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不是年齡,而是壹種篤定的境界

成年人真正的心智成熟,不是年齡,而是壹種篤定的境界

有人說成熟使人圓滑、世故,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

也有人說成熟意味著責任、擔當,往日的自由不復存在。

所以當歲月使人滄桑了容顏,遺落了童真時,很多人開始反感“成熟”這個字眼。

其實,正如尼采所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不必向別人證明什麽,也不需要跟著別人亦步亦趨,而是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己的個性和願望,成為真正的自我。

然而,“人生路漫漫,何曾有坦途”,要做到心智成熟談何容易。

美國作家斯科特·派克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被稱為心智成熟的旅程。

他運用心理分析法,結合真實的案例,幫助無數人壹步步解決人生的沖突和難題,從而使人生翻開新的壹頁。

有人說,或許在我們這壹代,沒有哪本書能像《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現在,我們壹起來看壹下,怎樣才能達到心智成熟。

心智成熟的人,敢於面對成長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我們壹生要經歷數以千乃至百萬計的風險中,而最大的風險就是成長,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

作者指出,壹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面對問題,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想推卸責任。

也有壹些人會深深地自責,認為“我本來不應該那麽做”,覺得是自己能力不如別人,總是做出錯誤的判斷。

這兩種行為都是缺乏自我判斷和承擔責任的能力的表現,前壹種讓別人活得痛苦,後壹種讓自己活得痛苦。

美國搖滾巨星邁克·傑克遜,在事業如日中天時,生命定格在了50歲,令人扼腕嘆息。

在他生前,除了每天承受身體的各種病痛外,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也飽受困擾,其中壹項就是彼得·潘綜合癥。

邁克·傑克遜喜歡將自己比做童話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曾經說:“我感覺自己只有4歲,我是彼得·潘。”

彼得·潘綜合癥是指成年人面對現實中的問題和挫折時,選擇逃避,渴望回歸到孩子世界的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有彼得·潘綜合癥的人,不在少數。

因為不敢面對成熟帶來的各種問題,從而選擇回避,結果使自己更加痛苦。

事實上,正如斯科特·派克在書中所說,不管是工作還是人生中,我們遇到的難題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選擇逃避,也許將來面臨的困擾會更大,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

煙灰缸認為,面對問題,自我懷疑和逃避的心態都不可取。

正確的辦法是,勇於承擔責任,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我來解決。”只有解決了像山壹樣橫亙在我們心中的問題,才不會讓它繼續困擾我們。

只有正視事實,我們才能逐漸克服這種“主動屏蔽”困難的心理,及時適應和修正自己,讓心靈獲得成長。

自律,是心智成熟的關鍵

《少有人走的路》裏有這樣壹句話: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就是自律。

人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說“問題”是我們人生道路的攔路虎,會冷不丁竄出來擋在面前,令我們進退不得。

那麽“自律”便會能使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達到人生的美好境界。

羅斯福說:“有種品質可以讓人在碌碌無為之輩中脫穎而出,不是天資,不是教養,而是自律。”

晚清第壹名臣曾國藩,其實並不是生來就帶有光環的人.

他從14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壹直考到22歲,漫長的八年時間,卻連最低的考試門檻“秀才”都考不上。

那麽資質如此愚鈍,曾國藩怎麽會躋身名臣行列,成為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甚至被稱為千古第壹完人呢?

縱觀曾國藩的壹生,他的秘訣是兩個字:“自律”。

他壹生講求修身養性,平生沒有壹天不讀書,臨死前還在不斷反省和修正自己。

可是人活著,都會受到七情八欲的困擾,自律仿佛是人世間最難的事,怎樣才能做到自律呢?

煙灰缸認為,獲得更多成長,就要放棄不求上進的安逸。

正如書中說的那樣,自律,除了要對想要達到的目標有壹個清晰的規劃和安排,還要用壹生的時間去堅持和實踐。

但同時,當目標和實際發生沖突時,要懂得取舍,放棄爭強好勝的欲望,不使“自律”成為壓倒自己的重負。

只有保持心態平衡,自律才會成為壹種生活方式,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

成熟的人,懂得什麽是“愛”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正確的愛,是心靈 健康 成長的動力。

那麽,什麽才是正確的愛呢?

