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哪位教育界的同仁給我發壹份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感激萬分,本人郵箱394607654@qq.com

哪位教育界的同仁給我發壹份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感激萬分,本人郵箱394607654@qq.com

壹、教材編寫的指導理念和基本特點

(壹)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二)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

(三)以數學活動為線索,促進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和交流

(四)關註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五)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六)突出知識之間的互相聯系與綜合

(七)關註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

(八)結合適當的素材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二、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各領域的特點

 (壹)數與代數領域

(二)空間與圖形領域

(三)統計與概率領域

(四)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

編寫者經過努力,在第壹、二版實驗教材的基礎上,已經完成了新世紀(版)小學數學第壹學段六冊教材的編寫工作,並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查,在全國各地已有240多萬名起始年級的學生在試用這套教材。但教材仍然還會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的方面。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教材建設永無止境,課程改革需要不斷探索,實驗區使用標準組編寫的教材,既是對我們的激勵、肯定,更是壹份責任,壹份期望。因此,我們真誠地希望廣大教師在運用本教材的同時,能將教材中的問題和修改建議及時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提高教材的質量。

  為了每壹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向下壹代提供最優質的數學教育,我們責無旁貸!

壹、教材編寫的指導理念和基本特點

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本套教材在研究建國以來歷次小學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又汲取了大量的國外課程、教材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時,教材編寫者充分地考慮到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也充分考慮到未來社會對公民的數學要求,力求形成以下教材編寫的基本特點。

(壹)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學習新的知識,已成為當前國際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認識。每個在校的兒童都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這其中包含著大量的數學活動經驗與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廣泛地接觸到數、量、空間、圖形、數據、可能性、關系等豐富的數學世界。因此,教材十分註重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壹方面註重與日常生活、現實空間的聯系;另壹方面註重聯系學生的現實,即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興趣等。教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許多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有數學價值的情境,使學生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例如,在數與運算的學習中,教材突出對數的實際意義及對運算意義的理解,強調以現實的或有趣的問題引起學生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應用所學知識。在空間與圖形的學習中,教材將學生的視野拓寬到人類生活的空間,通過學生身邊的物體引入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學習,並增加了確定位置、圖形變換等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內容。在統計的學習中,教材安排了大量學生周圍的話題,鼓勵學生通過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來作出判斷。與此同時,教材又安排了“數學遊戲”“數學故事”“探究活動”等學生喜愛的、又樂於接受和願意思考的學習內容。教材安排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身邊的事例或者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活動空間的拓展,教材逐步將學生的視野從自我世界、周圍環境引向現實社會、科學技術等更為廣闊的空間,選擇了更為豐富的素材,同時特別註意挖掘富有時代氣息的問題。例如,在 “認識多位數”的學習中,教材突出了多位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安排了“抗擊非典”“我國教育事業飛速發展”“開發大西部”“我國海洋資源”“太陽系九大行星”“三峽水力發電站”“火箭速度”“國家圖書館的建築面積”等豐富的素材,使學生從環境、社會、科技等多個角度,理解周圍世界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多位數在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展現知識的產生和應用過程,形成“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基本敘述模式

教材對重要的數學內容按照“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敘述方式編排,即創設壹個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壹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後運用這壹模型去解釋壹些現象,或解決壹些問題。通過上述的過程,學生將逐步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應用意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與理解.

例如,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單元,教材是從學習 開始的。教材創設了分蘋果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壹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傳統教材往往在此就引入 的意義、讀法和寫法,這樣做既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創造潛能,也沒有體現出學習數學符號的優越性。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壹半”等名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麽符號來表示它們,教材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討論用什麽方式來表示“壹半”這個問題。在討論過程中,壹方面學生可以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另想辦法表示“壹半”;另壹方面鼓勵學生發揮想像,大膽創造表示“壹半”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入“壹半可以用 來表示”,並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 表示“壹半”的優越性,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和數學符號的優越性。這實際上是讓學生經歷了從問題情境到建立模型的過程。進而,教材讓學生在“塗壹塗”“折壹折”“說壹說”等操作與描述活動的過程中,體會 不僅可以表示半個蘋果,還可以表示半片樹葉、半件衣服、半張紙等,對 這壹模型進行了進壹步的解釋和應用,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模型的作用。當然,在此過程中,學生理解了分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認識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了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實踐證明,教材的這壹基本敘述模式有利於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應用數學。這壹模式也打破了以往單純由教師講的“註入式”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操作、實驗、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同時,這壹模式既有利於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內涵,又有利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地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以數學活動為線索,促進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和交流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小學數學教材基本是以“例題、練習”的形式呈現的,在此後的多次教材改編中也基本保留了這壹形式。教材往往通過簡單的例子引入所學的內容後,就會安排壹些例題,當學生理解例題之後,教材中就會安排相應配套習題,給予學生練習的機會。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有壹個***同參照的典型題目,便於學生掌握與教師的考評。而在《標準》中則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必須改變傳統教材的呈現方式。

