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新手怎麽養螳螂

新手怎麽養螳螂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壹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帶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螳螂體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復眼突出,單眼3個。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捕捉足,中、後足適於步行。漸變態。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墻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壹般1年1代,有些種類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種害蟲。

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壹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只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我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厘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飼養及其價值

壹、人工高效規模飼養技術

目前已經有30余種具有成熟的人工飼養技術。

采集種源:多種螳螂均以卵塊在樹枝、樹幹、草莖、墻壁或石塊上過冬。壹般在9月至第二年2月均可開始采卵。采卵時,選擇卵塊大,表面保護層較厚,光澤性強,卵塊外無破口、磨損或被寄生蟲蛀孔的優質、健壯卵,連同卵塊的粘連枝條的壹段剪下,插入放少許水的罐頭瓶中。孵鞘內的卵開始孵化前(氣溫升至20℃前),應做好飼養前的準備工作。

飼用昆蟲:螳螂屬於捕食性昆蟲,喜歡捕捉活蟲,特別是以運動中的小蟲為食。3齡前的幼小若蟲,如無活蟲,很難飼養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塊孵化前,應準備活蟲飼料,如蚜蟲和家蠅等。蚜蟲繁殖力極強,且易飼養。可預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陽畦中,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後,接種上菜縊管蚜,讓其繁殖待用。其他飼料昆蟲有大蠟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黃粉蟲等。

人工配料:3齡後的螳螂若蟲食量較大,只靠有限的活餌料很難滿足需要,因此,必須配制人工飼料。下面介紹三個成功的人工飼料配方:

配方1:先將250毫升清水倒入容器中,取其中的少量水,將5克酵母片搗碎放入水中溶解,然後將50克雞蛋黃、20克蜂蜜、20克蔗糖全部倒入,經過充分攪拌均勻後,放入鍋中蒸沸,冷卻後備用。

配方2:將100克鮮豬肝(其他動物肝也可),洗凈切碎剁爛成糊狀,加入蔗糖50克,拌勻備用。

配方3:水100毫升,鮮豬肝40克,蚜蟲粉20克,豆粉5克,蔗糖20克,瓊脂20克,酵母片1克。

采用以上三種配方時,要十分註意衛生消毒。配好的飼料經冷卻後,可放入冰箱內短時間保存,按需取用。如大量飼養,最好根據用量隔日配制壹次。

飼養管理:螳螂因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因此人工籠養有壹定難度。室外用12米×6米×2米大籠罩飼養,籠內移植栽種矮小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並供螳螂棲息,減少接觸機會,避免自相殘殺。同時,餵以人工糊狀飼料。山東農業大學昆蟲研究所用飼料昆蟲黃粉蟲幼蟲和蒼蠅飼餵螳螂,即可完成生長發育過程並產卵。

環境調控:人工反季節培育、打破休眠、模擬溫濕度,人工創建自然條件,每天光照250瓦紅外線,另外加照紫外線。

采收加工: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采收。采後清理雜質,於沸水中浸殺或蒸30-40分鐘,以殺死卵鞘中的卵,蒸透曬幹或烘幹即為中藥桑螵蛸,備用或銷售。註意必須把蟲卵殺死,否則孵化出幼蟲後,藥效降低,影響質量。

炮制:取原蟲整理幹凈,用2%-5%的食鹽水溶液,拌勻,悶潤,蒸2小時取出,曬幹或文火炒幹即可。

二、經濟利用

藥用價值:中藥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蟲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有7種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頻和收斂作用。磷脂有減輕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並能促進紅細胞的發育及其他細胞膜合成,桑螵蛸性味甘、鹹、溫、無毒,入肝、腎經。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之功能。主治遺尿、遺精、便頻、腎虛腰痛、神經衰弱,也適用於婦女帶下、經血不調等癥。桑螵蛸的市場價格已經達到60-80元/千克。

除桑螵蛸以外,螳螂也可入藥,即將螳螂的成蟲幹燥入藥。螳螂有滋補強身、健腎益精、止搐定驚功能。主治體虛無力、陽痿遺精、小兒驚風抽搐、遺尿、痔瘡及神經衰弱等癥。臨床應用主要是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生防價值:螳螂可捕食40余種害蟲,如蠅、蚊、蝗、螽斯苦蟲、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等小型昆蟲,蟬、飛蝗等大型昆蟲。

食用價值:螳螂是壹種營養豐富的高蛋白質食用昆蟲。

觀賞價值:通過人工反季節培育,可以使人們周年欣賞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設小小動物園、野生昆蟲園的良好素材。

