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關於中考作文

關於中考作文

2010年中考作文素材集錦

"磨難

(1)引言

“自古名人多磨難”。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大多經過逆境的種種磨難。他們面對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誤用嘆哭泣;咬緊牙關,奮力抗爭以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戰勝逆境,成為勝利者。

我們都應勇敢直面逆境磨難,用它來磨煉自己奮飛的翅膀,最終使自己成為壹個成功者。

(2)事實論據

命途多舛的蘇軾

蘇軾,宋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被當時“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譏刺朝政”、“包藏禍心”,遭到逮捕和審訊,幾乎送了性命,史稱“烏臺詩案”。後謫居黃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繼位,高太後攝政。高太後不滿新法,立即起用舊黨召。司馬光等回亦執政,蘇軾被調回京城,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後同舊黨發生分歧。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1089年,蘇東坡再次被貶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又把變法派召回朝內主政,政局變生急轉直焉的變化。第二年6月蘇東坡,被貶得更遠,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廣東惠陽)。晚年過流放生活。給蘇東坡又壹次沈重打擊,公元1101年7月26日,這位66歲的老人,終於滿含悲憤離開人世,結束他命運多舛的壹生。

蘇軾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貶時寫出的。如:詞作《奴嬌?赤壁懷石》,散文《簣 谷偃記》,《方山子傳》、《記承天寺夜遊》、前後《赤壁賦》等。

終生坎坷的巴爾孔克

1850年8月21日,在巴爾孔 的葬禮上,雨果所致的蛋詞中有這樣的話:“在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孔克是最偉大的壹個;在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孔克是最優秀的壹個。…可嘆啊!這個堅強的、永遠不停止奮鬥的哲學家,思想家、詩人、天才作家。在我們中間,他過著風風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時代壹切偉人都遭逢過的惡鬥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紛擾和痛苦。”

是的,巴爾紮克,壹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愛。家庭和母親,對他冷漠無情,他好像是家庭裏多余的人。巴爾紮克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曾忿忿地說:“我從來不知道什麽叫母愛。”“我經歷了人的命運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

長大以後立誌要從事清苦的文學創作。當壹個“文壇國王”。從1819年夏天開始,整天在壹間閣樓裏伏案寫作。閣樓咫尺見方。他的居所簡聘寒酸,夏天熱騰騰,冬天寒風嗖嗖。他沒有白天,沒有黑夜,沒有娛樂,總是不停地寫。結果在與書商打交道過程中不斷受騙,以致負債累累。債務高達10萬法郎。為了躲債他6次遷居。他對朋友說:“我經常為壹點面包、蠟燭和紙張發愁。債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壹樣。我常像兔子壹樣四處奔跑。”

巴爾孔克,壹生勤奮寫作,常常連續工作繭自18小時。在不到20年裏,他***創作91部小說。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但他壹生卻是在貧困和痛苦中度過的。他曾壹句話概括自己:“壹生的勞動都在痛苦和貧困中度過。經常不為人理解。”

多災多難的塞萬提斯

塞萬提斯,西班牙16世紀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訶德》風行於世。被稱為不朽之作。

塞萬提斯壹生多災多難,出身沒落貴族,家庭貧寒,從小就跟父親外出奔波謀生。22歲參軍,在與土耳其海戰中,左手致殘。後曾被海盜俘獲,賣到阿爾及利亞為奴,歷盡艱辛。被父母贖身獲得自由後,曾在海軍中充任軍需,後又蒙冤入獄後生活無著,當時壹家7口人過著饑寒交際花迫的生活。他就在這樣的困境中寫出了《堂吉訶德》、《努曼西亞》、《懲惡揚善故事集》、《加拉黛亞》、《巴爾那斯遊記》、《八個新的喜劇和八個新的幕間鬧劇》等壹批有影響的作品。

(3)理論論據

人才由磨煉而成。

蔡鍔

刀在石上磨,刀越來越快,石越來越薄。

茅盾《問題的兩面觀》

天下決無壹蹴即成之事。

鄒韜奮

只有真金不怕火,也只有經過若幹鍛煉才能成為純金。

徐特立《祝〈科學園地〉誕生》

在艱苦奮鬥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文人,總比生長在溫暖逸樂的環境中的人,要堅強傳大。

郁達夫《詩人的窮困》

在溫室裏培養出來的東西,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鬥著,絕不作“茍全”之夢。

鄭振鐸《最後壹課》

困難不僅可以磨煉我們意誌,還可以鍛煉我們的身體。

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煉自己》

困難出英雄。

徐特立《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

快刀不磨要生銹,胸膛不挺背要駝。

聞壹多《〈西南采風錄〉序》

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總要歷些危險。

魯迅《老調子已經唱完》

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壹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逆境令人奮鬥。

陶行知《中國師範教育建設論》

鐵是愈錘煉愈堅韌的。

聞壹多《從宗教論中西風格》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

不有百煉火,熟知寸金精?

