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閩粵火山斷陷帶內成礦作用及成礦區帶特征

閩粵火山斷陷帶內成礦作用及成礦區帶特征

本帶屬於長約1200km的中國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活動帶之南端部分,從更大範圍看則是環太平洋中、新生代火山巖帶之壹部分。在深部地球物理場上呈現為由重力梯級帶所反映的地幔陡坡帶。

本帶西與武夷隆起及永梅坳陷區毗鄰,但暫無明確的構造邊界,只大致以火山噴發物所及範圍為界。北至浙江省界,南暫以廣東境內的興寧-汕頭北西向斷裂為限。

在本區內形成的礦床主要與陸相火山作用有關。

壹、地質演化及重要地質事件

1.火山基底形成

由於本區為大面積中生代火山巖覆蓋,因此對於基底層的面貌還很不清楚,只能憑借在小塊天窗內出露的基底層種類略窺壹斑,並依此作些推論。總的看來,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基底層,從而顯示基底構造的復雜性。

(1)變質基底層

在鄰近武夷隆起區的壽寧-屏南壹線,火山巖天窗內出露的是元古宇的大嶺組與龍北溪組變質巖,似表明應屬武夷隆起區的東延部分。另在福建東部濱海地帶從福清-平潭-莆田-晉江-東山壹線則出露壹套沿北東向斷續分布的澳角群變質巖,其巖性組合與西部不相對比,時代亦籠統定為前泥盆紀,目前將之劃歸另壹獨立的構造單元稱為閩東南濱海斷隆帶。但對此認識尚不統壹,有的認為是變質地體,有的則認為是逆沖推覆的巖片。

(2)古生界—中生界基底層

在閩江以北除福鼎南溪除有壹小塊石炭系—二疊系呈天窗出露外均未見有古生界,似乎表明本帶北段的火山巖是直接蓋在變質基底之上的,而對於南溪的小塊古生界,可能是與花蓮大南澳群中的二疊系壹樣是中國大陸東部古特提斯海的壹部分,最近有人認為是屬於福鼎-寧波裂陷槽的另壹構造單元。在閩江以南最先在閩清附近見到有下侏羅統出露,往南在安溪、華安、長泰等地才陸續見到上古生界出露於火山巖蓋層之下,這似乎表明南段的火山巖直接基底是古生界和中生界。而且安溪以南出露的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的面積越來越大,這應與剝蝕程度加深有關,致使基底地層得以成片剝露。這種南、北基底層的不同暗示著應存在壹組橫向的基底大斷裂,或者說北部是武夷隆起的延伸而南部是永梅坳陷的延伸,所推測的主要橫向基底大斷裂則十分可能就是南平-寧化構造帶的向東延伸。

2.發育巖石圈斷裂及形成碎斑熔巖帶和火山基底隆起帶

根據深部地球物理資料(大地電磁測深),在永春附近存在壹條走向北東的巖石圈不連續帶,西側軟流圈上擡,東側下陷,巖石圈厚度差達20~40km(圖4-21)。其位置與王培宗等人推測的福安-南靖超殼深斷裂相當吻合。由於該斷裂在地面的火山巖蓋層並無較好顯示,因此很可能是發生在火山噴發前的基底深斷裂。有意義的是此帶又正好與現今的火山基底隆起帶基本壹致,而且在基底隆起帶西側又幾乎平行地存在有壹條中生代碎斑熔巖帶。這三者成為本帶的壹大地質特色。三者之間屬何種關系很耐人尋味,基底隆起可以認為是擠壓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所顯示的是地殼壓縮效應;碎斑熔巖帶則傾向於認為是壹種控制火山巖漿侵出和溢流的基底斷裂帶,其所顯示的應是地殼伸展效應。這二者很可能是同時發生的配套構造,又都是巖石圈斷裂在地殼上部的表現。如果上述推論成立,則基底隆起時間應在火山活動之前或是其初期。

