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

 作為壹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麽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1

 壹、說教材

 (壹)說課內容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壹冊第四單元“圓”中的第壹節課。這節課的內容包括:圓的特征、圓心、直徑和半徑。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較系統地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曲線圖形的開始。它與“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的學習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確樹立圓的表象,掌握圓的特征,是本課的首要任務。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學生的認識特點、年齡特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壹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2、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壹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系。因為這是今後系統地學習“圓”的知識的重要基礎。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這節課采用演示、操作等直觀方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的教具演示和學生的畫、折、量等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充足的、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敘述操作過程,把感知經過思維轉化為表象,並在教師的指導下,抽象概括出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

 2、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去思考問題,掌握知識。認識圓的特征,探索求證圓的特征的方法,使學生在自主的活動中學會學習。

 (壹)激趣:

 生活導入(西瓜、奧運五環)引出圓是平面圖形。用圓的原因是比球更直觀,例舉生活中的圓。

 (二)初步感知:

 1、設疑引起思維沖突:直尺畫圓(圓的特征)圓是壹條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

 2、通過看古人畫圓、多媒體畫圓、嘗試畫圓,師板演,二次畫圓,總結圓規畫圓(畫圓步驟:定點、定長、旋轉圓規)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三)認識半徑

 老師想把剛才畫圓的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畫出來,應該從哪壹點畫到哪壹點,用手指,可壹畫幾條,無數。區分圓上、圓內、圓外。

 (四)認識直徑

 讓學生上來用直尺擺,還可以怎麽擺,無數條,關鍵是什麽。

 (五)認識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讓學生在自己的圓裏,壹條半徑,再畫壹條、再畫壹條,通過量壹量,得出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強調在同壹個圓內,所有的半徑相等。再通過量壹量或折壹折,半徑、直徑的長度有什麽關系,得出:D=2RR=D/2

 為什麽有些圓大有些圓小,是不是妳們的圓規質量有問題?

 定長決定大小,定點決定位置

 (六)鞏固:

 找壹找,哪些是直徑,哪些是半徑?註重對學生思維的培養,看到什麽……想到什麽

 (七)拓展:

 生活中的圓的作用,車輪,把對圓的認識延伸到點的軌跡,為後續學習作鋪墊。

 這壹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意在學生對圓有了壹定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運用剛才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時,出示多媒體課件,加以驗證。學生積極思考、熱情高漲,學習興趣極大地被調動起來。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讓學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悅,增強信心,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的。學生不僅認識了圓的各部分名稱,學會了畫圓、而且掌握了圓的特征,半徑直徑之間的相互關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使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走向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學會了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三、教學反思:

 我能按新課標的精神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學習方式,並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圓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探究圓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以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新知,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師僅僅作為壹名“參與者、合作者”參與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每個教學環節緊湊,教學導語清晰、連貫能吸引學生。

 圓的認識是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直線平面圖形認識的擴展,是對曲線圖形的初步認識.本課的教學註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入學習內容,加強操作實踐,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力求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註重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熱情,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習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受。簡要歸納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學生感興趣的車輪為什麽做成圓,車軸放在輪的中央,讓學生帶著生活中問題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觀察圖片、觀察實物,最後引導學生概括圓的概念。整堂課始終處於現實背景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教師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啟發學生原有認識,構建數學模型,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2、重視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壹,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在對圓的各部分認識中,還是對圓的特征的探索,教師都讓學生通過折壹折、量壹量、看壹看、想壹想等活動,去進行自主探索發現,獲取圓的有關知識,掌握圓的特征.註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數學。

 3、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學生學習中的工具作用,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輔助作用,創設學習情境,直觀、形象、動態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廣泛運用,體現數學的價值,同時,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建立清晰的概念。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2

 壹、說教材及學情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壹課。在這壹單元中,《分數的意義》十分重要,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壹個物體、壹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幹份,取這樣的壹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不僅壹個物體,壹個計量單位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許多物體看作的壹個整體也可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進而總結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對教材的編排情況,我確立該課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目標: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的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的難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壹個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壹個教學環節中。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觀察、操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得以培養,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以開發與增強。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說、講、

 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壹個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課以“實踐導入,喚醒已知—動手操作,創造分數—媒體演示,揭示產生”三大主線貫穿全課。

 三、說教學流程:

 (壹)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做“說壹不二”遊戲

 (1)2塊橡皮泥:1+1=? 錯了!壹塊橡皮泥再加壹塊橡皮泥等於壹塊。

 (2)5塊糖:妳猜2+3=?

