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的關系

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的關系

每當欣賞盧浮宮“鎮館三寶”之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巨匠之魁――達?芬奇代表作《蒙娜麗莎》時,我們簡直如臨其境、呼之欲出:天論是神秘的微笑,還是那雙柔嫩的手,都被刻畫得如此生動逼真、精確豐滿。每當觀摩中國美術史上“魏晉三傑”、“畫壇四祖”之首顧愷之經典畫《洛神賦圖》時,我們又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曹植《洛神賦》)――這就是東西方藝術中典型和意境的分野。

壹 典型側重壹種惟妙惟肖的形似美

所謂典型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指藝術家用典型化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獨特個性又能反映壹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表現人的屬性的藝術形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為了真正塑造好典型,就需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蒙娜麗莎》的創作與成功,正是體現了典型化的原則。據史料記載,“蒙娜麗莎”原型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銀行家佐貢多的妻子。這是壹位高傲而有點內向的女士。(壹說她剛失去心愛的女兒)達?芬奇為了喚起她發自內心的情感,請鋼琴師、醜角為她演奏、表演長達3年之久。終於有朝壹日,她引起了很大興趣,並由衷地微微壹笑。達?芬奇迅即捕捉到了,並成功地把她塑造出來,從而創造出贊美生命可愛、歌頌人性覺醒、體現人文哲學的理想化“典型”。

由此可見,藝術作品中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是藝術家從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出發,在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進行發掘、概括、加工、虛構而創作出來的。這就要求形象具體、細節逼真,壹言以蔽之:典型更追求“形似”。

二 意境側重壹種若隱若顯的神似美

所謂意境就是藝術作品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壹種境界,能讓欣賞者通過想像和聯想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優秀的文學藝術往往能使情與景、意與境交融在壹起,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意境是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壹個關鍵性範疇,是我國傳統藝術極力向往的壹種境界。與西方傳統藝術主要追求“形似”相反,我國傳統藝術大多更向往“神似”。最早在繪畫界明確提出“傳神”概念並加以系統論述的,就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顧長康(愷之)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美醜),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中。’”(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他在《論畫》中更是明確指出:“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壹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

《洛神賦圖》正是顧氏“以形傳神”、“遷想妙得”的經典展示。曹植鐘情甄氏,但在其父曹操決定下,甄氏被其兄曹丕奪去。甄氏終無穩固愛情而慘死。更令人難堪的是,曹丕又把她遺留的玉縷金帶枕給了曹植。在回歸封地、經過洛水時,曹植夢見甄氏來幽會,夢破而作《感甄賦》:借傳說中溺死的伏羲之女洛神的動人形象,來象征自己寤寐思服的情人。最後該賦又被曹丕與甄氏之子――魏明帝曹睿改名為《洛神賦》。如此悲歡離合的曲折情愛,顧愷之聞之豈能不動容?欲在有限的畫幅中來盡情演繹,真是非“意境”之莫屬了:畫卷從“驚艷”到“陳情”又至“偕逝”,不僅將洛神那“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的楚楚風姿和曹植那“悵盤桓而不能去”(曹植《洛神賦》)的悵惘神情刻畫得細致入微;而且全圖以山巒、溪流、林木為背景首尾承接,既使繪畫空間巧妙地延伸和轉換,又烘雲托月、借景抒情,極為自然地推進了整個詩意情節的發展。

由此可見,意境是藝術作品中壹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境界,是藝術中主客觀因素的有機統壹。意境中既有來自藝術家主觀的“情”,又有來自客觀現實升華的“境”;“情”和“境”有機地融合在壹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三 典型與意境是人類藝術所擁有的***同美

當然,君子和而不同。典型和意境也是矛盾的統壹體,只是側重不同。因為它們之間畢竟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首先,它們都是審美主體(藝術家)與審美客體(生活美,包括自然美和社會美)相互交融,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既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又有思想意義的概括性。無論是古希臘的人物雕塑,還是華夏的“歲寒三友”、“花中四君子”,都是那壹時代主客體的完美融合――個性與***性的統壹,感性與理性的統壹,思想與情感的統壹。

其次,作為傑出的藝術形象,它們都擁有靈魂般的“藝術意蘊”。它們不但代表了壹定的人與物、情與理,而且蘊涵著更深層的人生哲理或思想精髓,具有多義性或不確定性。例如古希臘六大雕塑家之首――米隆的《擲鐵餅者》,從表面看,這是壹位正處在競技狀態、引而不發的運動員:彎腰扭身,右腿彎曲,左腳點地;左手下垂,右臂擺動到即將爆發的至高點。然而,正是這靜止的壹瞬間,讓觀摩者在凝視健、力、美的動勢中,感悟到過去與未來、生命與激情、奮鬥與成功……正所謂“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無窮的藝術意蘊,讓這尊洋溢著人文主義精神的藝術作品超越了時間,幾乎成了歷屆奧運會宣傳的標誌之壹。

又如“揚州八怪”之奇才――鄭燮的《蘭竹圖》,以半邊畫幅的傾斜峭壁來映襯數叢幽蘭和幾株箭竹。這些顯然不只是造化的尋常景物,更是人格化的象征:“飲牛四長兄,其勁如竹,其清如蘭,其堅如石……”閱罷畫面題跋,不禁恍然大悟。難怪乎鄭板橋室內種蘭,院外植竹,甚至出差時無竹不眠。聯想到他的畫論: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又至“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這不正是他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孜孜以求藝術形象與意蘊的寫照、傳神嗎?

