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西方美術史的流派

西方美術史的流派

野獸主義

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開始形成,最初的前衛美術運動是“野獸主義”。

“野獸”壹詞在這裏是用來形容他們的繪畫作品中那令人驚愕的顏色,扭曲的形態,明顯地與自然界的形狀全然相悖。

在法國1905年的秋季沙龍展覽會展出了以馬蒂斯為首的九名青年畫家的作品,由於畫風令人驚愕,以致輿論嘩然。評論家路易·沃克賽勒看到在壹片色彩狂野的繪畫作品中間有壹件馬爾古所作的模仿意大利文藝復興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羅風格的作品,便隨口說了壹句:“多那泰羅置身於壹群野獸的包圍之中。”從此,這個畫家群體就被稱為“野獸主義者”。

以馬蒂斯為首的這群青年畫家不滿足於象征主義的神秘色彩,主張色彩的徹底純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現畫家的感情。表現感情是野獸主義畫家的宗旨。

野獸主義畫家弗裏茨給野獸主義下的定義是:“通過顏色的交響技巧,達到日光的同樣效果。狂熱的移寫(出發點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動)在火熱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論。”

野獸主義的主要原則是通過顏色起到光的作用達到空間經營的效果,全部采用既無造型,也無幻覺明暗的平塗,手段要凈化和簡化,運用構圖,在表達與裝飾之間,即動人的暗示與內部秩序之間,達到絕對的壹致。馬蒂斯說過:“構圖,就是以裝飾方法對畫家用以表達自己感情的各種不同素材進行安排的藝術。”

野獸主義畫家們廣泛利用粗獷的題材,強烈的設色,來頌揚氣質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結構上的原則,不顧體積、對象和明暗,用純單色來代替透視。馬蒂斯的老師莫羅曾對他說過:“妳必須使繪畫單純化。”所以作為野獸主義始終的代表馬蒂斯頑強地使色彩恢復它本來具備的力量,單純和表現的意義。

野獸主義自1905年發端到1908年已趨消沈,爾後由立體主義所取代。

行動派繪畫

行動派繪畫又稱動作派,屬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

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黑山學院,素來采用美國教育的最激進的試驗,它沒有規定課程。在黑山學院及歐洲傳入的先鋒派思想中,有壹種超現實主義自動化的藝術理論,西班牙畫家米羅實踐了這種理論,他把顏料濺灑在畫布上,然後把蘸了顏色的畫筆在畫布上到處移動,這種技法上的自動主義,直接啟發了美國的行動派畫家;還有法國的馬松比米羅的筆觸更為輕松,整個畫布上是壹種線條的猝發,壹種顫動的色彩的放電。他們對美國的戈爾基和波洛克有直接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美國畫家中正風行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寧可冒失敗危險來努力爭取達到新的高度。因此他們大膽試驗。抽象表現派的畫家們主張寧可徹底擺脫所有傳統的美學觀,也不要有什麽社會意義。他們提倡任意的、自發的個人表現,創造了壹種無意識的自動繪畫。代表畫家是波洛克。

新寫實主義

現代美術呈多元化格局,流派紛呈各顯神通。壹度被否定的寫實主義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重新登上畫壇。但必須認識到它決不是回到過去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上。新寫實主義畫家在創作目的、繪畫觀念以及表現方法方面,並不是老壹套翻版,他們吸收了現代藝術的觀念進行創作。可以說他們是現代藝術的另壹種藝術形式的繼續。正如美國評論家希爾頓·克雷默說的:“這個運動的很大壹部分,都是非常直接地從現代藝術理論和實踐中派生出來的,它是現代派的另壹種形式的繼續。”當今許多寫實主義畫家只是用寫實的手法來達到現代派探索的造型、色彩、線條與畫面的關系的目的而已。[/COLOR]

象征主義

世界上的藝術探索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形象和象征;直覺感受和精神表達。自1885年起壹種以象征主義為名,對理想主義傾向的逆反在文學和造型藝術領域同時發展起來,畫家和作家不再致力於忠實地表現外部世界,而是要通過象征的、隱喻的和裝飾性的畫面來表現虛幻的夢想以啟示於人。

