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編程學習大全網 - 人物素材 - 提升戰略思維能力

提升戰略思維能力

(原文不知為何被鎖定,拷貝再發)

大公司的勝任力模型中,都會有戰略能力(strategic mindset)這壹條,什麽是戰略能力呢?Korn Ferry的定義是:

Seeing ahead to future possibilities and translating them into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定義壹看就懂,然而並不解渴,人們還是會問:

如何才能看到未來的可能性呢?

如何把未來可能性轉換成當下的工作計劃呢?

老板說我欠缺戰略思維能力?請問如何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呢?

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回答,我們就只能在概念層面談論這個能力,而無法在應用層面指導人們學習和提升。

傳統的勝任力模型,是通過構建“行為”與“能力”的對應關系來回答這些問題的。舉個例子,如何衡量壹個人的“團隊合作”能力呢?要看他是否展示了以下行為:

1,是否主動分享信息?

2,是否主動尋求信息?

3,是否能夠定義問題,以引導團隊討論的方向

4,是否能夠融合別人的觀點,並在此基礎上豐富自己的主張

5,是否邀請沈默的人發表意見,把他們納入到團隊決策過程中

6,是否恰當地約束“話癆”的發言時間,使得團隊討論更有效率

7,是否支持增進團隊互信,有利於團隊合作的行為

8,是否及時阻止破壞團隊互信,不利於團隊合作的行為

9,是否設定團隊工作流程,以規範團隊成員的協作行為

10,是否管理團隊工作流程,把規則落到實地

對照這10條行為指標,妳可以衡量自己的“團隊合作能力”,也可以提醒自己從哪裏入手,去變得更加合作。

這種“行為-能力”架構用在“團隊合作”,“計劃與組織”,“珍視多樣性”這些能力上是比較恰當的,因為這類能力都可以比照行為指標當下驗證,屬於 行為勝任力 。

而戰略能力難以當下驗證,有這種能力的人展示出的行為往往很特別,在當時不被主流人群所理解,所以曾國藩說過壹句話“利可***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缺乏公認的行為指標,所以無法架構“行為-能力”這對關系,所以能力無法衡量,也無法通過行為訓練來提升能力。

怎麽辦呢?妳肯定想到了PEST,SWOT,BSC等經典戰略模型,這些都是戰略規劃的工具,學會這些工具是不是就有了戰略能力了呢?好像也未必。大公司不乏熟練掌握這些工具的人才,他們照樣犯壹些災難性的戰略錯誤。

再回到戰略能力的定義,從定義中可以看出,戰略能力包括兩個子能力,壹是“看見”的能力, Seeing ahead to future possibilities;二是“落地”的能力,translating them into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SWOT,PEST,BSC等等都是戰略落地的工具,熟悉這些工具,可以將既定的戰略意圖,在組織系統內快速轉化為戰略布局。觀察到戰略布局的行為,暗示妳具備了某種戰略能力。也就是說,“落地”這部分能力,類似行為勝任力,可以通過學習使用這些工具來獲取。而“看見”這部分,更像某種直覺,學習這些工具恐怕沒有多少幫助。

有人問米開朗基羅:"您是如何創造出《大衛》這樣的巨作的?" 他答道:"很簡單,我去采石場,看見壹塊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衛,我要做的只是鑿去多余的石頭…"

米開朗基羅作為壹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能力包含兩部分:第壹是從石頭中看見大衛,第二才是熟練使用工具鑿去多余的石頭。

看見是第壹步,沒有“看見”,就談不上“落地”。所以戰略首先是被發現的,第二步才是規劃。在商學院的案例中,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第二步。

戰略是壹種路徑選擇的能力,這種選擇的難度在於,“未來不在現在的延長線上”,因此很難從當前位置邏輯推導出未來。必須先有清晰的未來景象,然後從未來位置反推回來今天要做些什麽。?

如何才能看見當下並不存在的未來呢?

