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的任務和部署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的任務和部署

針對不同目的,服務不同領域,采用不同精度,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全面部署全國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圖6.1)。

6.3.1 繼續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的地質災害普查(1∶10萬)

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國山區和丘陵區677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編制防災預案,從根本上切實保證人民生命安全。

(1)主要任務

1)在“以人為本”的原則指導下,查清地質災害或隱患的分布狀況,進行地質災害區劃;

2)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生條件、危害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

3)積極為地方政府減災防災服務,協助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體系;

4)開展信息集成與綜合研究,研究地質災害易發區不同誘發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研究確定各誘發因素誘發地質災害臨界值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山區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研究,研究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地質災害防治的更有效的手段,提高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能力;

5)通過調查,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檔案,建設地質災害信息系統。

(2)工作部署

地質災害普查區域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發育的山區和丘陵區,以縣(市)為基本單元開展普查工作。目前全國山區與丘陵區及其過渡帶面積677萬km2,***計1583個縣(市)。按計劃到2005年,國土資源大調查將部署完成700個縣(市)的調查,面積約208萬km2。

2004~2005年,完成84個縣(市)地質災害普查。

2006~2008年,完成883個縣(市),469萬km2的地質災害普查,全面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6.3.2 開展平原區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

在平原區,針對地面沈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開展1∶5萬~1∶25萬地質災害調查。2008年之前,完成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內陸盆地等地區***計16.1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2010年之前,完成松嫩平原、遼河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計13.9萬km2的地質災害調查。

6.3.3 開展重要經濟區帶、重大工程區、地質災害高發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6~2010年,在14個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150萬km2,以緩變性地質災害為主的區域20萬km2)、6個重大工程區和重要經濟區帶,為減少災害損失、保證重大工程合理部署和安全,開展1∶5萬地質災害調查,重點是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和評價。

(1)主要任務

1)編制“1∶5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

2)制定“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和標準”;

3)開展14個大區和6個重點工程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進行風險區劃,提出防治建議;

4)建立調查數據庫。

(2)工作部署

2006~2007年,進行呂梁山以西的黃土高原區、隴東青南地區、秦巴山地區、川東-鄂西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區、南水北調西線、西氣東輸、寶成輸油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8~2010年,進行湘西-黔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區、藏東南高山峽谷區、遼東-北京北山區、汾渭地區、江漢地區,中俄輸油管線、澀寧蘭天然氣管線、漢川天然氣管線(1∶5萬)地質災害調查。

(3)各區基本情況

1)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區:

a.呂梁山以西黃土高原滑坡、泥石流區。本區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為壟崗梁峁地貌。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

b.隴東、青南滑坡泥石流區。西秦嶺山地,海拔在2500~4500m之間,相對高差在1000~2000m之間,中高山地形。巖體類型以變質巖巖組、碳酸鹽巖組為主。西禮盆地、徽成盆地有碎屑巖類和黃土。年降水量壹般為600mm。

c.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區。強烈上升的褶斷山地。地層巖石以變質巖和巖漿巖為主,並普遍有小面積黃土分布。斷裂發育。年降雨量在800~1200mm之間。

d.川東、鄂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地層從古生界到中生界皆有出露,以沈積巖建造為主,主要為碳酸鹽巖、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800mm之間。e.湘西、黔西滑坡、泥石流區。該區地貌為高中山、中山,地形切割強烈。降水豐富。巖石以碳酸鹽巖及碎屑巖為主,斷裂發育。

圖6.1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圖

圖6.1 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規劃圖

f.青藏高原東緣滑坡、崩塌區。本區以高、中山為主。變質巖、巖漿巖分布廣泛,主要為碎屑巖和碳酸鹽巖。構造復雜,自北而南有緯向、華夏、經向、歹字型及新華夏等多種構造體系,活動斷裂密集,又處於我國著名的南北地震帶展布範圍。年降水量在600~1400mm之間。

g.橫斷山滑坡、崩塌區。該區地勢北高南低,從高山為主到中山為主,地形切割強烈。巖性復雜,碎屑巖、碳酸鹽巖及變質巖、巖漿巖均有大片出露、基巖軟硬相間。歹字型構造與經向構造重接復合,活動斷裂密集,屬滇西地震帶展布範圍。年降水量在400~2000mm之間,自北而南迅速增加,氣候垂直分帶也很明顯。

h.藏東南高山峽谷滑坡、崩塌、泥石流區。屬雅魯藏布江下遊,有尼羊曲、帕隆藏布江等支流,是我國海洋性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區。由於降水豐富、氣溫較高,冰川運動速度快,消融強烈,夏秋季節降雨量很大。河谷大多沿活動斷裂帶發育,兩岸地形陡峻、巖層破碎,冰川堆積物特別豐富,鄰近地區地震活動又十分強烈。

i.遼東-北京北山泥石流區。該區為山高坡陡、溝深谷狹山區。廣泛分布變質巖、巖漿巖。由於東、南坡迎海,雨量豐富,多暴雨。地震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群發性強、範圍廣、規模大、災情重。溝谷型泥石流以大中型為主。泥石流災害點12.4萬處,泥石流密度7.9個/100km2,造成130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以上。北京北山1950年、1969年、1972年、1976年和1977年的幾次群發性泥石流,***造成213人死亡。

