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求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的個人簡介 作品介紹 事跡年表

求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 的個人簡介 作品介紹 事跡年表

川端康成生於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後遷於東京,其父親習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他唯壹的姐姐則寄養在另壹親戚處。由於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並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後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後被接到外公家扶養,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過世,這種對於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壹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壹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壹邊在文字的世界裏繪制著想象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壹生中,這本書是另壹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於《源》還僅僅壹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於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於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裏的詩情,在這裏也顯露了康成的創作才華的端倪。可以看出這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後來的創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裏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欲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沈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壹位。對於立誌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壹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誌向文學者,他們壹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壹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壹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誌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表了《招魂節壹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誌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作祟》等壹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壹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壹個鮮明的特征。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壹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壹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回藝人壹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壹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淩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壹生唯壹壹部劇本《瘋狂的壹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並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壹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後出了單行本,並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於戰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後他自費留在中國,並將妻子壹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前日本最後壹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壹部重要的小說《千只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只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壹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二位後第三個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自己對於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上一篇:“宿命中的對手”韓寒郭敬明,為何二人差距越來越大?
  • 下一篇:閩南的旅遊資源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