按評論家阿爾貝·歐立葉1891年3月的壹篇文章中確定的象征主義的定義,認為藝術作品應該是:(1)精神的,因為它唯壹的理想是表現精神;(2)象征主義的,因為它是以形狀來表現這壹精神的;(3)綜合的,因為它是根據壹種普遍理解的方式來畫這些形狀和記號的;(4)主觀的,因為它從來也不將對象作為對象來看待,而是作為被題材發現的精神記號;(5)(作為結果)裝飾的,因為由埃及人,或極可能由希臘人或原始人發明的純裝飾繪畫就是壹種主觀的、綜合的、象征主義的和精神的藝術表現。

具有象征主義的代表畫家主要是莫羅、夏凡納和雷東。象征派畫家們並未創造壹種新的形式流派,他們關心的只是詩意的表達、玄理的揭示。象征主義繪畫是壹種以感情為基礎對新內容的探索,不是以理智或客觀的觀察為基礎,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像。

現代美術

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現代工業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給藝術發展帶來激烈的競爭。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眼睛延伸到宏觀與微觀世界。因此現代藝術家必然要創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現代哲學直接影響現代美術創造,叔本華的唯我主義的本體論思想、唯意誌論觀點導致認識上的直覺主義,這使藝術家的天才和靈感升華為藝術創造的根本。爾後的尼采、弗洛伊德對人的精神領域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又成為現代藝術創造之源泉。柏格森“非理性主義哲學”是對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負面和傳統價值觀的徹底否定和背叛,從此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表現。

現代美術的產生和發展是沿著必然規律運行的,西方藝術自遠古產生始就註重實用、物質性的再現,經歷不同時代的發展和完善,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達高峰。當照相術發明,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已被攝影部分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繪畫自產生起就以為別人服務為宗旨,原始社會為實用,後來為神、為人的生活、為政治鬥爭等服務。西方藝術家宣稱他們不再為誰服務,藝術就是為完善藝術自身而獨立存在。因此藝術的價值觀與傳統決裂了。所有這壹切都是隨著社會發展、思潮的演變,緩慢地由量變到質變的。現代美術的發端是從印象派開始的。

印象派的出現是西方藝術劃時代的裏程碑。為了表現自然界豐富的瞬間即逝的光和色的變化,它忽視或否定了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更是破壞或放棄了西方幾千年完善起來的嚴謹造型,因此衍生出後來壹系列的反叛畫家、畫派。首先起來與傳統決裂的是塞尚,他要創造壹種絕對的繪畫,它不再是客觀事物的模仿,而是註入畫家主觀解釋的永恒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同時還有畫家高更,他從強烈的主觀出發,對客觀事物獲得的印象和感覺加以分析、綜合,創造出壹種突破時空制約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繪畫。而荷蘭人凡·高用明亮的色調與顫動奔放的線條傳達了熾烈的思想,他們***同開創了西方現代美術之先河。從他們的理論派生出爾後的眾多現代流派。

壹部分追隨塞尚的畫家們確認畫面的經營構造是畫家的能力和權利,畫家是畫面的創造者,應該像上帝壹樣任意去安排畫面,形成了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認為繪畫不應該作自然對象的奴隸,也不應僅是畫面的精心構造,而必須表現畫家的心情意誌,必須是畫家內在情感的外在圖像,從而誕生了法國的野獸派和德國的表現派。俄國人康定斯基縱覽了這壹畫壇變化之後認識到,繪畫已不是靠著物象的支持,而是靠色彩、線條與形狀主宰整個畫面,是這些繪畫的元素賦予了畫面生命與美,是他第壹個創造了抽象繪畫。上述幾個流派都是對藝術作出思考後的探索表現。

當藝術家面對社會和現代物質文明進行思考後,得出的結論是傳統已經過時,現代是不完整不健康的,產生了破壞壹切、打倒壹切的達達派,他們希望在純粹空白的基礎上建立壹種新文明。當藝術家面對人生時,人的意識被過多的概念裝飾得已經不真實了,唯有潛意識領域才是最真實的領域,這個領域從未被表現過,畫家著意於這個精神世界,創造了超現實主義繪畫,這種繪畫以表現反邏輯常理的物象組合展現壹個鮮為人知的潛意識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美術中心由法國巴黎轉向美國紐約,又開始了壹個新的探索和創造,更多地是以註重觀念改變為特點。50年代興起抽象表現主義,只重繪畫行為過程而不註重畫面結果的行為繪畫,體現了美國人自由創造的活力。當人們不滿於偶然的發泄和主觀對繪畫的恣意所為,轉而崇尚讓畫面自為地發揮出它的全部潛力,於是就出現了大色域繪畫、極少主義繪畫、硬邊派等,這些藝術多以冷靜、簡單的大色塊布置畫面,不摻任何感情的表現。60年代波普藝術登上畫壇,首先風行美國,它使藝術與現代文明互相滲透,讓藝術成為更為普及的交流手段,與現代人的生存息息相關。自70年代後,現代美術完全進入壹個多元化的格局,藝術家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探索藝術和藝術表現,自此以後再無風格流派可尋,可謂壹個人壹個派,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從此西方美術走進壹個遠離常識世界的無盡的大千世界。

