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腳本源碼 - 關於秦始皇的歷史

關於秦始皇的歷史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及秦朝第壹任皇帝,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趙為氏,壹說為呂不韋之子。因為在趙國出生,嬴政又被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8歲統壹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壹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統壹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壹、身世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於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趙氏所生。但也有觀點認為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秦、趙王室同出壹祖(《史記·秦本紀》),故始皇又稱為趙政。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同時包括了這兩種說法:《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說法是秦始皇是異人(即秦莊襄王)之子。但在《史記·呂不韋列傳》[2]中,卻又說是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經懷上呂不韋骨血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因為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因此異人並沒有懷疑。

很多人質疑秦始皇為呂不韋之子壹說的真實性,因為根據常識和醫學統計,懷孕十二個月的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征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但也有人支持這個說法。

然而,還有學者認為,如果嬴政是呂不韋之子,在秦國朝廷眾目睽睽之下,嬴政從小而大成長過程相貌,會是像秦莊襄王,還是像呂不韋,這恐非是呂不韋能力所能及之處。為此,成為嬴政是秦莊襄王之子有力的實證論點之壹。

二、登上王位

秦國是戰國七雄之壹,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采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將進攻的對象選定為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聯合。遵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又名子楚),異人當時在秦國的地位並不很高。

呂不韋是秦始皇登上王位過程中的關鍵人物。當呂不韋在趙國遇到人質異人時,呂不韋已經是富甲壹方的豪商,但呂不韋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並獻上美人趙姬(即秦始皇的母親)。為了讓異人將來可以登上王位,他拿出了1000金作為本錢,其中的500金送給異人,讓他在趙國廣交朋友,另外500金則用來購買奇珍異寶,然後由呂不韋親自帶去秦國以討好太子安國君和其夫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透過其弟與其姊說服華陽夫人收異人為義子,華陽夫人再說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子嗣,如此可使華陽夫人避免在年老色衰下失寵。華陽夫人接受了這個說法,並親自接見異人。因華陽夫人是由楚國嫁來的貴族,呂不韋采取“鄉情攻勢”,事先教異人穿楚服,說楚語,加上異人本身的應對得體,華陽夫人果然大為感動,令異人改名“子楚”,收為義子;又說服安國君立子楚為子嗣。如此壹來異人變為安國君之嗣子,其在秦國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前251年,秦昭王死,安國君即位,也就是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立為王後,子楚被立為太子。孝文王在位時間很短,先是服喪壹年,正式稱王後僅僅三天便死了。隨後子楚即位,也就是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兼封文信侯。但莊襄王在位時間也不長,三年便死去了。

在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幫助嬴政鏟除了很多政治上的潛在威脅,包括嬴政的弟弟成蛟。呂不韋不僅大權獨攬,還與太後(趙姬)偷情。隨著嬴政日漸年長,呂不韋的行為有所收斂,並獻假宦官嫪毐“侍候”太後。結果太後和嫪毐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自稱“假父”,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22歲的嬴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嬴政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鹹陽宮,那裏也早有秦王的軍隊,嫪毐最終逮捕。嬴政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誅滅三族,趙太後和嫪毐生的兩個私生子也被殺。嬴政隨後把趙太後關進雍城的萯陽宮。

嬴政隨後以失職為名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兩年後,嬴政又派人給呂不韋送去絕命書,信中對呂不韋大加斥責,呂不韋服毒自殺。至此,嬴政掃清了政權內部的威脅,成為秦國名副其實的君王。

三、統壹中國

同年,嬴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事。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嬴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壹天下。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子、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蒙武和蒙恬,還有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從前230年至前229年,嬴政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王政17年滅韓、18年滅趙、20年滅魏、24年滅楚、25年滅燕、26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秦帝國。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於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三個月後,趙軍大敗於秦軍,趙王被俘,趙國滅亡。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國被秦軍吞滅。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等到前221年,其余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禦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壹戰俘獲了齊王建,齊國滅亡。

至此,秦王嬴政掃滅六國,統壹天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國家。

四、集權統治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壹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壹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改變了歷來的帝王稱號,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確立了帝王的威信。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故決定稱號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並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秦始皇對與皇帝相關的名稱也做了具體規定,例如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等等。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制進行了改革。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

秦始皇對國家體制做了影響深遠的改革,其最為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歷史上的分封制,認為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系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裏。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裏。秦始皇支持並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壹整套以皇帝中央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壹的法律。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為師”。

