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草書端午安康書法作品

草書端午安康書法作品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壹種字體,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壹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正如李誌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草書由於字形太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隸書取代篆文那樣,取代隸書而成為主要的字體。

歷史背景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誌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壹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發展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壹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壹些篆草的形體。

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壹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漢末,章草進壹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現代,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草書是按壹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征之壹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

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壹”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 上一篇:魔法護士小麥R的音像制品
  • 下一篇:次元之暗面法老抽的最後壹張卡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