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傳承脈絡及其現存形式論文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傳承脈絡及其現存形式論文

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傳承脈絡及其現存形式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壹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那麽,怎麽去寫論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傳承脈絡及其現存形式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傣族舞蹈經歷了不同時期從生活到藝術的發展與流變,本文力圖通過對孔雀舞的發展脈絡和不同時期傣族孔雀舞的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分析其當代存在形式,加深對傣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強,達到保護、傳承及推廣民間舞蹈的目的。

 關鍵詞:

 傣族孔雀舞;發展和流變;當代存在形式;

 壹、傣族孔雀舞的起源分析

 (壹)傣族先民與孔雀的淵源

 傣族是壹個歷史悠久、文化背景深厚的民族,其聚居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多個州市,位於北緯三十度附近,是孕育生命、文化以及神秘自然風光的黃金地帶,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及諸多生命源泉處於同壹緯度。在新石器時代以前,傣族就在南鳩江、薩爾溫江、猛卯江(位於雲南省境內瑞麗地區)等流域繁衍生息;公元前850年傣族人民建立了達光王國,也稱為哀牢國,在《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的記載中稱傣族先民為“滇越”,在《後漢書·和帝本紀》中稱傣族先民為“撣”1,因滇越與越人同俗***源所以被稱之為“滇越”,而撣國地處於滇、緬、泰、印之間被稱之為“撣國”,由此可見撣國即是滇越。

 在諸多古籍中有著關於孔雀的各種記載,以及雲南滇池地區出土的很多漢代的青銅器物上都有孔雀雕飾,從服飾、擺件到勞作工具、生活用品,都彰顯出古時候的傣族先民就非常喜愛孔雀。在傣族的神話中孔雀亦是帶來幸福美好的象征:傳說中創世之神英叭曾為了幫助叭阿拉武建猛(現雲南景洪地區),放出孔雀,讓其飛到遠方去尋覓谷子,將未消化的谷子作為種子,從此人們開始了農耕;佛經故事《孔雀王》中記載:孔雀是神鳥、聖鳥,它喝過的井水和河水,它都念過咒語,人們喝過“孔雀水”或沐浴後,就能有病治病、無病增壽。2據說在當地修建完整的佛寺當中,佛祖身邊都有壹對神鳥,即“金娜麗(雌)”“金娜拉(雄)”,且在佛寺裏佛壇上也會擺放孔雀羽毛。可見傣族人民對於孔雀是喜愛崇拜的,也正因如此才滋養了這片舞蹈的土壤。

 (二)傣族孔雀舞的起源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壹直把孔雀視為象征美麗善良、聰明睿智、吉祥幸福和不畏強暴的“神鳥”“聖鳥”,傣族人民對於孔雀的依賴從未消失,通過歷史記載及神話傳說中可以看出“孔雀”這壹神鳥與傣族人民的生活、文化、信仰都息息相關。

 在古老的傣族圖騰神話中,存在著壹種身披孔雀架子的人首雀身的孔雀,因此,傣族先民壹致認為孔雀與傣族古老部落有著親密的血緣關系;“孔雀舞”也壹直以來伴隨著傣族人民的腳步從未停止發展,其對於傣族人民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孔雀舞的優美傳說,壹種說法是在很久以前,佛祖做大擺,眾人前來朝賀,有壹對人面鳥足的動物也來朝賀,它們跳起了優雅的舞蹈,眾人也跟著跳了起來,這壹舞蹈就是今天人們跳的孔雀舞;另壹種說法是: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著民眾去尋找幸福的故事。

 傣族地區大多屬於亞熱帶濕熱氣候,氣溫舒適、物產資源豐富,最具代表性的西雙版納地區森林密布、植物茂盛,繁殖著孔雀、大象等珍奇異獸,孔雀活躍於叢林中,因此從原始時期開始,人類很有可能通過狩獵的方式去觀察、模仿孔雀的形態、動作和生活習性。

 據歷史記載,早在7000年前雲南地區就產生了農耕文明,成為我國境內最早的水稻發源地;到了堯舜時期有“象耕鳥耘”的傳說,人們馴服大象來幫助自己耕地,由此可見人類與動物所產生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十分久遠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文明不斷地建立,人們不再單純地依靠勞作勞動賴以生存,經濟科技水平日益發達對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壹定的保障,因此人們開始追尋精神文化的滿足。孔雀以其獨特的魅力及高雅的形態吸引著人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模仿孔雀起舞,同時也產生了諸多關於孔雀舞的傳說,其源於自然,始於生活,吸取萬物之靈,深切地感受傣族人民的勤勞勇敢,溫柔善良的'民族個性。

