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北固山屬於什麽類型的景點

北固山屬於什麽類型的景點

北固山屬於鎮江高山奇峽的著名旅遊去。

座落在長江之濱的北固山,可說是壹座“三國山”。但它更是壹座充滿了英雄豪氣的山。因為有孫劉聯姻的故事,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即景抒情,壯懷激烈,留下多少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三國時,劉備來甘露寺招親,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水天開闊,風景壯美,不禁贊嘆道:“此乃天下第壹江山也”。孫劉聯姻往事千年,不論是人以物傳世,還是物以人揚名,孫劉聯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濃墨重彩。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後峰的頂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說。《三國演義》第54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赤壁大戰後,劉備借東吳的荊州不還,周瑜向孫權獻計,以其妹孫尚香為餌,設下美人計,誘劉備來京口聯姻招親,趁機扣為人質,以討還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京劇,“龍鳳呈祥”唱的就是這段故事。

北固山位於市區東側江邊,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勝之壹,形勢險要,風景秀麗,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在古代北固山更為遊人所樂道,故有“京口第壹山”之稱。遠眺北固,橫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勢險固,因此得名北固山。壹千四百年前,粱朝粱武帝登臨北固山,贊其形勝,改固為顧,更名為北顧山。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後峰三部分組成。後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中外聞名的甘露寺即建於峰頂。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壹江分。”過去曾有壹名人作打油詩壹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壹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贊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甘露寺內的亭臺樓閣裝扮得十分華麗,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永王東巡歌》的詩中寫道: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既描繪了北固山山川景色的旖旎風光,又道出了北固山形勢險要,是我國歷代的軍事重地。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上江滾滾流,年少萬兜,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公元1205年,南宋大詩人,辛棄疾登上北固山,觀景抒懷留下的千古絕唱。提起北固人,人們就會聯想起三國時“甘露寺劉備招親”的故事,山上大多古跡確實與孫劉聯盟的史實有關。北固山的南面就是三國時孫權所建的鐵甕城的城墻,其形勢是“控楚負吳,襟山帶江,”雄壯險要,因此三國故事就成為歷史文人墨客登臨北固山吟詩作賦的主要素材。歷代不少詩人騷客喜愛在這裏聚會遊賞,蘇東坡、沈括、米芾、陸遊、辛棄疾等留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詩詠。北固山在近代和現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龍埂是太平天國新城遺址。北固山之東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國民黨槍殺革命誌士的刑場。現在前峰上建有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還有烈士事跡陳列館,成為緬懷先烈、進行愛國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北固山形勝曾為陳毅元帥所贊嘆,當年他登上多景樓,說:“江山如畫,這就是長江萬裏圖卷!”

北固山遊覽路線清暉亭——鐵塔——“天下第壹江山”石刻——“南徐凈域”題額——古甘露禪寺——溜馬澗——狠石——多景樓——淩雲亭——太史慈墓——試劍石

鐵塔

鐵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位於清暉亭旁,北寧元豐元年(1078)建成,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原為九級,明萬歷年間海嘯,毀去上部七層,重修時改為七級,清代光緒年間又遭雷擊,毀去上部五層。解放前鐵塔殘破不堪,解放後地方政府十分重視修復鐵塔,將殘存的明代復制品的第四、第五兩級加疊上去。整修時,在塔基下挖掘出壹大批文物,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以及李德裕親自書寫的題記石刻等。從文物中獲悉,該塔為唐朝寶歷元年(825)曾三次任潤州刺史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創建,乾符年間毀,鐵塔是在宋元豐年間石塔的舊址上建成的。鐵塔又名衛公塔。宋時北固山壹次大火,山上山下的寺宇都化為烏有,唯獨山下的寶塔和米芾的住宅海嶽庵幸存下來。在米芾所寫的《潤州甘露寺》中曾留下“神護衛公塔,天留米老庵”的風趣詩句。鐵塔的結構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蓮座),每層有四門,有腰檐,每層都鑄有精致的佛像和飛天像,姿態生動。巨大的蓮座上鑄有優美的雲水紋和龍戲珠紋。第二層塔身四面門的方向及門兩旁的菩薩浮雕與第壹層相同,東南面鑄有“國界安寧”、“法輪常轉”兩行北魏體字,東北面排列著九行題名。正東面已破裂。鐵塔不僅藝術價值很高,而且表現了我國古代冶鐵工人的精湛鑄造技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下第壹江山”石刻是壹塊長方形條石,字跡雄秀,氣魄很大,現橫嵌在北固山甘露寺的坡墻壁上。相傳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罷陪劉備觀賞江景,見北固山雄峙江濱,大江東去,壹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贊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壹江山。”後來粱武帝遊北固山時,看到江山景色非常壯觀,興致勃勃地揮毫寫下了“天下第壹江山”六個大字,留在山上,後遺失。到了宋代,著名收畫家吳琚把這六個字重新書寫出來,清康熙年間(1665年),由鎮江府通判程康莊臨摹勒石,把它嵌在廊壁上。

