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現代愛國主義詩歌素材

現代愛國主義詩歌素材

第壹,歷史上關於屈原評價的爭論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壹位廣受尊敬的偉大作家。兩千多年來,人們對屈原被惡人無端誹謗,昏庸的楚懷王被流放深表同情。屈原在流放的過程中,目睹了楚國的兇險和“百姓生活的艱辛”,於是滿懷怨恨投汨羅江自盡。

劉向《楚辭》中的《九辯》被王逸認為是屈原的弟子宋玉所作,宋玉是"哀其師而被貶"。他還認為,宋玉可憐屈原“棄忠義,憂山河,失魂而死,佯稱《招魂》欲恢復其精神,延年益壽”。宋玉甚至想象楚懷王看到《招魂》後,會清醒過來,回想起屈原。看看這個宋玉,不就是古今少有的尊師重道的典範嗎?真不明白為什麽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屈原》這部戲裏,把宋玉醜化為屈原的叛徒。至於《蔔居》《漁父》,我覺得也是屈原後期研究悼念屈原的作品。

漢武帝是第壹個喜愛屈原作品的皇帝。淮南王劉安是第壹個推崇《離騷》的文藝理論家,他的文章多達82篇。劉安說《離騷》與郭峰、蕭雅壹樣長,體現了屈原“超越浮塵”的人格風格,可以“與日月爭光”。後來司馬遷為屈原寫了壹部傳記,裏面不僅記載了劉安的這些警句,還把《離騷》和孔子編輯的《春秋》做了比較。他稱前者為“他的言辭微妙,他的野心幹凈,他的行為卑鄙……”,這是屈原偉大完美人格的寫照。可見司馬遷是壹個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然而,後漢史學家班固對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和贊美並不以為然。他對屈原和《離騷》的思想傾向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甚至主要是否定的。班固批評時,刻意回避司馬遷,把矛頭指向劉安。他指出,說屈原、離騷能“與日月爭光”,“思論似太真”。班固的人生觀是“壹切生活避害,不患人間”。他認為屈原應該像詩中所謂的“明哲保身”那樣優雅。他批評屈原“不顯才華而自贊,怪其惜君,怨椒蘭,憂神而苦思,強而不為己,怒而不容,沈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在作品中融入大量神話傳說,認為昆侖、鬼婚、宓妃的虛無都是不合法的,都是正義的。但班固並不否認屈原的作品《李洪波雅》是辭賦派。後人壹定要考慮它的英雄中國,就像它是空的壹樣。”所以,他對屈原的評價是:“他雖不是智者,卻很精彩。"

後漢王逸不滿班固的俗見。他稱贊屈原“忠、潔、直如石、紅潤如畫家”。不隱藏計劃,就不管死活的撤退。此誠之行,俊彥之英也。“至於梁朝劉勰的《文心雕龍》,他總結了王逸的觀點,寫了壹章辨騷,不僅證明了屈原的作品不同於《風》、《雅》,而且還有四物誌與經典相近。

宋代洪興祖是繼王逸之後又壹位校註楚辭的著名學者。曾獲多部佳作,查閱異同,作《楚辭補註》壹書。洪對顏之推的“自古士子多輕狂,屈原顯其才,顯其霸”的說法十分不滿。他從儒家倫理駁斥雲:“屈原與楚同姓。同姓也沒意思去了。”孔子主張“危難之際,賜與生命”。於是,洪為屈原的自沈辯護說:“同姓既仁義,屈能不死?”那麽,屈原為什麽不離開楚國呢?洪認為這是因為“楚無壹人,屈若去國,楚必亡”。所以他說:“屈原雖被流放,但茍延殘喘,不去楚國,說明他在世時不能力爭諫,死時仍寄希望於他的感情。”(按:指悟後改行的楚王)也可見屈原“雖死猶死”。