2)緩變性地質災害調查區:

a.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張家港、江陰、南通、鹽城、啟東、東方、大豐、杭州、嘉興、湖州、寧波、溫州等。長江三角洲第四系厚達200~300m,巖性主要為細、粉砂及淤泥質粘土、砂質粘土等,承壓含水層分布廣泛,含水層厚度各地不壹,從十幾米到百余米。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最早發現地面沈降、危害和損失最嚴重的地區,長江以南累計沈降量超過1000mm的地區約300km2,超過200mm的地區近1萬km2,在區域上連成壹片。總損失近3500億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b.華北平原區。華北平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和河南等省(市)平原區,面積14萬km2,是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也是最具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壹。由於地下水的長期超量開采,華北平原成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地下水降落漏鬥面積最大、地面沈降面積最大、類型最復雜的地區,其中又以京、津、冀、魯地區表現最為突出。地面沈降直接導致華北平原濱海低平原區地面標高資源損失,造成鐵路路基下沈、風暴潮災害加重;由於影響泄洪,致使地面長期積水、廠房被淹;由於地面不均勻沈降,導致建築物受損,大規模市政基礎設施被破壞;由於地面沈降,引發了多處地面坍塌和地裂縫地質災害;由於地面沈降,使本地區經濟愈發展災害損失便愈大,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全球氣溫上升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再加上地面沈降,時刻威脅著河口濱海地區包括華北平原低海拔地區人類的生存。因此說大面積的地面沈降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成為制約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壹。

c.汾渭地區。汾渭盆地地裂縫帶,自六盤南麓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北東,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寬近100km,長近1000km。地面沈降主要在關中盆地的西安和山西太原。受構造控制作用形成斷陷盆地,活動斷裂以近東西向,北東東和北東向為主,盆(谷)地中松散沈積物分布廣泛,以第四紀沖-湖積層和黃土堆積為主,黃土具有弱—強濕陷性,含水層分上下兩層結構,即上部為潛水,下部普遍分布承壓水,承壓水頭壹般是數米,個別達數十米。榆次市地裂縫已造成81幢建築物受損,18處公路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13115萬元。

大同市較大規模的地裂縫有10條,總長度已超過34.5km,造成建築物毀壞,道路、橋涵、地下管道開裂,鐵路扭曲變形,直接經濟損失15650多萬元。西安市截止1995年累計沈降量超過200mm的面積為145.5km2。太原市地面沈降中心在晉陽湖、吳家堡壹帶,最大沈降量為3700mm,經濟損失在數千萬元以上。

d.江漢地區。江漢平原沈降區包括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華容縣、安鄉縣、南縣、洪湖市、嶽陽市等。地貌類型為平原,第四紀松散沈積物厚約170m,主要為砂、砂礫石層與粘土、砂粘土交互層,潛水含水層不發育,主要為承壓水,承壓水含水層富水程度在平原中部較強,至邊緣逐漸減弱,水位埋深在0.4~3.0m之間。抽水引起建築物變形破壞。

3)重大工程建設區: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區;②西氣東輸工程區;③寶成輸油管線沿線;④中俄輸油管線沿線;⑤澀寧蘭天然氣管線沿線;⑥漢川天然氣管線沿線。

6.3.4 開展重要交通幹線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4~2010年,完成2.5萬km鐵路沿線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其中包括擬建西部鐵路約1.6萬km,復線鐵路建設約0.7萬km,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鐵路沿線約0.2萬km。

完成20萬km山區省級以上公路沿線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完成擬建1萬km高速公路沿線1∶1~1∶5萬地質災害調查。

鐵路沿線兩側調查範圍:保證鐵路安全運營,重點是鐵路涵洞和隧道。

高速公路沿線兩側調查範圍:保證公路安全運營,重點是公路涵洞、隧道和橋梁。

(1)主要任務

1)編制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

2)制定1∶1萬~1∶5萬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方法和標準;

3)開展2.5萬km鐵路沿線和1.8萬km高速公路沿線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進行風險區劃,提出防治建議;

