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熱門推薦 - 關於愛蓮說的問題

關於愛蓮說的問題

近墨者黑”這個成語出自晉代文人傅玄《太子少傅箴》壹文,作者寫道:“夫金木無常,方園應行,亦有隱括,習與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後來人們便把這壹箴言作為生活的座右銘。“出汙泥而不染”是宋代學者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名句,作者托物言誌 ,表現了他潔身自好、不為世俗所汙的情操。

那麽,對這兩種處世觀到底應當怎樣看待呢?

先說“近墨者黑”。唯物主義認為,人生活在壹定的客觀環境裏,他的思想性格的形成與發展在不同程度上會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 ,有時環境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實,早在傅玄500年以前,人們就懂得了“君子必慎其所處者”。孟子小時候,他的母親“三遷而居”,便流傳為佳話。試想,如果孟子的母親沒有這種遠見卓識,恐怕孟子也很難成為壹代“聖人”。當今壹些初中或高中畢業的學生,壹時沒能升學或就業的,壹旦與社會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壹起,便很快染上種種惡習,有的還走上犯罪的道路,也說明了和什麽人交往的重要性。因此,從唯物的觀點來看,“近墨者黑 ”無疑是正確的。然而,馬列主義的唯物論又是辯證的 ,那就是在壹定條件下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環境又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它可以促進人們改造環境和推進客觀世界的發展。“***產油”的故事恐怕是大家都熟悉的吧 :老壹輩的革命家王若飛同誌被國民黨關進綏遠的壹所監獄時,敵人曾把壹個無惡不作的搶匪排長和他關在壹起。結果怎樣了? 在王若飛同誌的教育和幫助下,那搶匪排長接受了革命道理,願意改惡從善。於是敵人便驚呼王若飛是“***產油”,說誰要是壹接近他,誰就會染上壹身“***產油”! 王若飛同誌“近墨”,不但自己沒黑,反而將墨者“赤了! 當今被譽為“活雷鋒”的朱伯儒同誌與小偷交朋友,終使小偷成為新人的美談,更是家喻戶曉。這些事實都有力地說明:壹個人如果有先進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他就勇於且善於和“墨者 ”打交道,化“墨”為“朱”,為社會不斷增光添美,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反之,如果人人把“近墨者黑”奉為金科玉律,對墨者畏而遠之,如此下去,那世道會變成什麽樣呢?當然,“打鐵還靠自身硬”,要是自己不“硬”的話,那也切莫壹味與“墨者”為伍,否則,後果也不堪設想!

提到“出汙泥而不染”,我便想起現在的有關事情 。據說,某市壹位局長因受賄被“通報”批評,這位局長竟將那材料往桌角壹扔,笑了笑說:“受點禮,上上下下多著哩,誰能不這樣?”又據報紙載文:深圳某單位副經理周某 ,主管壹建築工程,受香港裝修公司的賄賂***928萬多元,被判死緩 。有人看了這則報導,竟然說:“ 也難怪他,成年累月和港商、西方資本家打交道,那香風迷霧誰頂得了!”這種議論,壹言以蔽之:出於汙泥就得“染”!我想任何壹個稍有頭腦的人聽了這種高論,都會感到“莫名驚詫”。這些言談者可曾想到,即使封建社會,在眾多官宦熱衷於功名富貴、貪贓枉法、驕奢淫逸的情況下,也還有屈原、陶潛、周敦頤等超脫於世俗者,他們像出於汙泥的蓮花那樣“不染”“不妖”“不蔓”,顯示出“亭亭凈植,香遠益清 ”的高風亮節。至於民主革命時期,像“與魔鬼打交道的人”盧緒章同誌那樣,自始至終不受“魔鬼”的影響 ,將所賺大量金錢全部交給黨,保持和發揚***產黨人優秀品質的,更不乏其人。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那種“ 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大大小小的幹部 ,在不少地區和單位都屢見不鮮! 和這些人比較起來 ,那位局長、那位副經理,以及眾多的見“汙”就染之徒,顯得何等低俗和卑劣!

不過,當今社會,廣大***產黨員和人民群眾如果僅僅做到“出汙不染”是不夠的,還應該勇於和善於與“ 汙”鬥爭,為國家和人民去“汙”。封建社會的潔身自好者,因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能“留得清白在人間” ,已實屬難能可貴,對他們不宜苛求。但現在就不同了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每壹個***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的神聖職責,改革開放的形勢要求我們對不正之風、不良現象進行堅決鬥爭。如果大家都只是自己“不染”,對周圍的“汙”置之不理,聽之任之,那客觀上豈不是縱容了歪風邪氣的滋長蔓延?

