何登記和表示學生之間的沖突頻率等等。對於類似的問題,應該提前做出統壹的規定。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對每壹次觀察或每壹個段落都要提出壹個具體的提綱(幾個性質相同、內容相同的觀察組成壹個段落),使觀察者能夠非常清楚每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的材料。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應在前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慎重考慮後提出。表格也可以用來幫助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分析研究,得出壹些結論。也許可以形成壹個研究課題。

調查方法:

同樣的目的是了解事實,分析事實,得出結論,確認某個問題,從而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談等。了解事實,分析情況,仔細研究,得出結論,找到解決辦法或進壹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采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調查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設;通過調查驗證假設,把問題搞清楚,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被抽樣的人群應與獲取信息的人群(目標人群)壹致。從樣本中得出的結論適用於樣本人群,超出這個範圍的適用性取決於樣本人群與目標人群的差異。

3.確定要收集的數據。壹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相關的數據,長問卷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采樣方法。這個時候,種群中的哪個單位基本可以決定為個體。

5.準備取樣盒。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所需的精度。因為抽樣調查是從樣本中推斷總體,會有壹定的不確定性。壹般在概率水平上要求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

7.估計樣本量和成本。

8.抽樣測試,盡量小範圍填寫問卷,做壹些必要的改進。

9.組織實地調查。根據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及時檢查回收問卷的質量。對不回答的桌子應該有處理方案。

10.根據使用的取樣方法分析數據。

11.其他分析方法可以用於相同的數據進行比較。

12.寫調查報告。保存人口信息,這可能會指導未來的抽樣調查。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很難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以下抽樣方法:從總體中選取壹些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組),在組內進行概率抽樣;從小群體中選擇那些接近研究者對群體平均水平印象的個體;樣本限於人口中容易接近的部分;樣本是隨機選取的;樣本由自願接受調查的人組成;等壹下。但對於這樣獲得的樣本,要選擇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要謹慎,並充分利用其他信息進行驗證和確認。在教育現象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慧、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得好樣本的關鍵。

測試方法:

就是描述或推斷壹些行為的情況(包括:能力與成就、性格、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心理需求等。);從而考慮重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壹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比如XXX老師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試(實驗)》,就是為了了解中高年級小學生的自學能力程度。

所謂計量,就是按照壹定的規律,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壹個物體或現象的屬性或特征的過程。測驗方法是教育心理測量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試的客觀性是測試系統過程質量的指標。測試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同壹對象或同壹時間對不同對象應具有相同的意義。為了保持刺激的客觀性,我們必須遵循壹定的程序來控制它。(比如周老師在做這個測試之前,邀請我在他們的家長會上演講,目的是消除和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消除測試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價標準的同壹性)。

推論的客觀性是指不同的人對同壹結果所作的推論應該是壹致的,同壹個人應該在不同的時間對同壹結果進行解釋。

3.4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壹種適應小規模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其目的不是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在行動研究中不斷探索、改進和提高工作,以解決教育中的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結合起來,並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以執行、評估和修改為特征)。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調查-反思(也就是總結和評價)。個別老師比較適合。

另壹種模式:預診斷——收集資料進行前期研究——擬定總體規劃——擬定具體計劃——采取行動——總結評估。

從行動研究法的上述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征:

第壹,它是動態的,所有的想法、計劃、方案都在壹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可以修改;

第二,具有很強的聯合性和參與性,研究者、教師、管理者等所有團隊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第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貫穿了行動研究法的工作流程。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1)預診斷:這壹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反思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發現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到行動改變的初步想法。在每壹步中,預診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資料收集的前期研究:這壹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的探討和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相關理論和文獻,充分占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相互討論,聽取各方意見,為整體方案的制定做出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規劃:這是壹個最初構思的系統規劃。行動研究法是壹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因此總體規劃可以修改和改變。

(D)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是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只有有了它才會出現旨在改變現狀的幹預行動。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執行、評估和修改。在計劃行動的實施中,註意收集每壹步的反饋信息,如果可行,可以進入下壹步的計劃和行動。相反,整個計劃甚至基本想法可能需要調整或修改。這裏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壹個想法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也很重要。

(六)總結與評價:首先要考察研究過程。調查的內容有:壹、行動的背景因素和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的過程,包括誰以什麽方式參與了計劃的實施,用了什麽材料,安排了什麽活動,有沒有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幹擾。第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和意外,積極和消極。要註意從三個方面收集信息。背景信息是分析計劃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信息是判斷計劃是否帶來行動效果以及如何帶來的檢驗依據。結果數據是分析該方案帶來何種效果的直接依據。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和數據收集分析技術,充分利用錄像、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與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壹個周期的結束,也是向另壹個周期過渡的中介。這個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講解、撰寫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在這壹階段,既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和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出研究所需的結論,又要對造成這壹課題的現實問題進行解釋和評價。

經驗總結法:

這是老師可以使用的常用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以教育實踐提供的事實為基礎,分析總結教育現象,挖掘已有的實證材料,並將其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從而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壹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實踐經驗中找出規律;從而更好、更合理地改進他們的教學。總結教育經驗應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壹,要註意體驗的先鋒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是要全面調查總結對象,充分占有原始事實材料;並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片面性以偏概全。

第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基礎,不能憑空想當然,壹文不值。

第四,要善於理論分析。

文獻法:

分類閱讀相關文獻(包括具有壹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文字、圖形、符號、音頻、視頻等資料),得出壹般性結論或發現問題、尋找新思路。

按內容和性質分,有零號文、壹號文、二號文、三號文。零階文獻是最原始的材料,沒有發表過,有意識地加工過。文獻是指直接記錄事件、研究成果、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書籍、論文、調查報告等文件。二次文獻是指對壹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記錄其特征,提取其內容要點,按照壹定的方法整理成系統的、易於查找的文獻。三篇文獻是在二篇文獻的基礎上,參考工具書和許多壹篇文獻的綜合研究成果。

這是清華的開題報告寫作講座。看完請贊壹下。手工收集整理並不容易。謝謝大家!)

  • 上一篇:天津有黑利伯瑞嗎?怎麽樣有沒有了解的?
  • 下一篇:c# AD編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