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古代的張衡發明了什麽呢?看看圖片.

古代的張衡發明了什麽呢?看看圖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主要成就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靈憲》、地動儀、《四愁詩》等。於公元139年逝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壹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張衡利用當時的機械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壺漏與渾象聯系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采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表示時間的壺漏結合在壹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帶動齒輪,通過齒輪的轉動帶動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壹周,達到可自動地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來。

水運渾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它在天文儀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更完善的改進,發展成更復雜的天象表演儀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鐘。

地動儀是世界第壹架觀測地震的儀器,於公元132年制成。張衡把它放置在洛陽的靈臺,同渾象、渾儀、圭表、刻漏等天文儀器壹起,供觀測天文之用。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著候風地動儀制造的情況及其形狀、構造和功能等情況。

候風地動儀用青銅鑄成,圓徑8尺,通高約11尺5寸,頂上有個凸起的可以啟閉的蓋子,外形像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周圍按八方附設八條垂龍,八條龍口中各銜銅珠,地上並設八個向上張口的銅蟾蜍,與龍頭上下對應,候風地動儀利用慣性原理,在儀器內部中央,立有壹根“都柱”,即倒立狀的慣性震擺。圍繞都柱設有八條滑道,滑道上面裝有八組“牙機”,即傳動杠桿,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樞軸,通出儀器外面與龍頭上頜接合。

壹旦發生較強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壹道,使相應的龍口中的銅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用以報警。觀測人員根據銅球“振聲激蕩”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和時間。

候風地動儀靈敏度很高,最低可測地震烈度為三度左右的地震。據記載,曾接收到震中在隴西、而洛陽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況,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知識和經驗。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基本構造附合物理學的原理,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 上一篇:詞匯精選:remove的用法和辨析
  • 下一篇:張藝興後面的滬圈大佬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