報紙上曾報導過這樣壹位幹部:身居要職,壹塵不染,對貪汙賄賂深惡痛絕。每逢過年過節便出門躲禮,實在推卻不了的就記下送禮者姓名地址,他日登門奉還 。對幹部中壹般受賄者,則在大會中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就給予黨紀和政紀處分。群眾對此無不拍手稱快 ——從這位領導幹部身上,大家清楚地看到了我們黨和國家的希望!

綜上所述,可見“近墨者黑”與“出汙不染”是對立的統壹。我們主張既警惕“近墨者黑”,又要敢於和善於“近墨”;既堅持“出汙不染”,又要敢於和善於同汙染作鬥爭。只有這樣,我們的整頓黨風、深化改革 、開放搞活才能取得更大的勝利。

例壹.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反動的封建統治。事後執政者曾將路易十六的兒子關起來,讓他時時處處生活在最汙濁的環境裏,僅與社會最低賤、下流的人打交道,想借此毀滅掉這個孩子。但壹段時間後,人們非但沒有看到這個孩子有絲毫的齷齪之舉,反而看到的是壹個日益堅定高尚的少年。為什麽?這個孩子的話道出了原因“我本就是做國王的人!”。

這個材料用來論證“近墨者未必黑”是比較恰當的。

例二.以前有壹個富翁,他的錢多得足以和國王媲美。他住在壹個有美麗花園的大莊園裏,但他總覺得不滿足,成天悶悶不樂的。壹天他在莊園的門口遇到了壹個乞丐,那是壹個白發蒼蒼的老者,他衣不遮體,壹副窮困潦倒的樣子。但是令富翁吃驚的是,乞丐總是掛著壹臉燦爛的笑容。富翁問他:“妳都窮成這樣了,還有什麽可高興的呢?”乞丐答道:“您看今天的天氣多好啊,上帝讓我看到了這麽漂亮的藍天,我很滿足,怎麽能不高興呢?”富翁頓悟。

這是壹個可以用來論證“知足常樂”的論據。

例三.壹個著名的投資家,壹直成功的他在壹筆小生意上卻虧得幾乎血本無存。周圍的人都很關心他,怕他會因為這次失敗而想不開。壹個朋友來看他,說:“別傷心了,雖然妳虧得只剩幾十萬元了……;”沒想到他笑著打斷了朋友:“怎麽叫‘只剩’啊,我不還有幾十萬元呢嗎!而且我還賺了很多無價的經驗啊!”

這個材料作者原想用它來論證“知足常樂”的,但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在材料中投資家最可取的地方是他面對失敗能夠換角度看問題。

例四.毛主席曾經在城樓前喧嘩的環境中讀書,可見近墨對人來講也是壹種鍛煉。

作者原想用這個材料論證“近墨者未必黑”,錯誤原因是將兩個不同的“環境”混淆了,成語的引申意義中的環境是能對人的品行產生影響的環境,而毛主席身處的環境與品行無關。

例五.有壹位成功的商人在介紹經驗時這樣說;“我成功的方法就是知足。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專業,我從不涉及,從不去做。只有做自己熟悉的專業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不熟悉,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用此材料來論證知足,顯然是不可以的。若用此說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事業尚可。

例六.中央美院的學生,壹個個不修邊幅,穿壹些所謂“另類”的奇裝異服,但最後真正成為藝術家的又有幾個?再看中央美院的教授,大都是整齊樸實的衣裝,辦事循規蹈矩,壹板壹眼。由此可見,只有“掃壹屋”才可“掃天下”。

服裝的另類與“掃壹屋”並無聯系,且作為正面材料的教授的衣著樸實也不是“掃天下”的必然條件。

例七.有個老太太,兩個女兒都嫁出去了,大女兒嫁給了賣鞋的,二女兒嫁給了賣傘的。而老太太卻總是唉聲嘆氣的。壹個鄰居就問她原因,老太太答到:“下雨的時候我擔心大女兒的鞋賣不出去,晴天的時候我又擔心二女兒的傘賣不出去。”如果老太太反過來想:下雨時二女兒能賣很多傘,晴天時大女兒能賣很多鞋,這樣壹來,老太太不就能笑逐言開了嗎?雖然老太太擔心的情況依然存在,可她知足了,看開了。

用此材料論證“知足常樂”也不合適,如論證換角度看問題是比較恰當的。

例八.13世紀蒙古人南下,擊敗宋朝壹統中原,然而蒙古的文化,沒能隨其金戈鐵馬而席卷天下,而最終被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所同化。

┆`夜? 葬

2008-10-19 14:34

檢舉

提問人的感言:

謝謝

妳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好(7)

不好(4)

其他答案

古人雲:“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本人非常贊同這壹觀點。紅色和黑色如果相結合,就會變成混濁的黑色。請問,有誰看過這兩者結合會變成鮮艷的紅色呢?