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題為中心的呈現方式,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線索,展開相關知識的學習。教材設立了“看壹看”“做壹做”“想壹想”“說壹說”“讀壹讀”“我的成長足跡”“問題銀行”等欄目,促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動中,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發展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對稱圖形”的學習中,教材體現了“直觀認識――在操作中體會對稱現象的整體特征――應用特征(辨別、作圖、想像)”的過程,設計了觀察、操作、想像、思考、交流等多種活動。首先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欣賞民間剪紙,直觀認識對稱現象;再經歷“折壹折、剪壹剪”、“猜壹猜、剪壹剪”等操作活動,逐步感知對稱現象的整體特征;進而再辨認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在方格紙(釘子板)上畫(圍)出對稱圖形、擺出對稱圖形,進壹步體驗對稱圖形的特征。

讓學生經歷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本身有著多方面的意義。第壹,它代表了對公民素質的新要求。為了適應未來社會,公民應具有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必然需要在親身的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第二,它代表了對數學的全面認識。數學不僅是客觀知識的匯集,更是人們在實踐形成的規則和慣例指導下***同進行數學化的壹種創造性的、社會化的活動。第三,它代表了對教學過程的重新定位。學習活動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學過程是數學化實踐的壹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同進行的壹種富有挑戰性的“再創造”。 教師可以根據各種數學活動的特點,運用多種方式開展教學,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從而獲得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第四,它保障了課程目標的全面實現。不僅僅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需要學生親身的實踐和自我的體驗,知識和技能的獲得、理解和應用也離不開數學活動。第五,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既可以使所有學生***同參與活動,每個學生又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認知水平、個性傾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究;既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又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當然強調數學活動的重要性,並不排斥結果的重要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四)關註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標準》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領域的基礎上設立了情感與態度領域,明確提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既不是與數學課程無關的教育目標,也不是數學知識教學的“副產品”,其本身就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並不是在學到壹些具體的概念、法則、公式以後就能自然形成的,它應當貫穿於整個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之中,它的實現需要日積月累。然而它壹旦形成,將對學生終生有益。因此,教材自始至終關註學生的情感體驗,力求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有關研究表明,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有著密切的聯系。“知”“情”的密切結合是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之壹。具體地說,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活動中,深層次為主的認知參與和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愉悅感和成功感)有緊密的聯系,特別是深層次的認知方式(如想像、探究、創新)與愉悅感之間的關系尤其緊密;淺層次的認知參與(如記憶、模仿、機械訓練)與學生的焦慮感和厭倦感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教材創設了大量現實、有趣且具挑戰性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享受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喜悅。

具體來說,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促進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壹方面,利用呈現形式的多樣和有趣性,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引入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淘氣”“笑笑”和“智慧老人”,設計了壹個個引人入勝的情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在與卡通人物***同學習的過程中,將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但這種興趣往往是表面和淺層次的,並且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興趣會逐漸消失。於是,另壹方面,教材通過展示數學自身的豐富多彩和無窮魅力,促使學生願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談論數學,這是促進學生發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途徑。例如,教材註重展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素材的選擇和問題的設計註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吸引他們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教材註重展示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創造的成功體驗;教材註重展示數學內部的密切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壹個整體;教材註重展示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或者不同的思考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思維的豐富多彩,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教材設計了“數學故事”“數學遊戲”“妳知道嗎”等小欄目,既使學生感到數學學習有趣,又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總之,學生只有真正體會了數學自身的魅力,才有可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長久保持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五)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淺入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並不是壹次完成的,需要經歷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同時,《標準》提出的第壹、二學段目標是學生在學段末應達到的最終目標。因此,根據學生知識基礎、心理發展規律以及知識的特點,教材對四個領域內容的安排,采用逐步拓展、漸進深化的結構。每個年級既重點突出,又註意前後連貫。

例如,對於小數的學習,由於學生對小數認識的最直接經驗來自價錢,因此,在第壹學段第壹次學習小數時,教材設計了“元、角、分與小數”單元,它的意圖是使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寄書”),學習小數及其簡單加減運算的初步知識,結合購物情境學習小數,將突出元、角、分與小數的密切聯系,這有助於學生對小數的理解,並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這個單元的學習也為以後學習小數提供了壹個直觀、具體的模型。在第二學段繼續學習小數及其運算時,教材首先通過豐富的實例,拓展了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學生在探索小數運算法則時,可以借助元、角、分的模型,並最終脫離具體模型掌握小數運算法則。

