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朱永新: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究竟應該學什麽?

朱永新: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究竟應該學什麽?

2021年12月4日

各位朋友:大家好!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選擇“中國教育大變革”作為第八屆年會的主題,這個選題非常好,應該說,“雙減”政策是中國教育大變革的重要契機。“雙減”從表面上看來是減輕校內課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其實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

教育部相關負責同誌曾說,“雙減”是要實現兩個重構:壹是重構中國基礎教育的育人模式,二是重構中國基礎教育的良好生態。“雙減”政策出臺比較急,“下藥”比較猛,主要是為了回應 社會 的熱切呼聲。近幾年,資本瘋狂地在教育領域擴張,造成了教育生態系統的紊亂,孩子們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再不下“猛藥”難以治愈,與辦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也會有很大的距離。

當然,在“雙減”過程中的確也出現了壹些問題,我想,這些問題是前行過程中的問題,在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教育部相關負責同誌也表示,再往下走,要想走得更遠壹點,走得更實壹點,就要把負面效應減少到最小程度。

我今天講的主題,跟下壹步我們應該怎麽做有著壹定的聯系,題目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究竟應該學什麽?

為此,準備講五個問題:

壹是學什麽,為什麽很重要?

二是學什麽,誰說了算?

三是人工智能時代有什麽新特點?

四是未來我們應該學什麽?

五是如何改造我們的學習?

壹、學什麽,為什麽很重要?

我們大家都知道,教育的實踐,主要關系到教和學兩大領域。教,主要涉及教什麽和怎麽教;學,主要涉及學什麽和怎麽學?前者,指教材的內容和教法;後者,是課程的內容和學法。由此,派生出誰來教、誰來學;怎麽教、怎麽學;為什麽教、為什麽學等壹系列問題。

教什麽和學什麽,也就是課程和教材的問題,是教育內容的問題。它是教育的基礎性和關鍵性問題。隨著教育重心由教向學的轉變,歸根結底還是學什麽。學什麽非常重要,因為課程的豐富性決定了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了生命的卓越性。壹句話,教育內容的高度決定了生命的高度。

最近我看了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萊恩.卡普蘭博士的壹本書——《反對教育的理由:為什麽說教育體系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其中講到美國的壹個很有意思的“中學生參與度調查”(High Schoo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66%的高中生說,他們每天上課都很無聊;17%的高中生說,他們每天上每節課都很無聊;只有2%的學生稱他們在課堂上從來沒有感到過無聊。為什麽這麽無聊?82%的學生說學習內容沒有意思。41%的學生說學習內容與自己毫無關系。

卡普蘭在這本書中對美國教育的浪費進行了嚴厲的抨擊,他認為美國教育系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作為壹個經濟學家,他用精算證明,美國的教育投資大、產出低,未能提高學生的生產率或豐富他們的人生,而文憑通脹貶值也大大增加了全 社會 的教育成本。

為此,卡普蘭提出兩條建議:第壹,從課程中減少“脂肪”,也就是把課程內容大大縮減。第二,削減學費補貼,也就是減少對應的教育經費。他特別提出來, 歷史 、 社會 研究、藝術、音樂、外語這些課程首先要減。減掉壹些課程,學生才能夠在真正的課堂上更加努力地學習,可以加強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教學。

二、學什麽,誰說了算?

其實,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人類早期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所以,學什麽內容,基本是父母說了算,父母讓孩子學什麽,孩子就學什麽,孩子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國家形態出現後,為了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人才,開始了最初的專門化的教育。為了培養統治階層,他們需要有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的學習,科舉制度產生之後,教育內容圍繞科舉展開,這些內容也主要是為了滿足少數的統治者的需要。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是沒有受教育機會的。

進入工業 社會 之後,教育的對象拓展了,義務教育制度的出現,全員受教育,讀寫算的能力是教育很重要的部分,這些讀寫算的能力主要是為了適應機器化生產,更多的也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的,但是整個內容的設計很少是為了個人的需要。學習者也不沒有決定自己學什麽的權利。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學會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的報告,提出了“學習型 社會 ”和“終身教育”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給我們什麽啟示呢?也就是說,學習內容已經不是簡單地在學校就能學全,學習是壹個終身的事情。這個文件被稱之“富爾報告”,我們差不多用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把報告中講的終身教育的理念逐步變成終身教育的實踐。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提出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同生活等教育的四大支柱。這對傳統的教育內容又提出了壹個更加鮮明的改造,強調做事、生存、***同生活等。這份報告被稱之“德洛爾報告”,“四個學會”是在教育領域裏非常重要的變革,它打破了知識中心的教育格局。其實,現在整個教育內容裏依然沒有真正實現這“四個學會”,如果這“四個學會”成為教育內容,學生還會不感興趣嗎?關鍵是教育沒有把它落到實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只是倡議,沒有直接的教育權力。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發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報告,彰顯了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強調更多的人文教育內容,更多的人類***同利益的觀念。