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包括以農業生產來評估官吏之表現,以及鼓勵開辟荒地,鼓勵私田制[來源請求]以增加國家收入。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秦始皇還改革並統壹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漢字也得到了統壹,這些對於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此外,秦始皇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來源請求],將六國之間原有的城墻拆除,疏通護城河,稱為“決河川,墮城廓”,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及據險作亂。秦始皇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思想方面,秦始皇采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因為水主陰,陰代表刑殺,秦始皇以此作為其加重嚴刑酷法的依據。但秦皇的嚴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滿,各種指責紛紛而來,不同於秦始皇法家的種種學說不絕於耳。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壹,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丞相李斯主張嚴厲鎮壓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並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所謂“焚書”,就是秦始皇為了統壹原六國人民的思想和鞏固秦朝的統治,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其他諸子百家的著作,銷毀除《秦記》之外的其他六國的史書,只留下官方的思想學說和史書,以及關於農業、技術、蔔筮和醫藥的書籍。敢私藏禁書、非議政事的人(如侯生)壹律處死;如果官吏知情隱瞞不報,也和藏書的人同等治罪。這壹政策從前213年壹直執行到前207年秦朝滅亡。但實際上,秦始皇確曾下令將壹些禁書保存於皇家圖書館,直到項羽攻破鹹陽後縱火,這些書籍才徹底消失。

所謂“坑儒”,即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壹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鹹陽將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和方士坑殺的事件。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以蒙恬北擊匈奴,屠睢南平百越。秦時的疆域異常遼闊,北到長城和陰山,南到南越,即現在的嶺南地區。秦還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閩中四郡進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隴西,東則延伸到了遼東。

五、大興土木

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為了國家的安全和建設,也為了秦始皇個人的榮譽和享樂,他興建了壹個又壹個龐大的建築工程,這也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秦朝最為著名建築當屬萬裏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了北築長城工程,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秦始皇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並擴建,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為了修建長城,每年征發民夫四十余萬[3]。然而,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只是將秦、趙、燕舊有長城接駁為壹體。

秦始皇進行了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建設。前22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壹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壹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壹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還修築了靈渠(大運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建成於前219年(始皇二十年)至前215年(二十三年)間。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壹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秦始皇修建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在統壹六國之前,秦王已經有了不少宮殿。在征服六國期間,秦始皇每滅壹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鹹陽附近仿造壹遍,以致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壹帶全部都是宮殿群[4]。在統壹六國之後,秦始皇旋即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4](虛數,表明人數眾多)。雖然有人聲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這個數量仍然是驚人的(特別是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數,壹說當時總人口不過2000萬)。據說,阿房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裏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5]。《史記·秦始皇本紀》上描述說,僅壹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臺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4]。 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 僅是完成地基而已[6][7][8]。至於阿房宮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麽樣子,現在也沒有壹個權威的說法。

除了阿房宮以外,秦始皇還興建了興樂宮、梁山宮等等。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余”,另外,“鹹陽之旁二百裏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4]。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4]。

秦始皇的另壹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余年,每年用工據說也是七十萬人[4]。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以水銀合金為陸地,滿布機關,從上空看,像秦朝時國家的版圖。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六、逝世

秦始皇晚年尋求長生不老。為求不老之藥,他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

秦始皇在統壹六國之後,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記功,炫耀聲威。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後壹次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逝。

秦始皇本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但太監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在秦始皇死後,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前206年,秦始皇逝世後4年,秦朝滅亡。

七、皇後

後世學者認為,秦王嬴政仍保留壹個未滅的周封諸侯國-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才下令將其解國。最初,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任秦宰相後,必也為保衛自己家鄉衛國而努力。當呂不韋失勢,被流放而自殺的同時,至秦王嬴政群掃六合壹統天下,卻始終未動及衛國,直至秦胡亥二世。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原因必然是連系著秦王嬴政皇後身分的歷史之謎。

八、子女

秦始皇子女記載於史書的約有28位(見孫楷著《秦會要》卷壹),名字見於史書的有長子扶蘇、少子胡亥(第十八子,見前)、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幼子胡亥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九、相關事件和民間傳說

荊軻曾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荊軻假裝獻燕督亢之地圖於秦王,實際將匕首暗藏於地圖之內。荊軻在秦王面前把壹卷地圖慢慢打開,壹壹講解,“圖窮匕現”。但秦王躲避及時,荊軻最終失敗,被秦武士斬殺。

