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怎樣的班級文化才能促進學生成長

怎樣的班級文化才能促進學生成長

我們時常會熱衷談文化,什麽事情沾上“文化”二字即可讓人刮目相待,身價倍增,比如酒文化、食文化。但是,在應試的逼迫下,在時尚的追逐下,在功利的誘惑下,本來應該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學校、班級,卻成了壹個被“文化”遺忘的角落。其實細究起來,每個人的文化價值都是從他最初的學校和班級文化開始的。有什麽樣的班風,有什麽樣的班級文化,對每個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班級文化,通常是指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的價值觀、***同思想、作風和行為準則的總和。班級文化作為壹種隱性的教育力量,表現出壹個班級獨特的風貌和精神,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具有凝聚、約束、鼓舞、同化的作用,是班級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可以說,班級文化是壹門隱性課程,具有壹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將有利於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視班級文化的建設。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應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來表現班級文化內容,豐富班級文化的內涵。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規範制度文化。 班集體為壹人獲得***同的追求創造了條件,他們也必然要形成他們的***同追求,這樣班級具有特色的價值追求就形成了。為實現壹定的價值追求,必須有壹套規範來加以保證,這就是與壹定的價值追求想適應的規範。在過去的學校管理模式中,往往有針對校風校紀制定出的壹系列規章制度,要求學生必須遵守執行,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但也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而導致壹些負面效應。 而以人為本的管理,則是依據***同價值觀和文化、精神氛圍進行的人格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管理對象心目中產生壹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誌變為個人的自覺行動。這種管理方式主要從人的心理、行為、形象等諸方面去實施,具有情感性、親和力和人文色彩,以及內在重於外在,心理重於物理,身教重於言教,肯定重於否定,激勵重於控制,務實重於務虛的特征。顯然,這種管理方式為我們培養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和挖掘學生的潛能,提供了有益指導。如果沒有規章制度,那就會陷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壹盤散沙的境地;如果僅僅讓學生對班級有壹種溶合的感情歸屬,只能使班級很團結。要使班級向前進壹步發展,就應該讓學生肩負起作為集體壹員的責任意識。壹個人缺少進取心將會碌碌無為,壹個班級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紀律、班風、學習等方面提出高標準和嚴要求,是不會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體精神是由個體對同壹目標的認可凝結而成。這壹點在德意誌和大和兩個民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班主任作為壹個合作者、幫助者、促進者,只是在班級生活中起壹個平衡與決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適應青少年心理的發育過程和渴求成熟的願望,培養壹種“之人格,之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管理班級全方位事務。 同時,學生以班級為家,就可以向學生提出壹種責任感,要求他們承擔壹定的義務。在實踐中,經過壹段時間的互相認識和磨合以後,開始由全體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符合班級實際的班規。以往的學校規章制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單向的,學校及班級的制度並沒有征得學生的同意。班主任是欽差大臣,學生是俯首聽命的臣民;錯誤的,因為它的目的是糾錯而不是養成,僅僅是以管理不出事為目標;形式的,是學校的工作而不是學生的生活。因而,現行的許多規章制度盡管很全面,但是比較抽象,很容易流於形式。實踐性強的班規有針對性,而且給學生灌輸壹種主體意識,從人格與道德的角度要求學生言出必行。 在當前的班級管理中,很多班主任還在采用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進行學生管理,或是強制性地發施令,或是家長制地出言必訓;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給學生壹點支配的權利。以來,這些班主任起早貪黑,事無巨細,壹切都親自包辦,整天忙於處理班級的各種具體事務。就這些班主任主觀方面而言,非常認真負責,可以說是整天泡在班裏,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教師剛壹離開教室,班級又亂作壹團;老師不布置任務,學生就不知道做什麽。