 二、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脈絡

 (壹)早期的傳統民間孔雀舞

 孔雀舞,傣語叫“戛洛勇”“煩羅詠”或“嘎楠羅”,即孔雀跳的意思,其象征著美好吉祥、正義善良等傳統美德,是傣族人民追求吉祥、幸福、美好生活的表達。

 作為雲南地區分布最廣的民間舞蹈,孔雀舞是傣族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傣族人民最喜愛和熟悉的、也是發展變化和影響最大的傣族標誌性民間傳統舞蹈。最早期的孔雀舞是由傣族男子表演的,表演者要頭戴面具,身穿形似孔雀的服裝,佩戴形似孔雀開屏的架子為裝飾,其動作特征主要集中於對孔雀的基本形態和面部表情的模仿,通過手勢、眼神和步伐來模擬孔雀起舞、漫步、飲水、展翅等動作形態,舞蹈內容多為敘事並伴有其他動物扮演者入場表演;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伐和套路,以至於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與之相伴。

 傣族人民大多生活在滇南邊陲,由於其交通不那麽便利和民族精神信仰的關系,其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都保護得較為完整,具有獨樹壹幟的風格。孔雀舞按照表演形式和舞蹈類別屬於廣場民俗性質的表演舞蹈,在早期盛大節日和“做擺”(修功德的佛會)時廣場祭祀的道具舞蹈。孔雀舞的普及範圍和傳播面廣泛,是傣族的壹種象征性文化藝術符號。

 (二)從民間走向舞臺——《雙人孔雀舞》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傣族民間舞蹈藝術家們開始不斷地嘗試改革民間的傳統孔雀舞,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孔雀王子”毛相,他所表演的孔雀舞以獨特的風格見長,目光靈動、動作矯健灑脫、形象逼真,被緬甸人民譽為“孔雀的化身”。1956年,毛相在傳統民間孔雀舞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了《雙人孔雀舞》,並在1957年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與回族女演員白文芬***同表演《雙人孔雀舞》榮獲銀質獎章,由此傣族孔雀舞從民間走向了舞臺。

 毛相的《雙人孔雀舞》以表現孔雀的生活習性為主線,主要表現了壹對雌雄孔雀的甜蜜愛情,雄孔雀在林中尋覓伴侶,並和雌孔雀在林中嬉戲、泉邊飲水、追逐飛舞的情景,動作表現更符合主題內容,使之成為完整的、有起伏變化的表演作品。

 《雙人孔雀舞》的動律以傳統的走步為主,走步時保持上下顫動的基本動律,帶有內在的動律;該舞創造了單腿深蹲、斜展翅及壹些空中舞姿,強化和突出了原傣族孔雀舞中就有的碎抖肩技巧來表現孔雀歡樂飲水的狀態;他在編排上依然保留了傣族孔雀舞的傳統動作,但在動勢動態上使得傣族舞蹈風格韻味更甚。毛相是將自娛性的孔雀舞提煉為富於舞臺藝術想象的第壹人,他增強了孔雀舞的觀賞性、藝術性,去掉了民間孔雀舞繁重的架子和面具,解放了演員的四肢和頭部,充分地展現了演員的靈動的神情,塑造出壹對栩栩如生、風格突顯的雙人孔雀舞形象。因此《雙人孔雀舞》可以看作是對孔雀舞的“初級改造”,毛相為後來的“孔雀舞”創作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

 (三)孔雀舞表演者的性別轉換——《孔雀舞》《金色的孔雀》

 傳統的孔雀舞多為男子獨舞,而金明編創的《孔雀舞》和刀美蘭編創的《金色的孔雀》在性別上做了極大的改變,第壹次將傳統孔雀舞轉換了性別,從男性表演改由女性表演,可謂邁出了“孔雀舞”發展中具有歷史轉變性的壹步。

 金明所編創的女子群舞《孔雀舞》於1957年在世界青年聯歡節舞蹈比賽上獲得了金質獎章,和《雙人孔雀舞》壹樣,都代表著傣族孔雀舞在20世紀50年代的最高水平。整個舞蹈在結構上,從“孔雀開屏”開始,中間包含了“孔雀吸水”“孔雀洗澡”“孔雀飛翔”,最後以“孔雀登枝”收場。