在書中,作者提到,愛的誤區有三種。

第壹種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愛”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

其實,童話故事裏的公主嫁給王子之後,真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檢驗愛的最好方法就是時間,當激情褪去,在平淡日子裏的相知相守,才是真正的愛。

還有壹種誤解是,把找到壹個“避風港”當做是愛。

被呵護和滋養的感覺固然很好,但這這不能算做愛,只是極度的依賴罷了。

在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大衛的第壹任妻子朵拉,就把大衛當做壹個“避風港”,沈溺於大衛的呵護中。

而在大衛離她而去時,她卻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能力,最終患病離世。

想依賴別人的人,總是苦思冥想如何獲得他人的愛,讓愛來滋養自己,卻沒有能力去愛自己和別人。

和這樣的人交往,只會感到疲憊,哪裏會有愛的歡欣呢?

最後,愛也不是委屈求全,壹廂情願地自我犧牲。

總是不斷地遷就和付出,這樣的愛從壹開始就處於了不平等狀態,久而久之,矛盾便會產生。

煙灰缸認為,成熟的人懂得什麽是愛,更懂如何去愛。

正如斯科特·派克所說的那樣,正確的愛,是遵從內心的意願去愛他人,並且付諸行動。

愛壹個人,就要永遠把對方視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獨立和自由,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也不會以愛之名束縛對方。而自己,也不忘獨立和成長。

真正的愛,需要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自己和愛的人在心智上達到成熟。

阻礙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就是懶惰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懶惰如壹個狡猾的敵人,壹直潛藏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的言行。

我們渴望 健康 向上,努力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懶惰似乎永遠在和我們對抗,讓人不思進取,貪圖安逸享受,阻止心智走向成熟。

這種對抗產生的“思想鬥爭”,讓我們痛苦不堪,充滿矛盾。

《孟子·盡心上》中有這樣壹句話:“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意思是說,做事好比掘井壹樣,貴在持之以恒,掘到大半還沒有見水,仍然只是壹口廢井。

然而,現實生活中,“持之以恒”並不容易做到,拖延和懶惰反而成了大多數人的通病。

我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本來想去做壹件事,卻壹推再推,甚至幹脆放棄。

明明計劃好第二天要去晨跑,早上醒來,大腦中閃現出“要不然明天再去”的念頭,於是選擇繼續睡覺。

本來想看書學習,卻不想改變舒適的狀態,於是拿著手機久久不放。

懶惰是壹種可怕的消極力量,在消耗著我們的能量。

斯科特·派克在書中提到,人之所以能夠努力成長,那是因為懂得自尊自愛。

對自己的愛使我們努力自我完善,壹心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煙灰缸認為,對付懶惰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心智方面開始努力,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麽,並積極爭取,堅持不懈。

只有戰勝心智上的懶惰,壹切向上的努力才會有成效,我們才可能越來越好。

要使心智成熟,必須認清“自己”

很多人讀了《少有人走的路》,最大的感觸是:這本書會帶妳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有多重要?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認清別人是聰明,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

壹代宗師王陽師,壹生致力於研究心學。

他說:“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意思是,人不應該從外界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尊從本心,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曾帶領精兵,用很短的時間蕩平了作亂十年的匪患。

有人誇他是非凡的奇才,他卻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正是這種清醒的自我認識,才使他沒有面對功勞沾沾自喜,繼續南征北戰,而是專註於“知行合壹”的理念研究,開創了“心學”這壹學派,成為壹代聖賢。

在書中作者提到,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意義之壹,就是了解自己精神世界,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認清我們的責任和決策能力。

有人會說:“我怎麽可能不了解我自己?”

而現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陷入兩個誤區:壹是生活給人看,二是看別人生活。

斯科特·派克指出,這些無聊的攀比和笨拙的模仿,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其實,真正成熟的人,清晰地明白幸福的方向,不會向別人證明什麽,也不會光顧著看別人,而走錯了自己腳下的路。

煙灰缸認為,只要我們堅持不懈,通過不斷地自我反省,沿著心智成熟之路前進,點滴的認知和經驗,就會慢慢匯集起來。

漸漸地,人生之路將會清晰地出現在眼前。

畢淑敏說:“任何壹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寂寞的洗禮和孤獨的磨煉。”

讓心靈成熟的過程,是壹個人的涅磐,無人作陪。

每壹個強大的人,都會經歷壹段孤獨而艱難的成長之路,熬過去了,那就是妳的成人禮。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壹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其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

只能這樣,被歲月打磨過的人,不是被磨去棱角,而是更熠熠生輝。

  • 上一篇:竹筍營養含量
  • 下一篇:廣西壯族歌曲的壹些風格特點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