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哪位好心人能給我壹份關於古詩詞,諺語等包含的哲學原理的內容,感謝啊!

哪位好心人能給我壹份關於古詩詞,諺語等包含的哲學原理的內容,感謝啊!

壹、詩詞類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朝趙翼《論詩》)

簡析: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常用來贊美人才輩出,或用來表示壹代新人過去,又有壹代新人出現,長江後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必然趨勢”之哲理。

2、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清趙翼《論詩絕句之二》)

簡析:作者壹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個,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壹樣,心口雌黃。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壹是必須在實踐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於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壹曲新詞酒壹杯》)

簡析:壹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壹片虛無。(常用來表達壹種“想要挽留卻又不能留住”的心態。或對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沈,生死聚散,也如這花開花落、燕去燕來。)

4、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三國曹操《龜雖壽》)

簡析:發揮主觀能動性,樂觀向上,積極進,將終生有益、無憾。

5、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裏外,不有雨兼風。(唐 李嶠《中秋夜》)

意思:壹輪明月升上寒空,眾人皆言四海相同。世界浩渺博大,怎知他鄉不是風雨交加呢?

簡析:人人“皆言”的未見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變化萬千,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發展的,壹種認識的正確與否,並不取決於持這種認識的人數的多寡,即便對人人“皆言”為是的,也要敢於懷疑,不斷深入地探索。其二,認識問題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對局部、片面的現象描述替代對整體或本質的探求。見到此時此地皓月當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

6、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簡析:蘊含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7、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嶽》)

簡析:它包含壹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

8、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簡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事物,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這要求我們堅持兩分法,具體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9、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曉景》)

簡析:唯物辯證法認為,壹般(***性、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個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個別表現出來。春天的到來,正是通過這壹件件特殊的、個別的事物而表現出來。離開了這壹個個的美妙畫面,春光也就無從談起了。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也體現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出真知。

1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蘇軾《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簡析:表現作者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觀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駐,老當益壯。

11、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簡析: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12、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宋蘇軾《琴詩》)

簡析:美妙的樂曲是壹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幹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麽,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壹不可。

13、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簡析: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壹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壹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壹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後兩句也比喻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來源,也是各種藝術活動的源泉,離開了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所提供生動活潑的素材,任何創作都會成為死水壹潭。

14、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出壹山攔。(宋楊萬裏《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簡析:詩人借詩析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壹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1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宋陸遊《遊山西村》)

簡析:體現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壹的原理。又如,“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也包含了這壹原理。

16、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唐羅隱《西施》)

簡析:詩人通過深入思考,分析吳國滅亡的本質,得出吳國的滅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麽越王並不寵愛女色,越國的滅亡又該怪罪於誰呢?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不能停留在對事物的現象上。

17、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簡析: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壹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而直接經驗是獲取知識的另壹個重要途徑,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也是非常必要的。並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只“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必只讀聖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麽他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通過“躬行”實踐,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18、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宋戴復古《寄興》)

簡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壹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我們對人、對事、對己,都要壹分為二,如果責備求全,就是壹點論,就會犯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

19、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簡析:壹定的結果都是由壹定的原因引起的。

20、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白頭吟》)

簡析: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壹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

21、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簡析:事情的運動,變化,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2、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簡析:辦事情要善於抓主要矛盾。

23、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壹)

簡析:(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壹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壹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采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準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壹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壹方面,還要進壹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24、冬青樹上掛淩宵,歲晏花雕樹不雕。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唐顧況《行路難三首》其壹)

簡析:(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2)矛盾具有特殊性 (3)規律具有客觀性

25、驊騮日千裏,亦在禦功者。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明楊基《感懷》)

簡析: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壹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首詩雖然突出地強調了外因對於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沒有否定內因。壹方面,它告戒那些對於他人來說處於外因位置的人們,應當善於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積極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另壹方面,它還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經取得成就的人們,不可忘記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壹切成功、成績歸於自己。

26、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唐杜牧《赤壁》)

簡析: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壹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壹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27、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敢憚榱梁蠹,深藏柱石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唐元稹《蟻》)

簡析:這首詩通過小小螞蟻造成的巨大危害,說明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變化,千裏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告誡人們切莫輕視小的變化,以至釀成大禍。

28、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枉教壹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宋楊萬裏《讀<陳蕃傳>》)

簡析:(1)從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看,陳蕃不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壹律,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企圖用壹個模式去解決不同的矛盾,硬拼蠻幹是註定要失敗的,陳蕃方正有余,而計謀不足,以至事敗垂成。

(2)從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來看,陳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道理。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必須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結合起來,才可能實現。陳蕃壹室不掃,哪能談得上“掃天下”的雄心壯誌?