究其原因,這種傳統教育的過程開放度不夠,學生參與程度不足,因此,學生的自治能力沒有培養出來。這種管理方式壹方面使班主任疲於奔命,事務纏身,不利於自身的提高;另壹方面,這種“保姆式”的管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壓抑了學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發揮,不利於現代人素質的培養。有很多學生在學校裏與老師溝通很少,原因在於老師總認為學生太小,沒有把他也當成班級裏的壹個成員,班級事務從不顧及學生意見,忽視了學生日益增強的主體意識。要建設班級的文化氛圍決不能忽視這種意識。這種主體意識實際上是責任意識的壹種雛形。珍視和逐漸培養他們這種責任意識對於他今後對事業、對工作、甚至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意識都是壹脈相承的。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讓學生由過去的管理的對象變成管理的主動參與者,在這種角色變換中加強自我控制與自我監督。比如,有的班主任把原來固定的班幹部制度變為壹種流動機制。在班幹部產生上,采取競選制和輪任制。班長輪流擔任,班委會由班長提名,經同學表決通過,充分調動同學積極性,也使班長在管理工作上駕輕就熟。形成壹種班主任——班長——班委——同學的管理體制,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這種多層次、全方位的輪流競爭上崗,不僅加強班級工作透明度,而且增強了學生的意識。 從文化層面上說,內涵發展就是體現在主體意識的增強。教育管理學認為,人是認識的主體。人有追求,這是因為人要主動地發展自己,這種追求就是價值觀。人的主體性由主體自身的活動賦予,在活動中生成、確定、發展和完善。未來社會是信息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教育必須確立面向未來的學生素質培養目標,構建學校素質教育體系,所追求的應該是人與社會協調發展,是人的的充分的全面的發展。弘揚人的主體性應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主題。主體性的體現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教育應從“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實踐與研究,轉向研究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中學教育體現和尊重中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育教學過程,讓他們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以往我們強調班級管理,壹味地對學生說教,往往作用不大。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許多有識之士都指出,制度的建設比道德建設、榜樣示範更重要,因而學校德育應重視制度建設,讓學生參與,以發展為目的,服務學生的生活為原則。現在我們強調用文化育人,正是尋求壹種思想上的碰撞,改變學生的精神實質,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動上來。中學班級的制度文化建設,其主要內容是根據中學生行為規範和學校對中學生的德育要求,具體制定班的班規,以便具體實施對本班學生的常規管理和德育考核,同時建立壹套制衡和監督的機制。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方面,很多班主任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老師制定和實施了操行評優的標準。如尊重國旗,嚴肅認真地參加升旗儀式;沒有缺交作業的記錄;上課和自習課沒有違犯紀律的記錄;早讀遲到只限於2次、正課沒有遲到,曠課的記錄;包幹區以及課室的清潔衛生,平時的勞動無遲到無缺席記錄;每天按規定穿著校服,違規只限於壹次;堅持兩操,沒有無故缺席的記錄;自覺維護環境衛生,沒有亂丟、亂扔、亂吐的記錄。等等,這些要求是高標準的,把學生的操行評比與班級的常規管理密切了起來,而且易記、易操作,便於施行。操行評比這些本來很抽象的東西,通過與學生在校的日常表現以及在校應該做到的常規要求起來,就使之規範化、具體化和制度化了。作為班級的制度文化,制定這標準是容易的,誰都可以制定,但如果以為制定這些標準就是班級制度文化的全部內容,那就錯了。班級制度文化的本質內涵是“實施、指導、監督、制衡、服務”,是要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法治精神,養成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管理制度上要嚴明,要公正,要壹絲不茍,體現壹種“剛性”;而在情感上則要寬和,善解人意,待人之誠,體現壹種“柔性”。這是壹項難度頗大的工程。但是法制意識和法治精神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在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不能不具備這種素質。 教育需要壓力,但不需要壓抑;教育並不沈重,但是卻厚重;教育不無力,但是要恰到好處;教育可以有個性,但是都要追求。 2、豐富物質文化。 中學班級的物質文化建設,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對所在教室環境的布置及對教室環境的要求構造壹種教育和學習外部文化環境。這個外部文化環境是人為設置的,它從壹個方面體現著壹個班的精神風貌以及教育和教學的主旨。杜威指出:“學校是壹種特別的環境,它用專門的設備來教育孩子。”