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中國農村建設材料

中國農村建設材料

中國只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世界22%的總人口,而中國絕大多數的土地和人口都分布在農村。這就是國情。任何工作的出發點都必須經過仔細考慮。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已經如火如荼,這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意圖得到堅決貫徹。但從農村來看,有些方面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似乎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探究原因有幾個誤區。

壹是留人的途徑不多,導致農村成為老弱婦孺滯留之地,農村發展的動力不足,壹些優惠政策不落實。

由於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城市化的過熱,空殼農村現象越來越多。這不是壹件好事。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壹個農業國,要在短時間內轉變為工業化國家,這有點過於樂觀了。我們必須看到,從戰略需求和能源產業來看,中國還不具備條件,農村的相對穩定必須長期保持。人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能保有壹切都是空談。所以做好留人的工作很重要。為了留住年輕力壯的農村勞動力,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第壹,必須建設核心村。中央出臺了新農村建設,從方法和步驟上也在做這項工作,但是要把鄉拆成村。現在鄉鎮的作用已經很弱化了,可以積累大量的人才。把鄉鎮黨委變成幾個總支部,分布在每個核心村,有利於農村帶頭人的存在,吸引人才回流,減少中間環節,增強農村存活率。第二,營造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硬件很重要。國家如全民覆蓋、免征農業稅、醫保試點等做了大量工作,但軟件也是非常需要的。比如農村人才的獎勵,物流系統的開發和管理,人文藝術的傳承,都要各行各業去培養和把握。第三,要有自然村的感覺,鄉村結構很自然,很有地域性。采用以點帶面,以村吸收村的階段性工作方法會更好。

二是缺乏抓特色產業的意識,導致農民找不到生存出路,農民生活質量不高,壹些應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鄉村產業也要有“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方針,讓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走每壹個鄉村的特色之路,想盡壹切辦法打造品牌,做產品。從實際出發,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選擇特色農產品。(壹)立足地理優勢選擇特色農業。根據區位,幫助和引導農民種植適宜的農產品,改造原有的大眾化、低產業產品,積極爭取品牌。(2)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選擇特色農業。傳統農業有壹定淵源。選擇傳統農業的優、稀、特產品支持其發展。(3)根據人才情況選擇特色農業。人才在農業產業結構中起著關鍵作用。要發現、培養、留住農業人才,利用人才優勢,尋求名優產品的培育。特色產業的發展將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農業人才回流,促進農村的發展,有助於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有了特色農產品,農民的收入就有了著落,生活水平自然會提高,農民也會享受到國家更多的優惠。

三是保障機制運用不力,導致過度依賴農民日常活動而成為弱勢群體,壹些好的惠民措施沒有體現出來。

農民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關系到民生、民權、民心的綜合指數,不容忽視。要做好這項工作,還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壹是要不斷完善立法職能。中央政府為人民制定了許多法律,但法律之間的重復存在,部門之間爭奪法律利益的矛盾加劇。這就需要各級立法機關統籌權衡,突出立法為民、法律為民的重點。有效厘清農民利益,促使其大法化,盡可能避免“法律空”現象。二要落實監督職能。目前,各級選舉只關註鄉級以上人大代表的產生,而縣級以上農村主任的選舉不夠集中,負擔都放在了鄉鎮。不知道農村主任選舉是中國現階段最直接的選舉。把握不好,就會出現買票、賣票、打架,還是群體說了算。沒有真正的領袖,農民對選舉失去信心。第三,要優先選擇公務員。將農村優秀勞動者納入公務員選拔考核,適當放寬農村幹部任職期限,切實體現農村工作有幹頭。第四,大力宣傳農民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宣傳喉舌的作用,挖掘各種有利於農村工作的素材,不斷開展宣傳,促進農民獲得感。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正式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思想,並將其置於“五個統籌”之首。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著名的“兩個趨向”理論,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階段。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壹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本節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了繼續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上述三個概念具有明顯的邏輯關系層次,它們是壹脈相承的,是壹個循序漸進的戰略決策思路的具體過程。統籌城鄉發展是調整城鄉關系的戰略思路,是調整城鄉關系的戰略取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施統籌城鄉發展、以工補農、統籌城鄉的戰略舉措。它進壹步具體化了戰略思想和戰略取向,是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鄉統籌的必要途徑和重要手段。因此,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2:

新農村建設的“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壹,城鄉良性互動。城鄉差別越大,農民為了短期增收就會過度使用農藥化肥,不僅難以在城市形成安全的糧食供給,還會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改變過去加速城市化的傾向,全社會將更加關註和致力於農村的綜合發展。

第二,農村社會制度的完善與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與農業經濟問題相比,農村社會問題更為嚴重。有的地方不僅生產要靠老人和婦女,還有很多“留守兒童”,所以家庭內部很多矛盾很難協調;此外,壹些基層組織渙散,制度不嚴,文化生活缺乏;農村的治安、社會保障、養老、救助等問題越來越復雜。要逐步建立更加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城市中壹直相對過剩的社會文化資源逐步引導到農村,適當引進外國誌願者,幫助他們提供壹些衛生知識、文學知識等。,幫助農民發展各種社會文化組織,如成立老人和婦女協會。這些工作落實到位,就能率先實現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

第三,全面恢復鄉村人文傳統和自然環境。在很多市場經濟體制相對完善的國家,農村大多是美好幸福的地方,很多城裏人有回歸農村的意願。在歐美發達國家和日韓,甚至有逆城市化的趨勢。中國的新農村建設也要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還原農村已經擁有的田園風光,農民要生活在相對溫和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讓壹些緊張又無汙染的城市居民被田園風光所吸引。