“南徐凈域”題額西晉末年,北方混亂,東晉偏安江左,建都於建業。當時北方人士紛紛南下,東晉政府為此僑置了徐州,州治即在京口。到了劉宋時,正式定名為南徐州,以後南徐便壹直成為鎮江的別名。“天下第壹江山”廊壁對面的券門有壹副對聯: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此聯是清末鎮江名書畫家蘇澗寬用篆書書寫,既表達了北固山的雄秀氣勢,又點出了甘露寺建造年代,其橫披則為“南徐凈域”,可謂言簡意深,寄托無限。

古甘露禪寺

北固山後峰上的甘露寺,傳說是三國劉備結婚的大殿,始建於東吳初期,寺額是張飛的親筆。到唐朝時李德裕布施宅地,擴建甘露寺。後甘露寺又幾經興廢。甘露寺原建於山下,宋祥符年間(1010)和尚祖宣(是國舅)因寺宇倒塌,由郡守轉奏朝廷,欲移建山上。真宗特下詔書,令轉運史陳堯將寺移建山上,並賜良田四千畝。移建之殿規模宏大,亭臺櫛比,殿宇輝煌,極為壯觀。元符末年毀於火,不久重建。建炎年間又毀於兵,紹興年間再重建。現在的甘露寺是清光緒年間(1890),由鎮江觀察黃祖絡等籌款修建的。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這與《三國演義》中壹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有關。孫權與西蜀劉備結盟,***禦北方強敵曹操。但是吳、蜀都想壓取鄂西長江邊的重鎮江——荊州。孫權和周瑜定下了壹條美人計,即借孫權的妹妹孫尚香佯邀劉備到京口招親之機,意欲就此扣留劉備,逼他交出荊州。孫權的美人計被蜀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識破,就將計就計,促使孫權的母親吳國太到甘露寺相親,吳國太壹見到劉備“兩耳垂戶,猿臂過膝”,壹副天子相,極為滿意,於是孫劉聯姻的事便弄假成真了。京劇《劉備招親》、《甘露寺》等傳統劇目壹直很受歡迎。古今往來,到鎮江的遊客,都喜歡到此壹遊,尋訪當年劉備招親的遺跡。

溜馬澗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的溜馬澗,相傳是孫劉二人私下較量,暗蔔成敗、壹道賽馬的地方。劉備來東吳招親,壹日與孫權在甘露寺中飲酒,只見江風浩蕩,白浪掀天,波峰上有壹只小船,舟人駕馭自如,如登平地,劉備不禁贊嘆道:“南人善駕舟,北人善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聽了此話自思道:“劉備莫非是嘲笑我不會騎馬?”就命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騁下山,又加革鞭回到嶺上來,對劉備說:“難道南人真不會騎馬?”劉備聽了便敞衣上馬,飛奔下山,又回上山來,兩人將馬停在山坡上,揚鞭大笑。後人稱他們跑馬的地方為“溜馬澗”,又名“駐馬坡”、“走馬澗”。明崇禎十二年(1639),太守程峋將溜馬澗略加修整,命人砌了壹條簡易的磚路。第二年夜朗(今雲南)人朱雲熙曾書“溜馬澗”三字,刻於臨江石壁上,至今猶存。清光緒年間,長白穆克登布書篆字“古走馬澗”四字,刻石,為山上圓門橫額。現立於後峰西北麓,還可看清“兩壁夾峙,中通壹線,直達山巔”的地勢。

狠石狠石又名石羊,在多景樓西側,狀如伏羊,大小與真羊差不多,沒有頭。石羊的左側腹上刻有“狠石”二字。相傳孫權曾坐其上與劉備***商破曹大計,定下赤壁之戰之計。宋元符間(1098-1100),狠石因火毀剝不見,和尚曾以假石羊代之。到了明正德十四年(1519),郡守滕謐在北固山下演武場的角落裏找到了狠石,為其立碑建亭,並撰文為記。後來亭廢碑移,狠石被棄田中。明丹徒令龐時雍又發現狠石,上報郡守,重新建亭立碑,也寫了壹篇記,並在亭上掛了壹塊“武侯遺石”的匾額。而現在的狠石,則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從本市碌碡巷(今綠竹巷)南荒場路口移來的。狠石真是歷盡滄桑啊!

