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二課3月23日下午在中國空間站開講,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給我們上了壹節生成有趣的物理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空間站2022天宮課堂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壹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衛星的支持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誌著我國新壹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絡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說,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頻流的通信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難度、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壹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頻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衛星進行支持,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持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壹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信的壹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數據碼速率越高,那麽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設備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頻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衛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頻數據。另壹端我國空間站上設置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衛星進行配合。這樣壹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壹顆中繼衛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信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說。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壹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信系統。”龐之浩說。

 “測控通信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頻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2

 太空授課的“選題”條件是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設備必須安全可靠、質量小、體積小、功耗小、對航天員健康無影響、不會汙染座艙環境等;當然,也要考慮創意新穎、簡單可行、不需要花費航天員很多時間等因素。

 “當時還設計了壹個磁鐵實驗,但考慮到磁鐵可能對航天器內部儀器和設備產生影響,所以這個實驗被放棄了。”龐之浩補充道,此外,化學實驗有壹定的危險性,為了安全起見,太空裏的化學實驗通常在實驗櫃或者手套櫃進行,難以向地面學生呈現,因此挑選物理實驗作為太空授課的內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視化。

 為做好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科普教育活動,當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對活動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策劃,完成了課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課堂的準備工作,航天員還為此進行了專題準備。

 由於天宮壹號是精密飛行器,航天員的授課活動必須小心謹慎,既不能動作幅度太大,幹擾到正常飛行,還要當心漂浮的實驗器材、液滴影響到航天器安全。

 作為主講人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備課時沒少下功夫。她精心準備授課內容,向專業教師虛心請教講課技巧。指令長聶海勝擔任太空課堂的助教,負責配合王亞平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幾乎是被“捆”在艙壁上聽完這堂課的,因為擔任攝像師的他,要想在失重環境下保持平衡,必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攝像機的情況下,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把太空授課的精彩圖像傳回地面課堂。

 “未來的太空授課將會有更多、更新穎的實驗內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對比實驗,比較蠶或蜘蛛在太空與地面吐絲的區別,觀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飛舞等。”龐之浩介紹,我國有關部門也已開始組織青少年設計太空實驗,並定期請專家評審,優秀的實驗方案未來有望在中國空間站上實施。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3

 “天宮”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壹座空間站。妳還別說,“天宮”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定的,那裏面如壹座宮殿,樣樣俱全。

 空間站是壹個可供宇航員短期住宿,並可以做各種太空研究和實驗的“太空酒店式實驗室”。那為什麽要修建空間站呢?空間站可以測試未來可能用於太空飛行的各種技術設備。還能獲得“失重”環境——這種在地面上難以長時間獲得的特別環境。但是往返壹次太空成本相當高,能壹次在太空中多待些時間,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這樣壹個功能全面,又能讓宇航員住久壹些的地方就誕生了。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我們“宮殿”的規劃。

 天和核心艙就是宮殿的臥室,主要供宇航員們居住。貨運和載人飛船就如地上的車輛壹般,用來運送貨物和人員。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目前還暫未完工,它們就是“宮殿”中的研發實驗室,用於各種太空實驗和科研工作。

 太空中會面臨各種可想而知的危險,其中的威脅來自於我們熟知的太陽。眾所周知,太陽是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依靠,它提供源源不絕的各種能量,滋養萬物生長。但是它釋放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都是非常致命的,這兩種射線能輕易穿透妳的皮膚,破壞身體所有細胞。那我們在地球上為什麽可以天天曬太陽呢?那是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把它們反射或者吸收了。空間站架設的位置必須考慮這個安全因素。國際上壹般選擇了在距地面1000公裏的位置,我們的“天宮”,為了程度的安全,架設在距地面400公裏的位置。這樣既能獲得地球磁場的保護,也能獲得大氣層的保護,壹舉兩得。

 古時的天宮,據說在雲端,那裏住著各路神仙,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今時的“天宮”住著許多宇航員和科學家,他們在高高的天上為中國的太空科技進步,不斷努力,讓我們不再依賴國外技術,在俯瞰地球的同時也能真正放眼整個宇宙,對太空的了解不斷深入。