現代建築藝術

20世紀初,建築藝術如同繪畫、雕塑藝術壹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建築科技的發展,使建築結構和樣式迅速走向現代,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高層建築的大量發展和新的建築設計思潮的層出不窮,多元建築形式風行壹時。

20世紀上半期,尤其在二戰後,古典復興建築仍然流行,政府性建築和紀念性建築的發展,將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的建築樣式結合在壹起的折衷主義建築也不斷出現。由於社會生活飛速發展變化,建築物的功能要求日益復雜,房屋的層數和容積量不斷增加,建築材料和結構已與古代大不相同,因此學院派建築師不得不對傳統建築加以改造和簡化,同時革新的現代派建築興起。

建築牽涉到功能、技術、工業、經濟、文化和藝術等多個方面,建築的革新也是多方面的,在20世紀上半期出現了很多流派和不同風格的建築樣式。20世紀初,在德國和奧地利先後產生了表現主義,壹切都出自藝術家的主觀表現,目的是引起觀眾情緒上的激動,這壹派建築師往往采用奇特、誇張的建築形體來象征某種時代精神。德國建築師門德爾松(1887—1953年)在20年代,設計過壹些表現主義建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19—1920年建成的波茨坦愛因斯坦天文臺。荷蘭表現派的住宅甚至把外觀處理得使人聯想起荷蘭人的傳統服裝和木鞋。

未來派是第壹次世界大戰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現的文藝流派,它對現代生活的運動、變化、速度、節奏表示欣喜,他們否定壹切文藝規律和傳統,宣稱要創造壹種全新的未來的藝術。意大利的未來主義者桑·伊利亞(1888-1917年)所設計的圖樣中都是高大的階梯形的樓房,電梯放在建築物外部,林立的樓房下是川流不息的汽車、火車,分別在不同高度上行駛,他說:“應該把現代城市建設改造得象大型造船廠壹樣,既忙碌又靈敏、到處都是運動,現代房屋應該造得象大型機器壹樣。”

風格派與構成派的代表是荷蘭的建築師奧德·裏特韋爾等。他們認為最好的藝術就是基本幾何形體的組合和構成。風格派有時又被稱為“新造型派”,他表現在建築造型裝飾,最能代表風格派特征的是裏特韋爾設計的椅子,象蒙德裏安的繪畫,運用水平和垂直線構成紅、黃、藍三色。他還設計了著名的荷蘭烏德勒支地方壹所住宅,運用簡單的立方體,橫豎直線,玻璃等組成的建築。這個派熱衷於幾何形體空間和色彩的構圖效果。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創造現代建築的任務被提到日程上,湧現出壹批思想敏捷,而且具有壹定建築經驗的建築師,在前人革新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比較系統而徹底的建築改革主張,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和法國的勒·柯布西耶等。

格羅皮烏斯的代表作是1926年設計建造的德國鮑豪斯學院校舍。“鮑豪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在魏瑪籌建的壹所培養新型設計人才的工藝學校的簡稱。這所學校采用壹套有特色的新的教育方針和方法,曾培養了壹批傑出的現代派藝術大師,是西方激進的藝術流派搖籃。鮑豪學院建築主要特點是,把建築物的實用功能作為建築設計的出發點,按照各部分的實用要求互相聯系,突出它們各自的位置和體型,他還采用各種形體的對比手法,如大小、長短、虛實、透明與不透明、厚薄等,產生清新活潑的美感,顯得單純樸素、富有變化,給人以獨特的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築活動與建築思潮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由於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各不相同,建築活動和思潮也很不壹致,因此發展也極不平衡,西歐和美國為建築現代化繼續探索創造作出新貢獻,其他地區和國家也相繼走入現代化。

英國在50年代出現以史密森夫婦為代表的新粗野主義(又譯為新野性主義);60年代,以柯克為代表的稱之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來烏托邦城市的設想:以鋼和鋼筋混凝土的巨型結構來綜合解決多種與可變要求的設計。

