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粵語相聲還有人記得嗎?

粵語相聲還有人記得嗎?

發掘廣佛兩地人才

為弘揚嶺南文化,傳承粵語相聲語言藝術人才,由著名粵語相聲泰鬥黃俊英創立的“黃俊英藝術中心”近年來在佛山南海推進“粵語相聲進校園”活動。作為黃俊英在舞臺上的最佳拍檔,國家壹級演員何寶文同樣身體力行,為培養粵語相聲人才不遺余力。

何寶文: 上世紀80年代,粵語相聲是壹門紅火的藝術,深受大人小孩的喜愛,幾乎每壹場文藝演出都有粵語相聲表演,不少表演者更會特意找我們進行指導。但隨著 社會 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 娛樂 方式有所轉變,加上當年喜愛粵語相聲的人們年紀漸長,新壹輩對粵語相聲的認識也不多,導致其關註程度逐漸下滑,發展也開始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2014年,黃俊英藝術中心落戶佛山南海,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在2019年設立“粵語相聲發展基金”,開展“粵語相聲進校園”活動,將黃俊英老師的熱門相聲作品帶進校園,向小朋友們展示並培養其興趣,讓他們樹立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通過開展“粵語相聲進校園”活動,我們從藝術根基開始,以理論性和實踐性並駕發展,還定期組織粵港澳地區的粵語相聲大賽,發掘更多後繼人才。

▲黃俊英(左)與何寶文(右)在舞臺上是最佳搭檔。

聲屏報:妳在活動上有哪些深刻難忘的感受?

何寶文: 我很開心能遇到壹些對相聲有興趣,並充滿潛力的小朋友,但數量不多。畢竟他們只是處於剛起步的階段,他們目前仍是背誦居多,看到我們的作品會模仿演出,但稍欠壹點韻味。我們希望他們通過培養後,將來能展現出他們更多的可能性。

聲屏報:去年年底,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的“粵語相聲發展基金啟動儀式”暨“粵語相聲進校園匯報演出”晚會上,參與演出的小朋友大部分來自佛山南海,是否他們的熱情比廣州本地的小朋友更高呢?

何寶文: 這是成效之壹。這些年來,“粵語相聲進校園”活動壹直都在南海當地舉行,通過幾次比賽發掘人才,很感謝當地政府文化教育部門及廣大家長的大力支持,讓更多年輕人接觸到傳統文化。我們今年計劃把活動伸展至廣州的大學校園,組建粵語相聲教研團隊,編寫印刷壹批粵語相聲小冊子及教材,涵蓋意義、技術等各方面,建立壹套規範的青少年藝術培育工作制度,讓更多人能直觀地了解相聲。

▲何寶文(左)在“粵語相聲進校園”活動上對小朋友進行指導。

主動登門結緣黃俊英

出生於廣東順德的何寶文,1972年起參與業余創作和表演相聲,1983年正式加入廣州相聲藝術團從事專業演出,並得到黃俊英、楊達的悉心指導。自小充滿表演欲的何寶文,自言讀書時期已熱愛演出,但原來他當時的誌願是長大後當個電影演員。

何寶文: 我從小學開始就很喜歡表演和看電影,曾試過趁著課余間隙去看戲,看完馬上跑回學校。漸漸地,我對電影演員這個職業充滿向往。在學校時,我曾參與話劇表演,會用本子把電影中的臺詞記下來,然後找幾個要好的同學,分配角色合力演出。在高中的文藝匯演上,我看到兩位高年級的師兄表演北方相聲,覺得挺 搞笑 的。第二年,我與同學壹起以校園生活作為題材,寫了壹個相聲劇本。那時我們完全不懂什麽叫“包袱”、什麽是“逗”和“捧”,但仍被推薦代表班級到學校演出,算是壹次挺難忘的經驗。

高中畢業後,何寶文立誌從事表演工作。他曾計劃北上求學,但看到北京電影學院的招生要求後,自感水平未達標而卻步;在面試廣東木偶劇團時,他亦因身高太高而主動放棄考試。然而,這些際遇並未澆熄何寶文對演戲的熱情。

