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信息技術課程描述

信息技術課程描述

⑴ 談談妳對信息技術課程的了解和建議(不少於100字)

認識: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是壹門培養學生獨創性的學科,讓學生了解或掌握專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屬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他們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小學、初中階段的教學和學習內容安排應有各自明確的目標,並要體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各階段都要註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為全面提高學生能力提供條件。 建議: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充分發揮綜和課程的優勢,堅持多學科知識融合的方向。將信息技術也列為重點課程,多開課多講課,多給學生實踐的機會.

⑵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應圍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規定的培養目標評價教與學,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達成。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

以excel美化工作表為例:

教學內容:

通過對工作表中的文字、邊框和底紋的設置,或通過插入藝術字、自選圖形、剪貼畫、網上下載的圖片等對工作表進行美化,形成壹個能夠吸引人的作品。

我們來看下面的評價量表。

1.為了充分發揮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應盡量給學生壹個短期的學習目標。

2.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在教學前就告知學生教學過程中可能要進行的評價,並呈現評價標準。

3.要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明確今後學習的方向並調整學習策略。

4.教師要通過評價結果反思和改進教學。

總之,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壹方面要樹立“全程的評價觀”,即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階段就對教學過程中和教學後計劃實施的評價提前進行系統規劃和準備,使對評價的規劃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規劃轉變為對“教-學-評價”過程的設計和規劃,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搜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並據此分析診斷學生學習情況,動態調整教學過程或提供學習建議,發揮對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促進作用。另壹方面,要采用“面向教學的評價方式”,在分析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探索合適的評價方法,不能無視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盲目照搬其他學科的評價方法。

⑶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麽

我認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就是信息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它的核心當然就是信息技術教育。

⑷ 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有哪幾種課型

信息技術課程常見的幾種課型:

1、示範教學課

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壹個可控制的網絡環境裏,通常有“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教師啟動“廣播教學”功能,所有學生計算機的顯示內容與教師計算機顯示的內容完全壹樣。教師說:“請同學們註意,現在開始上課了……”,然後教師演示要教授的內容,如“單擊[開始]/[程序]……”。最後關閉“廣播教學”,學生進行模仿練習。有些信息技術教材裏還包含“跟我學”、“跟我做”等內容,學生按照教材的描述壹步壹步地操作。這就是示範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是壹種重要且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應用主要有兩方面:壹方面是指操作姿勢的示範,如操作計算機的坐姿、操作鍵盤的指法和操作鼠標的指法;另壹方面是指計算機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驟的示範,如講Windows操作基礎時,講文件夾的創建,其操作步驟為:(1)進入到指定位置;(2)單擊鼠標右鍵,選文件——新建——文件夾;(3)轉換輸入法;(4)把鼠標移到“新建文件夾”,點右鍵,選重命名;(5)輸入文件夾的名字;(6)確定。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投影儀或網絡教學系統進行壹步壹步地演示。這種教學法能夠很直觀地讓學生從教師的示範操作中學到操作方法,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這種教學方法,學校在計算機房的投入較大,必須要有壹套能夠進行演示的教學系統,其中包括計算機投影儀,網絡教學系統,較大尺寸的電視機,帶TV輸出的計算機等。

適當地運用示範法是必要的,我們也應看到過多地采用示範法則會使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困境,對教師產生嚴重的依賴性,不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示範法總是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使用,僅采用示範法教學的情況是很少的。

2、講解法教學課

(1)講解法要點。創設情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正式講解前,要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例如,進行簡短的復習、提出激發好奇心的問題以及進行某種演示等。

(2)講解的技巧。通過陳述定義、比較、類比、舉例等多種方法進行有效的解釋,要將講解的內容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聯系起來。以文字、圖片、圖表、動畫、音像資料、數字媒體等多種形式呈現教學信息,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3)保持學生註意。在講解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提問等師生交互作用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理解教學內容,保持註意力。呈現材料時,要提示學生所要註意的對象。

(4)進行總結。須對所講內容的要點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理解各要點間的關系。

3、探索式教學課

探索式教學法就是針對某壹特殊的教學內容,教師先進行簡單提示或不作講解,只是給學生壹個任務,然後讓其自己完成,即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探索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兩個角色,多鼓勵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去給學生創造壹些讓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問題的條件,多去啟發後進生,引導後進生的思路,使所有學生探索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當然,在教學時所用的時間較多,但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主動求知,活躍課堂,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學習,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是壹種值得研究和推廣的教學方法。