圖4-21 福建南部地區巖石圈等厚度圖(單位:km)

3.晚侏羅世陸相火山作用及巖漿侵入

綜合現有資料來分析,晚侏羅世的陸相火山活動有可能先以裂隙噴發的方式開始,而碎斑熔巖帶就是其通道所在,以後發展為眾多中心式的噴發,形成各種火山口、火山群體及火山噴發盆地等。至噴發晚期階段還形成壹些小的火山沈積盆地。與火山噴發同時,由於大面積熱流上升和地殼重熔而發生廣泛的巖漿侵入作用,巖漿成分大多以酸性為主,亦有的屬中酸性,呈大型復式巖基產出,據計算,巖漿的地殼成分占50%~80%,即以殼源重熔為主。

4.早白堊世的地殼張裂、斷塊構造及火山噴發與巖漿侵入

本帶在進入早白堊世後,地殼的拉張及擠壓作用或相伴而生,或交替發生,使構造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壹些原有的斷裂如北東向的政和-大埔-蓮花山斷裂、福安-南靖斷裂等得到進壹步加強與發展;另壹方面又有壹批新的斷裂如北西向的松溪(浦城)-寧德(三都澳)斷裂、清流(永安)-安溪(泉州)斷裂、上杭-雲霄斷裂、興寧-汕頭斷裂及北東東向的連江-永定斷裂相繼發育形成,從而構成了區域性的斷塊構造。其中的福安-南靖與上杭-雲霄斷裂更是切穿了莫霍面達到上地幔。受上述構造格局的影響,此期的火山作用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大面積的廣泛噴發轉為沿斷裂向縱深發展,形成壹系列的線狀火山盆(窪)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沿松溪-寧德斷裂發育的東坑-香爐山盆地,和沿連江-永定斷裂發育的石牛山-雲山盆地。反映在巖漿成分上同樣也產生了明顯變化,出現由玄武巖-流紋巖構成的雙峰式組合,表明地殼受到張裂作用的重大影響。玄武巖的地球化學組分則反映出源區上地幔的性質已演化為交代型,說明殼幔間成分的交換相當強烈。此期內除有玄武巖噴溢外,還有代表上地幔巖的超基性巖類侵位至地殼上部,這同樣說明殼幔作用的活躍程度。本期內的侵入作用亦呈現出與前不同的特點,從巖石種類看,包括超基性巖-堿性花崗巖的各種類型幾乎壹應俱全,這點堪稱是研究區內各地質單元和各構造時期的之最。再從侵入方式看,既有巨大的復式巖基狀的超單元深成侵入巖,也有小的斑巖體和潛火山巖體。不過有壹點需要說明,雖然在現象上呈現出侵入巖的數量及出露面積由北往南不斷增大,但這不壹定表明侵入作用北弱南強,而更可能與被剝露的程度有關。

5.晚白堊世地殼穩定,構造恢復穩定

晚白堊世的地殼趨於穩定,本帶在晚白堊世時僅在石牛山盆地邊緣有小規模的繼承性火山噴發,侵入巖也只形成壹些脈巖類,表明巖漿活動已趨於衰竭,構造作用已恢復穩定,本區開始處於緩慢的隆升狀態。

二、區域成礦作用,成礦系列及成礦類型

由本帶所處的地質構造條件所決定,帶內的成礦作用、成礦系列及成礦類型全都與陸相火山作用和巖漿侵入作用有關(表4-10)。但在成礦元素方面則又與火山基底層之間有著明顯的親緣和繼承關系,如前所述,當火山基底層為前震旦系變質巖時往往能形成金礦,而當基底層是下侏羅統地層時則往往有錫礦出現。