作為壹個班集體學習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我們要求班的教室必須是窗明幾凈的,地上沒有紙屑,創造壹個文明的學習環境。而要做到這壹點是不容易的,它要求作為文化活動的主體——班裏的師生必須要有文明的觀念、文明的規範行為和社會公德心,必須要有高度的“環保”意識,必須要持之以恒地與亂丟、亂吐、亂扔的不文明行為作鬥爭。因而實施這壹要求的過程,不僅是壹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過程,而且是壹個教育的過程,是壹個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素養的過程。因此,在班級環境文化建設上,要組織學生精心設計和布置,使教室的每壹塊墻壁、每壹個角落都具有教育內容,富有教育作用。踏進壹個班的教室,我們希望會發現前後墻壁上有幾條橫幅,上書“時間,永遠向前,時間第壹”之類的,時刻警醒同學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時間觀念,要珍惜時間。我們希望看到課室的側壁懸掛著的“在科學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嶇的山路上不畏勞苦地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雷鋒的:“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那些永遠力爭上遊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這樣的教室布置,目的是營造壹種規範的環境,讓每壹塊墻壁都說話,體現壹個班級教育和教學的主旨。 目前,壹些地方學生成長的外部文化環境不容樂觀,宣揚的非法音像出版物、口袋書和黑網吧充斥街頭,調查表明,有三到五成的學生受到感染,有5%-10%達到癡迷程度,有的成為問題少年。壹些非法經營者利用網吧、電子遊戲機、錄像廳、非法盜版出版物等散布、、賭博、迷信等內容,危害學生身心健康,引誘毒害學生。在這種不容樂觀的外部環境的圍追堵截下,班級更應該努力成為學生棲息心靈的精神家園,把學生吸引到教室裏來。同時,教室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教師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創設有特色的且為自己所喜愛的文化環境。正如華師大葉瀾教授所說得那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力還給學生,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教室,不僅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陣地。優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級環境文化能陶冶師生的情操,溝通師生的心靈,激發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黑板報和墻報是班級環境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班級的眼睛”。許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換黑板報、墻報的任務交給那些能寫善畫的學生。但是,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如果對這些黑板報、墻報不感興趣,那麽再美再好的黑板報、墻報對於整個班級的教育活動又有什麽意義呢?每個人都有“把自己才能表現出來”的良好願望,而黑板報和墻報給學生提供了壹個施展才能的舞臺。所以,為辦好黑板報和墻報,充分發揮其作用,班主任應采用學生輪流或小組輪流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從而來表現自己。表現自己的觀點,表現自己的理想,表現自己的美感,培養創造的個性,讓有限的教室空間成為無限的教育資源。同時,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已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新時期的班主任也應與時俱進,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也不僅僅是面對面的交流,有了更多的途徑和渠道,比如,有的班主任利用跟學生溝通;有的班級自建了班級主頁,為師生之間搭建了虛擬空間的新舞臺;有的班級建立博客日誌,構建了班級自我管理的新模式;有的班主任利用網絡的形式,拉起了師生交流的新紐帶;有的老師還把電子郵件當作思想工作的新鑰匙,等等,都是自覺利用網絡信息進行班級管理的有益嘗試,讓老師和學生“坐網日行八億裏,遙看世界彈指間”,有時這樣的交流效果要明顯優於當面的說教,更讓學生易於接受,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3、培植精神文化。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過程首先是壹個精神成長的過程。從班級文化的角度上說,如果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是顯性文化,那麽,精神文化則是隱性的文化。班級的精神文化建設即觀念形態層,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深層結構要素。它包括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方式、人際關系、集體以及各種認同意識。 現在的中學生在沈重的考試負擔、巨大的升學壓力、封閉的學習環境、重復的學習方式、壓抑的管理之下,缺少豐富的而又必要的精神生活。