朱是中國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壹位古籍整理大師。他對《詩經》和《楚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楚辭集註》也堪比他的《詩傳》。朱是壹位有民族氣節的政治家。在《離騷》中,他註意到“仆比馬懷西更悲,而不能行”。這是屈原“此行之約,上下而行,終歸楚焉;亦仁者,義也竭。”這種對屈原思想感情的理解,對楚的眷戀,可謂更深壹層。

第二,我的看法:

屈原的壹生是悲劇,是愛國者的悲劇,是改革家的悲劇,是正義被邪惡摧毀的悲劇。作為壹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的壹生都是失敗的。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會被後人惋惜。但是作為壹個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清正廉明的品格被後人譽為楷模。他那氣勢磅礴的作品,華麗的文字,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傑作。他所創造的“楚辭”風格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壹幟,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現代學者梁啟超首先推薦屈原為“中國作家之祖”。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是“群星璀璨的時代”的壹顆閃亮的星星,“尤其是壹顆異彩紛呈的壹等星”。聞壹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壹有充分條件稱之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為“中國歷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文學大百科全書》將屈原評價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記錄了他對“美麗政治”理想的堅持和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鬥爭。他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有所體現,即“養才賦能,惟行而不相當”(《離騷》)。所謂“興才賦權”,就是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反對世俗,限制舊貴族對權力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和小販寧啟的歷史故事為例,說明不分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順繩而不蠻”,就是修法度,即法不貴,限制舊貴族的特權。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對楚國腐朽貴族集團及其勢力的尖銳反對,表達了他擺脫不良政治的進步要求,其最終目的是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之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也深刻揭露了楚政治的黑暗、楚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守“美政”理想、堅持節操、“九死不悔”的戰鬥精神;同時表明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獻身祖國的決心。

屈原雖然被流放甚至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興亡、人民疾苦為念,希望楚王悔悟、努力,成為中興之主。他知道忠於誠實坦率會招致災難,但他總是“忍著卻不能放棄”;知道自己面臨諸多危險,在“用楚料”的時代,他本可以去他國尋找出路,但他卻不肯離開楚國。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把對理想的熱情追求融入了藝術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比如《離騷》寫他對鐘華做了壹次演講後,逆風而行。他先敲天宮,皇帝不接受。他乞求壹個女孩,碰巧不在那裏;他追求宓妃,但宓妃對他很粗魯;他想要朱迪和二耀,但他苦於沒有壹個好的媒人來傳達這個消息。這種上天入地的幻想和追求,體現了屈原在現實中對理想的苦苦追尋。此外,《九歌》和《田文》還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和歷史傳說作為素材,想象力大膽豐富,古今少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還運用了壹系列的比喻手法來表達他的感情。比如他用花和草藥來形容壹個高貴的紳士;用臭東西和蕭艾比喻叛徒或不忠誠的小人;佩戴香草象征著詩人的道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手法,使現實中的忠、醜、善、惡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了凝練無窮的藝術效果。

屈原的作品水平參差不齊,形式靈活多變。語言中大量使用楚方言,充滿鄉土氣息;它的方言大多精煉、豐富多彩、生動傳神。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者,屈原熱愛祖國和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幾千年來激勵和哺育了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在民族危亡的時候。作為壹位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從集體唱和到個人原創的新時代,而且他的新詩風——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詩歌創作開辟了壹個新的天地。所以後人把《楚辭》和《詩經》合稱為《詩經》。“風”與“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也影響了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最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詩人。據《續齊·和誌》和《隋書地理》記載,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中國5月5日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起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壹,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從《離騷》看屈原人格和藝術精神的分類:

屈原,壹個眾所周知的名字。還有屈原寫的不朽作品《離騷》。汨羅吞掉並埋葬了屈原,這成了屈原最後的歸宿,但汨羅並沒有吞掉屈原的《離騷》,通過《離騷》傳達的屈原的人格和藝術精神,以及其他許多東西,這就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同價值所在。

《離騷》是屈原所有作品中最傑出的壹部,它壹直作為屈原的代表作而存在和流傳。但仔細想想,為什麽《離騷》享有這種地位,而不是九文或九章?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為《離騷》的內容,它更豐富、更全面地詮釋了屈原的全部人格和精神,這是其他作品所無法企及的。

在談到屈原的人格和他的藝術精神時,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麽是人格?什麽是藝術精神?