 在動作處理中借鑒了芭蕾中延伸、拉長的審美特征,同時為體現傣族的民族特性,突出了傳統傣族舞蹈中由呼吸帶動的上下動律的基本元素,使之盡量保持孔雀舞的風格。為了從外在形態上讓“孔雀”看起來惟妙惟肖,同時也能讓舞者的優美體態得到充分展示,金明將孔雀舞的服飾從長褲變成了飾有藍色羽毛的大擺裙,表演風格從此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刀美蘭和劉金吾編創的舞蹈《金色的孔雀》於1980年第壹屆全國舞蹈比賽中獲得編導二等獎;“孔雀”的美麗是經歷磨難之後的綻放,塑造出新的展翅飛翔的孔雀形象。舞蹈從表現孔雀的習性出發,編排了蘇醒、嬉戲、飛翔三個片段,在動作編排上,也將傳統旋轉技巧頭埋腋下的動作,改為眼看藍天、昂首挺胸、右手拉裙快速旋轉,從而充分地展現了孔雀在藍天裏自由飛翔的形態,象征著金孔雀再壹次展翅飛翔。

 刀美蘭在創作上,繼承了其師毛相的藝術理念,在繼承傳統孔雀舞風格的同時吸收兄弟民族的舞蹈語匯精華,並將舞蹈作品進壹步地突破為具有表演化、藝術化的女子獨舞表演;自刀美蘭之後,女子孔雀舞這壹表演形式則成為傣族孔雀舞的主要表演形式。

 (四)嶄新的藝術形式——《雀之靈》

 如今,當提及孔雀舞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壹定是壹只活靈活現的白孔雀佇立在舞臺上的形象;舞蹈《雀之靈》是由楊麗萍創作、表演的經典劇目,該舞在1986年獲得了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創作表演壹等獎。《雀之靈》攝取了孔雀吸水、梳羽、飛翔的具有典型性的孔雀生活習性,提取出傣族孔雀舞中最富有孔雀舞特征的手勢,以及最富有曲線美的三道彎形體動作。

 楊麗萍的《雀之靈》雖然也是描繪傣族的“孔雀舞”,但在創作理念、創作手法上做出了新的突破,她不拘於傳統孔雀舞的程式(傳統的孔雀舞是以模仿孔雀散步、開屏、戲水等生活習性為主線),《雀之靈》強調了壹個字:“靈”,著重於表現靈動的美。

 她大膽地借用現代舞的編創元素,開場從“孔雀頭部”的基本形象入手,通過有節奏有層次的律動來表現孔雀的機敏和靈巧,以形求神,用孔雀舞中最具代表性的孔雀嘴的手勢和孔雀開屏尾巴的形象出現,開掘創作出了新的舞蹈語匯;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強化、重現孔雀經典形象,在反復渲染之後,深化了孔雀靈動的姿態,增添了孔雀美的魅力,同時也將孔雀靈動美的形象深深地映在了觀眾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在舞姿動態上,楊麗萍大膽地進行變革,孔雀舞不借助任何道具,徹底解放了舞者的上肢,運用上半身的手臂和頭頸的動作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孔雀展翅,體現出禽類特有的律動,使舞臺上的孔雀更加靈動。《雀之靈》著重刻畫於精神層面,動作的大膽創新,讓人們更深地體會、理解到人們對孔雀的崇拜,《雀之靈》再壹次讓傣族舞蹈的外部肢體形態更具舞臺表現力與質感,具有劃時代意義。

 由此可以看出,從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儀式性舞蹈進化到舞臺化表演性舞蹈之後,傣族舞蹈藝術家們為傣族傳統民間舞蹈的繼承、發展、創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順應了各個歷史階段觀眾的審美需求,推動著舞蹈事業走向更高的臺階,這標誌著孔雀舞朝著更為寬廣的大眾娛樂化方向發展。

 三、孔雀舞的當代存在形式

 (壹)民間流傳的傣族孔雀舞

 自娛舞蹈作為最早的舞蹈藝術形式之壹,源於人民的生活勞作與其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孔雀舞在傣族民間中廣泛地流傳、發展,舞蹈的表現形式伴隨不同人群的學習與其不同的審美價值逐漸多樣化,其中以瑞麗市和耿馬縣的孔雀舞最為豐富多彩。

 在現如今的傣族地區,人們常在“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民俗節日時聚集在壹起,敲響大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姿態優美的“孔雀舞”,歌舞聲中呈現出豐收的喜慶氣氛和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現如今在傣族地區的很多地方,有著專門以跳孔雀舞為生的民間藝人,大多數藝人以模仿孔雀的神態、動作為主,例如:孔雀展翅、洗澡、抖羽毛、靈敏視探、安然漫步等。孔雀舞增強了傣族各個群體之間的凝聚力,成為了蘊含於傣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石,但由於每位擅長孔雀舞的藝人個人藝術經歷、藝術審美以及傳承路徑的不同,因此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藝術個性。