2021年11月10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發布了壹個非常重要的報告《***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壹種新的教育 社會 契約》。這份報告有著非常深刻的內容。其中特別強調教育的兩個方面,主張在考慮壹個人的終身教育權的基礎上,要強調壹種新的教育 社會 契約,強調教育作為壹項公***行動和壹種公***利益的功能。這個報告雖然有兩個方面的要義,但更重要的是強調了生態主義的教育觀,它超越了傳統的人文主義,這是教育哲學的壹個新的變化。過去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以人為主,認為人是這個世界唯壹最重要的存在,而這份報告特別強調人和生態同樣重要,人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同樣重要,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怎麽更加重視環境、重視生態,這是未來教育非常重要的走向。

上述呼籲與倡議,能否成為各個國家的教學內容,仍然需要相關國家的教育行政部門最終決定。

三、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有什麽新特點?

第壹, 社會 的信息化。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爆炸,人類的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新知識不斷湧現。我們在學校裏面學習的內容跟不上新知識的生長速度。

第二,資源的泛在化。

教育資源泛在化,學校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壹場所。隨時、隨地,線上、線下,人人、處處都可以獲得知識。在學校學習的這種合理合法性,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美國也好,中國的臺灣地區也好,都出臺了《在家學習法》,在家裏可以得到學校裏教的所有東西,通過網絡、通過各種教育手段,美國現在有兩三百萬在家學習的兒童。

第三,職業的流動化。

壹個職業幹壹輩子的時代過去了,新的職業不斷出現,壹些行業退出 歷史 舞臺。在西方發達國家,大概壹個人壹生平均有十次以上改變職業的機會。過去學校教育為職業做準備的這樣壹種理念和形態,也將發生很深刻的變化。很多國外大公司明確不看專業背景,只要求學生具有好的素養。

第四,技術的賦能化。

過去,我們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腦在進行學習。現在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都在為教育賦能。馬斯克已經把芯片裝在人的大腦裏了。未來人的學習方式、認知將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通過認知外包,人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傳統的以記憶和再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方法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第五,學習的終身化。

過去,人們的教育基本是壹次性完成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大學,這樣壹種刻板式的階段式的學習,未來的學習則是貫穿於整個人生。從連續性的學習走向間隔性的學習、終身化的學習。

第六,教育的個性化。

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的學習是沒有選擇的,中、小學的教育內容、教育時間、空間都是被填滿的,學生很少有選擇的空間。未來將越來越註重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滿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

四、未來我們到底應該學什麽?

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英國羅斯瑪麗 盧金教授在《智能學習的未來》壹書中,重新定義了人類智能,詳解了人類智能的7大要素。壹是學術智能(academic intelligence),是對關於事物的整體性理解和解決復雜性問題的智能;二是社交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是與人溝通交往和良好合作的智能;三是元認識智能(meta-knowing intelligence),是關於對知識及其意義、形成過程的認識智能;四是元認知智能(meta-cognitive intelligence),是我們對自己的思維、自己知道什麽以及不知道什麽的智能;五是元主觀智能(meta-subjective intelligence),是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和動機、人際關系的理解的智能;六是元情境智能(meta-contextual intelligence),是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把握智能;七是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我們對於自己如何行動的認知以及控制自己行為方式的能力。

我們新教育實驗也壹直在認真思考,努力 探索 著哪些方面在未來教育中應該特別加以關心,加以強化。我們把課程體系設置為:以生命課程為基礎,以求真的智識課程、求善的德育課程、求美的藝術課程為主幹,以特色課程為枝葉,進行建構。因此也有了下面的目標和路徑。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認為有這麽幾個方面在未來教育中應該特別加以關心,加以強化。

第壹,新生命課程,為了生命的”長寬高“。

我們提出了拓展生命的“長寬高”,這是我們新教育生命教育的壹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我們把人的生命分成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和生命的高度。教育是為人的生命而存在的,命都沒有了,教育還有什麽意義呢?