先看性格。心理學上的人格(也稱性格)是指壹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壹個人的品德、能力、性格、價值觀、需求、興趣等。這是心理學上的解釋。在社會生活中,人格是壹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壹,是其尊嚴、名譽和價值的總和。在社會主義國家,每個公民人格平等,其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同時,我們也經常用人格來指代道德品質,比如“人格低下”、“人格高尚”。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對人格的定義,所以在屈原的時代,雖然心理學沒有被提升到壹門學科的地位,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可以用“壹知半解”來形容,但是關於心理描寫的話壹直存在,所以我們在這裏談屈原的人格及其內容,可以參考現代心理學對人格的認識。從屈原生活的時代來看,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難以統壹,所以他在社會生活中的人格是不合理的。但是,心理學畢竟只是壹個參照物,對道德品質的解讀由來已久。所以我們這裏談屈原的人格,主要是從道德品質的角度,當然是從跨學科的角度,也應該包括現代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理解。

再看藝術精神。藝術是壹種形式,但不是壹個空殼,而是壹種有意義的形式,也就是說,形式包含著意義,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是壹種“有意義的形式”。藝術是抽象的,所以藝術的形式必須充滿形象。它來自於人的頭腦,是萬物的靈魂。正因為人有心靈,也正因為人的心靈可以創造形式,所以創造形式就是“人的心靈為自然立法”。那麽藝術精神來自於人們對藝術形式的態度和看法。中國人傾向於實用,所以在中國聖人看來,“藝術”是壹種療法。但藝術精神的內涵是相同的,都是對藝術形式的態度和看法,只是這種藝術形式的內容構成不同。

知道了人格和藝術精神的基本內涵,就可以進壹步看屈原的人格和藝術精神。

按照心理學和道德的理解,我們對人格的理解應該從道德、能力、人格、價值觀、需要、興趣等基本方面入手。

我們談到屈原,首先看到的是對他的評價是“偉大的愛國詩人”。的確,屈原是愛國的。《離騷》字裏行間透露出屈原的“美政”思想,即“養才賦能,而不隨行墨”,不拘壹格降才。這是美好的政治,與貴族統治的腐朽觀念格格不入,所以難免遭遇諸多挫折,所以有人說《離騷》是屈原發泄不滿和怨氣的媒介。事實上,這些憤怒或抱怨的話不過是話。真正的意義應該像魯迅對舊社會中國人民的評價,是壹種“恨鐵不成鋼”的遺憾。後悔和抱怨是絕對不同的態度和看法。屈原的愛國情懷決定了他不能對任何事情懷恨在心。“雖然死了九次,但他並不後悔。”雖然屢遭詆毀甚至流放,但他始終想著祖國的興亡和人民的疾苦。他希望楚王突然悔悟,努力工作,做中興之主。他知道忠於誠實坦率會帶來災難,但他總是“忍而不舍”。他知道自己面臨的危險很多,在“用楚料”的時代可以去他國尋找出路,但他不肯離開楚國,最後把自己交給了汨羅江。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誌。這壹切,就像信仰壹樣,不是那麽容易動搖的。