唐?孟郊《古意贈梁肅補闕》

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

世上何嘗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鍛煉成的。

茅盾《蝕?追求》

古人成大業者,皆自憂患始。

清?劉巖《贈人》

失敗是成功的壹步路。

惲代英《怎樣創造少年中國》

有磨皆好事,無曲不文星。

清?崔念陵《斷句》

任何事業的成功史中必有壹段傷心史。

鄒韜奮《能與為》

窮當誌益堅。

宋?歐陽修《送黃通之鄖鄉》

憂患增人慧,艱難玉汝成。

郭沫若《南下書懷四首》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

清?曹端《書戶》

苦是甘的代價。

謝覺哉《論“同甘***苦”》

能力愈運用而愈大,困難愈奮鬥而愈小。

惲代英《來鴻去燕錄?致虎嘯書》

挫折磨難是鍛煉意誌增長率加能力的好機會。

鄒韜奮《不相幹的帽子》

意誌愈煉愈堅。信仰愈磨愈固。

茅盾《創作的前途》

頑鐵不煉不成鋼,美玉不治不精瑩。

弘壹大師《寒笳集》

自古饑腸出奇策。

金?元好問《遺山先生集?女兒山避兵》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舊約?約伯記》

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

[古羅馬]塞內加《論天意》

通過苦難而變得明智並非壞事。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報仇神》

苦難磨煉壹些人,也毀滅另壹些人。

[美]富勒《至理名言》

不幸可能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梁。

日本諺語

人應當使自己的面貌日新月異,要像堅硬而有韌性的金屬那樣經得起任何鬥爭的鍛煉。

[俄]列斯科夫《大堂神父》

鐵是愈煉愈硬的。

[前蘇聯]高爾基《意大利童話》

人要經過壹番苦難才能成才。

芬蘭諺語

青年時代的鍛煉比黃多還貴重。

朝鮮諺語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傳統美德--節儉

(1)引言

人類社會總是不斷發展,物質生活也日益豐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但這與提介切儉並不矛盾,講節儉就是要珍惜人類有限的資源和人類自身的勞動成果,就是要從我們先輩的優良傳統中吸取艱苦奮鬥的精神。

(2)事實論據

毛澤東的節儉生活

電視紀錄片《毛澤東》有這樣壹個鏡頭,毛澤東的保健醫生拿起壹條毛澤東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滿是補釘。他說他曾多次勸主旗幟換條新的,都被拒絕了。這是毛澤東真實生活的寫照。毛澤東在延安時穿的壹套舊軍裝洗得發白,補釘就有16塊。他的壹雙舊拖鞋,鞋底都出了洞,鞋幫綻了線,縫補好繼續穿。

他曾說:“壹條毛巾毯我換得起,但***產黨人艱苦奮鬥精神丟不起。”

徐特立的《粉筆詩》

徐特立,字師陶,湖南長沙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傳世。他註重品德修養,平生儉樸。他在湖南第壹女子師範學校當校長時寫過壹首《粉筆詩》抄在黑板上,公布在校園裏:

半截粉筆猶愛惜,公家物件總宜珍。

諸生不解余衷曲,反為余是算細人。

他在每天巡視全校時總是把別人拋棄的粉筆頭撿起裝在口袋裏留給自己上課用。他在湖南第壹女子師範(又稱稻田師範)的幾年裏,差不多沒有用過壹支新粉筆。有些學生不理解,反而覺得他太“小氣”。因此徐特立特寫詩教育學生。

馮玉祥誇獎佟麟閣

馮玉祥,字煥章,安徽巢縣人。行伍出身,曾先後任北洋軍旅長、師長,陜西、河南督軍,國民軍總司令,國民黨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工長等職。他雖身居高位,但生活儉樸。

