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國劇常識

國劇常識

1.為什麽京劇被稱為中國的“國劇”

我國的京劇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從清乾隆年間(1790年)四大徽班 京劇又稱京戲,是在徽戲和漢 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壹 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 而形成的。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 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和鑼鼓等伴 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進京以來,京劇不斷改進,集各地方戲曲之長,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和藝術風 格。又因極富北京地方特色,故被稱為京劇。

京劇壹直是我國對外交流的主要藝術形式之壹,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被視 為中國的“國粹”,難怪人們把京劇當成中國的“國劇”呢。

2.京劇方面的常識

行當:生旦凈醜

1.生:分為老生,小生,武生

2.旦:分為青衣,老旦,刀馬旦等

3.凈:俗稱花臉

4.醜:文醜,武醜,彩旦(俗稱醜婆子)

流派:

老生的流派主要有譚派,余派,馬派,高派,言派,楊派,奚派。

青衣的流派主要有梅派,程派,尚派,荀派,張派,黃派

老旦的主要流派有李多奎的老李派和李金泉的新李派

花臉的主要流派有裘派,袁派,金派,郝派,侯派

小生的主要流派有姜派和葉派

當代比較有名的京劇名家:於魁智,李勝素,張火丁,孟廣祿,王平,王佩瑜,史依弘等。

如果滿意請采納

3.關於中國國粹——京劇的知識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壹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京劇臉譜是壹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壹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壹種類型的人物都有壹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壹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壹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采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妾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壹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壹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裏、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壹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阪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華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4.關於京劇的知識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壹,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壹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壹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壹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醜四大行,每壹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壹步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壹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醜角臉等 。

更多知識:?wtp=tt#2

5.京劇的知識

劇的起源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4個徽調班社,陸續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壹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成為京劇。其音樂基本上屬於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 “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我覺得妳應該大體了解京劇的發展的歷史,京劇的流派,著名演員。京劇的板式,服裝,道具。妳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簡單了解壹下就可以。我給妳壹個網站,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京劇自產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

京 劇 的 形 成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昆腔劇目;春臺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

1828年以後,壹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壹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余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昆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壹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昆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壹個新的劇種--京劇。第壹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

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

京劇音樂的特點是什麽?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於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唱腔凝重渾厚,更宜於抒發沈郁、悲憤的情懷。

6.京劇的基本常識

唱、念、做、打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結合構成歌舞化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舞”。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壹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劇,中國的“國粹”、國劇,已有200年歷史,享譽海內外。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級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另外,“京劇”也是壹個網絡用詞,意思同“驚懼”。

7.京劇的基本常識和壹些知識

對不起,我只搜到這些概念,不知有用嗎?

京劇:也叫“京戲”,是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壹。至今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5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個徽調班社,陸續進入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壹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展而成。

“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四種表演功夫和“手眼身法步”(壹說“口手眼身步”)五種技術方法的合稱。這是戲曲演員的基本修養。

“角色”:傳統戲曲中,根據劇中人不同的性別、年齡、身份、性格等而劃分的人物類型。如壹般男子稱生或末;老年婦女稱老旦;性格粗豪的男子稱架子花臉(副凈)等。各自具有表演藝術上不同的特點。從戲曲史看,角色劃分逐漸由簡而繁。近代各戲曲劇種大都以生、旦、凈、末、醜為基本類型,並各有較細密的劃分。如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又分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演員往往專演壹個類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種專門行當。習慣上,角色與行當通用。

“碰頭彩”:戲曲術語。指演員壹出臺簾,觀眾即迎頭報以熱烈喝彩,俗成稱“碰頭彩”。

票友:戲曲、曲藝術語。它是非職業性戲曲、曲藝演員和樂師的通稱。相傳清朝初年,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到各地演唱子弟書,從事宣傳,不取報酬,後來就把不取報酬的業余演員稱為“票友”。票友的同人組織稱為“票房”。票友演出稱為“票戲”。票友轉為職業演員稱為“下海”。

四大須生

指30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須生(老生)演員,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四小名旦:1936年,北京《立言報》舉行公開投票選舉,選出當時尚在科班或尚未滿師的京劇旦角演員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四人為“四大童伶”。1940年,在四大名旦的影響下,再次選舉上述四人為“四小名旦”。

四大名旦:二十年代先後成名的四個京劇旦角演員,他們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武場”:指樂器中的打擊樂。如京劇的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過去,也指打擊樂的樂師

“文場” :指樂器中吹、拉、彈的各種管弦樂。如京劇的胡琴、南弦子、月琴、笛子、嗩吶等。過去也指演奏這些樂器的樂師、笛師等。

  • 上一篇:2022年高考加油文案簡短幽默
  • 下一篇:小學思維導讀寫作作文1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