在法國戰後的“現代建築派”取代了學院派成為法國建築的主要風格。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馬賽公寓大樓和其後又設計的朗香教堂,轟動了整個建築學壇。法國在二戰後建築技術上不斷創新,1958年興建國家工業與技術中心的陳列大廳,跨度218米,是迄今跨度最大的空間結構,也是跨度最大的薄殼結構。1973年建的巴黎蒙帕納斯大廈高229米,是歐洲最高建築;後來建的國立蓬皮杜藝術中心更引起人們的關註。

德國受到的戰爭破壞很大,戰後著力重建。在希特勒統治時期,只允許折中主義建築樣式,戰後則堅持走現代建築道路,尤以鮑豪斯為代表,後來出現不少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建築,如夏隆設計的柏林愛爾音樂廳和斯圖加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公寓等。

在設計思想上意大利比其他國家顯得多樣和善變。古代傳統在意大利從未間斷,現代思潮又給予強烈影響,戰後全面地走上現代建築道路,在羅馬和都靈等地推行新現實主義,提倡緊密結合人們的日常生活,魯道夫設計的羅馬泰波蒂諾區為代表。在意大利具有國際聲望的建築師無疑是奈爾維,他設計的羅馬小體育宮和米蘭的皮瑞利大廈被公認為國際先進水平的傑作。

美國具有強大的物質技術力量,雄厚的技術人員隊伍和壹大批專門投資房屋建設的大業主,他們***同使美國建築迅速走向現代化。發展高層建築是美國建築的主要方面,1974年的芝加哥西爾斯大廈110層,高443米,是世界迄今最高建築。在藝術和建築方面,歐洲不論有什麽新思潮都很快影響美國,各種思潮和各種建築流派,樣式在美國都得到反映。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是壹座富有個性的象征性建築作品。它的設計師是丹麥的伍重,於1957年設計,1973年建成。歌劇院位於貝尼朗島,面臨大海,建築師把它設計成壹艘乘風破浪的大船,很有象征個性。

現代工藝設計

進入20世紀西方現代化工藝設計的中心轉移到了德國,尤其是被稱作“現代設計搖籃”的鮑豪斯,為現代工藝設計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總的看來現代工藝設計有這樣幾個特點:壹是確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二是打破了傳統的“純藝術”(繪畫和雕刻)和“實用藝術”(現代建築和工藝)的分離;三是使藝術與技術獲得了新的統壹,從而架起了“藝術”與“工業”之間的橋梁;四是現代工藝設計是現代生活、現代藝術和現代科學的結晶,它並不試圖設立壹個不可變更的典範,它將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獲得發展。

現代雕塑藝術

西方雕塑發展的歷程中出現過三個高峰:古希臘、羅馬是第壹個高峰,雄居峰巔的是菲狄亞斯;意大利文藝復興是第二個高峰,雄居峰巔的是米開朗基羅;第三個高峰是19世紀的法國,雄居峰巔的巨匠是羅丹。菲狄亞斯、米開朗基羅和羅丹所創造的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了古典文明的最高成就。

羅丹為傳統雕塑藝術劃了壹個句號。此後西方雕塑進入壹個新的時代——現代雕塑時代。所謂“現代雕塑藝術”,是指羅丹、馬約爾等之後的西方雕塑藝術,雕塑家們企圖擺脫古典雕塑的束縛,追求新觀念和新價值,並采用新的表現形式,這種藝術流派,統稱現代派。現代派的藝術家們遠離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開始“脫離自然”,“安排自然”,“表現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

總的說來,現代派藝術家重感性和主觀內在的精神表現,用感覺代替觀察,運用綜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現客觀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發掘自我心靈的形,否定藝術的功利性,認為藝術只是有意味的形式。現代藝術是傳統藝術發展的必然,也是現代社會在藝術家精神上反映的產物。

綜觀20世紀西方美術創作的基本傾向,出現了表現、抽象和象征三種趨勢。在這類藝術家中較為突出的是布朗庫西,他對於現代雕刻的影響猶如馬蒂斯和畢加索對現代繪畫的影響壹樣。

未來主義

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詩人馬裏內蒂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宣言壹方面謳歌現代工業文明、科學技術使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完全改變,“宏偉的世界獲得了壹種新的美——速度美”,因而主張未來的文藝應當反映現代機器文明、速度、力量和競爭;另壹方面詛咒壹切舊的傳統文化,掃蕩從古羅馬以來的壹切文化遺產,主張摧毀壹切博物館、圖書館和學院。他們高喊:“幹起來吧!點燃圖書館的書架!把河水引來淹掉壹切博物館畫廊,啊!看著那些自命不凡的古畫被撕破了,褪色了,在水面上隨波逐流地飄浮是多麽地開心!舉起斧頭鐵錘毫不手軟地搗毀那些被人奉若神明的城堡吧!”