1932年10月,他從山東泰山到張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閣(佟當時任察哈爾省警務處長兼張家口公安局長),商討組織抗日同盟軍的問題。因為馮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準備,問如何接待馮玉祥。佟麟閣說:“還是老樣小米面窩窩頭,外加大蘿蔔鹹菜招待他。”馮玉祥吃得很香。誇獎佟麟閣說:“妳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還沒丟農民的本色。

列寧的大衣

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俄羅斯人,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和領袖。儉樸伴隨著他傳奇的壹生。當時人們經常看到他穿壹件退色的舊大衣。在這件大衣上還留有三個彈孔。

1918年,列寧就穿這件舊大衣,去工廠演說,遭到反對勢力的刺殺,在大衣上留下三個彈孔。傷愈出院後,他謝絕更換新大衣,將舊大衣補了再穿,壹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他的格言:“節約每壹分錢,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3)理論論據

壹粥壹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凡不能儉於已者,必妄取於人。

清?魏禧《目錄裏言》

以儉立名,以侈自敗。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儉則足用,儉則寡求,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

《古今圖書集成?家範典》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古今對聯集錦?農村聯》

凡事壹儉,則謀生易足;謀生易足,則於人無爭,亦於人無求。

清?錢泳《履園叢話?儉》

上節下儉者則用足,本重末輕者天下太平。

宋?林逋《省心錄》

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尚書?虞書?大禹謨》

儉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

《古今圖書集成?家範典》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

《周書?韋孝寬傳》

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

宋?林逋《省心錄》

仁以厚下,儉以足用。

《資治通鑒》卷八九

《晉紀十壹》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清?金纓《格言聯璧?持躬》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輕而多取,吾寧寡而儉用。

弘壹大師《格言別錄》

惟儉可以惜福,惟儉可以養廉。

清?錢泳《履園叢話?安安先生》

惟儉養德,惟移蕩心。

《明通鑒》卷六,太祖語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

明?薛宣《讀書錄》卷七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管子?形勢解》

多求不如省費。

宋?司馬光《言招軍劄子》

貪汙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

毛澤東《我們的經濟政策》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

清?朱柏廬《夫子治家格言》

聲色之害,甚於鴆毒。

《明通鑒》鄭五,太祖語

儉開福源,奢起貧兆。

《魏書》卷六二《李彪高道悅列傳》

儉則寡欲,侈則多欲。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節用儲蓄,以備兇災。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

儉,德之***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引古語

制俗以儉,其弊為奢。

宋?王安石《風俗》

衣不求華,食不厭蔬。

宋?王安石《長安縣太君墓表》

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

隋?王通《文中子?關朗》

量入以為出。

《禮記?王制》

居豐能儉,在富能貧。

《晉書?陸雲疏》

人們不理解,節儉是壹筆多麽大的收入。

[古希臘]西塞羅《斯多葛派的奇談怪論》

天上也講究節儉,把燈燭壹起熄滅了。

[英]莎士比亞《麥克白》

與其卑躬屈節以求小利還不如減少零星的花費較為得體。

[英]培根《論消費》

不節儉,誰也富不了;節儉的人很少受窮。

[英]約翰遜《漫步者》

節省等於壹筆可觀的收入。

[荷蘭]伊拉斯謨《對話集》

儉樸是我們美德的可靠衛士。

婆羅門諺語

我是真正富有的,因為我的收入大於我的開支同我的欲求是相等的。

[英]吉本《回憶錄》

勤能生則,儉能聚寶。

中國諺語

勤,鋤頭上的黃金;儉,米缸裏的白銀。

中國諺語

節儉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藝術,崇尚節儉乃諸美德之本。

[英]蕭伯納《革命家箴言》

勤儉好似燕銜泥,浪費好似水沖堤。

中國諺語

光儉不勤無源水,光勤不儉水斷流。

中國諺語

在享樂上花費最少的人,是最富足的人。

[美]梭羅《日記》1856年3月11日

人可以分兩種:壹種人節儉得仿佛要活到永遠,另壹種人揮霍得仿佛第二天就會死去。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引自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

