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壹場戰役?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壹場戰役?

《伏擊戰》是1970年譯制的壹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影片在國內公映的片長只有壹小時零九分,作為故事影片,實在有壹點太短了。

它看起來像是紀錄片,但實際上是壹部故事片。

它主要表現了阿爾巴尼亞的壹支遊擊隊奉命去伏擊壹支德軍機械化部隊,整個電影就是表現這壹場戰鬥的過程。

這部電影在國內放映時,立刻得到了主流媒體的壹致叫好。我們先瀏覽壹下當時報紙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解放日報》1970年12月3日刊發評論:“弱國打敗強國的頌歌——贊阿爾巴尼亞影片《伏擊戰》”。

《人民日報》1970年12月5日刊發評論:“敢於鬥爭,敢於勝利——阿爾巴尼亞故事片《伏擊戰》觀後”。

《北京日報》1970年12月6日的影評標題是:“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敢於鬥爭,敢於勝利。”

《文匯報》1970年12月8日登載的文章標題是:“山鷹展翅敵喪膽。”

影片裏的遊擊隊與強大的德軍相比,實在稱不上是壹支對等的部隊。影片裏的這壹支著裝不壹、子彈欠缺、食物匱乏的部隊,幾乎是拼盡全部的人力與物力,與德軍展開壹場完全不對等的戰鬥。

電影裏的這壹場戰鬥,是壹個有著更深意圖的整體戰役的壹部分。我們可以從電影裏的人物對話裏,感受到這壹場戰役的目的,不過是起到“圍魏救趙”的用意。

影片裏的政委對遊擊隊的戰鬥形勢作過如下的分析:“參謀部通知我們,有壹支德國機械化部隊和突擊隊要在本月26日以前到達這個地方,納粹匪徒就是想從我們部隊的背後出去,敵人的大部隊,已經被擊潰了,完全垮了。”“我們主要的打擊力量集中在他們前頭,阻止他們前進。”

在下面另壹個場景中,政委繼續對戰鬥的目的進行了闡述,這是對普通戰士講述的,所以比上面傳達的通知還顯得通俗易懂,且有鼓動性。

其鼓動性的形勢分析稱:“敵人冬天的攻勢遭到慘敗以後,又發動了壹次大規模的行動,向我軍進攻,但我民族解放軍正在進行反擊,也同樣把納粹蠢豬的第二次侵犯打得落花流水。黨交給我們壹個主要任務,我們的遊擊大隊正在戰鬥,並已經擊潰了敵人的主力部隊。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狙擊敵人機械化部隊對大部隊的進攻。”

從兩個場景裏的形勢分析來看,遊擊隊面臨的局勢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我們可以看到,德軍展開了冬季攻勢,第壹波沒有達到目的,但是第二輪敵人的進攻又已經開始了,而且德軍壹直在追著主力部隊打,而這支遊擊隊的目的,就是完成上級交給的狙擊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的任務。

這是壹場伏擊戰,但更像是壹場狙擊戰,所以戰鬥的兇險可以從影片裏的背景交待中大致地看出來。

電影裏所說德軍的冬季攻勢,是從1943年11月開始的,持續了近三個月。影片裏提到的本月26日德國機械化部隊將到達本地,應該指的是1944年1月26日這壹個具體的時間點。

這裏,我們跳出電影,看壹下,當時阿爾巴尼亞的戰爭形勢,也由此探究壹下,電影裏的戰鬥場景是不是有誇大的嫌疑。

實際上,提前在這裏說壹下,應該說電影還是忠實於 歷史 事實的,表現了當時阿爾巴尼亞遊擊隊面臨的敵軍圍困重重的嚴峻形勢,唯有殺開壹條血路,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遊擊隊。

所以史書在提到這壹段德軍發起的冬季攻勢的時候,特別強調,這是阿爾巴尼亞遊擊隊在二戰中最艱難的日子。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之前,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所以,我們在阿爾巴尼亞電影裏,反映早期遊擊隊鬥爭的影片,占領軍都是意大利軍隊,包括《寧死不屈》裏諷刺“墨索裏尼永遠正確”的臺詞,針對的都是意大利侵略者。

意大利投降之後,德國軍隊立刻從相鄰的南斯拉夫與希臘抽調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填補意大利投降之後的軍事真空。