1910年3月8日畫家波丘尼、卡拉、巴拉等也響應地發表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4月初又發表了《未來主義繪畫技巧宣言》宣言表明,他們的繪畫技巧,從本質上說仍然來源於立體主義。他們在立體主義多視點的基礎上加上了表現速度和時間的因素。

雕塑方面的未來主義是由波丘尼實行的,他於1912年4月11日發表《未來主義雕塑宣言》,宣布“絕對而徹底地拋棄外輪廓線和封閉式的雕塑,讓我們扯開人體並且把它周圍的環境也包括到裏面來”。

1914年7月11日由聖特利亞發表《未來主義建築宣言》,主張用機械的結構與新材料來代替傳統的建築材料,而城市的規劃則以人口集中與快速交通相輔相成,建立壹種包括地下鐵路、滑動的人行道和立體交叉的道路網的“未來城市”計劃。並用鋼鐵、玻璃和布料來代替磚、石和木材來取得最理想的光線和空間。

還有《未來主義服飾宣言》號召人們廢除色彩暗淡、線條呆板,的服飾,代之以色彩鮮明,線條富有運動感的新服飾。

這個流派到1918年大戰結束,實際上也結束了。

維也納分離派

19世紀末維也納美術界以學院派為主建立的“藝術家協會”中,壹些持不同藝術見解的青年藝術家於1897年重新成立了“奧地利造型藝術協會”。不久克裏姆特等八位青年藝術家因觀點不同退出該協會,於1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另行組織藝術家團體。他們並沒有明確的藝術綱領,只是創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謂維也納分離派。分離派畫家反對古典學院派藝術,宣稱與其分離,主張創新,追求表現功能的“實用性”和“合理性”,既強調在風格上發揚個性,又盡力探索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創造出壹種新的樣式。分離派是在繪畫、裝飾美術、建築設計上有過影響的新藝術流派。它在形式上雖好使用直線而其根本精神卻在於反對傳統規範藝術,主張與現代的文化接觸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這個派的畫家們在反對學院派舊藝術形式這壹點上是壹致的,但在藝術傾向和風格上,始終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說它並沒有明確統壹的綱領,它對德國的影響很大。

納比派

世人公認塞尚、凡·高和高更是開創20世紀現代藝術的祖師,在他們活著或死後都影響有限。把他們的思想繼承光大,傳播給20世紀前衛派畫家的是壹個小小的藝術家派別——納比派。

1888年夏天,24歲的塞呂西耶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橋與在那裏作畫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時剛畫完《雅各與天使在搏鬥》壹畫,那主觀的、帶有神秘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征服了這位年輕畫家。他後來又隨高更到壹個稱為“愛之林”的森林寫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奧秘:“樹木應當是什麽顏色?妳看到多多少少的紅色嗎?很好,在畫面的那個地方放上真正的紅色。——那麽影子呢?假如在那兒有壹點藍色就好了。那麽妳把調色板上最漂亮的藍顏色放到那兒去!”塞呂西耶邊聽邊隨手在壹個煙盒上按高更的指點畫了壹幅小風景畫,他拿著這張畫回到正在學習的巴黎朱利安學院,圍觀的同學有博納爾、維亞爾、蘭森、瓦洛通等。他們壹下子成了高更主義者並把塞呂西耶這幅小畫稱“護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這“福音”的壹夥人稱著“納比”即希伯來語中的“先知”。這就是納比派的由來。

納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藝術影響而從事新的探索發展:即高更的綜合理論導致了象征主義的莊嚴、簡化和變形的裝飾風格,也就是說,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與想像的領域之中。所謂變形有兩種類型:依據壹種純美學和裝飾味的設想以及壹些著色與構圖技術原則進行的客觀變形;使畫家本人的感受進入繪畫表現之中的主觀變形。

納比派從塞呂西耶的“護符”開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結束。這說明納比派自身的價值僅在於闡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視覺方式。這是壹種更強調自我的心靈觀照的觀察方法。

爾後納比派分裂為分離派、綜合派、新傳統派

  • 上一篇:關於四大名著的國學知識題( 紅樓、西遊篇)
  • 下一篇:幼兒園春節公開課教案大全(10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