我是個路盲,認路這件事對我是個極大的挑戰,但是現在我不怕了,因為我用百度地圖。有了強大的數據支持,在認路這件事上,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幾乎同等的“戰略”能力。因為百度地圖擴大了我們的視野,提供了我們決策需要的足夠的數據。

從這裏我們得出壹個啟示:人們之所以缺乏戰略眼光,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缺乏足夠的信息與數據來支持戰略決策。所謂格局太小的意思。

因此提升戰略能力,首先要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有戰略能力的人,必定也是見多識廣的人。如果妳成天龜縮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外面的世界兩眼壹抹黑,就不要奢談戰略能力啦。

有三條路徑通向見多識廣: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交壹萬個朋友。這三條路徑是交織在壹起的。

這三件事做了,就有了“看見”的可能,還不具備“看見”的能力。

因為這三件事只是積累素材的作用,並不是素材多了就有智慧了,也可能素材多了反而堵塞了。

素材在妳腦袋裏是如何存儲的,這事兒大有講究。如果是亂七八糟堆積的,只會成為“所知障”;如果是以某種結構化的方式存取的,就生出智慧了。

從積累素材到生出智慧,就是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學日益的部分,就是見多識廣的階段;為道日損的部分,就是把“見多識廣”轉化為“看見”的能力。

孔子把這種“看見”的能力叫做“知幾”,他在《易經·系辭下》裏說,“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動之微,吉之先見者”就是趨勢,“知幾”的能力也就是看趨勢的能力。

趨勢平等地呈現在每個人眼前,可是絕大多數人視而不見。1994年,互聯網進入中國,大家都看到了,只有少數人看見了,其中馬雲抓住了機會。為什麽呢?

《大學》裏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若不在,妳看了,但是看不見;妳聽了,也聽不懂;妳吃了,也只是填報肚子,吃不出吃貨那種愉悅來。

有這個“心”很重要。有這個“心”在,妳腦袋中的知識才變成“活”的知識,見多識廣才有意義;有這個“心”在,為道日損才有可能。

這個“心”是什麽東西呢?妳可以把它看作是做人做事的中心思想。有了這個中心思想,我們才能超越朝九晚五的平庸,連接到詩和遠方。

阿裏巴巴的中心思想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中心思想壹路上支持了阿裏巴巴的戰略選擇,從網上批發市場成長為壹個涵蓋電子商務,金融,物流,雲計算等領域的龐大帝國;

人也是有中心思想的,北宋張載提出了壹個中心思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激勵了壹代又壹代的讀書人。

這個中心思想常常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比如:

我們業務的本質是什麽?

我們公司為什麽存在?

我想成為壹個什麽樣的人?

通過這個項目,我想創造什麽?

而使命和願景是它的階段性答案。也許妳現在還不能清晰表述妳的中心思想,不要緊,只要妳心中有這些問題在,就已經種下了中心思想的種子。

人腦是壹個超級答題機器,有了問題,大腦會自動關聯所收集到的素材來構造答案。心中種下了關乎本質的問題的種子,壹切讀書遊歷就成了在後臺構造答案的過程。答案露出壹點兒苗頭時,妳會比別人更快地捕捉到,這就是“知幾”。

當初安徽小崗村18戶村民私分田地,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是路線性錯誤,而鄧小平就發現了這個機會,掀起了農村改革的大潮,因為他心中存有關乎本質的問題:什麽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問自己壹個關乎本質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去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結識壹萬個朋友,不經意中妳就“看見”了,看見戰略以後,運用工具來“落地”,妳就是有戰略能力的人才了。

最後用連嶽先生的壹句話來收尾,這是我在羅輯思維裏聽到的,“不按自己所想的方式活,就會按自己所活的方式想”。人生也是需要戰略的,如果妳不是壹個有戰略能力的人,就必然會成為壹個隨波逐流的人,然後編造各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借口來麻醉自己。?

  • 上一篇:古典花卉材料
  • 下一篇:種子背景材料
  • copyright 2024編程學習大全網