4)建立調查數據庫。

(2)工作部署

據我國交通中長期發展規劃,我國2005年將擁有鐵路7.5萬km(西部地區1.8萬km),其中電氣化鐵路2萬km;擁有公路160km,其中高速公路2.6萬km。2010年,鐵路將達到8萬km,其中電氣化鐵路3萬km,高速鐵路5000km;擁有公路180萬km,其中高速公路3.6萬km。鐵路建設重點在西部地區。

為此,應優先安排山區,尤其是西部山區鐵路和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調查。

1)鐵路調查部署。

①西部規劃建設新線約1.6萬km,包括:?西北、西南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中吉烏鐵路喀什—吐爾尕特段,中越通道昆明—河內段,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緬通道大理—瑞麗段;?西北至華北新通道:太原—中衛(銀川)線、臨河—哈密線;?西北至西南新通道:蘭州(或西寧)—重慶(或成都)線;?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庫爾勒—格爾木線、龍崗—敦煌—格爾木線;?西部區內鐵路:精河—伊寧、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薩—日喀則、大理—香格裏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涼、柳州—肇慶、桑根達來—張家口、準格爾—呼和浩特、集寧—張家口。

②已有鐵路復線建設沿線約0.7萬km,包括:成昆復線(1110km)、南昆復線(660km)、黔桂復線(600km)、渝懷復線(580km)、寧西線西合復線(950km)、皖贛復線(520km)、包西復線(920km)、包蘭線西段復線(560km)、蘭青復線(190km)、青藏線西格段復線(810km)。

③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的鐵路沿線約0.2萬km,包括:寶成鐵路(700km)、青藏線格爾木—拉薩段(1300km)。

2)公路調查部署。①完成20萬km山區省級以上公路沿線1∶5萬(重點地區1∶1萬)地質災害調查;②完成擬建1萬km高速公路沿線1∶1萬地質災害調查。

6.3.5 開展重點城市和人口密集區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

2006~2010年,在97座國家重點建設的人口密集城市(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以及東北地區的6座礦業城市開展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查明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有效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建議。

(1)主要任務

1)完成97座國家重點建設城市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開展風險評價,為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提出建議;

2)完成東北地區的7座礦業城市1∶1萬~1∶5萬地質災害調查;

3)建立調查數據庫。

(2)工作部署

到2005年,全部完成700個縣(市)的1∶10萬的地質災害調查。

2005~2010年,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大城市帶為重點,開展系統的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並在省會級城市和沿海重要城市逐步部署。推進東北地區礦山城市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工程,力爭取得明顯效益,加以推廣。

(3)調查區情況

1)國家重點建設的人口密集城市。本規劃以人口百萬以上的城市(表6.1)列為此類。

表6.1 人口百萬以上的城市 單位:萬人

續表

2)礦業城市。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許多城市都是因為礦業開采而由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遼寧省的阜新、撫順、鞍山及黑龍江省的雞西、鶴崗、雙鴨山等都是這壹類型的礦山城市。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有的城市已經面臨著礦產資源枯竭等問題,即使部分城市礦產資源依然豐富,也同樣面臨著長期開采而引發的地質災害問題,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是這類城市主要的地質災害。開展礦山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對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地區經濟穩定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6.3.6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地質災害調查的數據采集、數據管理、綜合處理等全過程實施信息化,使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能夠有效、快捷地應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系統、遙感技術,使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得到提高,實現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采集和綜合處理的標準化及快速化,把地質災害調查的傳統工作方式轉變為現代數字化工作方式,提升調查工作的技術水平,為實現野外采集、數據傳輸、數據綜合及信息服務的地質災害調查流程信息化奠定基礎。地質災害調查系統主要由野外采集系統與室內桌面處理系統組成。

其主要工作內容是:

1)基於地質調查移動計算機,選用掌上機或平板電腦,集成GPS技術、移動數據傳輸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等,根據地質災害野外調查數據模型,建立野外數據錄入系統、調查點定位系統、數據移動傳輸系統、野外素描圖編繪系統及多媒體影像編錄系統。

2)建立野外數據綜合管理系統。提供野外調查線路設計、野外調查工作部署、野外調查數據接受,野外數據集成管理等功能。

6.3.7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標準體系

建立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區劃和風險區劃指標體系,規範區劃方法和表達形式。

6.3.8 完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或標準、規範體系

完善1∶25萬、1∶10萬、1∶5萬和1∶1萬地質災害調查技術要求,形成規範的地質災害調查技術標準。

6.3.9 建立地質災害調查制度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制度,明確調查周期、調查內容、調查責任和資金來源,以保證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順利開展。

  • 上一篇:狗熊和黑熊的區別
  • 下一篇:知彼知己意思?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