其精神狀態呈現這樣兩種特點:壹方面是精神荒漠化,他們過分學習,缺少休閑;過分現實,缺少理想;過分理性,缺少感性;過分功利,缺少審美;過分練達,缺少純真。難怪不少專家都發出這樣的呼籲:快來救救中學生的“精神缺鈣”!面對地獄般的學習和考試,有學生總是在淒風苦雨中煎熬,正如有學生填詞《水調頭考試》曰:考試古亦有,科舉為先例。不知應試教育,何日得止息。我欲張揚個性,又恐父老尊長,開口問成績。遊筆涉題海,仿徨無盡期。統考近,課業忙,方幾日。不應有怨,奮發努力有出息。觀望且莫再有,須蓄青春毅力。但願晴日裏,兒女展新姿。另壹方面是精神追求多元化,從前些日子的哈韓、哈美、哈日,到時下的“超級女聲”的瘋狂,都從壹個側面上反映了學生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趨多元。班級文化建設要看重的是壹種氛圍文化,這種文化的建設,既要滿足學生的興趣與願望,同時,作為老師也不能不予以壹定的引領。《說文解字》中解釋教的意義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時下實施的新課程,正是讓中國教育開始了艱難的回歸教育的本真,回歸教育的本體的漫長歷程,讓我們看到了別壹種教育:壹種呵護人的成長、叩問人的靈魂、彰顯人的個性、關懷人的生命的充盈著人文情思的溫暖的教育。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班主任充當的是“引領者”的角色。人們常說,有什麽樣的班主任就有什麽樣的班級,此話不無道理,壹個班主任喜歡讀書,那麽他的班級的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而愛上讀書,壹個班主任喜歡體育運動,那麽他的班級的學生也自然而然地多了些體育活動。 班主任的個性和特色,往往就是這個班級的個性和特色。首先,作為班主任要有文化的修養與品位,要從理性上懂得班級文化的內涵。其次,班主任在班級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做到以身作則,起好帶領帶動的作用。再次,要形成壹種班級文化制度,並且要建立壹種評價機制,形成正確的導向,起到鼓勵、批評、監督的作用。很多班主任不僅自己能夠給學生很好的引領,還註意努力營造壹種富有特色的班級氛圍,比如書香班級,讓學生“書少非君子,無讀不丈夫”,數碼班級,讓學生領域科技的先進性,等等。有的班主任根據生態學理論中的“多樣性”、“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用“星光燦爛”評選辦法替代了過去相取向對狹窄和程式化的“三好學生”評選辦法。經常評選“學習之星”、“管理之星”、“藝術之星”、“運動之星”、“友愛之星”、“進步之星”、“發明之星”、“電腦之星”等,除了發給證書之外,還特別將這些學生的簡介(附照片)在年級、班級櫥窗中張貼,既推介了相關學生的事跡,又有利於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還有的班主任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動員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呼籲家長“少壹些煙酒味,多壹些書卷氣”。 文化氛圍改變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的,我們要讓學生從依從它到認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終形成學生的內化。因而,在班級精神文化的建設中,班主任應把學生擺在主體的位置,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任何班級都有形成積極班級精神的可能,任何學生都有通過教育獲得積極發展的需要。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教育活動,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班隊活動、各種文體競賽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體育競賽就是壹次很好的培養學生進取性的心理文化,不是靠說教,而是通過參與競爭,在實踐中培養和形成起來的。沒有競爭就沒有進取性的心理文化,在學校,最能調動壹個班集體同學的情感的,莫過於校運會——學校各班最高層次的體育競賽。這關系班集體的榮辱,是不能等閑視之的。這件事做得好,可以大大地增加班集體的凝聚力,大大振奮全班同學的精神和士氣。做得不好,就會大大地挫傷同學的積極性,甚至可以使壹個班集體壹蹶不振。把校運會這件事做好標準並不是壹定要贏,而是要充分挖掘班的全部潛力,調動班的全部積極因素,眾人壹心,眾誌成城,在比賽場上敢與強手壹決高低,如果能做到這壹就達到目的了。因為體育精神的真正內涵就是更高、更快、更強,她的本質就是競爭的、進取的。在活動中,學生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交往的品質、活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培養。 班風是班級精神文化的重要標誌,而班風的形成不是壹蹴而就的,良好班風的形成和發展是以有***同的奮鬥目標為前提的。班級的奮鬥目標是引領全班學生***同奮進的動力源。但是無論是近期目標,還是中期或遠期目標,要真正成為班級全體學生的***同目標,不是由班主任規定的,而是班主任充分尊重學生,與班級學生***同“協商”的結果。班主任要充分發揚,尊重學生的“童言無忌”,保護學生的“異想天開”,理解學生的“盲目過錯”,讓每個學生在教師面前都能暢所欲言,勇於展示,真正樹立起新型的師生觀。正如蒙田所說,美麗的心靈是那種博大、開朗而又準備容納壹切的心靈。老師應該要有壹顆善良的美麗的心靈,才會以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全班同學面對學生,用愛來撫慰每壹個學生。然而,面對晶瑩剔透的童心,我們常常會感到自己心靈的斑斑銹跡。