據英國人所著的《關於希特勒為何戰敗的秘密報告》壹書提供的資訊:當時,德軍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這些巴爾幹地區,***有20余個師,總兵力達60萬人,接近西線總兵力的壹半,兵力還是挺強大的。

希特勒的兵力明顯是不夠用的,所以這麽20余個師,就在巴爾幹半島的國家之間搬來搬去,拆東墻補西墻,意大利反戈之後,德軍更是捉襟見肘。

當時德軍主要將部隊放在南斯拉夫,圍剿鐵托的遊擊隊,南斯拉夫的遊擊隊,確實要比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要強得多,讓希特勒傷透了腦筋,還不得不從蘇聯戰場抽調兵力,加強對南斯拉夫遊擊隊的圍剿,而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則弱得多了,人數不能與南斯拉夫遊擊隊最高時達30萬的人數相比。

同時,德軍也將壹部分部隊放在希臘,以防止同盟軍登陸。

這種布局,與當時德軍面臨的戰爭狀況有關,壹方面,蘇軍熬過了庫爾斯克最大的坦克膠著戰的困難階段,有了喘息的時間,有能力發動進攻,牽制住德軍,使德軍不得不準備從南斯拉夫開始撤軍,另壹方面,盟軍在意大利的登陸,也使德軍開始防備盟軍如法炮制,在希臘登陸,這樣德軍在阿爾巴尼亞周邊的重點,是放在南斯拉夫與希臘這壹片地域,當意大利投降後,德軍立刻抽調軍隊,侵占阿爾巴尼亞,並在冬季圍剿中出動了四個師,人數達到4.5萬人,而阿爾巴尼亞遊擊隊的人數只有2萬人左右。

同時,德軍在阿爾巴尼亞為了顯示不是占領者而是解放者,也對當地人較為客氣,這也是我們在《戰鬥的早晨》裏看到阿爾巴尼亞的孩子,可以在德軍巡邏隊的眼皮底下,嬉戲玩耍,毫無恐懼之心。

德軍重兵圍剿,而當時的阿爾巴尼亞遊擊隊的條件非常差。在影片裏交待了遊擊隊員沒有鞋子,隊員在開玩笑的時候,總是拿沒有鞋子開玩笑。

同時也沒有食物,在影片裏有壹個場面,機槍手蘇洛在與夥伴們分吃食物的時候,他示意隊友,把壹點點食物,送給對面的壹個漂亮的女遊擊隊員。

這也是電影裏的朦朧的壹點愛情暗示,當這個女遊擊隊員露出她的面頰的時候,確實是明眸皓齒,靚麗奪目。

在後來的狙擊戰中,蘇洛操著壹挺機槍,壓迫著向山上發起沖擊的德軍,真可謂是“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甚至能獨擋敵人的炮火攻擊。

只是沒有子彈,當時這名女遊擊隊員帶來了少量的子彈,然後操縱機槍,射殺敵人,但是眨眼之間,這名女遊擊隊員便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倒在了機槍上,構成了電影裏的壹個頗為傷感的鏡頭。

之後,蘇洛在電影裏也成為壓軸結尾,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面對德軍上校猙獰滿面地沖上陣地,他與敵人的同歸於盡。

電影鏡頭裏,沒有表現他是如何對付那個老謀深算而又孤註壹擲的德軍上校,鏡頭從蘇洛的頭上越過,擡向天空,然後傳來壹聲吶喊聲,可以猜出的內容,是他抱著德軍上校,壹起墜下山崖了。

電影很快匆匆結尾,只見遊擊隊員從山巔上沖刺而下,殺向敵人,戰爭結果如何,電影裏沒有交待,但是在電影前面提供的情境下,德軍的大部分力量還沒有消滅,武器裝備還沒有受損,這時,遊擊隊沖鋒出擊,如同以卵擊石。

電影意圖通過德軍上校被鏟除掉了,敵人已經群龍無首,按照《三國演義》的敘事手法,是必敗無疑了,但現代戰爭,顯然不是這樣壹將落馬、便大獲全勝這種邏輯平移的,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結尾往往是戛然而止,在中國觀眾那裏獲得壹個並非浪得虛名的“莫名其妙”的風評。