表4-10 閩粵火山斷陷帶內成礦作用成礦系列及成礦類型簡表

三、各成礦區帶分述

本帶***劃分三個成礦亞帶,即閩粵沿海中生代火山噴發成礦亞帶及兩個火山基底隆起成礦亞區帶。在各成礦亞區帶內又劃分出若幹個成礦單元(圖4-22)。

圖4-22 閩粵火山斷陷帶內成礦區帶劃分圖

1.閩粵沿海中生代火山噴發帶成礦亞帶(Ⅲ-1)

亞帶內劃分出三個成礦單元:莆田-福清鉛鋅銀成礦小區、平和-南靖銅鉛鋅成礦小區及潮安-惠來鉛鋅銀銅成礦小區。分述於後。

(1)莆田-福清鉛鋅銀成礦小區(Ⅲ-1-1)

本成礦小區位於連江-永定斷裂帶及雲山早白堊世火山盆地南側,區內分布上侏羅統火山巖地層,有規模不大的早白堊世花崗巖類侵入。小區內包括莆田銀坑及福清下溪底兩個中小型礦床,均與陸相火山成礦作用有關。

莆田銀坑鉛鋅礦床 莆田銀坑鉛鋅礦床屬陸相火山巖似層狀型,產於晚侏羅世的火山噴發-沈積窪地內,正長斑巖呈環狀沿窪地周邊斷裂貫入。火山巖地層發育有良好的噴發旋回,其中第四噴發旋回為含礦層,***有八個噴發韻律,均先從粗粒級火山碎屑巖開始,繼而凝灰巖夾凝灰質泥巖,最終為熔結凝灰巖-凝灰熔巖。表明在噴發間歇期有水盆地沈積作用。礦體呈平緩的似層狀及透鏡狀產於角礫凝灰巖及凝灰巖內,受層間裂隙及巖性控制,且有選擇性地交代凝灰物質(方鉛礦常交代長石晶屑)。在地下較深部位見到有燕山晚期的晶洞鉀長花崗巖(圖4-23)。金屬礦物組分簡單,以方鉛礦及閃鋅礦為主,黃鐵礦次之。近礦蝕變以絹雲母化及葉蠟石化為主,另有綠泥石化。鉛同位素組成屬正常鉛,所計算的模式年齡為101.4~220.9Ma,表明鉛來自火山噴發,但也有燕山晚期晶洞鉀長花崗巖漿提供。δ34S為0.7‰~7.14‰,主要來自巖漿。成礦類型屬陸相火山巖似層狀型。礦體規模屬中型。

圖4-23 福建莆田銀坑鉛鋅礦區剖面示意圖

1—南園組;2—酸-中酸性火山巖;3—燕山晚期晶洞花崗巖;4—花崗斑巖;5—正長斑巖;6—輝綠巖;7—鉛鋅礦體;8—角巖化;9—實測和推測斷裂及編號;10—實測和推測地質界線

福清下溪底銀礦礦 體呈脈狀產於上侏羅統流紋質熔結凝灰巖類的蝕變脈帶內(圖4-24)。銀礦物以輝銀礦為主,次為碲銀礦、角銀礦、銀金礦。與銀礦化關系密切的蝕變有絹英巖化、矽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等。礦化蝕變脈沿次壹級裂隙破碎帶及其與火山環狀斷裂外帶的交匯部位充填。成礦熱液的水源以大氣降水為主,巖漿水僅占30%左右,硫源則以巖漿硫為主,δ34S為4.66‰~6.08‰。圍巖中Ag的豐度可達0.22×10-6,但礦化蝕變帶內則呈現為降低場,表明在蝕變過程中,Ag被萃取遷移至適宜的空間再聚集。成礦類型屬陸相火山巖構造蝕變巖型。

(2)平和-南靖銅鉛鋅成礦小區(Ⅲ-1-2)