前壹段時間,河南的兩位中學生10分鐘救人的故事,大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其實這是我們教育本來就應該解決的問題。在我們的生命教育教材中,我們把壹個學生需要的所有的急救知識,包括自救和他救的知識都已經進行考慮。包括現在我們從新聞媒體了解到,中小學生自殺現象頻發。這些都是我們的生命教育缺失帶來的壹些問題。

教育首先要解決生命的問題,讓人們能夠更 健康 地活著,更有意義地活著。

除了生命的長度,我們同時還關心生命的寬度,成為壹個受歡迎的人。關心生命的高度,成為壹個有價值、有信仰的人。剛剛跟曹德旺先生對話的時候,他也特別強調信仰和價值觀,這也是生命的大問題。這些生命的大問題,長度、寬度、高度在我們的教育裏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最近,我們在深圳寶安的壹個新教育實驗學校裏專門建了生命教育館,作為新生命教育的學習中心。

第二,新智識課程,為了思維的洞見力。

要特別註重培養人的思維能力,思維的洞見力。這也是我們新教育實驗強調大科學、大人文教育理念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對大科學概念和大人文概念這樣壹個框架做了壹些思考,認為未來的教育要特別強調思維能力的訓練,重視以數學和哲學為核心的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和思維方法。

前幾日,我的壹位好朋友很感慨地告訴我,推特的CEO換了,新上來的帕拉格是印度人。美國互聯網的巨頭,無論是蘋果、微軟、twitter、IBM絕大部分都是印度人掌控了。我的這位朋友,曾經在華爾街工作過,她說,在矽谷的華人數量跟印度人數量是差不多的。但是為什麽印度人那麽多的CEO,而華人連高管都很少見呢。我這位朋友說,她當年也有很多印度的優秀同事,但是實事求是地說,覺得自己不如印度人優秀。印度人的優勢,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個就是他們的邏輯思維非常清晰,強調思維的客觀性,得出觀點,依賴推論嚴密和論據充分,結論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強。她認為這和印度教育體系中偏重西方邏輯推導的思維方式,強調清晰的表達是分不開的。而中國的教育體系偏重記憶、訓練和應試。第二個原因就是印度人很抱團,他們會相互支持,互補優勢,盡量地合作,而不會在背後拆臺。即使在華爾街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也是如此。但我們中國的同事相處往往並不是這樣,盡管大家都很優秀,但在老板面前不會支持對方,不否定就很好了。

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文理分科太早,我們的教育剛性的東西太多,柔性的東西太少,我們的思維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新科學教育與新人文教育的課程,不要學那麽難、那麽深,否則的話,所有人都受不了,要註重培養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尤其註重思維方法,註重批判性思維。這是未來應該解決的壹個大問題。

第三,新德育課程,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這是我們新德育要特別強調的問題。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怎麽把德育落到實處,我們壹直在思考,沒有活動,不通過實踐,沒有參與,是很難真正培養壹個人的德性的。我們通過模擬法庭、模擬政協、模擬聯合國,通過教育領導力的培養,讓壹個人有比較好的法治意識,有比較好的協商溝通能力,有比較好的人類命運***同體的情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第41屆大會期間面向全球發布《***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壹種新的教育 社會 契約》報告明確指出,人類當下面臨著多重危機:不斷擴大的 社會 和經濟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超越地球邊界的資源利用、民主倒退、破壞性的技術自動化和暴力,是我們處在當前 歷史 節點的標誌。而矛盾的發展趨勢,正在引導我們走向不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報告提出了新的教育契約的兩項基本原則,第壹,要確保人們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教育要跨越不同時間和空間,進壹步增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第二,把教育作為壹項公***行動和壹種公***利益的功能。教育作為壹項***享的 社會 行動,其目標在於建立***同的目標,讓個體、團體、國家和人類實現***同的繁榮,強調超越傳統的人文主義,強調構建新的生態系統。環境教育、生態文明教育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第四,新藝術課程,為了心靈的創造性。

新教育實驗特別強調註重兒童天性的自由發揮,註重藝術的欣賞力和藝術情懷的培養,註重培養具有藝術精神、藝術思維和健全人格的人。

第五,特色課程,為了個性的張揚。

教育是為了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最好的教育應該盡可能滿足不同人的個性化需要。但是,如何落實呢?新教育實驗的方法是推進特色課程。壹般特色課程通常是教育的點綴,新教育實驗推出的特色課程則是希望以人和事的特色為入口,貫穿在生命、智識、德育、藝術的各個課程之中,能夠激發每個人的潛力,從而讓壹個人成為更好的人,讓壹所學校、壹間教室、壹個家庭也能成為更好的學校、教室和家庭。

為了推動這些課程的落實,我們不僅圍繞國家教材為基礎,進壹步豐富為相應的課程,我們也研發了新生命教育讀本、新人文教育讀本等,更為集中、更為明確地呈現課程,提供指導。