從史實上來看,當時的阿爾巴尼亞的遊擊隊主要采取是突圍戰與機動作戰,影片裏的伏擊戰根本不成熟,它的伏擊目的,只是為了狙擊敵人。遊擊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擺脫敵人的圍剿。

從《伏擊戰》的交待看,德軍防備甚嚴,機械化部隊出擊之前,前出先鋒隊,偵察村莊,封鎖道路,四處查看,部隊也是穩步遞進,遇到伏兵,及時增援,遊擊隊連到伏擊戰的地點,都必須繞開德國人到處警戒的路口,不得不通過攀援峭壁,才越過山巒阻礙,到達伏擊地點。

從影片的交待來看,德軍被圍困後,在開始的壹陣手忙腳亂之後,立刻組織了有效的炮火還擊,還采取迂回包剿、占領制高點的手法,使遊擊隊的伏擊漸漸地陷入被動。電影結尾處讓人意猶未盡,根本感受不到遊擊隊伏擊戰泰山壓頂的成功效應。電影最後依靠的是人海戰術,比劃壹下沖下山去的激動人心場面,但能否制勝,仍是壹個懸案。

據《阿爾巴尼亞史綱》記載,這壹場冬季戰役以遊擊隊節節敗退為結局,可見,影片裏的遊擊隊要展開壹場伏擊戰是相當困難的,《伏擊戰》這部電影記錄了這壹場慘烈的戰爭全景,折射出當年抗擊德軍幾乎是壹場啃骨頭的拼掉老本的血戰。

從電影手法來看,《伏擊戰》是阿爾巴尼亞電影裏比較平庸的壹部,它對人物基本沒有什麽刻畫,鏡頭調度也是采用了紀實性的手法,人物交待不清,戰事也是敷衍了事,但是在當時看慣了中國式遊擊隊戰爭片的情況下,這樣壹部全程的純粹戰鬥的影片,還是給中國觀眾帶來了新穎的觀感。

觀眾記憶深刻的包括那個留著希特勒小胡子的阿爾巴尼亞所謂賣國政府軍成員,在遇到危險時,上演了壹幕幕逃生必殺技,包括在車內壓低身子,躲避槍彈,後來又從車上掙紮著身子,蛇行下車,接著展現葡伏在地、鉆入車肚的尺蠖逃生術,但最終在逃生路上,遭遇德軍上校,他見勢不妙,扭頭而走,被德軍上校開槍打死,完成了這個漫畫式人物的在電影裏形象貢獻。

而影片裏開始的時候,還出現壹個誌得意滿的年輕德軍軍官,衣扣上懸著鐵十字勛章,從他的對話中來看,他曾經參加過入侵法國的戰鬥,所以他在影片裏不失時機地嘲笑了壹下法國人,說他進軍法國的時候,“那些法國人都嚇傻了。”

可以看出,這個年輕軍官,正是後來好萊塢與西歐電影裏那些出沒在二戰重點戰事中的德國軍人,他們在電影裏出現的地域,確實是西方二戰片英雄的主要戰線收獲場所,而在這些影片中,是沒有阿爾巴尼亞電影裏的抗擊法西斯英雄什麽事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也深知自己的遊擊隊戰事,在二戰的 歷史 中,占據不了多大的空間,這種心態,該如何在《伏擊戰》裏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影片裏在阿爾巴尼亞多呆了三五個月的德國上校不失時機地諷刺了那個得意洋洋的年輕軍人:“在阿爾巴尼亞,妳得鐵十字勛章很難,但墳上的十字架倒很容易得到,連送葬的也沒有。”

電影的潛臺詞是說,阿爾巴尼亞的抗戰,不玩虛頭,而是玩實在的,是貨真價實的消滅敵人的場所。

雖然二戰史,對巴爾幹諸國的抗擊法西斯的史實壹筆帶過,但阿爾巴尼亞電影《伏擊戰》卻借助德國人之口,表達了他們打擊的敵人,是真正的對手。

這也是電影的巧妙之處吧。

  • 上一篇:日本木鞋叫什麽
  • 下一篇:張衡的生平、作品、名言、成就(影響、地位)、故事、圖片、精神,告訴我,急呀!明天要啊!急急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