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編程語言 - 2 武漢光電子產業(1970s)

2 武漢光電子產業(1970s)

/book/dfz/bookread/id/117/category_id/11243.html 東湖高新區誌

1998年7月22-31日,應我國臺灣光電協進會的邀請,我參加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團壹行6人由當時中科院半導體所副所長陳良惠研究員帶領去臺灣作了為期9天的參觀訪問。臺灣光電協進會是臺灣光電子的行業性協會。在臺訪問的最後壹天是兩岸學者的交流。陳良惠團長介紹了我國信息光電子方面的研發情況。我介紹武漢地區光電子(激光、光纖、光電子器件、光通信系統等)的發展狀況。這壹活動在赴臺之前並未安排,且當時還缺乏計算機制作的PPT,只是使用透明膠紙的投影。

在我的發言中展示了壹幅武漢在國內頗具優勢的光纖光纜、光電子器件、光纖通信系統設備、高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設備等光電子研究與生產企業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而且這些企業均分布在華中理工大學周圍。當時華中理工大學在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方面有很好的國內優勢,有國內最早獲批準的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壹個國家激光加工工程中心,有第壹批獲準的“物理電子學”博士點,主要培養激光技術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我所在光電子工程系在激光、光纖通信、紅外和光學儀器方面還培養較多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各層次人才。

/p/44730299

20世紀80年代我們學校的壹些畢業學生在學校周圍創業,如創辦了華工激光、楚天激光、團結激光等企業。有些畢業生成為周圍壹些光通信、光電子企業內的高級管理人才或技術骨幹。在華中理工大學東邊有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中外合資長飛光纖光纜廠(現在的生產規模為全球首位);在我校西邊的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為國內最早研制出光纖、最早研制出光纖通信設備和第壹個光纖通信示範工程以及承擔國家光纖通信各群次(二次至五次群)的示範推廣工程,該研究院還有當時在國內唯壹能生產光纖通信實用的半導體激光器、探測器的中外合資武漢電信器件公司,還有研制其他光纖通信所需的其他無源器件(連接器、光隔離器、耦合器等)的壹個固體器件研究所(後來武漢郵電科學院演變為享譽國內外的烽火科技集團、光訊等壹批實體公司,其產品銷售國內外)。

當時在臺灣講解完這幅圖後,我冒出了壹句:“這很類似美國當年的矽谷”。雖然這只是壹個類比,還可能是言過其詞,但這卻成為我隨後提出“中國光谷”建議的靈感所在。

1998年8月,又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和華南師大邢達教授壹道去英國參加在英華人學者的壹次光電子學術會。會後去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訪問。當天中午參觀該大學博物館時巧遇我校當時的校長周濟,他當時正好率壹個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在英訪問。他見我的第壹句話:“黃教授,看來光電子要大搞”。這只是他在英訪問所獲得的壹個感受,但對本身從事光電子研究和教學還擔任我校光電子工程系系主任的我來說,這無疑又增添了新的興奮,甚至曾妄想地處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華中理工大學應起到類似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當年推動微電子產業那樣來推動本地區光電子產業的發展。

回國後在周濟校長的鼓勵和支持下,我起草並向武漢市政府提出“關於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中國‘光谷’的建議”。經周濟校長同意,該建議以華中理工大學名義於1998年12月18日正式遞交給武漢市。

2000年春節大年初壹,當時已是湖北省委常委、兼任省科技廳廳長和我校校長的周濟教授召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袁善臘主任(後為武漢市副市長)、鄭永新副主任、唐良智副主任(現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侯漢平副主任、趙梓森院士和我在我校行政樓會議室開會。他尖銳指出“開發區抓什麽房地產,不務正業,要抓光谷建設、抓光電子!”我深深體會到,省、市和開發區領導在2000年確定將光電子放到重中之重來抓。同時啟用“武漢?中國光谷”這壹專有名稱,寓意中國光谷在武漢。成立了以羅清泉市委書記為組長、省委常委周濟為副組長的“武漢?中國光谷”建設領導小組。特別是羅書記、周濟校長身體力行、真抓實幹,光谷建設緊鑼密鼓開展起來。

周濟校長還從他所領導的省科技廳借調多位領導幹部到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兼職,充實領導工作。抓建設規劃,規劃在58 km2的區域內,發展以光纖、光電子器件、光纖通信設備和光存儲為代表的信息光電子產業;發展以高功率激光器及其應用的能量光電子;發展電視顯示在內的消費光電子;抓原有光電子企業的產品升級和擴大規模;積極招商引資,爭取海內外知名企業來此發展。羅書記和周濟校長多次到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匯報,爭取國家支持;許其貞等13名湖北籍全國政協委員在2000年全國政協會上為在武漢建設“中國光谷”呼籲。

與此同時,大造宣傳輿論,動員湖北省、武漢市的廣大群眾理解和支持“武漢?中國光谷”的建設,使省市領導提出的“舉全省之力,集全市之力建設‘武漢?中國光谷’”的口號落到實處。武漢建設“中國光谷”的決心得到國家多個部委的理解與支持,國家科技部、原國家計委分別於2001年2月和7月發文支持“武漢?中國光谷”的建設。

正當“武漢?中國光谷”成為湖北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做出的壹項重要決策”,也是“武漢發展的壹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時,國際上的IT泡沫正在悄然形成。

然而必須面對其對發展中的“武漢?中國光谷”的負面影響。我給羅清泉書記寫了壹個題為“抓住光電子不放松”的報告並擬當面呈給他。他即時在市委接待了我,他完全同意我的分析。次日,市委秘書長攜我寫給羅書記的報告和羅書記的批示來我辦公室,羅書記尖銳指出,IT泡沫本身是壹種發展不健全的表現。並建議我將此報告作適當修改後在《長江日報》發表(圖2為2002年10月23日《長江日報》第壹版,題為“抓住光電子不放松”)。

“武漢?中國光谷”的建設未受當年國際光電子產業下滑的幹擾,反而視為其搶占國內外光電子市場的機遇。原有大型光電子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顯著增加;全球500強企業中有80多家企業和海內外壹大批知名企業,如富士康、華為、中興、聯想、天馬、華星光電等相繼落戶“武漢?中國光谷”。投資約200億生產集成電路的新芯國際公司,加強了本地區微電子與光電子相結合協調發展的能力,在大數據存儲芯片上形成新的亮點;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3551”人才計劃吸引了壹大批海內外優秀人才來此創業;“武漢?中國光谷”的地域規模壹擴再擴,由最初規劃的58 km2擴展至158 km2,再擴展到目前的518 km2,以容納其內約三萬多個不同規模的企業和科研機構;相應的經濟規模呈指數增長。1998年該開發區企業總收入為130億元,2006年突破1000億元達到1004億元,2014年突破8000億元而達8526億元,如圖3所示。計劃到2020年將突破30000億元。

為給“武漢?中國光谷”建設提供後盾,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唯壹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現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於2003年由科技部正式批準籌建,旨在加強光電子學科中有應用背景的基礎研究。還有56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科研機構以及48所高校,能為“武漢?中國光谷”在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生物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競相協調發展格局中,不斷註入新的活力。

2000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已將“光谷”作為商標在國家商標局註冊,其他地方不能再使用該名,而為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專屬權。為此, 武漢市公證處還對我所提中國光谷建議書做過公證,見圖4。夜幕降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行政樓樓頂“武漢東湖 中國光谷”8個巨大的霓虹字體格外醒目,映紅了東湖湖面。這8個字也詮釋著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成“中國光谷”的決心和氣魄。

  • 上一篇:環保走秀5分鐘主持詞串詞
  • 下一篇:單片機 自動化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