 伴隨著我國對傳統文化日益重視的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不斷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重視,通過不同形式來促進傣族舞孔雀舞的發展,有效地傳承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思維上加強對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的認知。筆者認為應倡導讓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民間、紮根民間”學習、了解、研究最原生態、最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能,對少數民族的舞蹈、音樂、服飾等進行深入挖掘、探索、研究,並不斷地思考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如何發展少數民族舞蹈、音樂等,以此讓更多的人熟悉、了解我國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更廣泛地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課堂教學中的傣族孔雀舞

 傣族孔雀舞作為民族舞蹈典範之壹,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及審美價值吸引諸多學者及專家進行研究、整理、創新、編排成系統的民間舞蹈教材,被高等藝術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等作為教材使用,運用於民間舞蹈課堂等教學中。

 相對於民間自娛舞蹈形式,傣族孔雀舞被編寫進教材進壹步實現了它的價值,教材中所用的素材都是專家們從傳統的民間舞蹈當中提煉出來的,以最典型且最具審美價值的舞蹈元素進行合理編排與創新,不但很好地保留了其舞蹈風格與民間文化內涵且更好地發揮了舞蹈的藝術價值,也使得民間舞蹈得以傳承。

 現如今在很多高校以類似於非遺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形式,邀請諸多的國家級、省級傳承人走進校園與師生進行舞蹈藝術交流,將傳統、原生態的民間文化傳授給師生們,通過交流、溝通、學習的方式,使師生們回歸本源感受最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風格。在當下,學生大多以學習民間舞蹈教材的形式,系統、規範地掌握傣族孔雀舞,雖然完成教材所要求的訓練內容,但對於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掌握還是遠遠不夠的,民間舞教師應要求學生課下主動查閱相關民族資料,並且以不同方式走入民間、深入民間、學習民間,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傣族民間舞蹈文化,準確地把握其民族舞蹈風格;並提倡學生將采風所得收獲以及其所感所悟轉化為文字資料,能夠更深刻地記錄下這次珍貴的經歷。

 四、結語

 在如今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當下,舞蹈藝術的發展也逐漸成熟,人們的審美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的舞蹈所傳達給人們的藝術價值及內在情感是不同的,因此舞蹈藝術不斷地發展、創新。在這過程中不免會忽略舞蹈本身的價值而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商品化舞蹈是不可避免的,它的存在價值是為盈利。除此還有很多舞蹈在形式上效仿國際化舞蹈,壹方面作為創新發展,另壹方面為了迎合當下大眾審美。而作為傳承發展的舞蹈工作者,需要把握舞蹈本身的藝術價值,更要避免趨同化。

 本文對傣族孔雀舞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從歷史根源透視傣族孔雀舞的藝術價值,借助書籍、期刊、網絡等查閱方式,並基於壹定的田野調查進行撰寫。傣族舞蹈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孔雀舞的發展脈絡進行研究,壹方面對於傣族民間舞教學的傣族孔雀舞風格性掌握有壹定的幫助,另壹方面為傣族孔雀舞的創作理念及傳承保護能引發思考;應充分認識到傣族孔雀舞的文化傳播價值,推動進壹步去發現每個動作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感受傣族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讓更多的人逐步青睞、深入了解孔雀舞,繼而能夠熱愛、研究孔雀舞,充分領略、感受傣族孔雀舞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劉金吾傣族舞蹈史[M]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10.

 [2]瑞麗市文化館編傣族孔雀舞[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8.

 [3]徐梅雲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美學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05).

 [4]李曉艷曾金華藝術中的生活舞臺化的傳承壹雲南傣族舞蹈舞臺化呈現的學術思考[J].大眾文藝,2015,(05):165-166.

 [5]楊鎮淺析傣族孔雀舞的發展的歷史[J].大眾文藝,2012,(20)-:106+186.

 [6]石裕祖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傳承規律及發展趨勢[J.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5,(02):64-69.

 [7]廖大昆從毛相、爛、楊麗萍的孔雀舞看傣族舞蹈的發展[J].民族藝術研究19 89,(05)-54-56+19.

;

  • 上一篇:省運動會海報-運動會海報樣本
  • 下一篇:汲取名師力量,做更好的自己!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