四 典型與意境在壹定條件下可以彼此借鑒、吸收

從歷史角度看,典型與意境在東西方的藝術實踐中也不是絕然分割的。固然,我國傳統的士大夫繪畫(文人畫)崇尚“寫意”,但亦有側重“工筆”、追求逼真的宮廷繪畫、世俗繪畫。即使作為“典型”的《蒙娜麗莎》,其實誰也未見其真容,怎能確定其逼真的程度?人們之所以流連忘返、贊嘆不已,恰是她微笑的“神情”(甚至成了幾個世紀來爭論不休的謎)。這不也有點“傳神寫照”嗎?

隨著東西方藝術的交流,典型與意境也在某種程度上互為借鑒、吸收。例如,19世紀後半葉的後印象派受到東方藝術影響,他們的作品往往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無論是梵?高那蘊涵熾烈情感的《向日葵》,還是高庚那充滿童趣與哲理的畫作《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乃至緊隨其後的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如原始派、象征派、野獸派、立體派、未來派、表現派、超現實主義派等),幾乎都在對“有意味的形式”加以充分的闡述和表現。

又如當代畫家羅中立在1980年創作的《父親》,就是借鑒了六七十年代在西方流行的超級現實主義(又名照相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巨幅油畫形式,采用特寫構圖,對老漢面部作了極其精細的刻畫: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極其逼真地再現了經歷十年動亂後壹個活生生的農民典型。該畫具有悲劇性的震憾力,引起很大的社會反響,被譽為“中國社會和歷史的壹面鏡子”,榮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美展”壹等獎。

五 當代藝術更提倡壹種全球化的審美溝通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當代科技突飛猛進、電腦及互聯網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新時代。地球變小了,世界變大了,各國交往更加頻繁,文化藝術不斷碰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審美文化呈現出多元互滲、異趣溝通的趨勢。

“所謂多元互滲,在這裏是指在整體審美文化格局中,多種文化元素交叉滲透於具體文本中,使得不同文化層面之間形成我中有妳、妳中有我、難以清晰地分辨的情形。”“所謂異趣溝通,主要則是指處於審美溝通中的主體不必強求絕對的個人化或絕對的壹體化,而是充分尊重多樣化,在多樣化中尋求某種程度的和諧,審美溝通活動獲得更大的體驗空間和文化功能。”

美籍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壹系列藝術實踐,正是融合了東西方藝術中典型與意境的審美特點。如1983至1989年,應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他主持了古典主義經典作品――盧浮宮的擴建工程:在U型的兩翼建築群中,在周圍的幾何形狀水池的映襯下,增建了透明的玻璃金字塔。雖然在結構和細節上都遵循西方現代主義功能與理性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形似、寫實與再現的審美要素;但是在意境上又融合了東方藝術的神似、寫意與表現的手法,賦予它們象征主義的內容――既再現了5000年前古埃及國王陵墓的形狀,又剔除了滄桑與古舊的觀感;既體現了建築的現代性和時尚性,又與規則而沈穩的盧浮宮主體形成了古與今、新與舊的對話;尤其在夜幕燈光下,盧浮宮如返老還童似的煥然壹新,魔幻般將人們帶入壹個水晶宮世界……

又如5年前遽然仙逝的、當代“大視覺”“大美術”理念的倡導者(也是我院的藝術顧問)陳逸飛先生,畢其壹生的追求:無論是純藝術的繪畫、雜誌,還是實用藝術的廣告、服裝,乃至綜合藝術的模特、影視,都在尋找典型與意境等東西方審美要素的完美結晶。正如上海文化界為紀念他逝世五周年而制作的藝術專題片中所高度評價的:“《雙橋》(本文註:描繪水鄉周莊,世界著名藝術評論家哈默訪華時送給鄧小平的見面禮)是他出國後第壹件重要作品,標誌著他的創作由之前傳統的現實主義逐步轉向融合個人詩意情懷的浪漫寫實主義。”“能夠自由地選擇創作主題、抒發個人情懷,這是此前中國的現實主義畫家夢寐以求的;而嚴格的學院訓練、細膩的寫實畫風,又恰恰是現代、後現代主義藝術浪潮下的美國藝壇所失落的。陳逸飛的成功,正在於將兩種文化中失落的部分完美地融合在自己的創作之中,他也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了在藝術上令世人矚目的國際身份。”

聯系到2008年中國北京成功的“奧運”不也體現了多元互滲、異趣溝通嗎?(例如人形“京”字中國印章似的會徽和象征傳統“五行”、奧運五環、世界五大洲的吉祥物典型――福娃系列等)

正在舉辦的精彩“世博”更是創造性地運用了典型與意境等美學要素。例如在倒計時第30天,上海外灘空前創辦五大洲異地同時、異口同聲齊唱德國古典樂派大師貝多芬《歡樂頌》、美國搖滾樂之偶像傑克遜《天下壹家》等的經典晚會,來突出中華文明兼收並蓄、海派文化雅俗***賞的特點。這壹系列使“典型”與“意境”水乳交融的創意設計,磁鐵般地吸引了2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前來參展,並將持續不斷地深深吸引全球愛好藝術與文明的人們來到中國、歡聚世博。

六 結論

總之,作為美學範疇,“典型”和“意境”其實對各門藝術都具有普遍意義。我們既要了解它們的不同點,更要領悟***同點――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它們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它們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們都是景、情、理的融合,真、善、美的貫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在全球化的藝術大舞臺上創造出更新、更多、更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精品。

  • 上一篇: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對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有什麽影響
  • 下一篇:2021深圳歡樂谷5D奇幻光影森林攻略時間-內容看點-門票交通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