 所以,我們的“天宮”真是名副其實的空中宮殿啊!或許這就是“天宮”之名的由來和美好寓意吧。

 “天宮”之門已經打開,騰雲駕霧,遨遊太空,未來可期!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4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於10月16日發射,飛行乘組由翟誌剛、王亞平和葉光富3名航天員組成。從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返回地球到神舟十三號發射,時間僅過去短短壹個月。按照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後,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長達6個月的工作生活。這就意味著,相較於神舟十二號,此次太空挑戰的時間更長、難度更大、要求更高,航天員將在太空與我們***同守歲,迎接農歷壬寅年的到來。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人類對太空的向往和探索從未止步。然而身處太空,浩瀚蒼穹看似壯美寥廓,實則挑戰著航天員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更經歷著很多驚心動魄的瞬間。據航天員楊利偉回憶,在執行“神五”任務時,火箭上升階段意外出現8赫茲左右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長達26秒的***振,此時楊利偉感到了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壹般,令他異常痛苦,可他卻咬緊牙關告誡自己“堅持壹下,再堅持壹下”。事實上,這漫長的26秒***振,只是我國載人航天“首飛”征途上千難萬阻、千辛萬苦的壹個小小縮影,但卻畫出了中國航天人英勇無畏、舍身為國的“愛國群像圖”。

 在神舟十二號離開地球的3個月,3名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的中國航天員,均來自普通而樸實的家庭。當他們遠離地球、巡遊寰宇、辛勤工作時,留在家鄉的父老鄉親們在壹如既往、年復壹年地耕耘勞作。中國航天人的奉獻和擔當,始於熱血、恒於信仰、終於愛國,他們把使命和重擔銘刻心間、扛在肩上,把榮譽和光環歸於祖國、獻給民族。

 “因熱愛而執著,因夢想而堅持”,這是執行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王亞平的壹番話。每壹次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水下訓練,體能消耗都相當於跑壹次“全馬”,累到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穩,但他們累並快樂著。每次離心機訓練都要最多承受8個G的過載,臉部會變形、胸部會因受壓而呼吸困難,但航天員大隊成立20多年來,從未有人按下“暫停按鈕”。這種身體可以“過載”,信仰和精神永遠“輕裝上陣”的狀態,詮釋的是壹種信念、壹種意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今天的中國航天人身上穿越時空、力透紙背,煥發出震撼人心、攝人心魄的強大力量。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樣的海拔,就能攀登怎樣的高度。雖然我們不能同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壹樣把足跡留在浩瀚蒼穹,但我們可以在新的長征路上,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黃牛”,不斷以愛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鑄魂補鈣、淬煉成鋼,始終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闖勁和“風雨無阻向前進”的韌勁,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偉業、標註新的精神海拔!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5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航天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當年的神舟5號、神舟七號掀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篇章。楊利偉同誌載著十二億人的夢想飛上九天攬月,但當時中國的航天事業仍舊不能稱之為完整的體系。那時的我們連壹套航天服都不能自己生產,需要靠進口俄羅斯的航天服自己改造。

 到了21世紀20年代,我國的航天工業才算是站在了世界的頂點。國際空間站不接納我們,那我們就建造自己的空間站,國外的技術不***享,那我們就發展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這次載人飛船的成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航天體系正式登堂入室,可以與世界其他大國的航天工業體系分庭抗禮。現如今,中國已經以壹個大國的身份站在了國際社會的發展前沿。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6

 我感受到這些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的所有航天人的堅持和努力。這壹次航天項目的完成代表著我們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進步,彰顯了在我們在這壹方面的科技實力。采訪中聶海勝同誌說的“就算犧牲也要把國旗插上去”屬實令人感動。可以這麽說,每壹位航天員都為我們的航天事業付出了自己的壹生。為了完成任務,他們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無所畏懼,壹往直前。在此期間每壹位航天員都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去適應模擬環境、失重、應對緊急情況時的操作處理等等,每壹次的訓練也是為了能更好的完成任務,他們付出的汗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他們做的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當然,不僅僅是我們的宇航員,更有千千萬萬個在載人航天事業背後默默工作的航天人。載人航天事業,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先進的科學技術,各個部門之間的默契配合,協調統壹的調度等等,沒有所有航天人的壹起奮鬥努力,載人航天事業是難以完成的。我們今天的成功離不開每壹位為載人航天事業努力過的人!寫到此處,也只剩下“致敬”!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7