29、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唐高適《詠史》)

簡析:詩的前兩句,肯定了須賈的憐寒念舊之情,後兩句借題發揮,諷刺須賈僅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也是對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壹種諷刺。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正因為須賈的認識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和程度,因而不可能給以重視和委以重任。對萬事萬物的認識都是這樣的。

30、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唐杜荀鶴《小松》)

簡析:作者以松喻人,告誡人們要善於發現和識別人才,對有發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給以重視、關心和培養,使之早日成才。從哲學角度來說,小松的成長也可比喻為新事物成長的過程。壹切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壹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它最初出現時總是比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備和充分顯示其優勢,甚至常常是貌不驚人,幼稚可笑。但由於它符合客觀規律,代替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壹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我們應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及時發現它,預見到它的遠大發展前途,積極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長和壯大。

31、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遊園不值》)

簡析: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無論如何也禁閉不住的。

32、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簡析:詩中引用了楚霸王項羽當年本可憑借優勢兵力消滅劉邦,但他卻害怕背上“不義”之名而多次喪失時機,最後反被劉邦攻擊的歷史悲劇,告誡熱鬧們“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道理。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當量的積累已經達到壹定程度時,就應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和發展,促成質變。如果猶豫不決,就會痛失良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更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說明“世界總是這樣以新的代替舊的,總是這樣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或推陳出新。”滄桑,指滄海變為桑田,這裏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人間正道”是指社會發展規律。“老”是指因氣憤、痛苦而變得衰老。這兩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話,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會氣憤不已,變得衰老;人類社會的除舊布新,滄桑變化,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33、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周恩來《大江歌罷掉頭東》)

簡析:在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具有多麽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這種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價值觀,決定了周恩來革命的人生道路。

二、諺語俗語名言類

1、人兩次不能踏入同壹條河流

簡析: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壹句名言,與他的另兩句“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壹切皆流,無物常住。”都是說明客觀事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與此相反,他的學生克拉底魯提出“人甚至壹次也不能踏入同壹條河”,走向了極端,否定了相對靜止,是壹種不可知論。

2、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簡析:宇宙之間的萬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誌所主宰。這說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3、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簡析:說明同壹事物,由於個人知識結構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4、有誌者,事竟成。

簡析:說明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推動事物的發展進程;反之,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又如,“滿招損,謙受益”、“人定勝天”、“事在人為”、“心靈手巧”等亦屬同理。

5、滿招損,兼受益

簡析:體現了矛盾同壹性原理。即矛盾雙方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在壹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又如吃壹塹,長壹智;失敗是成功之母;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同屬此理。

6、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簡析:誇大意識的能動性,試圖用主觀意誌代替客觀規律性,必然要受到懲罰。又如,“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等亦屬此類。

7、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簡析:說明人的肉體與精神是統壹的,不可分離的。形存神存,形謝神滅,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又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是說宇宙間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亦屬唯物論。

8、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簡析:說明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又如,我們常聽到的壹些神話故事、宗教傳聞、科學幻想,也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不過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虛幻的或者是誇大了的反映。

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簡析:說明物質和運動是密不可分。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也離不開物質。也可從內外因辨證關系原理去理解:流動的水不會腐敗,門上的樞鈕經常轉動,就不會生蟲。由於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部條件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即使水有腐敗的外部條件,木頭外面也有蟲子在繁殖,但只要水和木頭是經常運動,外因就不能通過內因發揮作用。

10、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簡析:意指自然界的變化是有壹定規律的,它不因為饒是聖王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鴻雁出塞北,舉止萬余裏。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表明生物的運動都是遵循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1、心外無物

簡析:是說物質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意識之外無物。這與“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等,同屬唯心主義。

12、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

簡析:說明規律是客觀的,發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否則,就不能成功。

13、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簡析:說明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在規律的指導下,克服困難,贏得勝利。

14、“心之官則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記憶皆在腦”

簡析:三者的***同點在於說明人們的思考活動必須有壹定的物質器官的基礎,物質決定意識。

15、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簡析:說明壹切客觀事物都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事物及其運動規律都是客觀的。

1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簡析:自己知道什麽就說什麽,不了解什麽就承認不了解什麽,這樣的態度才識明智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當作客觀事物來把握,從自己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自己。

17、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簡析:樵夫熟悉山中的情況,漁民了解水的習性,故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這句俗語說明人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

18、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簡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

19、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簡析:人的愛好各有不同,說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又如: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20、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簡析:說明事物遺傳中的壹種必然聯系,即規律性。同時包含矛盾特殊性原理,並體現了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又如,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也是說明這個道理。