假如腳上的壹只襪子臭了,另壹只襪子沒有理由不臭的啊。假如和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在壹起,即使妳的行為不怎麽好,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因為在妳的朋友潛移默化下,不久的將來,妳壹定也會變得高尚的;假如和許多行為、舉止十分卑鄙的人在壹塊,不用說,不過多久,妳做事和說話就會和那壹幫人相似。這說明環境,它能改變人的壹切。

國家工作人員壹向是我們認為可以信賴的人。可每次捉拿壹個貪官時,就會帶出壹串和他壹樣腐敗的貪官。這是為什麽?這不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如果壹個頂頭上司是壹個見錢眼開的人,毫無疑問他手下的人也肯定是壹個模子裏印出來的。

如果壹個家庭中,父母都是為人熱情,老實的人,平時又謹小慎微,從來也不得罪別人,那麽他們的孩子也肯定是彬彬有禮,惹人喜愛。

因此,不管大到國家還是小到家庭,我始終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也並不完全錯誤,只是要論程度而定,所以當大家遇到“黑”要學會守心,有余力時還要伸出援手,用自己的“赤”來感染他。

所謂朱就是朱砂,墨則是墨汁,赤則是紅。顧名思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靠著朱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的意思。

我並不完全贊成這種觀點,如果將朱砂與墨汁混合在壹起會怎麽樣呢?如此的話兩者會融合在壹起,變成壹種新的顏色。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並不包括這種情況。所以說,壞人只能把平凡的人帶壞,好人也只能把平凡的人帶好。那麽,這種說法的論點就是不全面的。

事情發生在壹個小鎮上,有壹個小孩得了嚴重的傳染病。其他孩子的父母都告誡自家的小孩不讓與其同玩,只有壹個男孩例外。有位好心人提醒他說:“難道妳不知道他有傳染病嗎?”他回答說:“我媽媽告訴我,人的身體是健康的,就不怕被傳染!”他壹直陪伴患病小孩痊愈。上高中時,他成績名績名列前茅;但他有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喜歡就班上學習成最差的幾個不良同學壹起玩;老師告誡他;而他卻說:“如果真的變壞了,也不怪別人,其實自己本身就是壹個壞孩子”!

這個故事也能反駁“白沙在泥,與之俱黑。”這個論點。文中的小孩並沒有因為朋友得了病而拋棄他,並沒有因為同學成績差而嫌棄他。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自己有健康的身體與堅定的意誌,並用自己的“赤”感染他們。從這個故事可看出“近墨者黑”這種說法的是以偏概全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也並不完全錯誤,只是要論程度而定,所以當大家遇到“黑”要學會守心,有余力時還要伸出援手,用自己的“赤”來感染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變紅,靠近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能使壹個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壹個人變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說明了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對青少年影響更大,更深刻。因此,人們歷來重視對所處環境的選擇,主張“居必擇鄉,遊必就士”。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就是壹例,孟母為了給孟軻選擇壹個適於成長的居住環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遷至“市旁”又繼而到“學宮之旁”可見她多麽重視環境的選擇。《顏氏家訓》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就說明了小時候在壹定的環境生活,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壹定的品德習慣。王羲之,眾所周知,晉代大書法家,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難怪魯迅先生說:“讀書人家的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弄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這些名言,不無道理。

人們不僅註意環境選擇,更註意壹定環境中人的交往。《淶水聞記》中記載著宋朝張奎母的事跡。兒子每次請朋友到家做客,她都在窗外悄悄聽著,朋友和兒子談論學問,她設宴招待;如是嘻嘻哈哈,不談正事,就不管飯吃。說明她重視兒子結交人,古人結交朋友中還註意“結交勝己者”,就是結交才德超過自己的人。以便在交往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取長補短。但是也有人並不重視結交朋友上的問題,往往近“墨”變“黑”,這方面的事例也是屢見不鮮。前不久,太原市有張氏 兄妹四人均被法律部門判刑,這是什麽原因呢?大的結交上壞人,不但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自己的弟妹,壹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危害之大,大可不察。

花朵在空氣新鮮的環境中,才能開得更美麗。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為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大家壹同來創造壹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良好環境吧!

  • 上一篇:假期必看全球十大商戰電影
  • 下一篇:小米紅米手機的運行內存是多大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