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名人的成長故事大全

名人的成長故事大全

#兒童故事# 導語閱讀這些偉大人物的傳記,能夠領略他們年少時經歷的故事和成功智慧,使我們從中受到啟發和教益,提高素質,培養有益的愛好。特別是能夠激勵我們的理想和誌向。下面是 無 整理的名人的成長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名人的成長故事篇1:第壹次的成功很重要

 歐陽夏丹說,她的家鄉桂林是個適合生活的地方。漓江的柔美,象鼻山的意趣,城市環抱著山水,青翠蘊含著靈秀,這個被桂林山水滋養出的南方女子,渾身透著壹股靈氣。她才氣逼人,氣質,似乎每次出現就是為了讓人眼前壹亮。

 有人說,這樣的女子總是更容易被幸運女神眷顧。

 上高三的時候,老師告訴她北京廣播學院正好要在桂林招生,鼓勵她去報考。考試在省廣電局,那年有幾千人報考,最後只錄取了她壹個。

 臨近畢業,上海電視臺到廣院選人。盡管歐陽夏丹長相並不出眾,但臺長親自拍板,說:“她的內涵會給新聞節目註入壹種新鮮的血液。”而當時廣院已經決定保送她讀研究生,去上海就是違約。上海臺無怨無悔地為夏丹向學校交了“悔約金”,廣院也為她保留研究生入學資格兩年,幸運得壹塌糊塗。

 4年後的2003年,央視二套經濟頻道在全國各頻道“海選”主持人。二套節目組負責人每天從早到晚開著電視機,充當星探。又是歐陽夏丹,這個笑似飛花的女子,再次讓人眼前壹亮,試鏡之後成為入選者中的首選。

 為什麽她總能碰上“好事”、壹帆風順呢?就在別人羨慕嫉妒的時候,歐陽夏丹卻沒有時間春風得意。當更多人對“不屈不撓”的精神贊賞有加時,她卻更看重第壹次的成功。因為正是很多“第壹次的成功”,才讓她順利走到今天。

 她壹上初中,爸爸就開始生病住院,還要做化療,家裏的經濟條件也明顯縮水。這讓調皮愛玩的歐陽夏丹突然清醒了,“好像壹下子懂事兒了”,從初壹開始,成績就突飛猛進。但改變她壹生的還是班裏的壹次演講比賽。

 看她光知道學習,不愛參加集體活動,班主任羅宗昌就鼓勵她參加班裏的演講比賽,還耐心地陪她壹遍遍地練習。結果,她在全市獲得了演講比賽第壹名。這第壹次成功給了她巨大震撼:原來自己有這麽大的能量、這麽大的潛力!從此,她壹發而不可收,初壹到初三,連續三年獲全市中學生演講比賽第壹名。

 高中學習緊張而充實,她又參加了學校排的話劇《項鏈》,並獲得了“女主角獎”。這次成功讓她更加自信,也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傾向。所以,她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報考北京廣播學院,並在幾千人中脫穎而出。

 在廣院,她的文化課成績是第壹名,但專業壹般。畢竟,在語言能力上,北京的同學有明顯優勢。但她並沒有“認命”,每天清晨6點,她就起床,到學校的操場上,對著白楊和核桃樹練聲。到了第二年,沒有老師督促,堅持練聲的同學也少了,而她還壹直堅持著。因為堅持,大二時,她的文化課還是第壹,而專業課已到中上水平。

 老師總是喜歡進步快的學生,於是推薦她去主持學校藝術節的“歌手大賽”。這讓她感到頗為緊張,因為廣院的學生普遍都很活躍,在這類場合會動不動就起哄、喝倒彩。但是那晚,同學們壹直安靜地看節目,沒有人起哄鼓倒掌。她再次靠自己的實力,在廣院取得“第壹次成功”。這也讓她更加自信,更加從容,後面的成功就順理成章、接踵而至了,甚至有些爭先恐後。

 更大的成功意味著更多的付出。每天淩晨4:30,兩個鬧鐘加壹部手機把她喚醒,喚醒她進入工作狀態。不管雨雪風霜,她都要直奔自己的崗位。

 即便已成為央視“新銳主持人”的代表,歐陽夏丹依然沒有止步,又在分階段地制訂壹些學習計劃,補充壹些新鮮的知識,加強英語學習,向壹個雙語主持人的目標邁進了。

 第壹次成功很重要,而不斷爭取“第壹次成功”,其實就是蓄勢待發、厚積薄發。成功也正因如此才會可持續發展。

 