《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議》的壹個鮮明的新特點是,在積極推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現階段,我國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方案》提出:“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面,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又要認真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只有把這兩種力量結合起來,才能按照時代發展的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4:

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之壹是缺乏對農村的財政和金融支持。2004年中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6。34%;各級財政支農支出占5?89%;農業貸款余額占5?55%。與農村人口比重和農業農村經濟在GDP中所占比重相比,農村在上述資本支出中所占比重明顯不成比例。《方案》明確要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實行省級直管縣管理體制”;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根據這些要求,深化改革,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快形成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金融和投融資體系,是新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5: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方案》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成這壹任務的關鍵是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領導億萬農民在改革中的偉大創造,是我國憲法規定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方案》明確提出,要“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中國農業發展壹直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雙重任務。因此,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基本目標。按照《方案》提出的要求,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在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在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的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制度保障。新農村建設必須伴隨壹系列制度創新,其中之壹就是推進以鞏固稅費改革成果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十壹五第壹年,全國將全面免除農業稅,農民種田要交“皇糧國稅”的歷史將在兩千多年後終結。這是國家、集體和農民利益的重大調整,必然提出加快農村綜合改革的任務,涉及範圍更廣,層次更深。取消農業稅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但也凸顯了農村原有的深層次矛盾,引發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進行制度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方案》提出,“十壹五”期間,要“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這些改革任務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核心是建立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體系。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7:

做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在解決好與農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各種生產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加強農村規劃,使農村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實施鄉村建設規劃是壹項長期任務,既要著眼於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充分考慮農民承受能力;既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原則,又要方便農民生產生活,體現地方特色。農村的發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必然在起點上有差距,進程快,水平高。不能脫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盲目攀比,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統壹規劃,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穩步前進。建設新農村,農民是主體。因此,《建議》提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的兩個重要原則,即“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和“通過農民努力和國家政策支持”。只有堅持這兩個原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能在滿足農民意願、惠及農民、贏得農民支持的基礎上穩步推進。

參考文獻8: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從社會文明建設的角度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屬於物質文明建設的範疇,前者是建設新農村的必要物質基礎,後者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體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精神方面,屬於精神文明建設範疇。前者是建設新農村的靈魂,後者是新農村的具體體現。“管理民主”是政治性的,屬於政治文明建設的範疇,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可以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是從協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概括。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之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壹,農村經濟要有新的發展。經濟是基礎和前提,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都離不開經濟建設。尤其是在壹個經濟文化落後的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更為重要和突出。第二,應該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經濟發展本身不是最終目的,農村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第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有新的進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進步。第四,農村面貌要改善。村容村貌不僅反映農村形象,而且影響農村生產發展、投資環境、農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第五,提高農村民主管理水平。農村民主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取決於我國農村村民自治水平能否提高,而村民自治水平的提高又必須取決於農民民主和法律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9: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首先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力更生,用他們的辛勤勞動改變農村面貌。同時,國家應及時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投入。與歷史上多次提倡的新農村建設相比,這次新農村建設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國家投入。要妥善處理農民和政府引導的關系。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充分動員農民的同時,要籌集壹部分資金,通過發放水泥、電泵等實物,引導農民投資建設自來水、村道和新廁所。此外,圍繞新農村建設整合現有各類支農資金,按規劃統籌使用,可以有效解決資金分散、形成不力等突出問題。

參考10:

推進新農村建設,既是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目標、任務和思路的創新發展,也是近年來中央關於“三農”壹系列重要部署的邏輯延伸;不僅要創新工作方法和機制,而且要遵循既定的工作方針和政策。推進新農村建設涉及到農民投資和勞動、土地使用等非常敏感的政策問題。前幾年農民負擔很重,這兩年情況有很大改善,但農民還不富裕,地方財力還不寬裕。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關於防止增加農民負擔、防止新的農村債務和切實保護耕地的有關政策規定。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註意嚴格把握政策邊界,著力解決“壹戶多宅”、“空心房”等浪費土地的現象,通過政府補貼、村民民主議事等方式調動農民的建設積極性。需要指出的是,跟隨政策和開拓並不矛盾,不闖“紅燈”也可以有所作為。

參考11:

積極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壹項重大歷史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從當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堅持“多予少取”的原則,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面,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做好鄉村建設規劃,節約集約用地。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通過農民的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使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12: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保護天然草地,建設飼草料基地。積極發展水產養殖,保護和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完善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病蟲害防治體系。積極推廣節水灌溉,科學使用化肥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任務。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失地農民合理補償機制。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逐步建立城鄉統壹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體系,依法保障農民工權益。強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以村黨組織為主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參考14: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免除農村學生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寄宿生活費補助。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疾病防治。實施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發展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參考15: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綠色食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剩余勞動力有序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促進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合理的農產品價格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加強扶貧開發,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辟增收途徑。因地制宜實施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模式。對缺乏生存條件的貧困地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立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救助制度。

參考16:

新農村建設是壹項系統工程,是壹個長期的過程,具有完整的內涵和系統的目標。但是,到了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就要講求條件,有所側重,不能面面俱到,所有的村都同時進行。抓新農村建設,要從最快出成果入手,選擇條件較好的村先行示範。如果選定的示範村群眾不熱情,將暫停實施,另選地方。現階段開展新農村建設,要避免搞政績工程、形式主義、增加農村和農民負擔,就必須有強烈的政策觀念、正確的工作方法,把農民利益放在第壹位。從農民最關心的、需求最迫切的、受益最直接的方面入手,從農民最積極、幹部最活躍、條件最成熟的村入手,是使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關鍵。

  • 上一篇:優秀現代詩歌和文章
  • 下一篇:求歷史上的邏輯學名人(世界上的)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