(六)突出知識之間的互相聯系與綜合

教材在編寫時註重各部分內容間的縱向聯系,使前面的內容為後面打好基礎,後面的內容是前面內容的發展和提高。同時,教材又註意各部分內容間的橫向聯系與綜合,力求使各個領域的知識能夠形成壹個整體。通過展現這些聯系,學生可以形成對數學整體的初步認識,利用其他數學概念去加深對某壹概念的理解,並采用多種模型和方法探索問題和描述結果。

利用數(符號)與形進行思考是兩種重要的思維方式,數(符號)與形的結合是數學內容之間聯系的重要方面,教材結合多個內容揭示二者之間的聯系。例如,在“萬以內數的認識”中,教材設計了擺小正方體的活動,使學生獲得對數位的直觀體驗。又如,對於“分數基本性質”的學習,教材設計了折紙條的活動,學生通過連續地折紙條,並運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的活動,直觀體會到分子和分母都乘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發生變化這壹規律,同時也體現了數與形的結合。

為了有利於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進壹步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系與綜合,教材精心設計了實踐活動、綜合應用活動,包括解決問題的活動、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探索規律的活動等。

(七)關註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關鍵是課程內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進學生的這種發展。當然,由於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壹定的差異,他們的發展需求也是不同的。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心理規律,教材在內容的選編中除保證《標準》所提出的基本課程目標能順利實施外,同時了也考慮到要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所以,對同壹問題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問題;課後練習的編排突出層次性,設計了壹些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解決的問題;在數學閱讀方面,通過設計“數學故事”“妳知道嗎?”“數學萬花筒”等欄目,提供壹定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選擇閱讀;在實踐活動的設計方面,在保證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力求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註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這既尊重了學生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等的差異,又為學生展示個性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空間。通過這種開放性、彈性化的編排方法,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例如,二年級上冊“數壹數與乘法”單元,教材創設了“兒童樂園”的情境,情境中有些兒童在乘坐電動小飛機,有些學生在劃船,有些學生在乘坐電動小火車等。學生在觀察這壹情境後,教材又呈現了“說壹說”的欄目:妳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這壹問題的提出有較大的彈性,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信息能力的強弱等提出多種數學問題。通過互相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不僅建立了乘法的概念,體會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同時展示了個性,在交流中獲得不同的發展。

(八)結合適當的素材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還應該有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本套教材力求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教材通過顯性和隱性兩種方式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壹方面,教材通過“數學萬花筒”“妳知道嗎”等欄目給學生提供關於數學在歷史上、文化上和現實世界中的作用的實例,在適當的地方介紹壹些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與數學史料,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於人類生活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壹方面,教材在壹些內容的學習中,廣泛挖掘其在現實世界中多方面的應用,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對人類社會的巨大作用,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內容中,教材展示了圖形變換多方面的應用,有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剪紙、京劇臉譜、樂器、紡織品,有首都的象征――天安門城樓、故宮中的宮殿,有神奇的自然世界――蝴蝶、昆蟲、樹葉,有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鏡面對稱、物體的倒影、升旗、螺旋槳的轉動、音樂廳的整體平移等。多角度的素材和豐富多彩的展示,充分體現了數學對人類文明的作用。

二、教材的基本內容及各領域的特點

在具體內容的編排上,教材力求加強小學數學的核心概念和思想,註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力求“返樸歸真”,突出所學內容的數學本質,反映數學學習的基本過程,以及數學思想方法在處理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選取了包括數、運算、空間、圖形、數據、可能性、關系等豐富的內容,使學生盡早領略數學的全貌。

本教材采用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同時混編的方式,即壹冊教材中同時安排四個領域的內容。各領域內容具有以下特點。

(壹)數與代數領域

數與代數的內容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與傳統的教材相比,本教材更強調通過實際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及運算的意義,強調發展學生的數感,註重培養學生運用數與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1.數的認識

數是數學學習的基本內容,它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數能用來表示壹類集合的數量,能用來表示壹群事物的順序,能用來表示測量的結果……特別,在數字化的現代社會,數更是成為人們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在數的學習中,應使學生在獲得有關數的概念的過程中,體會數的多方面的意義和作用。

(1)註重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體會數的含義

無論是整數、分數、小數,還是負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總結,都是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聯系的。因此,教材對它們的學習,十分關註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努力揭示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突出數作為模型的作用。