大刀螳螂

大刀螳螂 Tenodera aridifolia Stoll

英文名:Chinese mantid

屬於螳螂目 Mantodea 螳螂科 Mantdae。

體長70-100毫米,體大型,全體綠色或褐色。頭部三角形,觸角短。

螳螂目昆蟲通稱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較古老的昆蟲,其形態結構與四千萬年前的化石螳螂幾乎相似。螳螂常具擬態和保護色,有綠葉狀、枯葉狀、花狀或竹節狀等等。螳螂是淅變態昆蟲。卵塊稱為螵蛸,產於桑樹者稱桑螵蛸,可以入藥。螳螂為肉食性,兇猛好鬥,取食範圍廣泛,且食量大,在農、林區捕食不少害蟲,是多種害蟲的天敵。

分布:遍布國內。

-------

交配中的螳螂

在1984年,兩名科學家裏斯克(E.Liske)和戴維斯(W.J.Davis)雖然同樣在實驗室裏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壹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餵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壹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壹場出現了吃夫。相反地,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復雜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鐘,長的達兩個小時。裏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壹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另壹個原因是因為在實驗室餵養的螳螂經常處於饑餓狀態,雌螳螂饑不擇食,把丈夫當美味。為了證明這個原因,裏斯克和戴維斯在1987年又做了壹系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饑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壹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媾。處於中度饑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但是在野外,雌螳螂並不是都能吃飽肚子的,那麽,吃夫就還是可能發生的。在1992年,勞倫斯(S.E.Lawrence)在葡萄牙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饑餓。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1988年的壹項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後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裏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螳螂遠為普遍,是他們給螳螂帶來惡名。但是,雄螳螂很顯然不是心甘情願地被吃的。

大約兩年前,美國出了壹本題為《性與死:生物學哲學導論》的高級教科書。這本書介紹、討論的都是關於“進化”、“基因”這些很專業化的生物學哲學問題,與性和死都沒有什麽關系。為什麽用了這麽個題目呢?作者解釋說“因為這個題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們所能想象的還要古怪。”其實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說:因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題,就像愛和死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壹樣。

無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斷的分裂而永世長存,有性的生物卻必死無疑。性是對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開端。這兩個相對的力量,有時卻能古怪地結合。例如,在蜘蛛綱和昆蟲綱動物中,有時能觀察到所謂“性食同類”(sexual cannibalism),即在交尾前後甚至交尾過程中,雌性吃掉與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螳螂了。對雌螳螂殺夫的首次描述,出現於1658年出版的德語著作中。在1886年,壹位美國昆蟲學家向《科學》雜誌報告了他在實驗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頭,而無頭雄螳螂仍設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關於這壹現象的第壹篇科學文獻。稍後,法布爾在《昆蟲記》中也描述了螳螂殺夫:

“然而在事實上,螳螂甚至還具有食用它丈夫的習性。這可真讓人吃驚!在吃它的丈夫的時候,雌性的螳螂會咬住它丈夫的頭頸,然後壹口壹口地吃下去。最後,剩余下來的只是它丈夫的兩片薄薄的翅膀而已。這真令人難以置信。”從這段描述看我們不知道法布爾是親眼所見,還是只是在轉述壹個公認的事實。不管怎樣,隨著《昆蟲記》風靡世界,雌螳螂“殺夫”(或者更確切地說,“吃夫”)的惡名和雄螳螂“殉情”的美名也就盡人皆知了。生物學家們甚至試圖論證“吃夫”的合理性。

有的說,雌螳螂產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極好的能量來源。斷頭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這是已被實驗證實的,因為控制交配的神經不在頭部,而在腹部,而且,由於某些神經抑制中樞位於頭部,頭被吃掉反而還有助於增強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難容了。

不過,很少有人在野外觀察到雌螳螂吃夫。我們說的螳螂,乃是壹大類昆蟲的總稱(是昆蟲綱下的壹個目——螳螂目),包括形態、生態各不相同的1500多種螳螂。絕大多數螳螂物種都沒有被觀察到吃夫現象,這個名聲,主要歸咎於兩種分布較廣的螳螂:中國大刀螳螂(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和歐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

而上述二種螳螂也不壹定吃夫,科學家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饑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壹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媾。處於中度饑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

但是,研究者報告的吃夫現象都是在實驗室裏觀察到的,在這種條件下,擔驚受怕的動物往往會有異常的舉動,在自然狀態下,是否果真如此呢?這是真的與生殖有關的自相殘殺,還是純粹為了餵飽肚子的自相殘殺?沒人否認螳螂的確會自相殘殺,而個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為雌螳螂的犧牲品,問題在於這是否有生殖意義?

  • 上一篇:禮儀插花技巧
  • 下一篇:ps如何制作透明背景ps如何制作透明背景圖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