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當孩子成功“激怒”了妳,妳的怒火是哪壹種?

當孩子成功“激怒”了妳,妳的怒火是哪壹種?

孩子的壹個行為、壹個狀態,家長看到時,腦子裏可能有各種反應:

溯源型——

“這麽懶,真像妳爸!”

“我仿佛看到了小時候那個自卑渺小的自己”

“咱家誰是這種蠻不講理的人?”

“我上學時就記憶力不好,妳可千萬別像我!”

“是因為小時候給妳放老家兩年造成的嗎?”……

擔憂型——

“現在什麽都不會,以後自己生活怎麽辦!”

“這個邋遢樣,以後哪個女孩能看上妳?”

“女孩這麽笨手笨腳的,以後在單位怎麽混啊”

“妥妥的學渣啊,怎麽中高考啊,懷疑人生……”

“臉上怎麽又長個痣?以後別嫁不出去”……

怨婦型——

“我這麽累,妳還鬧,成心要我老命啊!”

“妳也欺負我沒收入啊!我的命怎麽這麽不好!找個這樣的老公,好好的工作不做了,如今啥也沒有”……

修理型——

“這個懶樣,就是欠揍!”

“又算錯了,做它壹百道口算題看妳還錯不錯!”……

糾結型——

“這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嗎?我如果滿足他,是不是就會把他慣壞了?家裏人又該說我溺愛了。不滿足,他會不會壹輩子有匱乏感

比較型——

“怎麽這都做不好!人家小明都會編程了!”、“我小時候可比妳強多了!”、“冬令營那些孩子就妳最不獨立!”

其實呢,孩子的行為轉瞬即逝,它只是壹個單純的行為,不壹定能分析出多少深意,不能預測出那麽多東西。 所有這些負面的衍生想法,都只是添亂的情緒垃圾,都會妨礙家長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看到妳的回應得到了什麽反饋,都會降低妳感同身受的能力。和孩子相比,我們成年人的大腦有這樣的習性:看到壹個簡單事實,腦子裏就衍生出壹堆想法。比如:我孩子追大孩子跑、想跟人家玩被拒絕——是不是說明她不受歡迎?會不會給她帶來心理陰影?她差哪個妳們這樣對待她?說明我教養很失敗嗎?以後長大她在群體裏都會這麽弱勢嗎?她會永遠都是跟隨者嗎?妳們孩子們間都是這麽野蠻殘酷的叢林法則嗎……

小孩的大腦還沒有學會產生這麽多聯想出的結論,因為他們的經驗少,沒有足夠多的經歷作為素材,供大腦編織出各種情節和虛擬判斷。而成人的大腦在進化中、成長中,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這好比是大腦有壹種模擬功能,它要不斷對過去事件進行模擬,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模擬,在進化過程中,這種模擬能夠幫助人類避開危險,得以生存。當然,這些模擬只有少部分是愉悅的回想或白日夢,多數都是悲劇風格的。比如,家庭主婦會在和丈夫的壹次爭吵後,在頭腦中上演悲情的離婚大戲。

我們在成長中,逐漸開始學會上演頭腦中的這種戲碼。 幼年時,父母的語言對於我們頭腦中形成怎樣的內部對話,至關重要,這是我們學習思考的最初教材。 所以我常說,家長的語言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

青少年常需要從外界反饋來獲得自我評估的依據, 所以他們的頭腦裏開始有這些衍生出來的推理、判斷、結論。“我這麽做,會不會讓我顯得不酷?”、“他們為什麽看著我在笑?是我哪裏表現得很可笑嗎?”、“他還沒有回復我,也許是我說的不得體?也許他會因此跟我絕交,或者從此認為我是個那樣的人,然後他會和身邊的別人去這樣講,然後別人也會這樣看待我……”

成年後,隨著我們自信的增強,自我價值感提高,對自己的評價也相對穩定, 我們或許腦子裏這種喋喋不休的聲音在變少。我們對事情的判斷更加準確,各種聯想、猜測、模擬的習慣也就沒多少用處。但,我們的大腦仍然不能完全擺脫這種慣性。妳會發現,受教育程度低、個人成長幅度小的人,即使成年了,頭腦中也仍然滿是各種衍生的判斷結論,然後這些判斷和結論就繼續衍生出壹堆情緒,這些建立在虛假結論上的情緒就像垃圾壹樣,堵塞在人的心中,並漫延至他周圍的環境裏,奪走我們生命中無數個美好寶貴的時刻。

如果我們不知大腦有這些癖好,加上自我價值感低,產生的 “衍生垃圾結論” 就會特別多,那我們就會給事情添亂,家長看到了都不如沒看到。看到了,不但不能幫孩子提高認知,從更積極的、有助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去引導,反倒加劇孩子的焦慮,給孩子二次挫敗。下次再經歷類似事件時,孩子從原本的單純反應,倒學會了沮喪挫敗焦慮。

家長的智慧就在於, 要能看出自己頭腦裏產生的這些“衍生判斷”中,大部分是不準確、沒依據、錯誤的;能知道,人的頭腦就有這樣運作的本能,它自動會產生壹連串無端的推理和結論,我們不能都聽信這些嘮叨,要清醒地去分析,努力做出盡可能客觀的判斷,然後,有能力建設性地、樂觀地、前瞻地重新看待這些事實。

清空頭腦,撇開隔閡。

親子溝通本來是簡單容易的!

  • 上一篇:香港城市大學留學怎麽樣,有好的專業嗎?
  • 下一篇:Java編程100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