名人的成長故事篇2:草根小人物成就人生大奇跡

 如果說《帝企鵝日記》是關於鳥的史詩,《遷徙的鳥》是關於飛翔的贊美詩,那麽《天賜》就是鳥類世界中的小說《活著》。

 在第xx屆德國科隆電影節上,中國第壹部以鳥為“演員”的電影《天賜》,壹舉奪得“觀眾喜愛的電影”大獎,成為最耀眼的壹匹黑馬,其制作團隊也成了頒獎典禮上最惹人註目的焦點。然而卻沒有人相信這部參加國際電影節並最終贏得大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專業電影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之手。

 《天賜》講述了壹只孤獨的小黑尾鷗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關於壹只海鷗成長經歷的故事片,畫面唯美、情節曲折、震撼。國際紀錄片大師、科隆電影節評委沃爾克·諾瓦克先生對《天賜》給予極高的評價:“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創作,這是對電影的貢獻。《天賜》是本屆電影節最棒的電影!”

 對!這部最棒的電影正是由他們完成,他們被朋友們稱為三腳架組合,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6歲,卻創造了中國電影的壹個奇跡。然而影片的背後他們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個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強的七年都給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賜”,熟悉他們的人說他們“瘋了”。可是在他們心中這不是瘋,是執著、是堅持,因為他們都被“天賜”打動了,從破殼而出,到失去父親、哥哥、母親……壹只孤鳥,在海驢島滔天大浪和滾滾驚雷中顫巍巍地成長。生存很殘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頑強,生命還很美好……這幾乎就是壹部生命勇氣和力量的再現。

 曾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幼喜歡鳥的導演孫憲,每當從電視裏看完外國人拍攝的《動物世界》,他總有壹點疑惑:中國的“動物世界”在哪裏?終於他們發現了壹個離威海市60多公裏的海驢島,小島離陸地只有幾海裏,坐船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海島周圍食物充足,是海鳥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際這裏聚集著近萬只海鷗和白鷺,這裏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動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憲有了拍攝壹部純野生鳥類紀錄片的靈感。2002年5月2日。孫憲在這“無糧”“無水”“無電”的“三無”海島上與誌同道合的兩位好友,開始了艱苦拍攝與創作,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拍的時間越來越長。計劃也從拍壹部紀錄片轉變成壹部鳥的電影:沒想到拍攝的過程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更沒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孫憲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後,考入曲阜師範大學學了幾年油畫:王建濤當過農民、司機、修理工。後來到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習兩年攝影。於輝高中畢業後直接跟著孫憲學徒當美工。三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但身為電*裏的工作人員,放電影多年的經歷,看過的數千部電影是也是的營養來源。

 拍攝鳥的電影,鳥兒卻不是稱職的演員,從不聽從導演的安排。鳥的故事必須細心去觀察,並用鏡頭語言去表達。這種在原生態下拍攝的片子,拍攝難度不可想象。壹個在影片中幾秒鐘的鏡頭,有時需要三個機位拍上半個月的時間。整部片子剪輯完80分鐘,卻拍攝400多個小時,耗了7年的拍攝時間。

 拍攝是艱難的,可更困難的是資金的短缺。最初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積蓄。三人先後投入了300多萬元,最困難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2004年冬,拍攝幾乎使三個人陷入了絕境。此時三位“草根”電影制作人,拍攝了幾百個小時的素材,但是如何成為壹部作品?他們陷入了迷茫。

 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在看了他們的素材後,建議拍壹部關於鳥的電影。要出壹部電影僅僅是第壹步,編劇本、做剪輯、配音、配音樂、制作、發行,每壹個環節對孫憲和他的團隊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屢屢碰壁後,從沒有學過電影制作的孫憲平生第壹次當起了導演,和同伴們邊摸索邊制作,長達400多個小時的素材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根據素材,劇本有了,壹個小黑尾鷗的成長之路漸漸成型。影片最終定名為《天賜》,有人說《天賜》名字太平凡,但孫憲最終沒有改。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大家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種幸運是天賜的:拍攝的黑尾鷗也是天賜: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些都是天賜的。所以“天賜”這個名字最能傳達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

 2008年1月24日。這部電影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攝制許可證,有著影視圈才女美譽的徐靜蕾友情為《天賜》配音,青年歌唱家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2009年10月13日,國家廣電總局給《天賜》頒發了公映許可證。

 至此,被朋友認為是“瘋了”的孫憲帶著他的攝制組在壹步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7年艱苦的拍攝,並不都是困難和苦澀。長期的拍攝,使他們漸漸走進了鳥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畫面,震撼著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比的快樂!被鳥兒的頑強生命鼓舞著,壹下子所有的煩躁都不復存在了。最後撤離海島的時候於輝對孫憲說:“下輩子如果妳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妳想怎麽拍我就怎麽飛……”

 影片獲獎的消息傳到國內,讓很多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很吃驚,畢竟這是壹個有些遠離社會熱點題材的故事。而拍攝《天賜》的三個人,也絕非藝術家或科學家,他們僅僅是壹群普通人,幾個電*的美工。可是他們做到了。可能越是從普通人身上,我們越能感覺到這股來自內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驢島上的黑尾鷗喚醒後。

