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巴洛克、洛可可與學院派的交錯是什麽(壹)?

巴洛克、洛可可與學院派的交錯是什麽(壹)?

巴洛克是指自17世紀初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該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壹種不規則的珍珠。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用這個詞來批評那些不按古典規範制作的藝術作品。巴洛克風格雖然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但卻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範,追求壹種繁復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巴洛克風格在繪畫方面的主要代表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在建築與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貝爾尼尼。

18世紀以來,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們特別重視風格的研究。所謂風格意味著壹件作品是依照某種特定的組合方式而構成的,它本身有著內在諧和的壹致,但又明顯地區別於其他的風格,故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風格的形成,是某壹個時代和作者藝術發展成熟的表現。

不過,巴洛克作為壹種風格,卻壹直是藝術史家們爭論的問題。巴洛克壹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大約是18世紀古典主義者奉贈給自己不太贊同的前輩藝術的壹個稱號。從時間上說,巴洛克流行於17世紀至18世紀初。所以有人把整個17世紀各國的藝術——意大利、西班牙、弗蘭德爾、荷蘭、法國……都列在巴洛克範圍之內。

洛可可風格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洛可可壹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壹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采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等領域。

洛可可的藝術風格,在音樂家莫紮特、海頓,文學家蒲伯、愛迪生、伏爾泰,畫家華鐸、康斯博羅的作品中,貫穿著壹種***同主題,即把理性與優美趣味同輕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來。

路易十四常在凡爾賽宮開各種舞會,借著繁瑣的禮儀與無意義的職務折騰貴族們,再以富麗堂皇的宮廷裝飾營造悠閑的環境,有意搞風流韻事,以便消耗貴族們的精力,使他們無暇去策劃造反。因此藝術家授命編造壹種理想生活的極樂世界情景,其唯壹的目的是塑造出壹個悠閑的實際上是懶惰的快樂社會。洛可可是相對於路易十四時代那種盛大﹑莊嚴的古典主義藝術而言的,這種變化和法國貴族階層的衰落、啟蒙運動的自由探索精神(幾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產階級的日漸興盛有關。

學院派繪畫壹般意義上泛指通過學院嚴格訓練、師生相傳、層層因襲而具有壹種保守性質的繪畫。作為美術史上的學院派,起源於16世紀的意大利,而後流行於歐洲,盛及到18、19世紀的各個美術學院。最早的美術學院是意大利的卡拉奇兄弟開創的,那是建立於1590年的波侖亞學院,它的功績在於結束了古老的、行會師徒傳藝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使整個美術教育大大前進了壹步。其後的美術學院強調要繼承文藝復興時的古典藝術,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典雅。重要的代表畫家有卡拉奇、列尼、勒·布朗、布格羅、大衛、安格爾等等。

教皇英諾森十世像

西班牙委拉斯凱茲繼格列柯之後,委拉斯凱茲是西班牙畫壇的又壹位世界級巨匠。同時,作為魯本斯的至交,因為受其影響,也是巴洛克藝術的又壹名代表畫家。

委拉斯凱茲生於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其父是壹個破落的貴族。父母本不想讓兒子學習藝術,指望他長大後做法官或律師,但無奈委拉斯凱茲從小迷戀繪畫,不得已雙親將他送到寫實主義畫家艾雷拉處學習。雖然委拉斯凱茲頗喜歡老師的寫實主義作品,但艾雷拉喜怒無常的脾氣令他難以忍受。不久後他轉入弗朗西斯科·帕切柯的畫室進行學習。

盡管帕切柯作為壹個畫家並不出眾,可他卻是壹位極具古典繪畫素養的淵博學者。委拉斯凱茲非常尊敬這位老師,在其膝下獲得了高超的繪畫技藝,並受到了人文主義精神熏陶。而其師也非常賞識這壹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得意門生,還將自己的女兒弗安娜許配給了他,在其晚年所著的《繪畫論》中也經常提到他的這位高足。

6年師滿後,委拉斯凱茲在嶽父的潛心栽培下成了當地優秀的獨立畫家。1623年,年僅24歲的委拉斯凱茲來到馬德裏,不久就成為國王菲利普四世的宮廷畫師,住在宮殿裏,並與當時只有19歲的國王菲利普四世建立了深厚友誼,而且將自己的余生奉獻給了宮廷。在宮廷中,深受國王寵愛的委拉斯凱茲不僅是壹名宮廷畫師,他還在其他許多方面受到重用,並被授予“聖地亞哥騎士”的稱號。