本成礦小區位於上杭-雲霄斷裂兩側,區內主要分布晚侏羅世陸相火山巖,北部梅林附近有碎斑熔巖出露,南部平和-雲霄壹帶有小塊早白堊世火山盆地。另在南靖西北有二疊系地層出露,南靖-平和壹線有較大面積的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出露,表明本區受剝蝕較深,火山巖蓋層不會保存太厚。區內有晚侏羅世及早白堊世的花崗巖類相繼侵入,並形成火山-侵入組合體。小區內有平和鐘騰及平和大望山兩個小型礦床,前者屬斑巖-潛火山熱液型銅鉬礦,後者屬巖漿熱液及構造充填型銀鉛鋅礦,分述如下。

圖4-24 福建福清下溪底銀礦區0線地質剖面圖

(據劉昭平等,1995)

1、2—南園組第二段第三和第二亞段;3—絹英巖化脈及編號;4—銀礦體及編號;5—絹雲母化、黃鐵礦化;6—亞段界線;7—蝕變界線

平和鐘騰銅礦 燕山晚期呈脈狀及巖枝狀的石英二長閃長玢巖與二長花崗斑巖(統稱玢斑巖)的內外接觸帶是礦體的產出部位。玢巖、斑巖脈受鐘騰破火山口環狀斷裂控制,巖脈邊緣見有隱爆角礫巖,其同位素系年齡為101.9~116.3Ma。蝕變呈垂向分帶,上部為鉀長石化、黑雲母化,下部為絹英巖化。礦體主要賦存於上部蝕變帶。礦區包括銅坑及桐樹棵兩個礦段,各圈出五個礦體,呈脈狀、透鏡狀,分支復合明顯。金屬礦物以黃銅礦、輝鉬礦及黃鐵礦為主,其次是磁黃鐵礦、磁鐵礦,偶見方鉛礦、閃鋅礦。礦石構造以細脈浸染狀為主。銅的品位0.51×10-6~0.91×10-6,鉬0.03×10-6~0.09×10-6。礦物δ34S2.7‰~4.5‰;氧同位素組成δ18O,鉀長石為+6.5‰,絹雲母為+7.34‰,基本屬巖漿水。爆裂測溫結果:磁黃鐵礦為340~480℃,黃鐵礦325℃,黃銅礦285℃。礦床規模為小型。關於其成礦類型有兩種意見,以往根據成礦斑巖性質、金屬礦物組合及蝕變類型,認為屬典型的斑巖型;近年來根據新的勘查資料,認為成礦斑巖呈脈狀體且具潛火山巖特點,故認為應屬潛火山熱液脈型。

平和大望山銀鉛鋅礦 礦體呈脈帶狀產於燕山早期花崗閃長巖體的蝕變裂隙帶中(圖4-25)。巖體內發育鉀長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絹英巖化等蝕變,近礦蝕變為矽化、薔薇輝石化、絹英巖化。金屬礦物以方鉛礦為主,次為閃鋅礦及黃鐵礦。銀的獨立礦物有輝銀礦、銀黝銅礦、深紅銀礦等。品位最高1212.5×10-6,儲量可望達到中型。成礦類型為巖漿熱液及構造充填型。

圖4-25 福建大望山銀鉛鋅礦床地質示意圖

(據福建區調壹隊,1990略有修改)

1—下白堊統石帽山群上組下段;2—下白堊統石帽山群下組上段;3—銀鉛辛礦體;4—銀礦化

(3)潮安-惠來成礦小區(Ⅲ-1-3)

本成礦小區位於興寧-潮安斷裂帶上,區內較大面積出露的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的火山基底層,成為主要的礦床圍巖。小區內有大型-特大型的厚婆坳錫多金屬礦床及其外圍的壹系列礦化異常,***同構成厚婆坳礦田。