 關於拍攝片子的初衷,孫憲說:“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出自對鳥類單純的喜愛。七年零距離地融入黑尾鷗的世界,讓我們找回了對生靈應有的尊重和對自然應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哪怕壹草壹木都應該尊重,我只是想講述壹個關於生命成長的故事,把看到的鳥世界裏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2011年1月21日,《天賜》在全國公映。堅強的小天賜打動了太多人的心。

 帶著壹個飛翔的夢想,頂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著超過常人的毅力。七年磨壹劍,壹部溫暖生命的電影最終誕生在了三個小人物的手中,創造了電影的壹個奇跡,他們的故事如同《天賜》壹般,同樣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人羨慕、更讓人尊重。只要堅持,小人物同樣也會成就人生大奇跡。

 

名人的成長故事篇3:蕭煌奇妳們都是我的眼睛

 1976年蕭煌奇帶著先天性的白內障出生,他來到這個世界,卻不知這個世界的模樣,四歲的時候他接受了眼部手術,開始可以看見朦朧的大千世界,如正常人壹樣地生活。

 可上帝似乎很喜歡開玩笑,高壹的壹個下午,他和同學在專用籃球場玩著籃球,他站在籃球架下接到同學傳來的球,投籃未進,他跳起來搶籃板時卻發現原本很大的籃球變成了小黑點,世界變得昏暗,他伸出手,卻再也接不到任何球。

 從天生白內障,到見到光明,再到全盲,人生起落到了讓他覺得荒誕的地步,壹向樂觀的他根本無法泰然地來面對這壹切。

 他害怕,無助,焦躁。幸好他讀的是盲校,老師發現了他的不對勁,並開導他說,只要學會怎樣生活,找到屬於看不見的信心跟力量,眼睛就會無處不在。

 他用壹年的時間來讓自己沈澱,學習盲人該學習的壹切,當明白所有的悲慘都已成定局的時候,他開始接受命運的安排,而不管他處在什麽樣的情緒裏,始終陪著他的是吉他和那些飽含情緒的音樂。老師和同學,鼓勵他參加歌唱比賽,就在這壹年,他獲得第xx屆殘障人金鼎獎歌唱比賽第壹名,他忽然明白自己抓住了老師所說的,那無處不在的眼睛。

 2002年,他把心裏所有的心思都寫在壹首名為《妳是我的眼》的歌曲裏,該曲榮登金曲榜,壹躍成為KTV排行榜的冠軍,沒有大的宣傳,剛出道的蕭煌奇入圍了金曲獎“男演唱人”與“作詞獎”,音樂成了他的眼睛。

 2010年,壹首由黃小琥演唱的《沒那麽簡單》在KTV裏感動了許多人,也唱哭了許多人,而這首《沒那麽簡單》便是蕭煌奇為黃小琥量身創作的。

 蕭煌奇和黃小琥相交已經很多年。多年前,蕭煌奇的爸爸為黃小琥家做裝修工程,他把愛唱歌卻無處施展才華的兒子介紹給黃小琥。聽過蕭煌奇的歌後,黃小琥非常欣賞,帶著他去很多Pub駐唱,說服那裏的老板,讓他有工作機會。

 在那段時間,小琥會鼓勵安慰他,開車載他去自然美麗的風景區,並用她的眼讓他的世界絢爛起來。當然她更欣賞他的音樂創作能力,所以從很早之前就開始向他邀歌,蕭煌奇對黃小琥的感謝自然是不需用言語,於是他想用壹首適合黃小琥的歌曲來報答她。

 《沒那麽簡單》,真實地寫出了黃小琥的心態,也寫出了將近三十歲女人的心情,這首歌在黃小琥出於真性情的演繹之下,席卷了華語歌壇,把他們送上了事業的高峰。

 蕭煌奇從不介意別人叫他盲人創作歌手,他的眼睛雖然看不見,可是心裏很堅強很清晰,他是用耳用心去感受別人的感情。從小到大,從家人到社會,有許多的人都給了他無私的愛,他把這些感激化成歌聲回報給所有的人。

 從出道開始,蕭煌奇憑借他充滿真情的音樂年年入選金曲獎,2008年,2010年分別奪得金曲獎“臺語男演唱人”。而他全部創作的《真情歌》這張專輯獲得了臺語專輯獎,拿獎的那壹天,當主持人念出了“蕭煌奇”三個字,這時他看見了無數雙支持他的眼睛,這壹刻世界就在他的眼前。

 他獲得了成功,找到自信,有了強大的力量,可沈靜下來,他的願望還是希望有壹天眼睛能再看見,跟自己喜歡的朋友、家人壹起環遊世界,把我自己的音樂帶到世界上每個角落,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蕭煌奇。