何寶文: 那時候我只要有演戲的機會都不會放過,經常去廣州文化公園、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等地客串演出,當時能賺三毛錢的演出費就很開心了。久而久之,我對演戲越來越沈迷。我記得當時廣東音樂曲藝團舉辦了壹場相聲大會,我跟幾位好友買票進場學習,想提高自我水平。第壹個讓我學到很多技巧的相聲,是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夏雨田創作,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演出的作品《女隊長》。作品中的“包袱”十分完整,而且壹環扣壹環,使我至今印象難忘,獲益良多,原來把別人逗笑是有那麽多學問。此外,我閑時還會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翻閱書刊,了解相聲的基本技巧和理論,並累積創作素材。

聲屏報:妳與黃俊英是如何結緣?

何寶文: 在壹些演出場合上,我跟黃俊英老師有幾次碰面的機會,但關系不是很熟稔,而且他跟楊達老師都是專業的,但我們則是業余的。後來在壹次的比賽中,我創作了壹個段子叫《方向盤》。賽前有人提議我找黃俊英老師為我指點壹二,於是我與搭檔主動登門拜訪。當時他正與崔靈霄老師研究唱腔技巧,了解我的來意後,他讓我馬上表演給他看,並對我的劇本及演繹提出建議,整個成品壹下子拔高了不少。那是我首次正式跟黃俊英老師面對面交流。

1983年,黃俊英偕同楊達、林運洪和崔靈霄等牽頭成立了“廣州相聲藝術團”,黃俊英任團長,成員還有張悅楷、林兆明等接近30人。當年的粵語相聲正值頂峰期,壹個月的演出多達十幾場,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何寶文: (笑)那時候每年壹度的“香港小姐”選舉是電視觀眾最受歡迎的節目之壹,但我們的粵語相聲演出,演出日子就算跟“香港小姐”選舉撞期仍大有捧場客,上座率爆滿。可惜隨著人們 娛樂 方式逐漸增多,粵語相聲的關註度大不如前。而且現在不少觀眾都會在演出時用手機錄像,這種做法不僅涉及版權,還有損欣賞樂趣。因為粵語相聲演出不同於唱歌跳舞,“包袱”壹旦被提前知道就會失去趣味,導致創作越來越艱難,作品也越來越少。所以我希望“粵語相聲進校園”這個活動,能讓我們發掘更多能演能寫的全能人才,為粵語相聲的傳承多作貢獻。

▲(左起)何寶文與黃俊英在2004 年於“南國歡歌曲藝晚會”上表演粵語相聲《火的功力》。

欣慰大於成就感

今年是何寶文從事專業粵語相聲演出的第37年。他在粵語相聲表演上“捧”“逗”皆能,塑造角色逼真自然,並經常集編、導、演於壹身。他的作品《快三、慢四、的士高》《食相百態》《趣談廣州話》《談雞拾趣》等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相聲小品《無牌醫生》《真假難分》更得到不少獎項的嘉許。何寶文提倡,相聲演員編演的相聲小品均以相聲語言、相聲包袱為主要特色,以小品的形式達到相聲的效果。他曾為廣州電視臺(現廣州市廣播電視臺)錄制情景喜劇小品《七點直播搞搞震》《遠親不如近鄰》,以及為廣東電視臺(現廣東廣播電視臺)綜藝節目《粵韻風華》錄制幾十個粵語小品,廣受觀眾的喜愛。

聲屏報:演出粵語相聲帶給妳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麽?

何寶文: 在我心中,是欣慰大於成就感。與以前相比,雖然現在的粵語相聲的發展未如昔日輝煌,但幸好黃俊英老師至今仍擔起大旗,為行業貢獻鞠躬盡瘁,創作了不少經典作品。上世紀90年代,我擔任廣州相聲藝術團團長,當時廣州電視臺文藝部與廣州相聲藝術團合作推廣粵語相聲,制作出46集的情景喜劇小品《七點直播搞搞震》。節目以直播形式隔日推出,制作時間非常緊湊。集編、導、演於壹身的我,通常在演出完當晚就要馬上寫劇本,起床後立刻找演員對稿排練,排了壹天後就到電視臺做直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現在在網上還能找到這些作品,我有時候重看還會覺得充滿笑點。如果當時沒有這些作品,並以錄像記錄下來,這些創作可能就會從此消失,所以我對此感到很欣慰。

▲何寶文(右二)表示,在“粵語相聲進校園”的活動上能遇到對相聲有興趣,並充滿潛力的小朋友很開心。

聲屏報:目前依然讓妳熱愛幕前演出的初心是什麽?