圖4-26 廣東潮安厚婆坳錫多金屬礦床剖面略圖

廣東潮安厚婆坳錫多金屬礦床 礦床圍巖為上三疊統-下侏羅統的泥質粉砂巖夾炭質頁巖和中細粒砂巖,有燕山期二長花崗巖體侵入,Rb-Sr等時線年齡為144.94Ma,時代相當於燕山早期。礦床產在距侵入接觸帶約2km的圍巖內。礦體產狀除脈狀外,還有呈近似直立管狀的特殊形態,見圖4-26。成礦元素具分帶性,在水平方向上隨距二長花崗巖由近至遠而呈Sn、Pb、Zn、Ag-Pb、Zn、Ag、Au-Pb、Zn、Ag、Au、Sb的分帶;在垂向上從上到下為Sn-Zn-Pb-Ag-Au的分帶。圍巖蝕變亦呈垂向分帶,從上而下為雲英巖化-高嶺土化-絹雲母化、矽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矽化。呈現出逆向分帶現象,但更可能是不同礦化階段產物的疊合。礦石多具致密塊狀和細脈浸染狀。測定δ34S在-3‰~+3‰之間,Rb-Sb等時線年齡為(150±7.04)Ma,與二長花崗巖體基本相當。成礦類型歸屬巖漿熱液及構造充填型,厚婆坳式即以此命名。但直管狀的塊狀礦體受何種構造控制,尚不清楚。

2.壽寧-長泰火山基底隆起成礦帶(Ⅲ-2)

本帶位於福安-南靖斷裂帶與屏南-尤溪中生代碎斑熔巖帶之間,出露於閩江以北的火山巖下伏地層為前震旦系變質巖,閩江以南則逐漸出現上古生界-中生界的沈積巖,表明南北基底性質不同。據重力、航磁等地球物理資料推測,基底層的頂面埋深呈現二凸二凹的起伏變化。北部壽寧-屏南壹帶埋深較淺,壹般為200~400m,屏南-古田壹帶則驟然變深達1700~1800m,而呈現為基底凹陷,古田-德化之間基底又擡升為埋深不到400m的凸起,德化往南則又呈埋深為2000m的深凹陷。這種變化很可能與北西走向的松溪-寧德及永安-泉州的斷裂帶有關。使得基底地層在上述斷裂帶南側均呈階梯式的斷陷下落。從已知基底層出露的天窗來看也大多分布在基底相對凸起地段。本帶內礦床的成礦類型主要為層狀矽卡巖型及陸相火山巖構造蝕變巖型。但從成礦地質條件分析,斑巖型亦不容忽視。按照帶內礦床及礦點異常的分布狀況,自北而南劃分成五個成礦小區,分述如下。

(1)壽寧-古田鉛鋅銀金成礦小區(Ⅲ-2-1)

本成礦小區位於成礦亞帶的最北端。陸相火山巖中陸續出露變質基底的天窗。小區內除屏南泮地及閩候羅橋兩個小型礦床外,還有壹批具有找礦遠景的礦點和異常。其中的政和錦屏與壽寧大安金銀礦點都鄰近變質基底出露區,因而能在火山巖蓋層內形成金、銀礦、這反映出區域成礦作用的某種規律性特點;周寧桐岔與寧德九曲嶺兩個銅礦點則分別位於松溪—寧德斷裂帶和早白堊世香爐山火山盆地的北、南兩側,是尋找斑巖型銅礦的有利指示;古田銀場多金屬礦點則可作為尋找陸相火山巖構造蝕變巖型銀礦的靶區。有關上述這些礦點與異常的資料將在礦產預測部分予以介紹。

屏南泮地鉛鋅礦 在中生代陸相火山巖的天窗內,出露有龍北溪組的變質基底地層,礦體即產於龍北溪組變粒巖與大理巖之間的層間破碎帶。已圈出四個礦段***300多個小礦體,均呈壹系列形態復雜的小扁豆體,產狀與圍巖基本壹致。圍巖蝕變以矽化和矽卡巖化為主。礦區周圍有二疊紀的角閃正長巖及早白堊世的花崗閃長巖與二長花崗巖類侵入。成礦類型屬變質巖中的層狀矽卡巖型。儲量規模為小型。

