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清明時候有哪些習俗啊!

清明時候有哪些習俗啊!

壹、掃墓祭祖

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壹種文化傳統。

按照習俗,壹般在上午出發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墳墓、培添新土、清除雜草,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中國人受傳統文化心理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家庭觀念,尤其重視家族、祖先,對祖先的崇拜、返本歸宗的意識特別濃厚,在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特殊緬懷方式。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枚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壹。

二、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壹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壹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壹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三、插柳

清明節春光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壹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壹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遊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四、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有壹年的清明節,唐中宗令滿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員,連同學士等,匯集宮中球場,分隊分批舉行拔河,所用繩索是以大麻繩兩頭系千余條小繩,數百人分兩隊分別在兩頭抓緊,比賽中力弱者為輸家,中宗攜皇後、妃嬪、公主前往觀戰,壹時喊聲震天,地動山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據說,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時節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歷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視。

五、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

《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壹種遊藝活動,而且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 上一篇:史努比的故事的角色介紹
  • 下一篇:玫瑰綻放的年代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