戰國末燕國人高漸離,擅長擊築,曾在易水之賓為前去刺秦的荊軻擊築送行,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後來,因為高漸離技藝高超,被秦始皇傳進宮表演。但是秦始皇知道其是荊軻好友,於是讓人先弄瞎他的雙眼以防行刺。不想高漸離雙目雖瞎,卻灌鉛於築中,在秦王聽其擊築著迷不留意時,奮起用灌鉛的築擊打秦王。高漸離也沒有成功,並以身殉。從此,秦王再也不敢接近以前的六國諸侯。

相傳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有女子“孟姜”,丈夫範喜良在新婚之夜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裏尋夫,但發現丈夫已在修城的苦役中死去。於是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找到了丈夫的屍體。

“古俗不禁女子改嫁,亦無旌表守節之事,考守節樹坊之始,蓋本於始皇之獎巴寡婦清”。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和他的大力士朋友壹起行刺秦始皇,據說他們是用120斤的大鐵椎,但大鐵椎砸在了另壹輛車上,行刺未能成功。後來,張良成為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壹。

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壹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但被後代學者懷疑。

十、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壹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第壹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壹人。他使中國第壹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壹,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度同衡,錢同幣”的大壹統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壹奠定了基礎[9][10]。他壹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壹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後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也壹直是壹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譽之者稱其為首創統壹局面的“千古壹帝”,謗之者則稱其為專制獨裁的“暴君”。

十壹、正面評價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其後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先進於西方、從而在經濟文化上也發達於西方。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壹整套官僚機構,確立了中央的權威和集權。除了政治體制的改革,秦始皇還廣泛統壹了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全國的水陸交通建制(車同軌)、全國的文字(書同文)、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國的幣制(錢同幣)。他還試圖統壹全國的思想(焚書坑儒),但由於手段過於暴力而沒有完成(統壹思想要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才而得以初步完成)。應該說,正是由於秦始皇對征服後的土地註重統治和制度的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凱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設[來源請求],才使得統壹的土地統治穩固,才使得中國在以後幾千年中都沒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樣經歷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滅亡,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歷史基礎。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采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壹個必要條件[來源請求]。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占領區[來源請求],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壹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壹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壹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壹大歷史進步。有人認為[來源請求],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並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戰爭時期,秦始皇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統壹中國後,秦始皇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壹的法律。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壹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認為[來源請求],後世儒家倡導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國不依法而依人情禮制,甚至由君主壹言而決,致使至今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在經濟上,秦始皇重視農業,重視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始皇三十壹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秦始皇還大力發展了全國的水陸交通,修建由鹹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並在西南地區修築“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此外,秦始皇統壹度量衡和統壹幣值,也為後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秦始皇在統治期間還發兵南征北討,擴大了國家的版圖。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壹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史載“北擴千裏”,“百越之地,盡皆俯首”。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壹倍。為了大力開發南越地區,秦始皇強令50萬人口遷移進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長期的融合和統壹。 為了消除北方遊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強令修築了長城抵禦匈奴,至今,萬裏長城已經是中國和中華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征性標誌之壹。

總之,秦始皇對於全國之大壹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有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堪稱“千古壹帝”。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歷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來源請求]的[11],這也在壹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反駁:china是瓷器的意思,因為早期中西方貨物流通,西方特別喜愛中國的瓷器,直接稱瓷器為中國之名)

歷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對秦始皇大加褒揚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漢名臣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壹中國的功績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壹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 諸侯盡西來。”。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非聖人意也,勢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壹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壹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壹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壹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啟其端,漢人竟其緒。”“漢之政治,多沿秦法,間參以儒家之言。”“秦、漢政體,雖為君主專制,而其地方行政,猶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遺意。”“秦、漢之時,人民言論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於官治也。”“秦以專制,為後世詬病,而其實人民轉有自治之權。”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專責女子以節義”,對男子也有對等的要求。“第執“焚書坑儒”壹語,遽以為秦之對於古代文化摧滅無余,是實不善讀史耳”。

十二、負面評價

字數限制,刪去6862字。

  • 上一篇:魔獸世界辛德拉聲望獎勵?
  • 下一篇:祝延平版的”武松“在飯局中高歌明亮,透露什麽樣的心情?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