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寫作能力?

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這回事》由美國斯蒂芬·金所著。壹半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恐怖小說之王的人生回憶錄,壹半是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的文學大師的創作經驗談。

這是我寫的第三篇關於寫作方法的讀書筆記了。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壹窺斯蒂芬·金的成長經歷和對寫作的經驗看法,受益匪淺。

說起來,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就是壹個奇跡。

在斯蒂芬·金把這本書寫到壹半的時候,他出去散步,被壹輛貨車撞飛,生命垂危。他被緊急送進醫院搶救,好不容易才從鬼門關回來。斯蒂芬·金受盡病痛的折磨,但仍念念不忘此書,稍有好轉就擔心自己時間不多,帶病繼續寫作,才有了這本書。這本書對作者來說意義重大,可以說是壹本嘔心瀝血的傳世秘籍,壹本蓋棺論定的生命之作。

第壹部分自傳

這壹部分是作者以寫作為主線的成長經歷的壹個自傳。作者小時候瘋狂迷戀看漫畫、小說,在看掉了六噸重的書後,他忍不住開始自己動手寫故事,然後到處投稿,那個時候他還不到14歲。當然,稚嫩的他,不斷投稿,不斷被雜誌、出版社拒稿。但他並不放棄,在墻上釘了壹枚釘子,把退稿信都釘在墻上。後來,因為退稿越來越多,釘子承受不住掉下來,他又重新換了壹枚大釘子,繼續寫,繼續投。

《寫作這回事》:到我十四歲的時候,我墻上的釘子已經承受不了太多退稿信的重量,我另換了壹個大釘子,繼續寫。到我十六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收到手寫的退稿信內容比“勿裝訂,用曲別針”之類的建議更令人鼓舞。

作者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把我也整得激動起來。我在讀書筆記《我們壹直學不好外語,原來是順序錯了》中說到,我們不能堅持做壹件事情,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愛上它。作者的這種對寫作和閱讀的熱愛,就是讓他成為作家的最重要的原因。

《寫作這回事》:如果妳想成為作家,有兩件事妳必須首先得做到:多讀,多寫。

我讀書並非為了學習寫作;我讀書是因為我就喜歡。

當我寫作的時候,就像在遊樂場,哪怕我呆在其中最糟糕的三個鐘頭,感覺也還是真他媽的爽。

第二部分論寫作

這壹部分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作為最暢銷的恐怖小說作家的斯蒂芬·金多年來創作經驗的總結,內容十分深刻,我壹點都不高明,目前只能從書中吸收到下面四點智慧,供大家壹起學習。

1、故事是第壹位的

任何東西——背景故事、環境描繪,人物描繪等等在作者看來都是可以精簡的,而小說最重要的任務是把故事寫好,把故事服務好。讀者是來看故事的。所有的東西都是為故事服務,為讀者服務。

小說創作者與編劇不壹樣。編劇不僅要想故事,還要想場景布置,甚至要想這個人物出場時候的具體著裝打扮。但是小說不需要,小說要做的是講好故事。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舉了很多例子來強調這個問題。

有人說人物的形象難道不用通過外貌的描繪給讀者壹個印象嗎?在作者看來,刻意、細致地描繪服裝、臉型根本不能體現人物形象,相反會讓讀者覺得無聊,覺得老套。作者最討厭的就是為了表現壹個人物性格很堅毅,然後寫出他的臉輪廓如何如何之類的大段描述。太假太讓人討厭了。

《寫作這回事》:我不是很喜歡那種事無巨細地描述人物外形特征及及穿著打扮的寫作風格(我尤其受不了衣物描寫;如果我真想讀衣物描寫,我總可以拿本 J .crew的商品目錄看看)。我認為,與其描寫人物的外在形象,還不如突出現場感和特征更容易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樣,我認為外形描寫不該成為人物性格塑造的捷徑。

在作者看來,在故事推進的過程中,讀者自會產生他們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就像莎士比亞說的,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

對於繁瑣的描繪,作者總是力求精簡,刪改使用過多的被動語態、刪除過多的副詞、形容詞。

《寫作這回事》:跟被動語態相類,副詞大概也是為了膽怯作者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

例如關於對話的描寫。

《寫作這回事》:

“把槍放下,烏特森!”金克爾咬牙( grated)道。

“別停下,吻我!”莎娜喘息( gasped)道。

“妳這個混賬刻薄鬼!”比爾怒斥( jerked out)道。

作者說拜托,千萬不要寫成上面這樣,直接用某某說就可以了。什麽笑著說啊,語重心長地說,不用,全都不用。人物的感情,人物的性格不能靠這些又臭又長的像補丁壹樣的詞,要依靠對話本身的力量。

但是小說創作中並沒有什麽鐵的戒律。作者認為,規則要有,但也不是死板的,偶爾也是可以打破的。但是註意要在十分必需的時候才能用,要在特別需要突出這個詞的時候用,因為這樣偶然壹用,效果很可能還特別好。

2、制定每天的寫作小目標,快速完成第壹稿

斯蒂芬金把寫作分成三稿。第壹稿是關起門來,壹氣呵成創作出草稿;第二稿是把壹稿涼壹涼後,再修改成完整的初稿;第三稿是打開門找讀者,聽取反饋意見後再進壹步修改成完整的成品。

根據作者的描寫,第壹稿的創作,我認為和娜妲莉的《心靈寫作》的理念十分壹致,就是要快,要直抒胸臆,要把此時此刻腦子裏想到的故事全都不加批判地寫下來。不求寫得如何完美,但求寫出自己的真實經驗,寫得爽!