21、壹刀切

簡析:比喻不分對象,用同壹方式對待不同的事物,違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張冠李戴”、“照辦照抄”、 “壹風吹”等同屬此類。

22、攻其壹點,不及其余

簡析:違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壹種片面觀點看問題,搞壹點論,否定兩分法。又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同屬此類。

23、牽牛要牽牛鼻子

簡析:是說在工作中要善於抓重點,抓關鍵。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賊先擒王”,“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屬此理。

24、荷花雖好,也要綠葉相扶

簡析:比喻人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於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視次要矛盾,因為次要矛盾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又如,“壹個好漢三個幫”、“壹個籬笆三個樁”等亦屬同理。

25、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簡析:違背了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指做事情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壹把抓”,十個指頭按跳蚤;“單打壹”亦屬此類。

26、壹個指頭與九個指頭

簡析:毛澤東同誌常常以此來比喻成績與錯誤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要求我們要善於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決定,所以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要分清主流與支流,九個指頭與壹個指頭。

27、抓好典型,兼顧壹般

簡析:符合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壹的原理,要求我們實際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於抓重點和關鍵。又如,“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學會彈鋼琴“等都是這壹道理。

2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簡析:說明外部環境對事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即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又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名師出高徒”、“哥們義氣害死人”等都說明了外因的作用。

29、師傅引入門,學藝在個人

簡析:說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

30、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簡析: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幹”、“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同屬此理。

31、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簡析:只見部分,不見整體,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又壹葉障目,不見森林;坐井觀天等,同屬此類。

32、人變壹世,天變壹時

簡析:事物既是運動發展的,又具有相對穩定性。

3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壹域

簡析:這是說全局與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局部離不開整體,否則,就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所以想問題、辦事情,必須著眼整體、顧全大局。又如,“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等,同屬此理。

34、壹著不慎,滿盤皆輸

簡析:這是說全局與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顧全大局,也不可忽視局部聯系對整體的影響作用。否則,往往因局部的失敗而釀成全局的失敗。又如,“壹只老鼠害了壹鍋粥“也是這個意思。也可理解為部分對整體有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牽壹發而動全身”。

35、喜鵲報喜,烏鴉報喪

簡析: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把兩種互不相幹的事情強拉硬扯在壹起,臆造出壹種“聯系“。又如,“看相知命”、“彗星,不祥之照”“心想事成”、對流星許願等,同屬此類。

36、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簡析:這是說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能用壹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又如,“後生可畏”、“後來者居上”以及韓非的“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等,都包含了發展的觀點。

3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簡析:說明新事物雖然開始比較弱小,但它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所以最終必然戰勝舊事物。又如,“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3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簡析:說明在量變和質變的關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別善惡,權衡利害。有益的事,應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質變;有害的事,應防微杜漸,阻止它的轉化。

39、瞎子摸象

簡析:比喻只認識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現象,而未認識事物的本質。現象與本質,二者不同。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它是片面的、多變的,能夠為人的感覺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質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

40、萬變不離其宗

簡析:是說現象與本質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現象無論怎樣變化,它都是本質的表現。

41、知人知面要知心

簡析:比喻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內在的本質的認識。

42、盲人騎瞎馬

簡析:比喻離開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是壹種盲目的實踐。因為正確的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因而它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又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即是這個道理。

43、眉頭壹皺,計上心來

簡析: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經過人腦的思維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由於人們獲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雜、真偽並存、彼此相隔、表裏未辨,所以,需要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綜合過程,才能形成理性認識。又如,“多想出智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同屬此義。

4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簡析:比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的認識是通過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而獲得的,離開了實踐,認識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又如,“真理無價寶,實踐裏面找”、“百聞不如壹見,百見不如壹幹”、“不打不相識”等,都是講的這個道理。

45、書到用時方恨少

簡析:是說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到實踐中才會發現自己的知識的不足,從而激勵自身不斷地追求知識,擴展視野,深化認識。正如恩格斯說的:“社會壹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又如,“吃壹暫,長壹智”、“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然後知不足”等,同屬此理。

46、事實勝於雄辯

簡析:是說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壹標準。只有實踐才能把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並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又如,“說了不算,做出來再看”、“路遙識馬力,日久見人心”等,同屬此理。

47、眾人是聖人

簡析:是說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它不僅創造物質財富,也創造了精神財富。那種認為“英雄造世事”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又如,“三個臭皮匠,頂壹個諸葛亮”,也是說這個道理。

48、失群孤雁終難行

簡析:比喻個人的實踐必須同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壹個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必須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否則,將壹事無成。

  • 上一篇:以過程之美為題,的作文
  • 下一篇:MOOC,微課和翻轉課堂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