多景樓在甘露寺北後,北臨大江的壹座畫粱飛檐樓閣,這便是多景樓,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並稱長江中下遊三座名樓。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於唐朝宰相李德裕《臨江亭》中“多景懸窗牖”的詩意。多景樓為兩層建築,回廊四通,面面皆景。宋代大詩人曾鞏《甘露寺多景樓》詩,充分描繪了這壹壯麗情景:欲收佳景此樓中,徙倚欄桿四望通。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壹川鐘唄淮南月,萬裏帆檣海外風。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多景樓面對長江,金、焦在望,登樓遠跳,江山景色,盡收眼底。歷代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常來此賞景,酌酒賦詩。南宋大詞人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期間,常登樓吟詩,留有許多千古絕唱的壯麗詩篇。多景樓又有“天下江山第壹樓”之稱。因宋大書畫家米策作《多景樓》詩中有“天下江山第壹樓”句,米芾還手書這七個字作為樓的匾額,現仍在多景樓底層門上。

多景樓還有不少別名,相傳三國時劉備甘露寺招親,吳國太曾在此相親,又稱相婿樓。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出嫁前在此梳妝,故又名梳妝樓。而今多景樓修葺壹新,裝潢古雅華麗,登樓賞景,使人流連忘返。

淩雲亭多景樓東面,有壹石柱方亭,號淩雲亭或摩天亭。此亭建於明末崇禎年間。石柱上刻有楹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熬”。淩雲亭是據前人所雲:“登北固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淩雲意”之意命名,又名“天下第壹亭”。相傳三國時孫吳聯姻後,劉備夫人孫尚香在東吳聽到劉備兵敗,病死白帝城,悲痛欲絕,曾在山上亭裏設奠遙祭,後投江自盡。故人們亦稱此亭為“祭江亭”。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北固亭,見萬裏長江滾滾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慨系之,即興抒懷,寫下《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著名的詞作: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大史慈墓北固山中峰下西南面,有壹座古墓——東吳青年將軍太史慈墓。太史慈,東萊黃縣人,有勇略,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對母親孝順,對友重義氣。曾勸劉備助孔融解北海之圍。後投奔同鄉揚州刺史劉繇部下,州治在曲阿(今丹陽)。當時孫策已崛起江東,英勇善戰,為江東豪傑。壹次太史慈與孫策兩軍相遇,大戰起來,他倆壹直鬥到丟甲棄兵,徒手肉搏,還是不分勝負。英雄惜英雄,雙方都有愛慕之意。後來太史慈就投到孫策部下去了。這就是《三國》中有名的“太史慈酣鬥小霸王”的故事。年方四十壹歲的太史慈,後來在戰場上中箭致傷,竟醫治無效而亡。孫權以隆重的儀式,將大史慈葬於北固山下,墓前立有石碑壹塊:“吳孝子建冒都尉東萊太史慈子義之墓”。抗戰前墓曾修葺壹新,後因塌方為泥土湮沒,墓與碑均毀。現在尚存壹塊原設於墓後的半圓形水泥靠壁。

試劍石試劍石又名恨石,高約壹米,位於北固山中峰西面山腳下的原鳳凰池內,鳳凰池後毀,試劍石猶存。相傳孫劉聯姻,弄假成真,為爭奪荊州之地,表面是親威,實際上勾心鬥角。壹日劉備與孫權同遊鳳凰池,劉備見池中有壹塊巨石,便撥下隨從身上的佩劍,仰天默禱:“若能返回荊州,成王霸之業,劍下石裂,若死於此,剁石不開。”手起劍落,只見火光進濺,石應聲而裂。站在後面的孫權突然問道:“妳為何恨這塊石頭?”劉假意道:“我年近五十,不能為國清除賊黨,心中異常憤慨。現蒙國太招我為婿,是我壹生的幸事。我向天問卦,如能破曹興漢,就破裂這塊石頭,現果真如願。”孫權暗想,“劉備莫不是用此話來蒙騙我?”便抽出劍來對劉備說:“我也來問天意,若能破得曹操,也把石頭劈開。”壹面卻暗中禱告:“如能再取荊州,興旺東吳,石頭也裂為兩半。”隨即舉劍劈開另壹塊石頭。兩人暗暗自喜,遂留下兩塊試劍石。

  • 上一篇:求團日設計
  • 下一篇:明清時期,我國的書畫具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