委拉斯凱茲的宮廷生活開始不久,他便與作為外交使節來馬德裏宮廷走訪的魯本斯相識,成為好友。同這位巴洛克藝術大師的交往,以及對其作品的精心研究,使委拉斯凱茲獲益匪淺,畫藝也有了極大提高。魯本斯也非常欣賞委拉斯凱茲的才能,建議他去意大利尋訪學習。

委拉斯凱茲於青年期和壯年期曾兩度造訪意大利,第壹次是1629年,得到國王準許後隨同西班牙統帥斯皮諾拉前去藝術之國意大利訪問,畫家在那裏觀摹並研究了丁托列托、拉斐爾、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作品,藝術造詣得以提高,藝術視野得以開闊;第二次,50歲的畫家則是為了買畫而去。

第二次出訪歸來後,委拉斯凱茲做了菲利普四世的禮儀官,為公主瑪麗亞德麗薩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婚事奔走。結婚儀式在1659年舉行,上了年紀的禮儀官因這樁婚事而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不久就離開了人世。

委拉斯凱茲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時在那裏完成了壹幅著名的肖像畫《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在這幅肖像中,畫家既表現了此人的兇狠和狡猾,又表現了這個76歲老頭子精神上的虛弱。畫面上的教皇,盡管臉上流露出壹剎那堅強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兩只手都顯得分外軟弱無力。畫家巧妙地抓住了這壹點,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富有個性,從而給觀眾增加了很多聯想的空間。這幅作品的油畫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畫面上,火熱的紅色表現了特有的宗教的莊嚴氣氛;白色的法衣和紅色的披肩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筆觸十分流暢自由,表現出藝術家的高超技巧。

因為耳熟能詳的緣故,名畫向來被捧得太高,很多名畫很難激起觀眾視覺體驗的驚奇,甚至令人厭倦。不過委拉斯凱茲的這張《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1649)似乎是個例外。盡管問世已經300多年,但它依然能夠強有力地震撼當代觀眾的感官知覺。從畫的形式看,它與歐洲當時的其他肖像畫沒有什麽兩樣,人物的姿態、構圖都符合肖像畫傳統,這與畫中那種不同尋常的真實感形成了強烈對比。它令人想起委拉斯凱茲同時代觀眾對作品的評價:所有其他的作品都是繪畫,只有這壹幅才是真實的。此畫是委拉斯凱茲第二次訪問意大利期間畫的。

作為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的宮廷畫家,委拉斯凱茲在羅馬,出席了教皇英諾森十世主持的1650年慶典。當時他還會見了同時代的畫家普桑、雕刻家貝爾尼尼等人。就是在那裏,應英諾森十世之請,委拉斯凱茲畫了這幅有名的肖像畫。據說當教皇本人第壹次看到這張畫時,幾乎是吃驚而不安地說了壹句話:“畫得太像了!”

這種真實顯然來自畫家對人性的觀察深度。委拉斯凱茲和18世紀的西班牙宮廷畫家哥雅在生平經歷方面相似,藝術聲望也相當,而且都為王室、貴族畫過許多肖像畫。但是哥雅毫不掩飾他對宮廷貴族的鄙視,他著力於揭示貴族們莊嚴華麗的外表與頭腦的呆滯、內心的空虛之間的驚人對比,他的畫筆鋒利如刃。委拉斯凱茲則對各種身份的人壹概平等對待,無論販夫走卒,還是王公貴族,他都能畫如其人,《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是壹個很典型的例子。在這幅畫中,他只是把對象當作壹個人來表現,畫出他的身份和他的性格。從這樣的作品上看不到作者的好惡,因為他並不介入,他只是觀察。正因為如此,委拉斯凱茲的教皇肖像在那個沒有發明攝影術的年代幾乎可以說是客觀的寫實繪畫。畫面上沒有任何誇張,壹切只忠實表現畫家的視覺所見。

創作此畫時,畫家剛過50歲,正值創作的盛年。如果說他早年的《賣水人》這樣的作品還有卡拉瓦喬風格的影子,那麽這時候的委拉斯凱茲早已創造了自己的藝術王國。他對解剖、造型、色彩的把握在這幅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致於人們在這樣的作品前很難意識到這只是壹張畫。人們的全部註意力被畫家對人性的描繪的深度和廣度所吸引,這是繪畫史上的奇跡之壹。難怪教皇會感到吃驚,他無論如何想象不到,這位西班牙畫家竟能在他的善於偽裝的外貌下真實地表現出壹個以陰謀和狡詐著稱的權勢人物的內心世界。委拉斯凱茲的力量就在這裏。

  • 上一篇:韓國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是?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的題,因為圖片提交問題,只能壹部分壹部分來。在線急等,多答贈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