增產不節約,金碗也打破。

中國諺語

克勤克儉糧滿倉,大手大腳倉底光。

中國諺語

貪婪比揮霍更是節儉之大敵。

[法]拉羅什富科《箴言錄》

力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詠史》

克勤克儉,無怠無荒。

《樂府詩集?梁太廟樂舞辭》

奢未及侈,儉而不陋。

漢?張衡《西京賦》

創業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儉。

中國諺語

家有良田萬石,也要粗茶淡飯。

中國諺語

壹滴水,壹滴油,不讓壹滴白白流。

中國諺語

壹粥壹飯皆辛苦,半絲半縷應節約。

中國諺語

高三議論文寫法指要

壹、作文見解新穎四法

高考《考試說明》規定作文發展等級第四項“有創新”,其中有壹條“見解新穎”。何為“見解新穎”?就是“見人之所未見,道人之所未道”,而不是人雲亦雲,老生常談,這確實體現了寫作上的創新精神。那麽,怎樣才能做到“見解新穎”呢?

1、逆視法。就是在思考問題時,運用逆向思維,反彈琵琶,從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認識常規,得出全新的見解。比如,人們常常譏笑“班門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門”,只有敢於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獲得更多的教益;人們常以“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作為借口,我偏說“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潔身自好,拒絕誘惑;壹株牽牛花,別人贊美它勇於攀登,奮發向上,我偏批評它只要見到誰位置高就去攀附。

2、側視法。就是運用發散思維,另辟蹊徑,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往往會引發新的認識,得出不同的結果,產生新的見解。比如,以“濫竽充數”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評南郭先生不懂裝懂的惡劣作風外,還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1)批評齊宣王的“大鍋飯”政策,聯系現實談改革平均主義的必要性;(2)批評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擊現實社會中官官相互的腐敗現象;(3)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評現實生活中不學無術卻空占位置的無賴作風;(4)贊頌齊緡王不墨守成規,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這些見解互不相同卻又自成壹家,令人耳目壹新。

3、透視法。即在人們普遍認同的認知習慣或傳統觀念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視壹樣,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從而形成全新的見解。如臺灣著名作家柏楊有壹篇文章題為《講真話不是美德》,乍看起來讓人懷疑是不是寫錯或印錯了。讀罷全文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認為:講真話不是壹個人的美德,講真話是壹個基本的做人態度。壹旦講真話成為美德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扭曲。見解新穎,立意深刻,發人深省。

4、統覽法。即在思考問題時,不能執於壹端,非此即彼,而應統覽全局,全盤考慮,善於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形成新穎獨特的見解。有這樣的壹個故事: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壹位長者的恩賜:壹根魚竿和壹簍魚,讓兩人選擇——可能馬上就有人說,選擇魚竿好,或是選擇魚好,其實這兩種見解都失之偏頗:因為選擇了魚,很快就會吃光,如果不能到達目的地,還是會餓死;若選擇魚竿,在到達水邊之前,也有可能餓死。可見,這兩種選擇都是不明智的。那麽,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其實,只要我們通觀全局,分析形勢,綜合考慮,新的見解自然會產生——兩個人合作起來,先填飽肚子,再帶上魚竿去趕路,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之,面對文題或材料,只要我們認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維,就完全有可能獲得新穎的見解。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見解新穎”,壹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之上,如果壹味“求新”而流於怪謬,則不可取。

二、論據運用的原則及方法

論據就是確立論點的理由和依據。壹篇議論文,它總是要表明壹定的觀點和主張,闡述壹定的見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論點。為了讓論點被別人承認,或者說使觀點令人信服,就壹定要用依據來加以支撐,這個依據,就是我們常說的論據。

論據可分為兩大類: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理論論據多是引用經典性的著作和權威性的言論,它們都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是可行的,同時它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別是經典性和權威性的言論,能夠增加論點的廣度和深度,使讀者對作者的觀點理解得更深刻。但是,壹般的議論文,用得多的還是事實論據,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壹般說來,事實論據比理論論據更有說服力。

現在,不少學生議論文寫得松散、遊離,寫得欠深度、欠力度,沒有說服力,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不會運用論據。

壹般說來,議論文論據的運用要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明確的目的性。

論據是論證論點的根據,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壹致,即材料與論點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能完全支撐論點,這就是通常說的“觀點與材料的統壹”。如果不壹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甚至會阻塞文章的思路。觀點和材料的統壹,這是議論文最基本的要求。