有壹位教育家說過這樣壹段非常有意思的話,正是對當前的教育狀況的逼真描述。他說:“在今天中國的教室裏,坐著的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面恰恰打了個顛倒——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地位,而坐著的學生軀體內,卻掩藏著壹個戰戰兢兢地站著、甚至是跪著的靈魂。” 學生在學校、班級裏開始積累做人的道理,同時也是在積累心理上的健康和成熟,所以,學生應該在壹個健康、美好的班級情感文化的沐浴下成長。這種健康、美好的班級情感文化應該是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班級中的成員人人熱愛集體,又被集體所愛;人人贊美別人,也被別人贊美。教師要善於不斷地抓住時機,發現教育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關心他人,關心集體,濃厚班級的精神文化。相信不少老師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在教室的醒目位置,辦壹個“名言欄”,每天讓學生輪流在上面寫1—2則名言。其目的有二:壹是發揮名言的警示教育作用;二是讓學生積累作文素材。但是我們發現,這個活動開始的時候,還真不錯,學生們都非常認真,熱情期待著每壹天的驚喜。可壹段時間後,學生們對“名言欄”已不如壹開始的時候那麽熱情了,是“名言”沒有魅力了嗎?只要反思壹下,我們就會頓悟這樣壹個簡單卻容易熟視無睹的道理:“名言”再好,也是他人的。 況且“單調”“機械”“重復”的事情,誰又願意樂此不疲呢?於是有壹位老師嘗試著把“名言欄”改成了“花季心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交往不在多,有‘誠’則行。只有真誠才能得到真正的友情,真誠能使人與人變得熟悉又親切。”“人生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感悟組成的,每壹份感悟都代表著壹份成熟。在經歷了風風雨雨之後掩上心扉,細細品味每壹份挫折,每壹份喜悅,得到的感悟將是生活賦予妳的最慷慨的禮物。”“累,讓我們知道,要珍惜別人的付出,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壹切,因為別人也同樣勞累。試著讓自己嘗試累、享受累吧,那份感覺,那份欣慰,就是幸福。”……在“花季心語”中,學生在來自自身或學友的感悟中,接受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滋養、靈性的啟迪,感悟、積澱、升華著美好情感,進而形成有利於自身未來發展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們覺察到學生的情感世界細膩了,溫柔了;思想世界拓寬了,堅固了,也深刻了。在遐想和凝思中,他們漸漸有了個性化的、充滿文化內涵的價值觀念。他們擁有的已不只是年輕。如今,“花季心語”已成為班裏的壹道亮麗風景。學生們還把每個人的“心之語”記錄下來,編成了壹本名為《心靈的影集》的感悟錄呢!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葉瀾教授主張“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花季心語”的寫作過程,就是壹個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過程。“花季心語”讓學生感悟了生命的偉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卻的夢想和沈寂的。真可謂心靈的釋放,靈魂的重塑,生命的建構! 教育需要精神的澆灌。班主任的教育更要觸及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上幸福自信的“莊稼”,拔掉自卑、粗俗、自私的雜草。教師的精神之愛應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中,存在於無言的感動和人性的光輝裏。從這個意義上說,班級管理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環境造就人。”壹個班級的文化環境對於學生的熏陶是潛移默化的,它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想見,從壹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班級文化走出來的孩子進入社會會有怎樣健康的心態和健康的文化人格。班級文化作為活生生的東西,它是由壹個班級中的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中、在交往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在師生的各種交往中,在同伴的各種交往中,壹種意見,壹個神態,壹種行為方式,尤其是班級裏由體創造出來的壹種氣氛等等,它們不僅構成了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差別,而且也構成了壹個班級成員和另壹班級成員之間的差別。這種差別,當然是不同班級文化的差別。在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不再只是能否在壹個班級裏生活,而是在何種班級裏,獲得何種教育的滿足。既然這種滿足是由特定的班級文化決定的,提高班級生活質量,提升學生生命質量,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充滿智慧挑戰,充滿勃勃生機,就不能不從班級文化著手。

  • 上一篇:談骨氣論據
  • 下一篇:《盜墓筆記》何時上映?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