閩候羅橋金礦 礦體產於上侏羅統陸相火山巖蓋層內,在其北部附近見有老變質巖出露。成礦受區域斷裂及火山環狀構造控制,並與花崗斑巖及石英正長斑巖等巖脈關系密切。***有14條礦化蝕變帶,分布在南北向長約3km,寬0.5km的構造帶中。分成兩期礦化,早期與花崗斑巖有關形成金及多金屬礦化;後期與石英正長斑巖有關,為蝕變巖內的含金石英細脈。金和銀的獨立礦物有自然金、金銀礦、自然銀、輝銀礦等均賦存於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等載體礦物內。礦床屬於陸相火山巖構造蝕變巖型礦床。儲量規模小型。

(2)閩清銅成礦小區(Ⅲ-2-2)

本成礦小區位於閩江以南的火山基底凸起區,也是永春的巖石圈不連續帶向北東延伸部位。該區從中生代以來壹直處於殼幔作用十分活躍的狀態,早侏羅世時因地殼張裂而有中-基性火山巖湧出,進入新生代後源自地幔的巖漿再次上湧,形成十多處玄武巖-橄欖巖類的群體,見圖4-27。這類基性巖體均呈巖管、巖瘤或角礫巖筒產出,形成壹組地幔柱的產物,表明本區既是巖石圈不連續帶經過之處,又是上地幔作用十分活躍地點,地質條件十分特殊。小區內雖然只有閩清井後壹個銅礦點及其周圍的異常,但找礦前景良好。有關情況另在礦產預測部分闡述。

(3)永泰-德化金礦集區(Ⅲ-2-3)

本區位於著名的戴雲山巨型套疊式火山環造構造之西緣,見圖4-28。在中生代火山巖蓋層中出露多個變質基底的天窗。從加裏東期至燕山晚期都有侵入巖分布,是壹個巖漿作用持續頻繁活動的地區。區內金的礦點及異常密集分布,見圖4-29。其中以永泰嶺頭坪金礦作為典型代表。

圖4-27 福建閩清井後銅礦周圍基巖分布圖

(據1998年版福建省1:50萬地質圖)

圖4-28 衛星像片上的巨型套疊式火山環狀構造影像及嶺頭坪金礦分布位置示意圖

(參照於萬苓資料)

圖4-29 福建永泰-德化金礦集區分布示意圖

1—上侏羅統火山巖;2—上三疊-下侏羅統;3—二疊系;4—震旦系;5—中元古界;6—燕山晚期花崗斑巖;7—燕山晚期石英二長斑巖;8—燕山晚期石英閃長巖;9—燕山早期二長花崗巖;10—印支期石英二長巖;11—加裏東期石英二長閃長巖;12—花崗斑巖巖脈;13—流紋斑巖巖脈;14—金礦點

永泰嶺頭坪金礦 其西北部有變質基底巖出露,地表已發現的六個金礦體均產在上侏羅統流紋質凝灰巖的火山巖蓋層內,受區域性斷裂及火山環狀斷裂控制。礦體或沿層間破碎帶呈似層狀,或沿斷裂帶呈脈狀,見圖4-30。近礦蝕變為矽化及黃鐵礦化。地表氧化帶為含金褐鐵礦,原生礦石為含金石英脈。成礦類型屬陸相火山巖構造蝕變巖型。

圖4-30 福建永泰嶺頭坪金礦地質簡圖

(據閩東南地質大隊,1997)

J3n3—英安質火山巖;J3n3—流紋質火山巖

本點及周圍地區不僅可在火山巖蓋層中找金,而且根據浙江治嶺頭金礦的經驗還有望在其下的變質基底層中找到更大的金礦。

(4)永春銅成礦小區(Ⅲ-2-4)

本區位於巖石圈不連續帶的西側,鄰近與永梅坳陷的交界處,又靠近永安-泉州斷裂帶,地質構造條件十分優越,蓬壺壹帶有已知的銅礦點及異常,成礦遠景良好。具體情況另在礦產預測部分作介紹。