我們對屈原的評價不僅是詩人,更是政治家。的確,屈原是最有政治家風度的人,我們絕對有充分的理由顯示他的政治遠見:我們認識到楚國既有爭奪天下的潛力,也有被秦國吞並的危險。這樣的景象是那些奸詐的小人所沒有預見到的。我們肯定地說,那些小人物沒有預見到它,因為如果他們預見到了,他們肯定會直接接受建議。當屈原預見到這個歷史性的結局時,形勢還是光明的,那些小人物在不可逆轉的情況下,沒有選擇背叛國家。我們之所以稱他為小人,並不是說他壹定是漢奸,沒有人天生就是漢奸。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小家子氣,對別人沒有容忍度,吃素。但是,有遠見的政治家不壹定是有政治才能的人。為什麽紀曉嵐能和小沈陽這樣的貪官以及人脈關系網永遠生活在壹個淫婦的世界裏,發揮他的政治才能保護人民,統治世界?壹個真正有政治才能的政治家,應該是壹個既有遠見又有手段的人,也許會失去個性和原則,但毋庸置疑的是,歷史已經證明,壹個沒有手段的政治家是不能長久的,這意味著他的政治野心沒有完全實現,奸夫淫婦橫行。有手段的政客呢?他在反對的時候,既打壓奸夫,又表現出遠見。也許這種遠見是慢慢實現的,但可以日積月累。這是中庸之道,但絕對是權衡利弊的最佳方式。由此可見,屈原的壹生終結於汨羅,這在壹定意義上說明了他政治能力的不足。

屈原是壹個有品格的人。他對自己的目標和需求有清晰的認識。在愛國主義價值觀的指引下,堅持自己的個性,堅持做壹個“香草”,放棄壹切,不與漢奸同流合汙。所謂“屈其心而抑其誌,忍尤而汙”,“雖死九次,猶不改”。這種高尚的品質很難找,這種堅持的精神也很難找。但是看屈原的《離騷》,還是有壹種感覺,屈原的性格並不是特別深刻,就是自戀,這種自戀貫穿了前後無數的草藥,是屈原用來比較自己的媒介。屈原的時代已經過去很多年了,我們無法親自考證。但是香草的名聲流傳至今,香草般的性格是完美的性格。屈原反復把自己比作香草是否有自戀的嫌疑?不過沒關系,人無完人。這麽小的缺陷,也抹不去幾千年來屈子在華夏兒女心目中的好印象。

至於屈原的藝術精神,我們先來看看莊子的藝術精神。莊子理想的精神境界是本真的,實際上是壹種平和寧靜的心理環境。在莊子的思想中,構成人生困境的生與死的極限、時間與命運的包圍、悲喜之情,都是人類生命中的客觀存在。應該說,擺脫由此產生的精神困擾,形成壹個安靜的心理環境,是對這種人生境遇的真實反映和理性態度。我們說中國人務實,莊子是壹個理想的生活環境,但我們知道莊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也是紛紛擾擾,太平盛世遙不可及。那麽,為什麽在理想的生活環境無法滿足的情況下,莊子依然活得很幸福呢?當時因為這裏的生活環境擴大了,不僅僅是指我們周圍涉及到我們生存的環境,還包括我們的心理環境。類似於現實無法滿足我們的情況,我們選擇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滿足,但這不僅僅是簡單意義上的自我安慰和滿足,而是壹種內心的平靜,是壹種開悟的境界。屈原沒有像莊子那樣選擇在亂世裏快快樂樂的生活,因為他有所求,他希望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當然,這個“欲望”不是個人的,而是我們所提倡的,甚至是我們所期待的。但正是這種“欲”害死了汨羅的屈原,而莊子卻長壽了。我們每個人都向往莊子無欲無求帶來的理想人生境界,但之所以說是理想人生境界,是因為真的太難達到了。除非社會上每個人都變成“莊子”,否則,社會永遠都是用“理想”來裝點的。而且,再進壹步,我們都是社會人,我們的生活,不管是不是生活,都和社會有關。所以,如果讓我在屈原的藝術精神和莊子的藝術精神之間做出選擇,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屈原的藝術精神:壹種為大眾的社會事業而奮鬥的欲望,我願意為此付出壹切。

對屈原的評價有完美主義者、辯論者、異化者。總之都是五花八門,缺壹不可。正確的應該是折中主義,中庸不極端,但確實是最完美的理解和詮釋。

  • 上一篇:阿拉丁材料
  • 下一篇:求議論文的事實論據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