為了個性的張揚。未來的課程至少要給學生留下30%-50%的空間去滿足個人的需要。我們知道,北京的十壹學校開設的課程很多,但是中國95%以上的學校是不可能做到的,這樣的課程怎麽開設?我們應該動用 社會 力量。其實我們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的時候,不能夠把嬰兒與洗澡盆壹起倒掉,他們的“中央廚房”、他們對學科的研究,可以為我們所用,滿足個性化需求。這些東西完全可以進到我們的課後三點半以後的課程,也可以作為學生自主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能夠把 社會 最好的精英、最好的課程用於滿足孩子們的需要。最好的教育是讓人成為他自己。雖然眾口難調,但是壹定要盡可能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要。

五、如何改造我們的學習?

關於這個問題,我在《未來學校》以及《走向學習中心》這兩本書裏面已經做了壹些 探索 。對於學習內容的變革和改造以及我們的學習方式,我提出了三點想法。

第壹,從學校走向學習中心。

這是壹個教育空間的變革。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在學校裏學習。 社會 就是我們的大課堂,各種各樣的優秀的教育資源、優秀的 社會 精英都將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能者為師的時代將會出現。

第二,從固定的學習走向彈性的學習。

我覺得這是壹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前幾年,莫言曾經在全國兩會上提出要縮短學制,易中天等學者以及壹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提出要縮短學制。仔細想壹想,我們正規教育的學習時間的確太長了,壹個人要讀完博士差不多要將近30歲了。人的創造力最強、最旺盛的這壹段時間,其實往往被浪費了。而且,我們幼兒園階段還不允許學習知識,中小學不允許超大綱。這樣壹個整齊劃壹的教育其實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

未來的教育必然以彈性學習為基礎。妳什麽時候開始學習,什麽時候學什麽,什麽時候休息,應該由每個人自主來決定。很多人可能不用10年就可以學完我們的基礎教育的內容。所以,沒有必要縮短學制,而是讓每個人決定自己的學習時間。人生下來就開始學習了,幼兒園為什麽不能學習呢?只不過不應該去考核他,不要和升小學掛鉤,不要讓他有壓力。因為幼兒是把字看作圖畫的,在自然活動中就可以認識很多字。未來不要“壹刀切”,讓學生們來選擇什麽時候需要學習什麽內容。

對於很多人來說,我主張工作學習交替進行,因為在工作中最能調動壹個人的學習動力,未來這種傳統的為職業準備的學校剛性約束制度會被淘汰。

第三,從學歷 社會 走向學力 社會 。

卡普蘭博士在《反對教育的理由》這本書提出,教育的很多問題,背後都是壹個文憑在作怪。因為這個文憑的含金量實在太高了。人們為了文憑的含金量去取得文憑,而不是為了獲得真正的能力去取得文憑。這樣壹個評價體系,這樣壹個“魔咒”不解決,我們其實很難真正開展我們學習的問題,也難以解決我們整個教育的問題。所以我提出,文憑的這種象征意義和符號性,過去是有價值的,因為當文憑還是稀有物的時候有壹定的價值,但是當每個人都有文憑的時候,就失去了本來具有的價值。

未來應該是壹個課程為王的時代。也就是說,不在於妳在哪裏得到什麽文憑,而在於妳在哪裏學習了什麽。妳有沒有通過學習真正地成長?所以我們提出來要通過學分銀行來動態記錄壹個人的學習經歷、成長經歷,這樣才能讓我們能夠做得更好,我們的教育就會回到它原來的模樣。

總而言之,學什麽是整個教育的壹個邏輯起點,壹個基礎性的、關鍵性的問題。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梳理清楚,才能夠解決教育的其他問題。我們的教育是需要我們進壹步的重新思考,思考的邏輯起點在哪裏?是學習內容的變革。學習的內容感興趣了,學習就不再是痛苦的。“雙減”,減的是不合理的負擔。面對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學生會通宵達旦的看書、做實驗。選對了學習內容,自然就解決了學生不想學、心理壓力大的問題。

在這樣壹個教育大變革時代,我們的確需要變革的思維、變革的精神和變革的勇氣。讓我們壹起努力,為中國教育改革出主意、想辦法,壹起推動尤其是鼓勵中小學和民間的教育機構積極 探索 ,創造好的經驗和方法,我們再去不斷發現這些美好而有效的成果,然後把它變成政府的決策。

讓我們壹起努力!

  • 上一篇:我23歲,250斤,體重嚴重超標,多次減肥未果,非常苦惱,有辦法碼?
  • 下一篇:課程設計題目:電子計數器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