 

名人的成長故事篇4:妳不會永遠比別人差

 那壹年,她還在農村裏插隊,瘦弱的身子承受著繁重的農活。壹天,她正在西瓜地裏忙著,有人把她叫了過去,說工宣隊來招生,去試試。

 這壹試,她就去了北京外語學院,成了英語系的壹名工農兵學員。不過,還來不及歡喜,陰霾就籠罩了心頭。在班裏,她居然有兩個“最”:壹個是年齡——老姑娘了;壹個是成績最差——基礎太弱。

 壹天上課,老師問了壹個很簡單的問題,第壹遍沒有聽懂,第二遍聽懂了卻不知怎麽回答,於是,僵在了課堂上。課後,她壹口氣跑到後院的山坡上,大哭了壹場。

 “有什麽大不了的,不就是比別人差,我努力還不行嗎?”終於想通了,她給自己許下諾言:“我壹定要成為的學生!”她很勤奮,每天晚上學到深夜,淩晨四五點時又掀開了被窩。不管天熱天冷,在校園壹角的那棵大樹下,常能見到她的身影。大聲地念,大聲地背,把頭壹天學的東西翻來覆去,不記得滾瓜爛熟不罷休。

 壹晃,四年過去。畢業的時候,她的確成了全年級出類拔萃的學生。那壹代人,和今天完全不同,因為根本沒有擇業自主權,從英語系出來的她,被分到英國大使館做接線生。這份工作單調、乏味,很麻煩。在外人眼裏,還是壹份很沒出息的活。起初,她能夠老老實實地幹,時間壹長,心裏就越發郁悶,越不平衡——壹個堂堂外院的尖子生怎能這樣憋屈呢?終於,在和母親的壹次見面中,她大吐苦水。

 慈祥的母親沒說什麽,而是叫她去洗衛生間、刷馬桶,她怏怏不樂地聽命。可是,她使勁地掃地板、費力地刷馬桶,反復幾次,感覺還是很不幹凈。她不由抱怨:“我沒辦法了,就這樣子了!”母親不說話,而是弄來壹碗幹灰,然後將幹灰灑在又臟又濕的地方,讓幹灰將水吸幹,再掃,效果果然好了很多。不多久,馬桶裏的黃色汙垢全不見了,猶如做了壹次增白面膜。

 她沒做到的,母親做到了。她不禁誇獎母親,母親卻告訴她:“壹件事情,妳可以不去做;如果做了,就要動腦筋做好,就要全力以赴。妳不能挑妳的工作,但妳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啊,那就是把工作做好。”站在壹旁的她聽了母親的話,久久無語。

 回到單位後,她仿佛變了壹個人。她把使館裏所有人的名字、電話、工作範圍,甚至他們家屬的名字都牢記在心。不僅如此,使館裏有很多公事、私事都委托她通知、傳達和轉告。逐漸地,她成了壹個留言臺、大秘書。工作之余,她就讀外文報紙、小說,不斷提高自己的讀、譯能力。由於為人熱情,水平出眾,她在使館裏成了很受歡迎的人。

 壹天,英國大使來到電話間,靠在門口,笑瞇瞇地對她說:“妳知道嗎,最近和我聯絡的人都恭喜我,說我有了壹位英國姑娘做接線生?當他們知道接線生是個中國姑娘時,都驚訝萬分!”英國大使親自到電話間來表揚壹個接線生,這在大使館可是件破天荒的事!

 沒多久,她因工作出色被破格調去英國《每日電訊》記者處當翻譯。報社的首席記者是個名氣頗大的老太太,得過戰地勛章,被授過勛爵,本事大,脾氣也大,還把前任翻譯給趕跑了。當她調過去時,老太太不相信她的實力,明確表示不要,後來才勉強同意壹試。沒想到,壹年後,老太太經常不無得意地對別人說:“我的翻譯比妳的好上十倍。”再後來,她被派往英國留學,在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國際關系,在裏茲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在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後,她到外交學院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還當上了副院長,並多次榮獲外交部的嘉獎。

 她就是任小萍。最近十年裏,她先後擔任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新聞參贊和發言人,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中國駐安提瓜和巴布達大使。目前,她是中國駐納米比亞***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從壹個黃毛丫頭到壹個全權大使,任小萍的職業生涯中,每壹步都是組織上安排的。但是,無論被派到哪裏,她都在積極地適應,都在努力地把工作做好,做得。任小萍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壹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工作時,總有壹樣可以選——好好幹!無論何時何地,把工作做好,成功也就不遠了。

  • 上一篇:古代河床物質
  • 下一篇:劇本殺背後,是年輕人的遊戲和社交剛需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