《寫作這回事》:實踐是無價之寶(寫作實踐應該感覺很爽,壹點也不像是訓練實踐),而坦誠必不可少。敘事技巧、對話以及人物塑造最終都要落到實處,就是要看得清聽得真,然後用同樣的清晰和真切把妳所聽所見記錄下來(無須動用不必要的累贅副詞)

為了更好地寫好壹稿,作者建議初學者給自己定壹個寫作計劃。剛開始我們可以把目標定得低壹點,免得產生挫敗感。目標定好以後,我們就要下定決心,把自己關進書房裏,移走所有讓我們分心走神的東西,不達目標決不開門。

其中很要緊的壹點是,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壹定要控制住自己回頭翻看剛寫好的內容的沖動,要控制住想馬上分享給親朋好友閱讀的沖動。在沒有寫完壹稿之前,不管我們自認為寫得多麽精彩,都不能回頭去看,也不能給別人看。原因在書中有很好的解釋,如果妳感興趣,不妨找來看看。

《寫作這回事》:第壹遍的草稿—即純故事稿—壹應該是沒有別人幫忙(或是幹預)獨立完成的。

3、把壹稿涼壹涼後,用局外人的心態修改

第二稿,就是刪改文章,做到簡短。作者認為,第二遍稿子至少要比第壹遍少10%以上。

制作第二稿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想象成是壹名剛拿到這個故事的讀者。為了達到這個效果,作者建議在第二稿和第壹稿之間壹定要有壹段時間間隔,好讓我們忘記掉第壹稿的內容。

當這種陌生化的效果出現後,我們才可以從壹個旁觀者的角度,更輕松地發現故事的漏洞和毛病,更能大刀闊斧地給作品做減法。這個階段的最主要任務是發現故事漏洞,這些很可能是非常大的漏洞,包括動機上的缺乏或者是邏輯上的大的錯漏。

《寫作這回事》:經過了六個星期的復原,妳還可以發現故事或是人物發展中那些巨大的漏洞。我說的是大到開得進卡車的漏洞。這樣的問題如何能在作家忙於寫作的時候,竟然逃過他/她的眼睛,這確實比較令人吃驚。

在講到故事的情節問題時,作者提出了這樣壹個觀點——不要刻意地設計情節。他的意思當然不是說故事情節不重要,而是說,故事的發展不是設計出來的。

《寫作這回事》:對於結局我常會有個大致的想法,但我從來不曾命令任何壹群人物必須按照我的旨意行事。何必控制欲這麽強?或遲或早每個故事總會走到個結局,管它結在哪呢。

作者說我們只要知道壹個大的方向就可以了,在我們寫起來以後,就應該是由筆下的人物自己來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把自己代入到筆下的人物中去,模仿他們的性格,想象他們在那樣的情境下會做出什麽樣的反應。不要欺騙讀者,不真實的故事,讀者壹眼就能看出來。

4、打開門來改第三稿

我們把第二稿發給六到八個朋友看,收集這第壹批讀者的反饋意見。這很像壹個程序做出來以後,先在小範圍內進行測試,待內測完成再進行公測。

如果所有的讀者都認為妳寫得好,那麽說明妳的二稿真的很不錯了。

如果有多數讀者說我們這個故事裏面的什麽情節,他們看不懂或者有問題,我們就可以考慮寫第三稿了。

如果說壹些人覺得這個故事情節不好,而另壹些人覺得很好,比例各占壹半壹半的話,那就算作者贏,我們就不可以不用去動這個情節。

在第三稿的階段,我們要多考慮考慮主題了。我們需要想想這個故事意味著什麽。作者說主題是自然而然寫出來的,而不是實現想的,包括如果存在象征意義的話,也是自然出來的,不是故意設計出來的。

當我們發現了小說裏出現的象征意義,就像發現了壹筆寶藏,壹塊化石,我們要好好挖掘打磨,讓它閃閃發光。這些我們挖掘出來的寶藏能讓故事獨壹無二。

《寫作這回事》:好小說總是由故事開始,發展出主題;幾乎很少是先定好主題,然後發展出故事。

給自己提的要求

嘗試用書中的思想和三稿法來寫壹個完整的故事。

By 逆水行舟讀書會,壹個分享好書的公眾號。

  • 上一篇:手機怎麽把照片換服裝
  • 下一篇:對初二月考作文的反思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