何寶文: 我本來就很喜歡表演,雖然已達古來稀之齡,但只要 社會 需要我,行業需要我,黃俊英老師需要我,以及觀眾需要我,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都會壹直堅持演下去。

聲屏報:妳把大半輩子的歡樂註入作品,傳遞給觀眾,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樂觀嗎?

何寶文: 笑口常開是我的人生觀,面對事情時都不要容易動氣,盡量往好處去想,自然皆大歡喜。

聲屏報:陳堅雄、何誌鋒、吳海傑等都是新壹代粵語相聲接班人,對他們有哪些寄語?

何寶文: 我是看著陳堅雄長大的,當年從市三宮的演出上發掘他。他的表現頗有靈氣,悟性也高。他寫小品是挺有才華的,曾獲得不少獎項,但創作難度較高的相聲還是稍欠火候。何誌鋒與吳海傑相對比較年輕,他們兩人早前曾合作舉辦“笑唱會”,在演粵語相聲的基礎上,加入歌唱元素,形式更為豐富,能吸引壹批新觀眾,我對此也表示支持。希望他們三人能繼續把粵語相聲發揚光大。

▲(左起)黃俊英、何寶文和陳堅雄在1995年表演小品《肥仔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黃俊英這個老藝術家。如果是廣東的這邊朋友,或者是廣州的朋友,相信是聽過,甚至是從小到大都是聽著,那壹句句經典的臺詞有時候還在使用。

其實我覺得,黃俊英的藝術成就是很的高的,他在粵語相聲的領域上是壹個泰鬥級的人物,他從事藝術已經67年了,本身年紀也已經大了。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粵語相聲其實並不存在,而那時候的黃俊英,陰差陽錯的結識了當年聞名全國的相聲家馬季,從此就跟著馬季去學習,而黃俊英他是本土的廣東人,他希望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所學,因此,他開始創作出了粵語相聲這個領域。

並且他在這個過程中,也與好友楊達以及自己的徒弟何寶文,壹起去,在為粵語相聲的事業而作出貢獻。在那個時候我也是聽著黃俊英的相聲長大,甚至家裏還藏著幾個光碟,那壹批又壹批帶有廣東特色的壹些文化相聲就開始演變出來。

雖說現在82高齡的黃俊英,已經退休了,但是他仍然活躍在這個領域當中,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夠更好的發展這壹個領域給別人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讓嶺南的文化通過不同形式去傳承。

這讓我聯想到了北方的相聲代表人物郭德綱,郭德綱其實也是,從小跟著師傅去學藝的,而且郭德綱在前期的時候,就是追逐著相聲的藝術,希望自己能夠把北方的相聲更加發揚光大。

但實際上我認為,現在的北方相聲已經沒有了最初的壹些韻味,甚至說得不好聽,北方相聲已經演變出了壹種低俗的感覺。有壹些老梗,甚至反反復復的使用,讓觀眾都產生了審美疲勞,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不要說是北方相聲,就連南方相聲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這個根源在於真正的藝術,是讓人難以看懂,難以聽懂的,而如果單純去追求藝術本身它能給 社會 帶來的價值,就是文化底蘊,而不能夠為自身創造壹些經濟的價值,我們也知道 社會 是要發展的,人同樣也是要發展的,北方相聲之所以走出現在的這個局面,是為了符合市場的需求。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哪壹種,更有韻味更有文化氣息的相聲表演,而不是為了符合壹些觀眾需求,有意制造出來的相聲。

  • 上一篇:卡片設計網站-如何制作網絡賀卡?
  • 下一篇:軍訓心得的體會總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