4、討論式教學課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采用討論的情況是很多的。

由於某種原因,討論法在壹段時間裏沈寂了,直至近來對教育提出深刻的反思與批判,討論法才又重新浮出水面,受到人們的關註。

壹次完整的討論式教學由三個階段構成:準備、實施和總結,每壹階段都是由師生雙方***同活動完成的。教師作為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壹方,其任務是設計討論主題、組織討論和幫助學生總結評價。

如何設計討論主題是關系討論式教學的全局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把握主題設計。首先是主題必須有意義,是健康的有價值的命題,並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其次主題要能創設有利於討論學習的情境,本身應是學生感興趣的,並且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第三,討論主題要符合最鄰近發展區理論,要與學生的已知知識相關聯。學生用現有知識結構能夠理解主題,明確討論任務並能通過努力完成任務。第四,主題本身要盡量具有開放性,使討論結果呈現多樣性,以有利於學生通過討論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成就動機。最後,主題必須能滿足所有學生參與討論的願望,並且教師在設計主題時,應根據對學生的了解,對主題進行細化,以使學生能從多個側面有選擇地切入主題,參與討論。

⑸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有哪些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分為基礎課程(2學分)和選修課程(2+2+x學分)。基版礎課程(必修2學分)主要是信權息技術基礎和信息技術與社會,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分析、存儲以及表達的能力。選修課程包括五部分的內容,每壹部分2學分: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庫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五部分內容。學生只需要選修壹部分即可。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

⑹ 信息技術的課程本質是什麽

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與目標

關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壹般認為經歷了兩個階段:第壹階段稱之為“計算機課程”(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這壹階段大致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進入第二階段以後(即從90年代中期至今),才改稱之為“信息技術課程”。

“計算機”(或“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壹門課程在中小學開設,並非偶然,它與“計算機文化”(puter literacy)的興起密切相關。國際上有關“計算機文化”的提法最早出現在80年代初[1]。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開的第三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上,前蘇聯學者伊爾肖夫首次提出:“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是第二文化”,這個不同凡響的觀點如同壹聲春雷在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幾乎得到所有與會專家的支持,從此以後,“計算機文化(puter literacy)”的說法就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以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為核心的計算機課程(主要內容是BASIC編程),也就隨之在世界發達國家的中小學逐步開設起來。我國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也對此作出積極的響應,並向我國 *** 呼籲應在中小學逐步開展計算機教育。根據這些代表的建議,1982年原教育部作出決定:在清華、北大和北師大等5所大學的附中試點開設BASIC語言選修課,這就是我國中小學計算機課程和計算機教育的起源。到8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上的計算機教育專家逐漸認識到掌握計算機這種工具比掌握程序設計語言更為重要,因此植根在其基礎上的“計算機文化”的提法曾壹度低落。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多媒體技術、校園網絡和Inter的日益普及,“計算機文化”的說法又重新時髦起來。但是這時的“計算機文化”不論是其社會背景還是內涵和80年代初相比都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原來的提法以外,又出現了“因特網文化(Inter literacy)”或“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這類與“計算機文化”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新提法,而且這類新提法(即“網絡文化”或“信息文化”),事實上正在迅速取代原來的老提法——這是壹個令人矚目的變化。因此,探討壹下這種變化的實質,深刻理解當前“網絡文化”或“信息文化”的真正內涵,對於我們認清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和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進壹步迎接21世紀的挑戰,是富有啟迪意義的。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能被稱作“文化”的事物是不多的。語言文字的誕生使人類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各樣的文化,不同的語言文字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反之,若使用***同的語言文字則總可以找到***同的文化淵源,因此“語言文字”被人們公認是壹種“文化”,而且是最基礎的文化。

如上所述,隨著計算機的誕生和日益普及,從80年代初開始已逐漸形成壹種新的文化──計算機文化。世界上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把“計算機教育”引入了中小學的必修課程。為什麽?就因為計算機是壹種文化,是每壹個人從小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文化。那麽,什麽樣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是壹種文化,或者,要具備哪些屬性才能看作是壹種文化現象呢?