(5)長泰鉛鋅銀成礦小區(Ⅲ-2-5)

本成礦小區位於隆起帶的最南端。火山巖天窗內出露的是二疊系及下三疊統。礦床賦存的層位是下三疊統的角巖化鈣質碎屑巖類。角巖化的分布具有大面積區域性的特點,即使在缺少巖體侵入的地區也同樣發生角巖化,很難認為都是由於侵入接觸作用而造成的,更可能是當時海盆熱流上湧而引起區域性熱事件的結果。小區內有壹處鐘魏小型鉛鋅礦床。

長泰鐘魏鉛鋅礦床 礦床呈似層狀整合產於下三疊統角巖化的鈣鎂質粉砂巖,受層間剝離構造控制,屬層狀矽卡巖型中的特殊種類。角巖化可能主要與區域性熱流作用有關,但也不排除有侵入接觸作用疊加。***有大小礦體23個,金屬礦物除方鉛礦、閃鋅礦外,還有黃鐵礦、磁黃鐵礦、磁鐵礦及黃銅礦。儲量規模屬小型。δ34S為-7.76‰~11.84‰顯示出硫的多源特點,方鉛礦鉛同位素的組成十分特殊,既有正常鉛,也有207Pb/204Pb高達18左右的異常鉛,據認為這在華南地區極其罕見,有可能保存十億年前古老地殼的信息。

(6)福鼎火山基底隆起成礦小區(Ⅲ-3)

本成礦區位於研究區的北東角,在福鼎南溪壹帶的中生代陸相火山巖中,有壹個三角形的構造天窗,其內出露小塊石炭系-二疊系,雖然面積僅有7km2,但對其所反映的構造意義,壹度眾說紛紜。有的據此認為存在壹條閩東沿海的華力西期地槽,有的認為是有古海峽與永梅坳陷相通,最近又有人提出是屬於另外的福鼎-寧波裂陷槽的壹部分。以上各種觀點都有壹個***同處,即均認為是原地的盆地沈積而不是外來的構造地體。本區內有壹個銀硐中型鉛鋅銀礦床。

圖4-31 福建福鼎銀硐鉛鋅礦區縱剖面圖

(據何耀基等修改,1986)

1—石炭系下統;2—石炭系中統下段;3—石炭系中統上段;4—千枚狀泥巖粉砂巖;5—矽質巖、鈣質矽質巖;6—閃長玢巖脈;7—鉛鋅礦體及編號;8—斷層及編號

福鼎銀硐鉛鋅銀礦床 產於中石炭統矽卡巖化的鈣矽質巖層內。矽卡巖呈似層狀,也有呈團塊狀及脈狀,其礦物成分為透輝石和石榴子石。礦體受矽卡巖內的層間構造控制,壹般均呈順層整合產出,亦有的沿破碎裂隙帶充填成脈狀(圖4-31)。礦體的形成還與閃長玢巖脈(曾被認為是海相的中性火山巖)及角礫狀的花崗斑巖體有關,這些巖脈本身也都有礦化,在角礫狀花崗斑巖內外側,礦化還趨於富集。金屬礦物成分簡單,以閃鋅礦為主,方鉛礦和黃鐵礦次之。方鉛礦的鉛同位素組成既有正常鉛和深源鉛,也有高鈾高釷的異常鉛。硫同位素δ34S為0.8‰~7.28‰,水的δ18OH2O為-5.14‰~8.73‰,均顯示出多源的特點。該礦床屬於比較典型的層狀矽卡巖型。根據花崗斑巖本身也受到礦化來分析,礦化階段壹直延續到燕山期。此礦床的規模達中型。在礦床周圍的火山巖蓋層下有可能還有隱伏的基底地層及此類礦床。

  • 上一篇:昌平北大青鳥分享零基礎學it編程可以嗎
  • 下一篇:我的世界(MC)如何用指令使方塊填滿指定區域?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