 2+3怎麽等於1呢?(5塊糖放進壹個袋子裏,不是壹袋糖了嗎?)

 (3)50+50=?反應太快了!怎麽等於“1”呢?這100個蘋果不是就是“1”

 筐蘋果嗎?

 (4)誰也舉壹個說壹不二的例子呢?

 通過遊戲導入,使學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單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為後面突破難點奠定基礎。

 (二)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四人壹組為單位,每組有壹套學具, 8顆棋子、2塊糖、10粒豆子、壹幅熊貓圖等,然後讓學生選壹種或幾種學具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要求: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妳可以動手擺壹擺、分壹分、說壹說、妳把誰看作了壹個整體,妳是怎樣分的,創造了壹個怎樣的分數。學生操作、匯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壹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壹個物體、壹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壹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幹份,表示其中的.壹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師生互動,理解意義

 在學生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進壹步理解意義。互動分為兩次,第壹次借助小旗圖,(課件)以教師首創了壹個分數1/2為例,激活學生的思維,“還是這幅圖,妳能創造不同的分數嗎?”激發他們創造的欲望,學生動手操作壹定會創造出不同的分數如(課件)。第二次出示熊貓圖的辨析題(課件)教師引題“當我們把6只熊貓看作壹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由於教師給出了三個答案,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辯解、交流中,知道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三分之壹。(課件)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直觀的幫助學生感知份數與個數的不同,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意義,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壹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8面小旗,6只熊貓分別看作了壹個整體。”從而再壹次揭示了壹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壹個圓、壹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壹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麽看作壹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說“我把壹張餅看作壹個整體,把4個棋子看作壹個整體,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壹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壹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壹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借助壹組練習題,通過對1/2、3/5兩個分數意義的理解,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幹份,表示這樣壹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4、巧妙練習,強化意義

 比如為“1/4”這壹分數配圖(課件)教師提出要求“大家看這裏有壹個分數,妳能試著給它配幾幅圖嗎?配出壹幅的是達標,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借助激勵性的語言,學生們壹定會躍躍欲試,可能會出現許多不同的作品。那麽同是分數1/4,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為學生假設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來的圖是不壹樣的。借助為分數配圖這壹環節,從另壹個側面進壹步強化了分數的意義。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

 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壹種寬松、愉悅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課件)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壹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反饋練習,拓展創新

 這壹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壹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圖中的塗色部分對嗎?為什麽?

 以上兩道題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3、遊戲“奪紅旗”

 男、女各壹隊,派代表到前面奪紅旗,但要聽老師指揮,拿對了紅旗歸這壹隊,錯了機會自動轉給下壹隊,老師當發令員,其他同學當小小裁判員。女同學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學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學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學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壹面獎給全班。

 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壹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壹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小學數學獲獎說課稿3

 壹、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認識這壹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壹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厘米、毫米使學生進壹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壹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通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3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厘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厘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壹個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壹開始,從清明節紮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系的,消除對這壹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註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系,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壹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壹數學知識回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桿高 10米 ,鉛筆長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采取看壹看、數壹數、猜壹猜、量壹量、摸壹摸、想壹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著眼壹個"實"字

 這壹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壹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厘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厘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壹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壹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壹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厘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厘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厘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壹個遊戲,通過小組合作看壹看、摸壹摸、評壹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壹看、摸壹摸、想壹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壹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註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壹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

  • 上一篇:武夷山酒壇峰的傳說
  • 下一篇:400字後的奇射日民間故事。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