所謂文化,通常有兩種理解:第壹種是壹般意義上的理解,認為只要是能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事物都屬於文化,例如“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電視文化”、“汽車文化”……等等。第二種是嚴格意義上的理解,認為應當具有信息傳遞和知識傳授功能,並對人類社會從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到生活方式都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事物才能稱得上是文化,例如語言文字的應用、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Inter的迅速擴展,即屬於這壹類。也就是說,嚴格意義上的文化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屬性:

第壹,廣泛性。這種廣泛性應體現在兩個方面:既涉及全社會的每壹個人、每壹個家庭,又涉及全社會的每壹個行業、每壹個應用領域。

第二,傳遞性。這種事物應當具有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第三,教育性。這種事物應能成為存儲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手段。

第四,深刻性。這種事物的普及應用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極為深刻,即不是帶來社會某壹方面、某個部門、或某個領域的改良與變革,而是帶來整個社會從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到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按照上述觀點來考察文化現象,就不難明白,為什麽無線電廣播與電視(尤其是電視)盡管社會上也有壹些人稱之為“廣播文化”、“電視文化”,但是作為壹種“文化”,並沒有像計算機那樣被全世界各階層的人所認同,也沒有壹個國家,把這兩種文化作為中小學必修的基礎課程。其原因就在於,它的廣泛性只涉及到每壹個人和每個家庭,而不象計算機那樣還涉及到全社會的每壹個行業和每壹個應用領域;它的深刻性也主要涉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而不象計算機那樣將帶來整個社會從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到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因而,廣播和電視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文化。

現在,再來看看“程序設計語言”是不是壹種文化。顯然,作為計算機的某種程序設計語言,它並不具有文化的上述四種基本屬性(廣泛性、傳遞性、教育性、深刻性),因此它肯定不是壹種文化。當然,通過學習程序設計語言的知識,我們可以掌握編程即程序設計的能力,這種語言知識與編程能力,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體現壹個人的計算機知識與水平(甚至是比較高的水平)。但是,根據目前國內外大多數計算機教育專家的意見,衡量“信息文化”或“網絡文化”(如上所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計算機文化”的老提法已被這類新提法所取代)素質高低的依據,應當是與“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實際能力(而不是“程序設計語言知識與程序設計的能力”)。其中:

信息獲取包括信息發現、信息采集與信息優選;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類、信息綜合、信息查錯與信息評價;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與檢索、信息的組織與表達、信息的存儲與變換以及信息的控制與傳輸等;

信息利用則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例如能不斷地自我更新知識、能用新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能適應網絡時代的新生活等)。

這種與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有關的知識可以簡稱之為“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相應的能力可以簡稱之為“信息能力”。這種知識與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質優劣的具體體現,又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材培養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達不到這方面的要求,將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生活與競爭的需要,就會被信息社會所淘汰。體現這種文化的知識與能力(即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信息能力),在信息社會中已和體現傳統文化的“讀、寫、算”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壹樣重要,不可或缺。換句話說,“讀、寫、算、信息”已成為信息社會中文化基礎的四大支柱。從這個意義上完全可以說,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就相當於信息社會的“文盲”。

——這就是“信息文化”的真正內涵。可見,最充分地反映信息文化的這種內涵就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本質;努力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紮實的文化基礎就是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根本目標。

⑺ 什麽是信息技術課程 要全面的,專業人士簡答

妳好,它包括,計算機管理,文檔的設計,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多媒體技術,圖片內的獲取與加工,音容頻視頻的獲取與加工,動畫的制作,多媒體作品的的制作,網絡,網站的制作,程序設計等等,這門課很廣的,每壹個部分又可以是壹門課。它是研究信息獲取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傳遞技術、信息控制技術、信息存儲技術等的壹門技術課程,只要涉及到這些,都可以是這門課程。

⑻ 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概念是什麽

信息技術的概念

1、信息技術的內涵與外延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在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壹般說,信息技術是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為主要手段實現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利用等功能的技術總和.人的信息功能包括:感覺器官承擔的信息獲取功能,神經網絡承擔的信息傳遞功能,思維器官承擔的信息認知功能和信息再生功能,效應器官承擔的信息執行功能.按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分類,信息技術可分為以下幾方面技術:

⑴ 傳感技術——信息的采集技術,對應於人的感覺器官.

傳感技術它的作用是擴展人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識別、信息提取、信息檢測等技術.它幾乎可以擴展人類所有感覺器官的傳感功能.信息識別包括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形識別等.通常是采用壹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傳感技術、測量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遙感技術,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壹步的加強.

⑵ 通信技術——信息的傳遞技術,對應於人的神經系統的功能.

通信技術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各種通信技術都屬於這個範疇.廣播技術也是壹種傳遞信息的技術.由於存儲、記錄可以看成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壹種活動,因而也可將它看作是信息傳遞技術的壹種.

⑶ 計算機技術——信息的處理和存儲技術,對應於人的思維器官.

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對信息的編碼、壓縮、加密和再生等技術.計算機存儲技術主要包括著眼於計算機存儲器的讀寫速度、存儲容量及穩定性的內存儲技術和外存儲技術.

  • 上一篇:計算機編程語言可分為
  • 下一篇:什麽叫信科與計科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