例如,壹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數”的內容,教材呈現了“可愛的校園”,創設了壹個十分具有童趣的動物學校開學的情境,提出“妳能數出有幾只小兔嗎”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從具體的事物數量中抽象出“數”,體會數具有表示物體個數的含義和作用。“到校園裏走壹走,說壹說有什麽、有多少”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壹步體會數與實物的對應。“快樂的家園”的情境,豐富了學生對數所代表的事物的認識,使他們體會到數作為模型的作用。

教材還強調學生在實際情境及動手操作中體會數的含義,如基數、序數、逐壹計數的含義,數的構成,位值制的意義等。其中,位值制的概念是至關重要的,對它的學習不能停留在記住數位的名稱、會讀寫數上,而應註重從逐壹計數到分組計數的飛躍,發展學生對位值制的真正理解。例如,在壹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的單元中,教材關註使學生經歷運用適當的方式表示數的過程。在表示抓壹把豆子有多少粒的活動中,設計了“怎麽撥、怎麽寫”的問題,鼓勵學生表示出豆子的多少。為了方便地看出豆子的數目,學生將認識到使用較大的單位(十、百)的必要性,體會位值制的含義。同時,教材還設計了看誰數得快、妳撥我寫、將數分成幾個十和幾個壹等活動,使學生進壹步體會位值制。

還需要說明的壹點是對“10以內數的分解和合成”的處理。傳統教材中,在學習“10以內加減法”之前需要學習“10以內數的分解和合成”,並將數的分解和合成作為加減法運算的算理。這樣的做法是有問題的,數的分解和合成與加減法本質上是壹樣的,因此,本套教材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為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而是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這樣做並不是忽視學生對數的構成的體驗,而是將它與加減法融合在壹起,並通過解決問題的活動、有趣的遊戲等途徑,不斷加深學生對數的構成的認識,發展數感。例如,在壹年級上冊學習“8的加法”時,教材創設了“跳繩”的遊戲,學生從主題圖中可以觀察到:壹***有8個小朋友在跳繩,其中有1個小朋友戴帽子,7個小朋友不戴;有2個小朋友搖繩,6個小朋友跳繩;有3個小朋友穿裙子,5個小朋友穿褲子;有4個小朋友是男生,4個小朋友是女生。在實際情境中,學生不僅體驗了8的構成,更加深了對加法意義的理解,並且這壹問題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又培養了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關註對大數的感受

比較數的大小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教材沒有停留在單純地比較兩個抽象的數之間的大小關系的層面上,而是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素材,使學生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這是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壹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單元中,教材特別重視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系,如運用語言描述雞85只、鴨42只、鵝34只這三個數的大小關系(百以內數的範圍內),可以說雞的只數比鴨的多得多,鴨的只數比鵝的多壹些。

據壹項調查表明,較大的數據在報刊雜誌上時常出現,而學生對大數卻缺乏體驗,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較大的數值信息,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教材中安排了有關大數的感受與表示的內容,重點鼓勵學生運用身邊熟悉的事物,從多種角度對大數進行估計。例如,教材從長度、面積、體積、時間、質量等多種角度,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促使學生從多種角度對萬、億等大數進行感受。

(3)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壹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數是現代社會人們表示、交流和傳遞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大至國際間軍事情報、經濟信息、科技動態的密碼傳遞,中至電話號碼、郵政編碼、車輛牌號、身份證號的表示,小到學號、房間號,可以說數字無處不在。因此,教材鼓勵學生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壹些事物,並進行交流。例如,教材設計了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調查班級編號、飯店房間號、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是如何編排的,以此為啟發給學校的每個學生進行編碼,要求從每個學生的編碼中能看出這個學生是哪年級哪班的、哪年入學的、是男是女。又如,在“百分數”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分別調查並估計班級裏男同學、用右手寫字的同學、戴眼鏡的同學、喜歡體育運動的同學、今天到校的同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比,以使學生感受到百分數在自己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數的運算

我國數學課程壹直將數的運算作為小學數學的主要內容,重視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並且取得了很多優秀的成績和寶貴的經驗。但長期以來,壹些人對運算能力的理解並不全面,將其僅僅等同於運算技能(即算得又對又快),並且由於考試等原因對運算難度和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另壹方面,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是否還需要學生計算那樣難的題目,並且算得那樣快?當然,基本的運算技能是必須的,但“基本”的標準是什麽?學生是否應將精力放在其他有價值的內容上?還有哪些有“價值”的內容?教材在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在數的運算內容中註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 上一篇:酒後的名言段子
  • 下一篇:2021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總結5篇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