這就對論據提出了最起碼的要求,那就是無論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都應該能夠充分證明論點。因為運用論據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為支撐論點而運用的,為證明論點而服務的,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妳的事實論據再典型,妳的道理論據再精辟,也是沒有價值的。

有壹點值得提出的就是事實論據要確鑿,也就是說用作論據的事實必須是準確無誤的,不能胡編亂造;如果是虛假的,或個別事實不真實,都會導致論點經不住推敲的結果。所以,列寧說,論點“應該設法根據正確的和不容爭辯的事實來建立壹個可靠的基礎”(《統計學和社會學》,《列寧全集》第23卷)。論據真實可靠,論點就令人信服;論據靠不往,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對此,我們絲毫馬虎不得。

2.選擇的典型性。

典型性即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論據典型,能受到以少服多的效果。論據不典型,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就沒有說服力。生活中的偶然性的個別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義的,也就不能做為論據,否則就會導致論點的謬誤。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為論據,從古到今,由中而外,從名人到普通人,由名言而俗語,皆可作為有力的論據,使文章豐滿起來。但是只要用到名人名言作為論據時,總有壹批學生連舉壹大串,而其中的壹部分學生所的幾個人物,又往往是同壹個國家、同壹個時代、同壹個類型、同壹個領域,這便犯了缺乏典型性的錯誤。因為從同壹個角度舉出來的論據再多,再貼切,也只能代表壹個方面普遍意義。如能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選擇論據,避熟就生,避舊就新,典型性和信息量就會增加,就有利於闡述道理,會令人耳目壹新。

3.運用的精練性。

論據運用不在多,而在於精,在於能說明問題,寫議論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選用材料要沙裏淘金,精益求精。當然有時僅用壹個事例來證明論點會顯得單薄,力量不夠,這時就應通過幾個事例來充實內容。但有的同學認為論據越多就越能充分證明論點,這是不可取的。不加青紅皂白硬塞進去,結果會大大削弱議論的力量。

另外,有的同學敘述事實論據時,不突出重點和精華,不註意取舍,水分太多,有許多的敘述描寫,有時還有詳細的故事情節,文章幾乎成了記敘文,使文章的論點無法得到充分的證明,這是寫議論文的大忌。議論文重在議論,不應重在記敘。事實材料的敘述要簡明扼要,有時只要把能證明觀點的那個部分、側面說就行了。從頭到尾詳盡描述,應該註意糾正。議論文中的事實,應該只是敘述而不描寫,是擇要交代梗概,舍棄其中的細節;摘取事件的壹點,舍棄其他與論點無關的部分,這是很重要的壹點。敘述只是為議論而服務的,壹定要註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證明論點就行。

4.材料的新穎性。

現在非常強調創新,學生的作文也很重視有新意,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則可以通過論據的新來使文章增添新意。

論據的新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壹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論、新觀念等;如果選用的事實論據都是陳谷子、爛芝麻,都是老生常談,遊離於日新月異的生活,落伍於前進的時代,缺乏新鮮感和說服力,這樣難免使人生厭。不能壹談到身殘誌堅,就寫到張海迪,壹談到革命紀律性,就寫邱少雲,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錯,但用得太多太俗,就會影響文意的表達,所以使用事實論據要有時代特色,要有新鮮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二是舊材料的新作法。有時,我們找不到新的材料,當然也可以運用壹些舊的材料,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力求用舊材料寫出新意,讓人感到材料雖然是熟悉的,但妳這樣運用這樣處理仍讓人感到不同凡響。有的同學把領袖人物、著名人物、先進人物、名言警句當作“萬能膠”,而且多年不變,沒有從中挖掘出更有說服力的東西;也不註重平時的閱讀積累,不善於從生活中選擇新鮮的論據,說到這個論點,或者說到那個論點,都是常用的幾個論據,讓人味同嚼蠟。曾在報刊上看到這樣的壹句話:在議論文寫作中,選擇新鮮的別人尚未用過的論據是金子,別人已用的論據妳能變換角度去用是銀子,別人經常用的而妳又照搬照用的是石子。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在論據的運用中,我們要力求用的都是金子是銀子,而不是石子。

/wenda/thread?tid=291ae295d1f03c31

  • 上一篇:發朋友圈吸引客人找我
  • 下一篇:五種方法讓課堂變得有趣起來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