 航天事業向來是壹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著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系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壹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推開空間站時代大門,中國航天展現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提前公布,最終火箭壹秒不差地實現“零窗口”發射。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到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幾次任務都將發射時間提前宣布並精準到分,充分顯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神舟壹號飛船發射以來載人航天的16戰16捷,也源自於在系統最復雜、安全要求的載人航天工程中,質量第壹、安全至上的意識始終得到貫徹和堅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壹劍”的千錘百煉,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戰未知的求知若渴。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大廳屏幕上打出這樣壹行字:敢於戰勝壹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奮鬥是對奮鬥者的獎勵,中國航天劍指浩瀚蒼穹,“長征”永遠在路上。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從50年前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壹號”開啟太空時代,到今天空間站時代大幕徐徐展開,中國航天再次踏上了新征程。空間站是極其復雜、極具挑戰性的壹步跨越,但巨大收獲也將無可比擬,能夠加快中國乃至人類探索、開發、利用宇宙的步伐。空間站和航天技術的飛躍,也能推動航天成果更廣更深地造福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作為近地空間的壹個創舉,空間站的建造將為進壹步實現載人探月、火星探測等更長遠目標鋪下基石,成為航天報國和科技強國建設的壹個標誌性創新實踐。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8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壹切的壹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裏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壹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壹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發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壹跳壹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制作壹個水球,在水球內註入壹個氣泡可以看到壹正壹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壹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壹樣轉身……多麽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壹周,壹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壹為不之驚嘆,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堅苦訓練的汗水;壹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妳問我,為什麽連接前技術員那麽胸有成竹?妳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梁唯少年,青春妳我正當時!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9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壹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壹個袋子,上面有壹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壹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裏。我了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壹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0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壹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誌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壹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壹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註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後繼續慢慢註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後,亞平老師還放了壹張她和她女兒壹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壹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裏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裏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遊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遊,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1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壹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壹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淩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壹月時間。由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壹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壹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壹星”、“嫦娥”問月,到“北鬥”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壹次次突破、壹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裏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壹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壹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2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天宮課堂”第壹課於12月9日下午開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了壹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本次天宮課堂采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在約60分鐘的授課中,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生動介紹展示了空間站的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浮力消失實驗、泡騰片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壹個個實驗,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空間站太空環境和地面環境的不同。這堂太空課堂我看得津津有味,在看的過程中,我壹直在驚嘆,真是太奇妙了!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泡騰片實驗了!王亞平老師隨著藍色顏料註入水球,將泡騰片放入水球裏,漸漸地小水球變成了充滿氣泡的氣泡球,像壹顆蔚藍的地球,真是絢爛多彩!

 第壹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說過這樣壹句話:我的壹小步,人類的壹大步。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裏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壹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課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空間站天宮課堂觀後感 篇13

 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壹方面,青年幹部必須要接好革命事業的“接力棒”,在黨的奮鬥史中提煉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奮進,要學做老黃牛,發揚不在乎得失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責任心,擔起新時代開創的重任。另壹方面,要以“正青春”的奮鬥姿態和精神狀態,努力學習,增長本領,積極作為,答好青春“擔當之卷”在民族復興這場“接力賽”中,跑出屬幹青年壹代的好成績。廣大科研工作者,應進壹步弘揚航天精神,永攀科技高峰,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發揚“原得此生長報國”的愛國精神。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初期,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許多研制工作者甘當無名英雄,隱姓埋名,默默奉獻,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壹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新時代的科研人才要向老壹輩科學家學習,堅定科技創新、服務國家的思想,將對事業的追求融入國家的需要,繼承前人愛國奉獻的傳統,以國家和民族需要為研究導向,在科學報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實現個人、事業、國家的完美融合。

 發揚“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奮鬥精神。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老壹輩科研工作者們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壹個個技術難關,取得了“兩彈壹星”事業的偉大勝利,身外這個時代,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科研條件,都遠比老壹輩科學家不知要好多少。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老壹輩科學家為榜樣,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各自的領域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創造出新的成績。

 發揚“眾人拾些火焰高”的團結精神。在研制“兩彈壹星”的不凡歷程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的浩浩蕩蕩的隊伍。他們用自己的輝焊業績,為中華民族文明創造中增添了光彩奪目的壹頁,科學研究是壹項復雜,艱巨的群體勞動,在科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直接影響著科研協作和科研計劃的完成。廣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服務意識,盯緊***同的目標,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的同時,做好相互配合。

  • 上一篇:簡歷中項目描述怎麽寫?
  • 下一篇:通風與空調系統無生產負荷聯合調試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